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色彩与线条的角度浅析后印象主义绘画

2023-12-21沈娟

流行色 2023年10期
关键词:线条色彩

沈娟

摘 要:随着对《艺术视知觉》的研究深入,笔者对于色彩与线条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本文将从西方绘画中色彩与线条的发展历程讲起,以后印象画派为例,论述色彩与线条的形式语言如何重新得到重视,并从梵高、高更、塞尚三位代表画家的角度,分别分析他们画面中色彩与线条的不同特点,以及后世对色彩与线条更加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后印象派;色彩;线条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Artistic Visual Perception,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color and line has gradually deepened.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 and line in Western painting, take the Post-Impressionism School as an example, discuss how the formal language of color and line has regained importanc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and line in the paintings of Van Gogh, Gauguin, and Cézann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painters as well as the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s of color and line in the later generations.

Keywords: Post-Impressionism;color;line

1 西方繪画中色彩与线条的发展

1.1 原始艺术中的色彩与线条

西方绘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窟壁画作品。大约公元前1.5万年,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中“公牛大厅”的野牛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壁画中仅用粗细变化的轮廓线勾勒出野牛的侧面形象,不设色或简单地铺以红色颜料,形象十分生动。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这些图像具有一定的巫术性质,原始人类在描绘时希望图像所代表的动物真的受到伤害,从而增加狩猎的成功率,这里的色彩与线条象征了原始人的狩猎精神。其他地区的早期作品,比如埃及的壁画以及希腊的瓶画,也都在形式上呈现出线条清晰、色彩平涂的特点。

1.2 油画中色彩与线条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作品中的色彩与线条也逐渐丰富起来。文艺复兴早期,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人物的轮廓线仍旧清晰,但画家通过增加头发与衣衫的曲线,避免了整体画面的死板。在颜色的选择上,相比原始绘画也更加丰富,注重色彩的明暗变化,营造出一种立体的感觉。

至文艺复兴盛期,达·芬奇发明了一种新的作画手段——“渐隐法”,将客观对象的轮廓线进行适当地模糊处理,线条仿佛消失了一般,色彩的微妙转变使得形体之间相互融合,给人以模糊而又真实的感受。往后发展,绘画大师们越来越注重通过色彩的微妙转变,将线条藏进形体的块面中。

十九世纪中叶兴起于法国巴黎的印象主义画派,掀起了一场艺术领域的革新运动。首先是将作画的地点由画室搬到室外,观察光色的变化,突出表现不同自然光下事物的色彩变化,摒弃传统油画作品中对固有色的偏执。其次在印象派的绘画中,对轮廓线的处理完全解体于丰富的光色中。甚至发展到后期完全强调光与色,产生了“点彩派”,也就是修拉领导的新印象主义画派。他们一味地追求光与色的科学理论,对于科学理论的探索实践已经超过了绘画的形式与内容,画面中都是色彩的点,不存在线条了。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1]这本书中提到:“当相同的色彩以许许多多小剂量(或小斑点)相互结合时,它们便通过相加式混合生成一种银灰色。”当我们从远处观看新印象派绘画作品时,就会有这种感受。可以说绘画中的色彩在科学的角度上已经走到了尽头,绘画的色彩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摄影的真实,因此艺术家们对绘画形式、内容的革新是必然的。

1.3 后印象画派对色彩与线条的革新

后印象画派画家们在早期也接受了印象画派、新印象画派的影响,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东方风格与原始艺术的影响,在绘画风格上渐渐形成了不同的面貌。整体而言,都是强调描绘主观感受下的客观物象,色彩带有印象派光色的明快但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线条语言重新回归到画面中,具有结构感和装饰性,成为形式的重要部分。

后印象主义画派的形成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革命,不论是形式语言、观察方式还是艺术观念上,都是对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绘画观念与形式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后印象主义注重画面的形式和色彩的主观感受,摆脱科学透视、明暗对比的禁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乃至今日仍有重大意义。

2 从色彩与线条的角度浅析后印象主义绘画

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下,法国巴黎涌现出大量新思潮与新流派,强调表现主观情感及个人意志的后印象画派应运而生。后印象画派从未发表过宣言,也没有办过联展,风格也并不统一。英国艺术评论家、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罗杰·福莱把这个画派命名为“后印象画派”,其主要代表画家为保罗·高更、文森特·梵高、保罗·塞尚三人。

在艺术与视知觉研究中,线条与色彩的理论非常深入。线条可以理解为是点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轨迹,油画中线条主要是轮廓线,但在整体构图上又会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区别,在笔触上又有长线、短线、直线、曲线的区别。色彩更加丰富,对比色、邻同色的不同混合,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在印象派后表现体积关系也多通过色彩而非明度变化体现,最终都达到了色彩的和谐。在一幅画中,色彩与线条是不可分割的,线条本身就带有色彩,色彩通过不同的线条表现出来。

后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们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因此线条与色彩在他们的画中超越了客观性的一面,不仅仅描摹客观自然,更多的是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与理念,充满装饰意味。

2.1 梵高作品中色彩与线条的特点——极致对比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1890年)出生于1853年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的早期作品受米勒影响很大,画中的对象经常是农民,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画面整体呈现实主义特色。色彩相对沉闷,在视觉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厚重、简洁的块面,此时的梵高还不太注重线条的运用。[2]比如作于1883年的《烧杂草的农夫》(图1),描绘的是太阳落下后,农夫在烧杂草的画面。整幅画面将天空与大地分为上下两层,趋近于灰、黑的两大色块给人以沉闷的感觉,画面中间站着一个弯腰烧杂草的农夫,但只是有人形轮廓的黑色块面,和背景一样看不到任何细节,手中拿着黑色枝干挑拨着火堆,以求更快地燃烧。唯一带有明确色彩倾向的,是正在燃烧的篝火与升起白烟。整幅作品都体现出梵高眼中农民的质朴与辛劳。

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鲜艳明亮起来。他于1887年临摹浮世绘大师溪斋英泉而完成的《花魁》,与前期作品已有很大的不同。梵高在线条的表现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色彩也吸收印象派与浮世绘的明快感,大量采用色彩的对比,整体具有鲜明的装饰性。[3]

梵高通过不断对线条与色彩的对比深入探索,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以他代表名作《星月夜》(图2)为例,绵延的山峦形成斜线,高大的树木和远处的教堂形成垂直线,前面的景物采用沉静的黑或深蓝,点缀一些活泼明亮的黄色短线条。背景用黄色短直线形成圆形星光,蓝色短直线组成夜晚的天空,两条从远处看像漩涡一般的曲线占据了画面的3/4,有如小夜曲一般巧妙地变奏。整体来看,画面中的短线条几乎一样粗细,最终组成蓝色或黄色的曲线旋转,将色彩与线条的对比关系发挥到极致。

2.2 高更作品中色彩与线条的特点——简化象征

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1903年)出生在法国巴黎,年幼时在秘鲁生活,先后做过船员、证券所交易职员,在35岁时辞职决心当专业画家。1880年前后,高更开始学习绘画,尤其喜欢马奈,后来得到印象派好友毕沙罗的指导,绘画明显具有印象主义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色彩逐渐鲜艳,但线条并没有作为重要的形式语言被强调。

1885年之后,高更受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对装饰性绘画语言越来越有兴趣。1890年后他来到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与土著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开启寻找绘画的本质。后期的作品完全脱离了印象派的束缚,不再简单地描绘事物的客观,而是带有更深层含义更能揭露事物表象、源于艺术家内在精神的东西,充满了神秘的象征性。[4]

以他1892年在塔西提岛所作《有什么新鲜事》(图3)为例,两位土著女人坐在黄色的毯子上,左边人物呈“L”型,右边呈“I”型,整体连贯成一条水平线贯穿画面,与后方毯子的边缘线相平行,竖直的躯干呈垂直线,形成结实、稳定的构图。人物的轮廓线十分清晰,并且有明暗变化,左边女孩胳膊的受光面线条纤细松动,而背光面的线条黑且粗,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人体与衣物基本遵循原本的固有色,明度不高,大面积地使用平涂的手法。右边女孩的衣服非常有特色,黑黄相间的条纹本身就具有原始的装饰感,并且衣服左侧黑色的轮廓线下人体的结构是非常准确的。画面前方的两个绿色的果子在色彩上中和了整体红、黄的色调,并与后方绿色的河流相呼应。甚至我们会发现左边的果子更绿一些,从视知觉的角度来看,这个绿色和衣服的红色是同一明度上的,达到了互补的效果,而右边深绿色的果子与黄色的衣纹更加和谐。

可见高更的画中不论是色彩还是线条,看起来非常朴实但都经过仔细的推敲,是形式的简化但传达的精神十分深刻。这种简化的形式语言以及丰富的象征意味在高更后期的作品中大量存在,尤其是作于1897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以西方哲学的终极命题为名,具有深刻的思考意义。当我们完整地欣赏整幅作品时,会发现不管是从题材、人物动态还是形式语言各个方面,都散发着一种稳定的、原始的象征意味,这种象征意味是高更对喧嚣生活的摈弃,是对纯粹的追求,或许也是对自身的思考。[5]

2.3 塞尚作品中色彩与线条的特点——理智纯粹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国著名画家,从十九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早期他作画一直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有很强烈的情感表现。中期受到毕沙罗的影响,接受印象派的绘画方式,注重对自然的描绘。但在实践过程中他越来越不满印象派执着于瞬息万变的光色,而牺牲了物体本身的结构与体量,于是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色彩、线条语言,1880年后的作品展现出个人特点。

作于1885年的《从贝尔维所见的圣维克多山》(图4),以自然山村为对象,用笔小而薄,向着同一个方向的平行笔触更添秩序感。远处隆起山峰的轮廓线给了画面一种向上的动势,但山脚较深的用色又将这种向上的力平衡了,看起来非常稳定。山体左右两边的轮廓线多以蓝灰色勾连,但左边明显背光,线条严谨且蓝色趋近于黑,右边线条松动且多转折,有受光之感并且有向后转的动势。仔细观察,山体上的颜色非常丰富,有蓝、黄、红、绿,并且都是呈块面状“涂抹”在山体上,这是通过色彩冷暖对比的变化而形成体积关系。近处黄绿相间的树林与麦田,相互交织递进,树木、房屋背光面轮廓线十分清晰。色彩與线条从各个角度被塞尚发挥到极致,用来表现对象的客观与结构,明显是一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析创作。

塞尚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他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

3 后印象画派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如果说印象主义为西方绘画解放了色彩,那么后印象主义就是为所有的艺术家解放了自我,他们建立全新的艺术理念与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打破成规,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全新的艺术探索道路。

表现主义受梵高的启发,将自身强烈的情感注入到色彩与线条中去,形成直观的情感语言,甚至比梵高更加强烈、造型更加夸张。[6]比如蒙克于1895年创作的著名作品《呐喊》。高更对原始象征性色彩与线条的迷恋启发了野兽派画家们,马蒂斯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受到塞尚用线表现结构的影响,他将色彩与线条的形式感发挥到极致,在他的作品《红色的和谐》中,将色彩与线条的相互平衡做到极致。立体主义在塞尚的绘画中找到了表达方式,他们通过强化物体的轮廓线,并加入物体的运动,创作出独特的画风。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亞威农少女》很明显受到塞尚《大浴女》的影响。

梵高、高更、塞尚对线条的注重、对色彩语言的情感赋予以及将绘画作为艺术家观念、情感的表现方式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不仅仅是对表现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有影响,乃至今日当代艺术仍在强调个性的表达、色彩与线条的形式语言,这些都与后印象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梵高赋予色彩与线条主观情感,还是高更简化后用来表现原始象征美感,亦或是塞尚将这两种形式语言的客观理性发挥到极致,都重新赋予了色彩与线条新的使命,从而使绘画区别于摄影等再现技术,使绘画成为绘画。

4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罗淑健.论后印象派油画中的线[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3]郭瑶.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研究与实践[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4]鲁敏,汪晓娥.阿恩海姆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及其色彩理论研究[J].大众文艺,2012(14):123-124.

[5]李伦.浅析后印象派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展现——以高更、梵高、塞尚为例[J].戏剧之家,2014(18):200.

[6]石洁.后印象派的色彩表现特征[J].大舞台,2011(08):130.

猜你喜欢

线条色彩
线条之美
线条的秩序美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精致线条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