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MRI 检查大面积脑梗死的影像学征象
2023-12-21陈宇泽林宇翔李星涵黄煜琛
陈宇泽,林宇翔,李星涵,黄煜琛
(1 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磁共振 广东 汕头 515154)
(2 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CT 室 广东 汕头 515154)
(3 汕头市中心医院超声诊断科 广东 汕头 515041)
(4 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汕头 515154)
大面积脑梗死属于脑梗死中相对较为严重且危险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临床影像学检查常显示为大片状低密度阴影。该病对人体脑组织损伤较为严重,常表现为嗜睡、偏瘫、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与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因此增加了一定的临床诊断难度[1-2]。目前对于该病的临床诊断常采用头颅CT、MRI检查,其中CT 检查应用较为广泛,具有经济实惠、操作简单的特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的特点,在临床检查中可弥补CT 检查的不足[3]。本文选取了86 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头颅CT、MRI 检查,分析这两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2022 年1 月—12 月收治的86 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53 例,女性33 例;年龄52 ~76 岁,平均年龄(62.34±8.23) 岁;体质量18.42 ~24.41 kg/m2,平均体质量(20.26±1.78) kg/m2。
纳入标准:①不影响诊断结果,影像学图像质量清晰者;②临床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者;③配合行MRI和CT 检查者;④无早期大面积脑梗及颅内出血;⑤同意加入此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图像存在伪影影响诊断者;②合并不耐受检查者;③合并脑血管瘤、脑出血等可影响结果的疾病者;④近期进行过颅内手术者。
1.2 方法
CT 检查:采用美国GE 64 排螺旋CT 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探测器模式选取25 mm×2.0 mm,间距为5.5 mm,扫描层厚为5.5 mm,管电流160 mA,管电压150 kV,螺距5.0 ~5.5 mm。先进行平扫,然后采用碘海醇造影剂进行CT 增强扫描。
MRI 检查:采用GE Signa Pioneer 3.0T 磁共振,扫描参数FLAIR、T1WI、T2WI、矢状T1WI、DWI 序列轴位成像。具体参数值设置如下,FLAIR 序列:FOV 为24 cm×24 cm,层厚4 mm,TR/TE=7 276 ms/134 ms,层数为22 层;T1WI 序列:层厚6 mm,TR/TE=2 112 ms/24.2 ms;T2WI 序 列: 层 厚6 mm,TR/TE=4 000 ms/101 ms;DWI 序 列:FOV 为40 cm×20 cm, 层 厚6 mm,TR/TE=1 200 ms/100 ms,层数为36 层。采用Gd-DTPA 对比剂进行MRI 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②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检出情况;③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同发病时间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头颅CT 检查:检查显示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12 h内,大部分患者的颅内组织未见明显变化,但在患者发病超过24 h,颅内可见低密度,但边界清晰。本研究中39 例急性期者,有23 例患者的颅内病灶区出现密度降低,且存在大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晰,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皮髓质密度无改变,其中2 例可见大脑中动脉近段密度增高,4例患者可见脑室受压变窄;16例患者可见脑组织水肿、脑沟消失、病灶区脑池等占位效应,见图1a。27 例亚急性期患者占位效应明显变弱,脑组织水肿缩小,病灶呈低密度,边界清晰,见图1b。20 例慢性期患者病灶范围较前两期缩小,示低密度影空腔,边界清晰,见图1c。
图1 头颅CT 检查
头颅MRI 检查:急性期患者显示T2WI 呈高信号,T1WI 呈低信号,其中有3 例患者FLAIR 序列上显示条片状及大片状稍高信号影,5 例显示DWI 序列呈高信号,片状等信号影。见图2a ~图2d。亚急期患者T2WI序列呈高信号,T1WI 序列呈稍低信号,信号不均匀。见图2e、图2f。慢性期T2WI 序列呈高信号,T1WI 序列呈低信号,与早期相似。见图2g、图2h。
图2 头颅MRI 检查
2.2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同发病时间的检出率
MRI 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头颅CT 总检出率(P<0.05),MRI 对发病12 h 内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头颅CT 的检出率(P<0.05),在发病24 h 后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在不同阶段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n(%)]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主要是由于颈内动脉主干梗阻,进而引起患者颅内血液灌注不足,可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性损伤和坏死。临床研究显示,约有1/4 的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前具有短暂性缺血性发作史。临床上常认为大面积脑梗死早期进行有效明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减轻对患者的损伤,故寻求大面积脑梗死高效准确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4-5]。头颅CT 与MRI 为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临床检查中显示该病在发病6 h 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常无明显变化,仅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脑回密度降低、脑沟变浅等,同时由于细胞水肿,采用颅内CT 扫描可显示为岛皮质边缘模糊,脑沟消失,可评估患者的病情。但采用颅内CT 检查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诊断价值,一般在发病24 h 后才能显示,进而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6-7]。而MRI 在临床检查时,对大面积脑梗死的病灶相对更为敏感,即便是发病时间在6 h 内的患者,患者的疾病进展和状态也可以经过T1,T2时间的变化显现出来,可对患者的病灶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8]。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 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头颅CT 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 对发病12 h 内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头颅CT 检查(P<0.05),在发病24 h 后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MRI 相较于颅内CT 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更高,有助于检出早期发病的患者,故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检查中可优先选择MRI。且本研究中显示CT 和MRI 的影像学特点有所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MRI 检查相较于CT检查更为敏感,MRI 检查在脑梗死患者的亚急性期常常表现出T1加权信号异常,可在患者发病6 h 内根据T1,T2的变化情况,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可检查患者的病灶病变情况,检出患者的早期病变,而采用CT 检查则需要在24 h 后才能检出。且经MRI 检查显示,患者的病灶位置T2WI 呈现高信号,T1WI 显示呈低信号[9]。故MRI 相较于CT 检查,可加强对患者的扫描,不仅达到对早期发病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而且可详细地展现出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同时MRI 具有无电离辐射的优势,有效地避免了患者对于辐射的恐惧感[10]。肖文等[11]研究结果显示MRI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的检出率优于CT,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头颅CT、MRI 检查均可明显展现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征象,但MRI 相较于颅内CT 对大面积脑梗死的检出率更高,且对患者的病变范围具有更准确的判断,有利于临床评估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