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柿漆染麻的工艺实践与色彩变化研究

2023-12-21朱铿桦

流行色 2023年10期

朱铿桦

摘 要:柿漆是古代传统的天然染料,具备特殊的染色特征:日晒发色、味道酸臭和面料硬化,使得柿漆染色具备有良好的固色性和防水性。文章围绕柿漆的染色方法、染晒次数和染色媒介等条件,以麻面料为对象展开一系列染色实践。实践发现:柿漆在麻面料上具备有良好的染色性,以红褐色调为主,而如果使用铁媒进行媒染,则颜色会变灰、变黑。通过比较研究对比亚麻、苎麻两种麻面料,两者在染色色相上比较接近,不过亚麻面料的染色效果要优于苎麻面料,而苎麻面料在染色的均匀度上则相较更胜一筹。

关键词:柿漆染色;柿染;柿染色彩

Abstract: Persimmon paint is a traditional natural dye in ancient times, which has special dye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unlight color, sour odor, and fabric hardening, making persimmon paint dyeing have good color fixation and waterproof properties. The article revolves around the dyeing methods, dyeing and drying times, and dyeing media of persimmon paint, and conducts a series of dyeing practices on linen fabrics. Practice has found that persimmon paint has good dyeing properties on hemp surface materials, with a predominantly reddish brown color tone. However, if iron medium is used for mordant dyeing, the color will turn gray and black. Through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linen and ramie fabrics are found to be similar in dyeing color, but the dyeing effect of linen fabric is better than that of ramie fabric, and ramie fabric is superior in dyeing uniformity.

Keywords: Persimmon paint dyeing;persimmon dyeing;persimmon dye color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22WQNCX01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羊城青年学人课题(2022GZQN47)。

0 引言

柿漆,又称柿汁、柿油、柿水、柿胶,是用涩柿青果捣碎后榨汁再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汁液。柿漆在古代被用作制扇、纸伞、灯笼等纸制品的粘合剂,以及建筑木材、竹具、渔网、织物等的染料[1]。唐朝作家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记载:“笼桶衫柿油巾,皆蜀人奉养之粗者”[2],说明唐朝时期就有用柿漆染制头巾的工艺了,表明我国使用柿漆作染料的历史悠久。清朝雍正时期的《浙江通志》则记载了柿漆在服装面料上的染色应用:“近人又以柿漆漆纱,颇宜暑服”[3]。

除了我国,柿漆染色在日本和韓国也有相当长久的历史。相传,中国柿漆制作及使用技术大约在唐朝时期传至日本,被称为“柿渋”,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建筑、酿酒、染纸制扇制伞等领域[4]。韩国的柿染最早出现是在济州岛。在《济州岛史论考》中记载,高丽末年(1382年)柿染技术由中国云南传入韩国济州岛[5]。“柿染服”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服,因有较强的耐磨性受到当地渔业和农业从业者的青睐。

相比其他植物染料,柿漆目前在国内仍属于比较小众的染料,仅有一些染色作坊或散户开展柿漆的制作与染色,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台湾等地。其中台湾新竹县发展得最好,于2009年成立了柿染文化协会,大力推动柿漆染色工作,发展柿染产业[6]。目前国内针对柿染的学术研究也并不多,关于柿漆制作或染色方面的中文专著仅台湾出版的《柿汁染色的理论与实际》,作者为韩国学者许北九。相关论文也比较少,主要是围绕柿漆的加工工艺和基础的染色技术,其中有在棉、丝等面料上的染色研究,而本文以麻面料为对象展开柿漆染色研究,通过染色实践,总结柿漆染色方法,全面地展现柿漆染麻的色彩变化。

1 柿漆染色的原理与方法

1.1 染色原理

1.1.1 柿漆中的染色物质

柿漆中主要的成分是水,占90%左右,其次则是染色的主要成分:柿单宁。单宁是英文Tannin的音译词汇,又称单宁酸、鞣酸,是指分子量在500—3000之间,能沉淀生物碱、明胶及其他蛋白质的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中。单宁主要分为水解单宁和缩合单宁两种。柿单宁属于缩合单宁,是羟基黄烷类单体组成的缩合物,单体之间以C-C键相互连接。在强酸作用下发生聚缩,产生暗红棕色沉淀,为羟基黄烷-3-醇(衍生物称为儿茶素类)和羟基黄烷-3,4-二醇(衍生物称为无色花色素)的聚合物。这种物质具有遇氧缩合成难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特征,在氧化过程中逐渐显现茶褐色[7]。柿漆的染色原理便是柿漆中的柿单宁通过氧化缩合后,在着色物上形成黏着力并反应生成沉淀,形成带有茶褐色的薄膜从而完成染色。

1.1.2 柿漆的制作

柿主要的种类有两种:甜柿和涩柿,用于制作柿漆主要采用的是涩柿,其青果中柿单宁的含量较多,制作而成的柿漆品质也较好。青果的采摘,不同地区、气候和品种会有所差异,不过一般都是在柿单宁含量最高的夏季采摘。柿漆的制作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加水浸汁法和直接榨汁法[8]。

加水浸汁法是将涩柿青果捣碎后加水浸泡,再过滤出残渣后静置发酵得到柿漆。早在元朝便有这一制作方法的记载,元朝著名农学家鲁明善在《农桑衣食撮要》中记录:“每柿子一升,捣碎,用水半升,酿四、五时,榨取漆令干,漆水取亦得,可以供做伞者用度”[9]。加水浸汁法制作而成的柿漆浓度较低,但方法简便,适合手工操作。

直接榨汁法则是不加水直接将涩柿青果捣烂出汁。清代中医学家王士雄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柿漆另有一种小柿,虽熟而色不赤,名曰椑柿,亦曰漆柿。须于小暑前,柿未生核时,采而捣烂,其汁如漆,可以染罾、造扇,盖性能却水也。”[10]这里所记载的柿漆制作方法便没有加水,主要用榨汁工具榨取出汁液后进行发酵。这种方法制作而成的柿漆浓度高,一般称为柿漆原液。古代因工具受限,直接榨汁法主要适用于小批量生产,耗费人工成本,产量也较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粉碎机、榨汁机等设备的帮助下,直接榨汁法成为柿漆加工企业主要采用的方法,生产效率高且柿漆的品质好。

1.2 染色方法

柿漆在纺织品的染色应用中,如果使用的是直接榨汁法获得的柿漆原液,其浓度高,单宁作用强,容易硬化,且染色不均匀,所以一般会加水进行稀释。柿漆原液和水的比例取决于所需染就色彩的深浅度,一般水加得越多色彩越浅,常用的比例是柿漆与水以1:2或1:3的比例进行稀释。柿漆染色中主要用的方法有两种:浸染和刷染。

1.2.1 浸染

浸染是染色中常用的方法,無论是植物染色还是化学染色。将织物浸泡在染液中,让染液完全渗透入纤维之中形成着色,这种方法便是浸染。在使用柿漆进行浸染前,首先需要对织物进行预处理,一般是通过高温进行煮练退浆,以保证能够更好地上色。经过稀释的染液需要在浸染前进行充分的搅拌,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织物浸入染液中。如果织物长度较长,则需要一正一反呈“之”字形放入,并用手反复展开翻搅,以保证染色均匀。浸染时间一般20—30分钟,以充分均匀完成染色为前提。从染液中取出织物后,无需水洗,直接在阳光下悬挂晾晒,晾晒期间可上下倒换方向,以保证染色均匀。经过晾晒干燥后的织物便可进行水洗,水洗主要是洗除织物表面的浮色、杂质,同时消除异味,并可以通过水洗让柿单宁与氧气进一步进行氧化显色。水洗后的织物在阳光下再次悬挂晾晒干燥,便完成了第一遍的染色。若需要获得更深的色彩,则需要进行重复染色,染色次数越多,晾晒时间越长,则颜色越深。

1.2.2 刷染

刷染并不是纺织品常见的染色方法,“刷”更多是木器铁器建筑物等硬质物体的上色方式,而柿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具备有油漆般的成膜性,因此除了常规的浸染,刷染也是柿漆染色常用的方法之一。刷染是指借助毛刷将染液刷到织物上的方法。在使用柿漆进行刷染前,同样需要对织物进行预处理,并将织物悬空平铺展开,避免上下有接触物,以防布料黏结导致染色不均。之后用毛刷沾取柿漆染液并均匀地刷在织物的表面。完成刷染后无需水洗,直接在阳光下平铺晒干,晒干后再进行水洗。水洗后再次平铺晒干便完成了第一遍染色。同样的,若需要获得更深的色彩,则需要进行重复染色,染色次数越多,晾晒时间越长,则颜色越深。在相同的染液浓度下,刷染的成色相较浸染会深一些,颜色也比浸染均匀一些。不过,如果织物的密度比较高的话,刷染的颜色会停留在单面,没有进行刷染的一面则会保留织物的本色。

1.2.3 柿染中色彩变化的原理

在植物染中,媒染剂是常用于改变色彩倾向的添加剂,常见的媒染剂有铝媒(明矾)、铜媒(蓝矾)和铁媒(皂矾、铁浆水等)。铝媒可以让色彩变鲜亮,铜媒主要则是用于黄色系植物染绿色,而铁媒则是让颜色变深,发灰、发黑。在柿漆染色中,相对来说比较少用到铝媒和铜媒,因为柿漆中的柿单宁和铝媒、铜媒反应后变化不大,而和铁媒反应则比较强烈,因此在染深颜色如黑棕色、深灰色甚至黑色时,往往会运用铁媒做媒染剂。

运用媒染剂染色的方法有三种:同浴、前媒染和后媒染。同浴是指在染色前将媒染剂和染液同步混合在一起,染液和媒染剂的比例可根据纤维种类、染色方法和所需的色彩效果进行调整。前媒染是指在染色前将织物在经过稀释的媒染剂溶液中浸泡后再进行染色,而后媒染则是在完成染色后再将织物浸泡在经过稀释的媒染剂溶液中。前媒染和后媒染出来的色彩效果会略有不同,而且前媒染会对染液有所污染,重复染色后染液中的媒染剂含量会越来越多,色彩相对不稳定,所以往往使用得比较多的媒染方法是同浴与后媒染。

除了媒染剂,通过改变染液的pH值也可以使色彩倾向发生变化。早在《天工开物》中就介绍了红花染色时使用乌梅汁使染液呈酸性的方法。常用的天然酸性添加剂有乌梅汁、白醋等,常用的天然碱性添加剂则有草木灰、纯碱等。在柿漆染色中常常通过添加纯碱(碳酸钠)调节原液的pH值以达到改变色彩的效果。柿漆染色的织物在染色后半年内会随着空气氧化持续加深,而使用纯碱则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加深柿染色彩的效果。纯碱在使用时要注意使用比例,浓度一般不能超过柿漆原液的5%,否则会产生结晶,表面容易出现皴裂现象[11]。

2 柿漆染色的特性

2.1 日晒发色

多数的植物染色在干燥时应该选择阴干,保存时也要避免阳光照射,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导致褪色,而柿漆染色恰恰相反。柿漆中的柿单宁通过氧化反应沉淀颜色,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颜色会越来越深,因此柿漆染色具备有良好的固色性。经过柿漆染色的织物,一般经过半年时间的氧化,其颜色会加深70%,直到两年后色彩才趋于稳定,不再变深[12]。在这期间,光照程度、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都会对色彩产生影响,充足的光照、高温、低湿度的环境下,柿单宁氧化反应充分,色彩呈现则更快速更明显。但因环境因素的不可控,所以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完成的染色织物发色会有所差异,这对批量化生产来说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然而对于艺术创作者或设计师而言,这种色彩的不确定性却十分迷人,这也是许多人喜爱柿漆染色的原因之一。

2.2 味道酸臭

柿漆中含有醋酸、酪酸等多种挥发性有机酸,其中醋酸含量达2%—3%,在发酵的条件下有机酸的含量更高。柿漆中的有机酸在染色中起到促进柿单宁氧化的作用,通过水分蒸发和有机酸挥发,在着色物表面形成不溶于水和酒精的茶褐色薄膜,使其具有防水、防腐的功能。发酵过的柿漆在有机酸的挥发过程中会释放酸臭的气味,因此经柿漆染色后的织物会散发着酸臭味,虽然经过水洗会减弱,时间久了也会消失,但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柿染织物使用的体验感。

去除酸臭味的方法,除了水洗,还可以通过将织物浸泡在碱性溶液中对残留的有机酸进行中和,能有效地去除异味;以及通过在柿漆的发酵过程中使用强力酵母以减少有机酸的挥发,也可以在源头上抑制酸臭气味的产生。

2.3 面料硬化

柿单宁在氧化过程中沉淀生成明胶后形成薄膜,日晒干燥后会变硬,这是柿漆染色的一大特性。柿染的硬化使其在渔网、纸材、木材等材料上的应用能更好地增加材料的韧性与强度。然而对于织物来说,硬化会导致面料失去柔软质感,从穿着和使用的舒适度来说有较大的影响,这也导致柿漆染色在服装面料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面料硬化,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缓解。方法一:通过稀释柿漆原液,让水分降低柿漆中柿单宁沉淀形成的明胶含量,可以有效缓解织物染色发硬的问题。假如经过稀释的染液成色不够深,则可以反复染色并加长日晒的时间[13]。方法二:通过对柿漆染液进行加热煮染,或者染色完成后用热水进行水洗,或者运用蒸汽熨斗对染色后的面料进行反复熨烫。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加热的方法降低面料的硬度。不过这种方法处理后的面料表面柿漆成膜性有所降低,因此防水性较弱。方法三:运用纤维素酶进行软化处理。纤维素酶又称抛光酶、去毛剂,常用于提高织物表面的光洁度,可以使织物具有抗起毛起球的功能。纤维素酶的软化处理主要针对棉麻等纤维素纤维织物。经实验验证,使用织物克重2%的纤维素酶溶解于50℃的温水中,并将完成染色后晒干的织物完全浸泡1小时,期间水温保持45℃—50℃。这一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面料硬化的问题,但在成色上会有一定影响,经过软化处理的面料成色会变浅(图1)。

3 柿漆染麻实践

3.1 材料与工具

此次染色实践以麻面料为对象,主要选用了亚麻和苎麻两种面料。除了麻面料,材料中必不可少的还有染色所用的柿漆原液,以及水,还有用作媒染剂的铁媒(皂矾)和调节pH值的纯碱(碳酸钠)。染色工具包括有染盆、毛刷、量杯、电子秤、手套、晾衣架、夹子和手套等。所有的染色工具应避免使用铝、铜、铁质制品,避免在染色过程中发生媒染反应,以塑料、不锈钢或玻璃为佳。

除此之外还有用于测量色彩数据的测色仪,测色仪可以对染好的面料的色彩Lab数值进行采集。Lab是由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制定的一种色彩模式,自然界中任何一种色彩都可以通过Lab数值进行表达,其中L表示明度,数值越大,明度越高;数值越小,明度越低。a的正数表示红色、负数则表示绿色,b的正数表示黄色、负数则表示蓝色。通过Lab数值可以很直观地判断色彩的明度和色彩倾向上的变化。

3.2 染色实践及色彩变化

首先将苎麻和亚麻两种麻面料进行预处理,并裁剪成10*30cm,数量若干,以备染色用。随后将柿漆原液与水按1:3的比例进行稀释,取300ml的柿漆原液与900ml的水进行混合并搅拌均匀制成柿漆染液。笔者将综合染色方法、染晒次数和染色媒介等条件展开一系列柿漆染色实践。

3.2.1 无媒介的染色实践

首先进行的是不添加媒染剂的浸染和刷染,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染色方法和染晒次数对比相同染液比例下不同面料的色彩变化。分别取裁剪好的苎麻面料和亚麻面料各16张,其中8张用于浸染,另外8张用于刷染。

浸染是将苎麻和亚麻的8张面料同时置入柿漆染液中浸泡20分钟,之后取出晾晒干燥,每完成一次染晒则将两种面料各自取下一张,并对剩余面料继续进行染晒,如此反复7次直至完成全部染色。在此次染色实践中,两种面料各进行了1次至8次的染色,获得2组色样以及相应的Lab色彩数值(表1)。

刷染除了染色方法不同,其他基本和浸染一致,也是两种面料各进行1次至8次的染色,获得2组色样以及相应的Lab色彩数值(表2)。

笔者将苎麻和亚麻两种面料通过浸染和刷染两种不同染色方式所得到的32组Lab色彩数值绘制了三维折线图a(图2)。结合表1和表2中的染色色样以及图2中Lab数据折线变化可以看出,麻面料在柿漆浸染上的色彩整体以红褐色调为主。其中亚麻面料的L值比苎麻的更小,意味着明度更低;而b值相对接近,a值则更高,所以亚麻面料的染色结果更偏红。这说明亚麻面料的染色效果整体优于苎麻面料,得色率更高。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苎麻和亚麻两种面料的L值都呈减小趋势,明度都有明显降低。不过从色样中可以看出,亚麻面料在浸染的前4次的染色中出现有染色不匀的现象,之后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染色的均匀度也得到提升;而刷染中的均匀度则表现较好。对比浸染和刷染两种染色方法的实践结果,刷染的L值更低一些,说明刷染的色彩效果明度更低,得色率略优于浸染。

3.2.2 以鐵媒为媒染剂的染色实践

接下来进行的是铁媒媒染实践,采用的是后媒染的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染色方法和染晒次数对比相同染液比例、染色媒介和媒染方法下不同面料的色彩变化。取裁剪好的苎麻和亚麻两种面料各16张,分别将两种面料分为8张一组,共4组,依次进行浸染和刷染。随后取5g铁媒研磨成粉末并溶于1000ml的水中制成媒染溶液,将完成染色并晒干的面料做好标记后同时置入媒染溶液中浸泡30分钟。期间佩戴手套并翻动面料以保证媒染均匀,随后捞出晾干,获得4组色样以及相应的Lab色彩数值(表3)。

笔者将苎麻和亚麻两种面料通过铁媒染所得到的32组Lab色彩数值绘制了三维折线图b(图3)。从染色实践所得到的色样和数据看来,在经过铁媒后媒染的面料,色相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茶褐色调变为深灰色和黑色,a值和b值的数据都相对较小,意味着饱和度较低,色彩倾向较弱。同一种面料在浸染和刷染两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后经过铁媒媒染的色彩结果对比差别并不是很大,不过亚麻面料在经过铁媒染后的L值明显比苎麻要低得多,表示亚麻面料经过媒染后的明度更低,色样上看几乎接近黑色,不过这和亚麻面料在媒染前的染色成色比苎麻更深也有一定关系。

3.2.3 使用纯碱调节pH值的染色实践

笔者在柿漆染液中加入适量纯碱,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染色方法、染晒次数、pH值对比相同染液比例和媒染方法下不同面料的色彩变化。取裁剪好的苎麻和亚麻两种面料各32张,分为8张一组,共4组,使用调节过pH值的溶液分别进行浸染和刷染。

按纯碱和柿漆原液1:100的比例,在1:3的柿漆染液中加入3g纯碱并充分搅拌使其融化,制成带有纯碱的柿漆染液。将分好的面料分别在带有纯碱的染液中进行1至8次的浸染和刷染,得到两种面料不同染色方法的4组色样以及相应的Lab色彩数值(表4)。

笔者将苎麻和亚麻两种面料通过铁媒染所得到的32组Lab色彩数值绘制了三维折线图c(图4)。从实践结果可以看出,对比前面无媒介的柿漆染色,调节过pH值后所得到的颜色同样是红褐色调,不过L值相对略有降低,意味着色彩明度上更低。同一种面料中采用刷染的方法同样颜色要深于浸染,亚麻面料的得色率也是同样比苎麻面料高,这两点与无媒介的实践结果基本一致。不过亚麻面料在调节过pH值后的成色显得更艳,尤其是浸染的色彩,其a值和b值也都相对高于其他的色彩数据。

3.3 染色实践总结

根据以上三组染色实践可以看出柿漆在麻面料上具备有良好的染色性,无媒染与添加纯碱后的色调主要以红褐色为主,而铁媒媒染的色调则接近黑色。对比两种麻面料,亚麻面料的染色效果要优于苎麻面料,得色率更高,色彩明度也较低。不过苎麻面料在染色的均匀度上则相较更胜一筹,亚麻面料在浸染时容易颜色不匀。

在无媒介染色中,面料成色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逐渐加深,色阶变化较为明显;铁媒媒染的色彩在复染4次以上则变化相对较弱;而改变pH值后的色彩在前6次染色中变化较为明显,复染6次以上也同样变化相对较弱。因此,成色的深浅并非和染色次数一直保持正相关,当成色达到峰值后,增加染色次数对继续加深色彩的作用则变得十分有限。

4 结语

柿漆作为延续千年的传统染色材料,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因其独特的发色原理所形成的固色性、防水性,以及自然的色彩调性与美感,展现出其有别于其他植物染料的强大优势。

本文对柿漆染色原理与方法以及染色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通过1:3的柿漆染液在亚麻和苎麻面料上的染色实践,全面地展现了柿漆染麻的色彩变化,通过比较不同面料、不同方法、不同媒介的色彩效果,总结出柿漆染色在麻面料上的色彩特点,研究结论如下:

(1) 柿漆在亚麻和苎麻两种面料上的成色主要以红褐色为主,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色彩会逐渐加深。不过成色的深浅并非和染色次数一直保持正相关,当成色达到峰值后,增加染色次数并不能继续加深色彩效果。

(2) 对比亚麻和苎麻两种面料的染色效果,亚麻面料相较苎麻面料的得色率更高,成色更深,但苎麻面料染色更为均匀。

(3) 对比浸染和刷染两种染色方法,色调基本一致,不过刷染的得色率稍高一些,成色相对在明度上稍低一点,而且亚麻面料在刷染上的均匀度也更高。

(4) 运用铁媒(皂矾)对柿漆染色的面料进行后媒染,色相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茶褐色调变为深灰色和黑色。亚麻因媒染前的得色率就高于苎麻,因此经过铁媒媒染后成色也比苎麻要深一些,最深可接近纯黑色。

(5) 柿漆染色的织物在染色后半年内会随着空气氧化持续加深,而使用纯碱(碳酸钠)调节原液的pH值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加深柿染色彩的效果。所得到的色彩同样是红褐色调,只是色彩明度上较低,但成色显得更艳,纯度明显高于无媒染,整体色彩偏焦褐色,尤其是亚麻面料上最为明显。

5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崔岩.柿漆染色特征与工艺实践[J].丝绸,2019,56(6):25-31.

[2]冯贽.云仙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4.

[3]嵇曾筠.浙江通志(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822.

[4]孙宁静,板村裕之.日本对柿单宁成分的开发利用[J].食品科技, 2014(39):101-103.

[5]许北九.柿汁染色的理论与实际[M].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葫芦墩文化中心,2015:6.

[6]潘夏维.柿染研究及在女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20:7.

[7]张宝善,伍晓红,陈锦屏.柿单宁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99-105.

[8]杨建军,崔岩.柿漆在僧衣染色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 2021(1):36-40.

[9]魯明善.农桑衣食撮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

[10]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8.

[11]肖清风.柿漆在油纸伞制作中的运用[C].中国设计理论与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四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2020.

[12]王显颖,张毅.柿染的艺术特征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J].毛纺科技,2022(50):34-39.

[13]李雪雁.中国柿染特性实验分析与工艺研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3):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