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视角下乡村景观色彩提升策略
2023-12-21凌晖黄思文
凌晖 黄思文
摘 要:乡村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地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景观色彩逐渐丧失,失去原本的魅力。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提升乡村景观色彩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因此,本文从“自然”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景观色彩提升的策略,旨在通过保护自然环境、融合传统与现代、丰富植物景观等方式,为乡村景观增添新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参与乡村建设。
关键词:自然;乡村景观;色彩提升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is a place where nature and humanity blend with each other. It ha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landscape color of rural areas has gradually lost its original char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an urgent task to enhance the color of the rural landscape.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color of rural landscape, aiming to add new charm to rural landscape and attract more peoples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by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nd enriching the plant landscape.
Keywords: Nature;rural landscape;color enhancement
0 引言
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乡村旅游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色彩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乡村景观色彩存在一些问题,如色彩单调、缺乏地域特色、生态失衡等。因此,如何提升乡村景观色彩的质量和吸引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自然”的研究
“自然”设计观,源远流长,其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对破坏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设计中,强调自然材质、色彩和造型的运用,推崇简洁、质朴的设计风格,追求设计的自然美感和舒适感。“自然”设计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其最早可以追溯到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老子学说的基础为“自然”,提倡“道法自然”思想,揭示自然中万物的运行规律,归根结底在于向本真、向简答回归[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遵循自然,合乎事物原本面貌,也就合乎万物的“道”。老子的“无为”思想让人们对世界产生不同的认识,将思想解脱出来,实现思想自由发展,并被庄子所继承,赋予“自然”新的内涵,从主观层面对“自然”进行思索,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和“万物齐一”的论点。自此之后,唐朝末期的张彦远是最早于艺术审美角度对“自然”进行研究的学者,将“自然”列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个等级的最高级别,认为其是艺术品鉴的高层次。以此推演,乡村景观设计中,“自然”也就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最高层次。在现代设计中,“自然”设计观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设计师们开始关注自然环境、自然材质和自然色彩等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倡导“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追求简洁、质朴的设计风格,反对过度装饰和繁琐的设计,不仅符合现代人对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2]。
2 乡村景观色彩的由来及类型
2.1 乡村景观色彩的由来
在体验景观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身体动作行为进行空间感知,植物、地面、墙体等都是可视为具有依附作用的具体事物。而色彩与之不同,是利用人体视觉行为进行颜色感知,除了依附具体事物之外,还对光这种具有较强抽象性的事物有依附,也就是说色彩是空间的边缘化、非物质化的元素。1960年,法国色彩学家朗可洛提出“景观色彩特质”的概念,认为景观色彩的特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风格、农田景观、文化传统等,强调色彩在景观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随着乡村景观规划逐渐系统化发展,现如今乡村景观设计师开始提升对农民群众审美需求的重视程度,在乡村景观色彩规划下,提升景观的审美效果[3]。
2.2 乡村景观色彩的类型
2.2.1 自然景观色彩
自然景观色彩是乡村景观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色彩类型,主要由植被、水体、地形等自然元素构成,在色彩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为乡村景观提供独特的视觉效果(图1)。其中,植被是乡村景观中面积最大、最富于变化的元素。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的植被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例如,春季的绿色、夏季的深绿色、秋季的金黄色和冬季的灰色,这些都是植被色彩的变化。水体在乡村景观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河流、湖泊、溪流等水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蓝绿色或碧绿色[4]。同时,水体的透明度、深浅和流速也会影响其色彩效果。乡村的地形也是构成景观色彩的重要元素。平原、山地、丘陵等不同的地形特点,使得地表在阳光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例如,山地和丘陵的阴影和阳光下的明暗变化,使得地表色彩更加丰富多样。
2.2.2 生产景观色彩
生产景观色彩是指乡村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色彩,通常会受到当地的生产方式和农作物的影响(图2)。例如,稻田的绿色、油菜花的黄色、麦田的金色等都是生产景观色彩的代表。此外,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和机械设备也会产生相应的色彩,这些色彩与自然景观色彩、聚落景观色彩相结合,共同构成乡村景观的色彩类型[5]。此外,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下,手工业等特色产业也逐渐呈现于大众视野,甚至成为一些地区的特色产品,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2.2.3 聚落景观色彩
聚落景观色彩是指乡村居民聚居点的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人工元素的色彩,与自然景观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6]。聚落景观色彩通常会受到当地文化、传统和建筑材料的影响,因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其成为乡村景观的独特风景线。乡村建筑的色彩通常会受到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建筑材料的影响。例如,北方的农村建筑多采用白色或灰色为主色调,而南方的水乡建筑则多采用青色或棕色为主色调。一些保留完善的农村建筑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感,无形之中呈现出典雅、古朴的景观气息,如福建乡村民居(图3)。同时,乡村道路的色彩通常与当地的建筑材料相关。例如,石板路通常采用灰色或黑色石板,而土路则呈现出土黄色或褐色。此外,乡村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这些设施的色彩通常会采用明亮的颜色,以便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对比,吸引人们的注意力[7]。
3 当前乡村景观色彩存在的问题
3.1 色彩单调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或者规划设计的局限,乡村景观往往采用相似或重复的色彩,缺乏变化和层次感。传统的农村建筑常常采用红、白、灰等相对简单的色彩,缺乏丰富多样性。同时,乡村地区的植被主要以农田、果园、林地等为主,常常呈现出相似的绿色调,缺乏色彩的层次感和变化,使得乡村景观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最后,乡村景观中的辅助设施和装饰物色彩也较为单一,特别是围墙、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往往选择灰色或白色,缺乏个性化,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视觉享受的需求。
3.2 缺乏地域特色
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是其最宝贵的财富,而色彩是表达地域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许多乡村地区在规划和设计中忽视这一点,导致乡村景观色彩缺乏地域特色。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河流、植被和土壤等元素,都具有独特的色彩特点。然而,由于对于乡村景观色彩的选择缺乏对地域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往往使用与当地环境不相符的色彩。比如,在山水环境丰富的地区,却使用大面积的灰色或者混凝土色调,无法表达出山水之美;在植被茂盛的地区,却缺乏绿色的应用,无法展现自然之美。此外,乡村地区的人文特色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建筑等,也都可以通过色彩来展现。然而,由于缺乏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乡村景观色彩往往无法与当地的历史和传统相契合[8]。
3.3 生态失衡
乡村地区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体,色彩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调和作用。在设计乡村景观色彩时,需要考虑自然生态的平衡和保护。然而,在追求美观和视觉效果的同时,往往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大量使用化学染料和过度粉饰的色彩选择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破坏自然平衡,不仅违背乡村景观的初衷和理念,也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4 “自然”视角下乡村景观色彩提升策略
4.1 科学规划乡村景观色彩
我国乡村建筑发展历史悠久,过程漫长,尽管一些村庄建设简简单单,但是却将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集中起来。古代时期我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就连色彩的应用也有明确规则,普通民众可使用的色彩是有限的。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一种多元且包容的体系,其中融合各种不同的色彩观念。儒家学说的“五色”理论,强调的是五种基本色彩的红、黄、青、白和黑,及其相互之间的搭配和组合;道家则崇尚自然,强调“黑”和“白”这两种极简的颜色,体现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玄学则追求朴素无华的美学,强调色彩的淡雅和自然;而佛教則注重色彩的丰富性和象征性,如金色和白色,这些颜色不仅代表高贵和神圣,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规划乡村景观的色彩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传统的色彩观念和文化内涵。首先,需要尊重自然,尽可能地保持和利用自然的色彩,使乡村景观的色彩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其次,充分考虑到历史和文化因素,使乡村景观的色彩能够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特点。最后,考虑到当前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使乡村景观的色彩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能够吸引更多人前来欣赏和体验。
4.2 乡村景观色彩设计原则
4.2.1 “自然”原则
相比较城市来说,乡村与自然的距离更近,其景观与城市景观相比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有一种“自然”美。乡村景观以其丰富的自然色彩为特色,如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溪流等,给予人们美好的感受。因此,自然景观色彩在乡村景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进行乡村景观色彩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对自然景观色彩的利用和保护。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利用自然的色彩,如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溪流等。同时,也要注重对地形、植被和水体等自然元素的保护和利用,使乡村景观的色彩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4.2.2 传统继承原则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景观中的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其色彩运用也是表现乡村景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寓意。在进行乡村景观色彩设计时,应注重对传统色彩观念的继承和发扬,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传统色彩文化,提取和应用能够体现地域特点的色彩,如江南水乡的青砖白墙、黄土高原的黄土色等,使乡村景观的色彩能够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特点,同时赋予乡村景观独特的审美价值。
4.2.3 中西结合原则
乡村景观色彩的应用不仅只是简单的对传统景观色彩进行模仿,还需要从整体性、时代性上综合考量,吸收西方国家优秀的景观色彩设计经验。传统继承并不是完全继承,一成不变,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与时代审美需求结合起来,呈现出一种具有协调性的视觉审美成效。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进行乡村景观色彩设计时,也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的色彩观念和设计手法,学习其先进的色彩设计理念和方法,将其与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国际化和时代感的乡村景观色彩。
4.3 乡村景观色彩规划方法
在经济不断发展下,乡村逐渐从单一木质结构发展到现代钢筋水泥结构,并应用各种新材料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再加上人们审美水平逐渐下降,缺乏规划意识,导致乡村建筑出现材质、色彩混乱的情况。对此,需要在“自然”视角下,对乡村景观色彩设计进行规划。
4.3.1 全面调查乡村
在乡村景观色彩规划之前,应先对乡村进行全面调查,包括自然环境(山林、花卉、田野)、传统建筑(屋顶、门窗、墙体)、人文历史(家具用品、服饰)等,可以更好地把握乡村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居民的民俗色彩倾向,明确色彩基调。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明确乡村传统建筑保留数量,假如保留较多,可对乡村景观色彩进行小幅度改动,不改变传统建筑风貌。假如保留较少,可提取传统建筑色彩作为整个乡村的色彩基调,进行大幅度改动。
4.3.2 提取景观色彩
在全面调查乡村景观色彩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色彩,并将这些色彩作为景观设计的根基。根据同色系或邻近色系的延伸原则,可以收集和汇总这些色彩,在色彩关系下明确乡村景观的色卡,继而作为后续景观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提取景观色彩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建筑色彩、自然景观色彩等元素进行合理的划分和搭配。其中,“自然”色彩的提取可以在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尽可能将乡村景观色彩的生态美呈现出来。为此,需要尽可能保持原生态的形式,展现出乡村景观的“自然”之色,例如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植被、青色的山峦等。
对于传统建筑色彩的提取,可以根据改造的幅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小幅度的色彩改造,这种形式主要关注建筑材料的本色和质感,以及人工涂装的色彩处理。另一种是在新建建筑上进行较大幅度的色彩改造,这种形式需要结合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展现出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在“五色”理论下,传统民俗色彩通常作为配饰色彩出现,所占比例较小。这些色彩通常用于乡村景观建筑中的装饰性部位,例如门窗、梁枋、斗拱等部位,这些色彩的运用可以突出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
4.3.3 融入现代审美
我国传统色彩观念为“儒释道”,这也是乡村景观色彩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发展下也要适当继承与弘扬。然而,任何事物都无法超脱时代性存在,在历史传承、发扬传统特色的同時,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因此,乡村景观色彩提升时,应以传统建筑、自然之色为基础的同时,兼顾时代特色,明确时代色彩导向,增加符合新时代下人们审美需求的色彩,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样才能促使乡村景观色彩长远性发展。
4.3.4 构建规划色卡
在构建乡村景观色彩规划色卡时,可以从四季和日照的角度出发,观察和研究乡村景观在不同季节和日照条件下的色彩变化,提取自然景观和传统建筑中的色彩,并以中差色为对比上限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关注色彩的纯度和明度,确保自然景观色彩与传统建筑色彩之间的协调性,并适当地将现代审美需求融合起来,形成“自然”视角下乡村景观色彩规划色卡。此外,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色彩规划。从微观层面来说,要关注传统建筑景观色彩与自然色彩之间的关系。以传统建筑景观色彩为主色调,并适当增加一些自然色彩,以形成艳灰对比关系,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从宏观层面来说,要关注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交织和辉映。在色彩规划时,从色相上选择中差色最大幅度对比关系;从纯度上适当降低自然景观色彩的纯度;从明度上以中长调为主,低长调和长调为辅。
5 结语
总之,乡村景观色彩的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必然要求。从“自然”视角出发,全面考虑自然景观和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现代审美需求,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色彩搭配方案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可以创造出更加美丽宜居的乡村景观。
6 参考文献
[1]窦宗信,吴天珍,张庆霞.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10):128-131.
[2]杨伟伟,叶冬青.“自下而上”乡村景观建设研究与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马垌村下岜屯为例[J].山西农经,2021(24):135-136+139.
[3]韩酉廷.“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J].现代园艺,2023,46(19):138-140.
[4]岳士俊,石景宇.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景观营造模式研究——以盘龙庵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17):111-113.
[5]张丹萍.乡村景观设计中“空间美学”的营造与实践——以万银村为例[J].美术观察,2023(08):156-157.
[6]贵敏,陈卓.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探索——以资市镇油菜花旅游基地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09):154-156.
[7]王蕾,翟雅琳,贾佳.自然村落景观“源—聚”空间演变的文化活态保护路径——以黑龙江省宾州镇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9):2296-2311.
[8]李子翔,马军山.江南水乡村落景观色彩规划研究——以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新民村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3,43(09):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