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粤籍留美画家风景油画色彩与风格探析

2023-12-21徐润喆

流行色 2023年10期

徐润喆

摘 要:留美画家是近代美术史上最早开始链接中西方艺术的纽带之一,全国最早一批优秀画家从广东远渡重洋,向西方取经绘画色彩艺术。这些粤籍留美画家群体将西学的写实主義功底融入印象派光色技巧等形成画面特色,归国后基本在粤港两地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活动,不断对油画创作进行中式的传达。本文梳理了画家早期西学经历和创作表现,以获得其风景油画传播创作中的本土化、民族化线索。

关键词:留美画家;风景油画;油画民族化

Abstract: Painter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one of the earliest links in modern art history to connect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The first group of outstanding painters in China traveled across the ocean from Guangdong to learn from the West about their art. These groups of Cantonese painter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integrated Western realism skills into Impressionist light and color techniques to form their uniqu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they have mainly engaged in art education and activities i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continuously conveying Chinese style oil painting creation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ainters early Western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loc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clues in his landscape oil painting dissemination and creation.

Keywords: Painter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landscape oil painting;nationalization of oil painting

0 引言

20世纪初,西学东渐之风随着国门洞开席卷各地,不断涌现出远赴海外寻求他山之石的艺术留学生。除半数以上奔赴日本、法国外,也有小部分留学生前往美洲,数量相较不多,但在近代美术史上成就非凡。1910年以前,到国外学习油画的留学生只有几人,包括李铁夫(1886—1952)、李毅士(1886—1942)、李叔同(1880—1942)和冯钢百(1883—1984)等,其中李铁夫和冯钢百就是粤籍画家,且两人目的地都是美洲。随后梁銮、黄潮宽、赵雅庭、关金鳌、余本、李秉、王少陵、梁竹亭等人相继赴美。近年来粤籍留美画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铁夫、冯钢百的个案上,且囿于画家现存油画的题材以人物画为主,风景画研究处于边缘地位,因而其色彩风格更值得关注。

1 早期粤籍留美画家的群体地位与交往联系

粤籍留美画家是近代具有艺术影响力的留学画家群体之一,由于求学多校、辗转数国后归国较晚,聚集性和号召力相对较弱,导致群体被边缘化。冯钢百在世纪初就跨洋,但过了二十年左右才归国开展艺术活动,此时距离蔡元培发起美育革命已过去近十年。另外,粤籍留美画家的留学行为多数是自费谋生的举措,一开始并没抱有美育救国的明确目的,更多出于对艺术浓厚兴趣。李铁夫十多岁时随其族叔到加拿大谋生;1903年冯钢百也因家境贫困到香港驻美国茂利轮船公司上以艺谋生,后至墨西哥城开启长达17年半工半读的生涯;1910年黄潮宽随伯父到波士顿日间做工、晚上求学;关金鳌少年时随父赴美求学,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艺术……可见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活必需和精神支柱。

即便如此,他们对于艺术的热忱和贡献不容小觑。画家们在留美的院校中均有极佳的表现,李铁夫和冯钢百在纽约美术学院学生美术研究会举办的竞赛中都曾轮番名列榜首[1],黄潮宽因成绩优异获得免费学额和欧洲公费游学的机会,余本也因成绩突出继续留校研究一年,他们大多数都曾多次获得学校的奖金。留学期间,粤籍留美画家们就已经建立了或多或少的联系。李铁夫和冯钢百在纽约美术学院留学期间一见如故,从此成为终生密友。余本与李秉在加拿大威尼柏美术学校相识,并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黄潮宽的家人也曾回忆黄潮宽和李铁夫在美国就已经相交,归国后也自然而然有所来往。画家们归国后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交叠成大体的两个方向:一是在粤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例如加入广州最早的研究西洋美术团体“赤社美术研究会”的梁銮、冯钢百、赵雅庭、黄潮宽、关金鳌,随后参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教学活动;二是绝大部分有在港进行艺术活动的经历,例如李铁夫、黄潮宽、余本、李秉、王少陵、梁竹亭。

2 主要粤籍留美画家师承的色彩风格基础

粤籍留美画家大多师从的画家往往以写实主义作为基础,杂糅各种风格,后期呈现出印象派风格的特点。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洲的高等艺术学院大多以欧洲古典学院派绘画教育作为教学体系,比如临摹大师作品、练习石膏模型素描、在画室里人体写生等等。虽然美洲主流画风源于欧洲现实主义传统,但仍有如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等尝试突破欧洲学院派的束缚的油画家,创造出具有美国特色的现实主义绘画。这使得作为学生的留学画家基本采取学院派积淀绘画技能的西学途径的方法,也不拘泥于此。另外,加拿大的高等美术教育也基本沿袭英法的学院派体系,十九世纪末“七人画派”不满于束缚传统的写实画法,汲取印象派风格和部分美国哈得逊河画派的“浪漫的现实主义”,冲破传统去创作最适合表现民族精神的风景,随之展开了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艺术运动。

2.1 出于而胜于写实主义的学院派色彩

在学院派绘画的教学方式浸润下,留美画家深谙写实主义为基础的作画风格。辛亥革命以后,李铁夫在纽约艺术学院深造,期间他自称师承切斯和萨金特,自印名片上称自己是两位大师的门人[2]。萨金特和切斯都直接学习委拉斯贵兹、哈尔斯等画师,致力于打破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教条模式。李铁夫受此影响,画作虽保留了写实主义,但突破了单一棕调子,在深沉的色彩氛围中加入丰富的光线藏色,因而画面没有落入窠臼。

冯钢百在纽约艺术学院学习期间,曾跟从“八人团”、垃圾箱画派领袖之一的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学习达八年,在此期间他也与李铁夫成为挚友。亨利艺术创作思想主张对美国的现实主义变革产生很大影响,冯钢百也因此兼容了现实主义、伦勃朗风格、荷兰风俗画等许多画师、画派的优点,早期画面主体物常以深色为基调。

黄潮宽虽然没有明确的师从关系,但他就读的费城宾夕法尼亚洲艺术学院强调学习传统的写实风格绘画,以“古代风格绘画”为素描基础,画面注重光暗和视觉比例。黄潮宽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直至六十年代创作了多幅写生风景画,以树景居多,有一种流行于十八世纪欧洲学院派的“如画”(picturesque) 风格意味[3]。从画面上来看,他的画作用笔较为轻快,色彩更明亮而灵动。

2.2 融汇而贯通光色技巧的印象派画风

在写实主义的扎实基础上,画家们发挥主观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赋予独具特色的表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印象派光色技巧的运用。余本和李秉的画作除了可以看出在写实主义的延伸以外,印象派画风相对更为显著。余本和李秉都先后在加拿大威尼柏美术学校、多伦多安大略美术学院一同接受过教学。他们均以学习印象派画家彼蒂为主,也喜好伦勃朗和德拉克洛瓦的画风,相比余本厚实的色彩和强对比的明暗关系,李秉画作色彩鲜明、笔触灵活且更重视写生。

关金鳌在美国求学时,晚上到私人办绘画班学习素描,白天到纽约市艺术博物馆临画,刻苦学习二年多后考入美国国家美术学院。他早期推崇伦勃朗和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画风,40年代时,他通过古堡窗户遥望法国南部田园风景获得灵感,在风景画中又融入更多印象派的光色表达。除此之外,李铁夫也会吸取印象派画家的光色处理,黄潮宽在建国时期以后重拾画笔写生的画作更带有浪漫的色彩。

3 早期粤籍留美画家风景油画风格表现

油画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1937年,油画参与社会文化的启蒙,提供新美感的同时推动了中国人的思维变革与社会进步;第二阶段1938年—1949年建国前,油画艺术通过青年画家的厚积薄发,面临战争时期的困境却仍保持向上的生机。[4]可以将其总结第一阶段是油画本土化过程,油画语言引入中国,通过教育传播普及艺术形式;第二阶段是民族化的序章,画家们把民族精神融入创作之中。建国后,直到1956年召开的全国油画教学会议上,以吕斯百、董希文为首的专家第一次正式场合提出了“油画民族化”概念。粤籍留美画家无疑是第一代接触“地道”西画艺术的先行者,他们先是在中国国情推动下成为西画“搬运工”,再到有意尝试在画面表现民族性,他们以风景油画的风貌展现了其从本土化到民族化的递进实践。

3.1 富有国画韵味的色彩风格

李铁夫的最著名的两幅风景油画是1932年左右创作的《九龙郊景》和《遥望瀑布》(图1)。迟轲认为《遥望瀑布》是画家根据想象,以一种类传统中国画方法与构图去创作的画作[5],此间虽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两幅风景画的确传达了中式意境的观感,李铁夫将以本地风景通过油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包含了国画中最常见的山水树石母题。画面的色彩风格在近景以红棕色为主,远景山脉呈浅青绿,似呼应国画中赭石与青绿风貌。

黄潮宽是几乎被埋没的画家,《江门五邑书画名人录》的编者提到“(黄潮宽)油画作品参用中国画技法,富于民族感情”。留学归国后,黄潮宽和李铁夫、李秉等人常去九龙城写生,他在1934左右绘画的《古城之秋》(图2),画面明暗鲜明,比起单纯交代固有色,画面更多强调光源色的作用,前景用重红棕色表现水岸山坡,以黑棕色勾勒轮廓,通过暖色块与深色条的结合使得画面风格化,渲染出秋意甚浓的氛围。另外,他所作多幅树景中华树木的作画技法更为放松灵动,更有体现一种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放松笔触形式。

3.2 民族色彩鲜明的风景题材

吴作人认为油画家在认真学习油画的同时,也要认真学习传统,为形成油画具有中国气派构成可靠条件[6],这里的“传统”学习更表现在画家通过本土绘画实践积累经验,随后更加呈现出一种民族化的倾向,特别是在风景画描绘的对象中最为突出。亨利曾对冯钢百说 “你是中国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色素,应该表现中国人的现实与环境。”因此冯钢百几幅风景画采用的也是传统的红色调(图3),画家以光源色统一画面,传达日暮时富有乡土气息的色彩感受。

余本的油画民族化探索无疑是最为成功之一,以至于让黄蒙田感叹其画是“洋”味降到最低点的中国人画的油画[7]。在五六十年代,余本的风景油画作品更倾向于选取有鲜明民族标识的题材,例如珠江三角洲、八达岭等等。余本的《桑基鱼塘》《黄河渡口》(图4)、《牡丹江垦区》等画作,都真实反映了中国特征鲜明的地标式景象,画面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强调画面元素的平面排列方式,用大色块的分割削弱西式透视法则,再用色彩的明度、纯度对比区别远近。

3.3 迁移中式意境的艺术实践

画家除了有意识在油画中选取民族符号进行传达,中国画创作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油画创作时的民族化参考,潜移默化将水墨媒介的实践经验迁移到油画的画面中去。

李铁夫归国以后的画风也产生的变化可以归因于其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国外的社会经历,他更意识到艺术必须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李铁夫讲究在国画和书法方面的修养,通过平时的水墨习作,将装饰风、近于传统国画工笔的手法带入油画作品。除此之外,他的肖像画《画家冯钢百》和静物画《瓜蔬和坛盘》等就通过不同于前的色调、笔触流露出他对民族油画的思考。关金鳌会用油画颜料绘制中国画的写意山水,从而尝试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从70年代起,他的风景画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和用笔的概括、含蓄。在他1985年《海珠大桥》(图5)中,区别于此前其他粤籍画家的重色、暖色基调,他以冷色调色彩语言迁移地标风景,画面的丰富藏色与笔法融合更能凸显画家对油画民族性的成熟理解。

4 结语

粤籍留美画家的风景油画作品以及相关的艺术活动在风格、色彩等细微之处诠释了他们理解民族性的步步摸索。在国情的大环境引导下的“西學”,通过民族题材、民族内涵、民族实践、民族精神的尝试,实现了从本土化到民族化的“东就”,其中凝结的艺术成就还需要深入挖掘。立足于民族身份的根本,粤籍留美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折射到多元文化传播交汇的前景,对今天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西画教育体系仍有重要研究意义。

5 参考文献

[1]王璜生.中国早期油画大家冯钢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08:12.

[2]迟轲.我国油画艺术的先驱—李铁夫[J].美术,1979(03):11-13+ 18-21.

[3]李世莊,鄭文豪.黄潮寬的繪畫[M].香港:香港藝術歷史研究會,2002:86.

[4]邵大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100年[J].美术, 2000(08):30-35.

[5]迟轲.迟轲自选文集[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05:107.

[6]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J].美术,1959(07):18-20.

[7]黄蒙田.艺苑交游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5.0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