APP下载

归脾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2023-12-22何新兵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耐量心脾步行

张 锋,何新兵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各种心源性或非心源性疾病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如心脏瓣膜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引起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心脏停搏等,甚至死亡[1]。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0年将中国35~74岁人群纳入调查,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达0.9%,数百万中国人存在慢性心力衰竭[2]。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临床表现,是导致死亡的心血管疾病之一[3]。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线药物,如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ARB等药物治疗,经证实能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但西药治疗不免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等问题[4]。慢性心力衰竭归属于“心水病”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到“心水”病,而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其病进展可导致五脏虚衰,以本虚为主,脾主运化失职,脾阳不升,气血阴阳受损,心气虚,推动血液运行乏力,进一步导致运化功能下降,故而水湿泛滥发为心水病,心脾两虚为常见。本研究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证,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心水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人来源于玉林市中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1月住院的患者,辨病符合心水病,辨证符合心脾两虚证,合计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男17例,占比56.7%,女13例,占比43.3%,平均年龄(69.77±13.13);观察组男15例,占比50.0%,女15例,占比50.0%,平均年龄(72.53±9.24)。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参考《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5]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诊断辨病“心水病”,辨证“心脾两虚证”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标准。(3)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4)年龄为35岁以上,90岁以下。(5)依从性较好,配合治疗。(6)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2)严重感染者。(3)肢体残缺、或中风等导致不能正常参加6min步行试验者。(4)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螺内酯、培哚普利叔丁胺片、达格列净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组方:龙眼肉10 g,黄芪20 g,当归10 g,白术10 g,茯苓10 g,远志8 g,酸枣仁10 g,党参15 g,木香10 g,陈皮6 g,牛膝10、杜仲10 g,北沙参10 g,大枣6 g,炙甘草8 g。上方药物由药房统一采购,煎药室煎药,每日2次,分早晚2次温服。分别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中医证候及6 min步行试验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5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定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及结合我科病人情况,心水病主症为胸闷、气短、心悸、乏力,按重度、中度、轻度、无分别计分为6、4、2、0 分,而舌质、舌头、脉象根据异常、正常分别计分2分、0分。显效,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证候积分≥70%;有效,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降低证候积分≥30%;无效,症状、体征没有好转甚至加重,降低症状积分<30%;病情加重,所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呈加重趋势,降低证候积分<0[6]。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2)6 min步行试验可作为评估心功能活动耐量的依据[7],比较 2 组治疗前及治疗7d后的 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越长,心功能活动耐量越好。

2 结果

2.1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3 2组6 min步行试验比较 治疗后2组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6 min步行试验比较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危害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8]。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重构,当心肌损伤后,机体对刺激发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内环境发生改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随之激活,加重心肌损伤及心室重构。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使用利尿剂维持液体平衡,纠正水钠潴留。应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ARB等药物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及抑制RAAS系统[9],降低心室重塑风险。此外最新研究,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入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会加大抑制心室重构等作用,对心脏功能有较好的保护功能[10]。但目前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作用有限,虽经积极治疗,但仍存在继续恶化可能,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趋势。现代医学家认为,心力衰竭归属于中医“心水病”、“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黄帝内经》对心水病描述,如“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也”。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心水”病名,如“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并阐述病患饮水过多,必定出现气喘满闷,不欲饮食但饮水多,水停留心中,轻则短气,重者心悸不得卧,解释心水病发病的基本病因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同时摄入大量水分,加重气喘发作。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同样提到心下有水,蓄积过多,即可发生心悸、短气、惊恐,说明心水病可导致心悸、气短、恐慌等症状。宋代《圣济总录》提出了“心衰”病名,并阐明气短、不能平卧,是心水病的主要表现。在治疗方面古人也推崇健脾利水的方法,如《伤寒明理论》提出心水病治疗宜先利水,方选茯苓甘草汤,李杲《脾胃论》提出“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历代医家对心水病的病名、病因、证型等都有相关的描述,目前认为心水病可分为多种辨证分型,而心脾两虚证常见,脾虚运化水谷精微失职,水湿内生,可见疲倦乏力,情绪低沉,腹胀,大便溏烂,同时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主升清,清阳不升,可见头晕等。水谷精微不能通过正常的升清与宗气结合,进而影响化赤生血,生血乏源,可见面色苍白或恍白,心气虚弱,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气短,心神不宁,夜寐不安,且推动血液运行乏力,可导致血淤脉中,而见胸闷、胸痛等,故临床治疗心水病需以健脾养心为主。归脾汤出自宋代《济生方》,并在后世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失眠、心悸、气喘、妇女崩漏等证属心脾两虚患者。方中龙眼肉补气养血安神,黄芪益气健脾,党参、白术配伍黄芪加强健脾益气功效[11];当归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生血;酸枣仁、远志加强龙眼肉养心安神,心血足,心神定则得以休养生息利于疾病转归;木香、陈皮行气使整方补而不腻[12-13];茯苓健脾加强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作用,同时利尿以消肿;杜仲、牛膝补肾填精,补充先天之气,与后天脾胃相互为本;心脾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乘灌注肺脏,久病耗伤肺阴,予北沙参滋阴补肺;炙甘草补中益气[14];大枣和炙甘草调和诸药[15]。上方共奏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功效。药理学研究表明归脾汤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镇静安眠、修复细胞、改善细胞代谢等作用[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西药及西药联合归脾汤加减均能改善患者证候,而联合归脾汤组治疗效果更优,改善症状更加明显。治疗后2组6min步行试验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步行距离均较前延长,观察组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而采用归脾汤治疗心力衰竭更明显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属心脾两虚证,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在临床中辨病、辨证相结合,中西医联合治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加入中医经典方剂治疗疾病,可取得良好疗效。

猜你喜欢

耐量心脾步行
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从步行到奔跑
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提取纯化研究
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知晓率调查分析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