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威信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简析
2023-12-22林付权和江明鲁保冬张丽琴
林付权,和江明,沈 阳,罗 靖,鲁保冬,张丽琴*
(1.云南省威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 威信 657900;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3.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4.云南省鲁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 鲁甸 657100;5.云南省威信县种子管理站,云南 威信 657900)
蔬菜作为“菜篮子工程”,是重要的民生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威信县蔬菜产业确保“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绿色食品牌”,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威信县蔬菜产业存在基础设施差、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需要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群众增收,推动蔬菜高质量发展。
1 蔬菜产业现状
1.1 生产规模逐步增大
截至2022年,威信县蔬菜植面积5300.37hm2,产量117934.8t,比2018年增加32.6%和26.6%(图1)。从种植分布区域来看,面积超过666.67hm2的为扎西镇,面积466.67hm2以上的有高田、旧城、罗布,面积333.33hm2以上的有双河、水田、三桃、庙沟、长安。从产量分布来看,产量2×104t以上的是扎西镇,达到1×104t的有高田、旧城、罗布、麟凤、庙沟、长安,1×104t以下的有三桃、双河、水田[1]。
1.2 蔬菜品种丰富多样
威信县立体气候、立体农业特点突出,为蔬菜种植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全县10个乡镇87个村社区进行种植,种植品种以西红柿、茄子、辣椒、菜豆、豇豆、南瓜、黄瓜、西葫芦、苦瓜、丝瓜、白菜、萝卜、叶用芥菜、甘蓝、花椰菜、生菜、莴苣、胡萝卜、菠菜、芹菜、大蒜、葱、韭菜、蚕豆、豌豆为主。根据统计,2022年白菜、结球甘蓝、白萝卜、叶用芥菜等喜冷凉蔬菜种植面积2293.91 hm2,占43.28%。其次是黄瓜、南瓜、豇豆、菜豆、西红柿、茄子、辣椒等喜温蔬菜种植面积1345.19 hm2,占28.38%。其他蔬菜互补发展,确保蔬菜周年生产、全年供应,保障市场供应数量充足、品类丰富、价格基本稳定[1]。
1.3 特色蔬菜取得一定成效
威信县是典型农业县,蔬菜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产业,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根据统计蔬菜商品率在20%左右,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围绕1+N高原特色产业,聚焦“一棵菜”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特色辣椒。目前,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统计为400 hm2左右,其中常规辣椒种植面积233.33 hm2,品种以群众自留种、常规种为主,产量低、口感好,深受本地群众喜爱,商品率40%以上。特色辣椒品种以奔腾3号、江海八号为主,种植面积166.67 hm2,产量约3000t,以销售鲜辣椒为主,商品率高达95%以上。威信独特的气候环境,种植的特色辣椒具有独特的口感,鲜椒采收后全部销售给企业加工辣椒酱,其加工制品深受四川、重庆等地消费者喜爱。
1.4 龙头企业作用突出
2018年以来,先后引进新润丰、美之霖2家企业落户威信。新润丰公司投资2500万元建立冷链配送中心,建设冷库容积1000 m3,配套冷藏车16台。美之霖公司投资700万元建设3条生产线,生产辣椒酱产品。通过引进企业建立蔬菜产品加工车间、储藏保鲜库、冷链物流,基本形成了种植基地、蔬菜加工、加工产品销售的产加销一体。新润丰、美之霖公司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新型经营主体53户、农户2100余户参与蔬菜种植,通过务工、流转土地、销售农产品等形式,带动农户户均增收800余元。通过政府引导,威信县蔬菜产业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广大农户共同参与的“蔬菜产业发展共同体”[2]。
1.5 蔬菜产业发展布局
威信蔬菜生产以夏秋蔬菜(又称夏秋补淡蔬菜)为主,冬早蔬菜、冷凉蔬菜等反季节蔬菜生产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开发成效。北部海拔800m以下、南部海拔1000m以下的区域为河谷区,该区域年平均气温14.5~17.5℃,年降雨量800~1200mm,包括扎西、罗布、旧城、长安、三桃、庙沟等6个乡镇14个村,是冬早蔬菜的优势区,种植瓜类、豆类、茄果类等蔬菜较其他区域提前15~20d上市。北部海拔800~1300m、南部海拔1000~1300m的区域为一般山区,该区域年平均气温13~15.5℃,年降雨量900~1300mm,包括10个乡镇的52个村社区,是威信县常年蔬菜产区,能实现蔬菜常年生产,周年供应。全县1300m以上的地区为高二半山区,该区域年平均气温12℃以下,年降雨量1000~1300mm,包括扎西、双河、高田、罗布、麟凤、长安、三桃等7个乡镇21个村,气候冷凉,具有“天然凉棚”特点,是发展夏秋蔬菜的优势区。该区域生产的大白菜、萝卜、叶用芥菜品质较好。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
威信县位于泸州、宜宾、毕节、昭通4个地级城市的地理中心点,随着成贵高铁、隆黄铁路、宜毕和昭泸高速威信段等陆续实施完成,威信内联外通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与成都、贵阳等省会城市形成“两小时经济圈”,与宜宾、毕节等地级城市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明显,缩短了蔬菜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时间,为威信蔬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极大的推动了蔬菜产业发展。
2.2 气候优势
威信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过渡地带,境内有赤水河、南广河、白水江三大水系,河流密布,降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为蔬菜生产灌溉用水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县内最低海拔480m,最高海拔1902m,立体气候突出,利用不同的海拔建设蔬菜生产基地,错峰上市,一方面利于蔬菜产品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保障蔬菜产品的周年供应,丰富蔬菜品类,稳定市场菜价。
3 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条件差,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弱
蔬菜生产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受自然条件、交通、资金投入的影响,存在蔬菜基地建设、排灌系统、田间道路等不配套,满足不了现代农业蔬菜生产的需求,大部分种植基地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设施栽培简易、落后,设计和建设不规范、不科学,保温和降温能力较差,抵抗高温、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能力弱。
3.2 蔬菜产品竞争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威信县从事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多数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种植农户之间多数为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具有临时性,没有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对种植户的带动力度不够,农民从事蔬菜生产收益有限。
3.3 科技投入水平低,种植结构不合理
全县蔬菜生产以露地栽培为主,设施栽培面积不足3%,科技投入不足,栽培技术落后,商品性较差,不利于加工、贮藏和运输。种植结构上,部分种植品种为老品种,种性退化。全县大宗蔬菜、低端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大约占蔬菜总面积的80%,高档精细菜、特色菜所占比例较低,耐贮运及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足。
3.4 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
威信是典型的山区县,多数耕地为山坡地,规模连片的坝区少,耕作条件差,现有的蔬菜生产模式多为小规模分散种植,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缺乏懂技术、懂管理的社会化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不能为蔬菜生产环节提供必要的市场化服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发展。
3.5 产销对接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
当前威信县蔬菜销售以传统销售渠道为主,蔬菜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有效获取市场信息渠道,只有少量订单农业,大部分不掌握市场需求,产销脱节。蔬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在蔬菜价格上涨时,农户受自身局限,盲目的扩大种植规模,造成农产品市场供求不一致。去年价格好的农产品,今年就加大种植,产量增加的同时,没有增加销售渠道,造成农产品滞销,影响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4 发展建议
4.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种植、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大企业、大品牌来威信投资,实施蔬菜产业项目。经过政府的引导、扶持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重点培育1~2户蔬菜加工、蔬菜制品的蔬菜龙头企业。支持蔬菜加工企业实行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加工、技术科研、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实现产供销相互衔接。立足现有的蔬菜产业发展基础,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创建自主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双绑”模式。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种植协议、农产品收购订单、劳务合作协议等绑定方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受益。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市场供应能力
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田园化、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土地平整、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机耕道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建成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的蔬菜基地。与露地蔬菜相比,设施蔬菜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比较效益高,每667m2净产值比露地生产高3~5倍[3]。威信县山高坡陡,把设施蔬菜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支持老旧低效设施改造,推进新建蔬菜设施建设,稳定蔬菜生产面积,减少与粮争地,促进蔬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定期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做好蔬菜田间管理,达到商品标准的蔬菜及时采收,保障蔬菜供应不断档,确保市场供应。
4.3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做好技术服务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工作。集约化育苗不受外界不利的自然环境影响,其秧苗生命力强,定植成活率高,大大节省用种成本,产品上市计划性强。加快集约化育苗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并进行推广,逐步取代目前蔬菜生产的小拱棚育苗。引进高档菜、精细菜、特色菜新品种,通过科技展示、示范推广,用“田间课堂”、田头示范等形式“做给农民看”;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带着农民干”的方式把种植技术送到种植户手中,提高蔬菜科学种植水平。
4.4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健康栽培,提高经济效益
蔬菜生产以健康栽培为基础,通过多种技术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现群众增收。一是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抗逆性强蔬菜品种。二是合理轮作、间作。在不同蔬菜品种间的之间进行轮作、间作,有效利用光能、地力、以及土壤营养等元素、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4]。多年连作蔬菜地块,与玉米、水稻、小麦等进行轮作,减少病害发生。三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改进栽培方式,推广地膜覆盖,膜下使用微滴灌,降低湿度,减少病害侵染的机会;利用蔬菜害虫天敌、生物制剂、植物源杀虫剂及其他生物防治技术控制蔬菜病虫害;利用性诱剂、色板、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方法消灭害虫。四是科学使用农药。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科学施药,使用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做好早期防治,减少用药次数。五是加强水肥管理。施肥与灌溉需根据蔬菜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行,蔬菜基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新型肥料应用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应采用有机肥与农家肥混合施用的方式,以促进施肥效果的提升、保证蔬菜品质。在蔬菜灌溉管理中,结合土壤特性和蔬菜生长规律控制灌溉量,制定灌溉时间表,灌溉水源无污染[5]。
4.5 推进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蔬菜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蔬菜转型升级。一是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发展蔬菜产地初加工能力,加强蔬菜储藏、烘干、分类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装备建设;推进蔬菜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真空保鲜蔬菜等鲜切蔬菜;发展新型蔬菜加工制品,支持发展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加强蔬菜产后处理,推进蔬菜加工减损增效。二是拓宽销售渠道。互联网销售优质农副产品是蔬菜产业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在立足本地市场,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基础上,加强与电商企业、网络平台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产销精准对接,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蔬菜大规模生产、周年生产产品滞销问题。三是发展社会化服务。将涉农科研院校、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资源整合,建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产中”生产环节服务向“产前”“产后”阶段延伸。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发布供求信息、技术培训、农资服务、农机装备、加工冷藏运输等社会化服务。四是与红色文化相融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威信县境内水田寨、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连续召开会议,史称扎西会议。威信县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菜观光休闲农业,举办采摘节,与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相结合,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