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漄的写作“幻想”
2023-12-21青黎
文/青黎
海漄
10 月21 日晚,“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结果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现场公布,中国作家海漄凭借小说《时空画师》摘得此奖,成为国内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奖的科幻作家。
海漄在热切的期待中走上领奖台——他身着银行工装,剪着平头,举止斯文,言谈温和,就像我们在银行遇见的大堂经理。的确,这位90 后“雨果奖”得主仅在晚上写作,白天穿上工装就是银行的客户经理。他说:“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在下班途中、加班回家的路上,也会仰望一下星空。”
银行人的“幻想”
作为一名银行人,说不苦不累是假的。海漄每天按时到岗,不是在见客户,就是在见客户的路上,偶尔在办公室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也会因为自己的小拧巴和完美主义不时加班。
2011 年大学毕业前夕,海漄开始写小说,曾在《今古传奇》杂志发表作品《惊情喀纳斯》。进入银行工作后,他几年没再动笔。跟大多数银行员工一样,他在做了两年柜员后转做客户经理。那时,他是柜员里少有的男员工,经常负责力气活,比如给ATM 机换钱箱。
简单重复的日子里,海漄学会了适应单调并在苦中作乐。比如,在ATM 里发现各种奇怪的东西,包括假币、纸条和游戏币时,他会放飞思绪,幻想着对方把杂物塞进ATM 时的故事。这时候,他觉得这份职业好像也不是那么无趣。
按部就班的生活里,海漄会常常回忆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母亲是粮食公司的员工,一家人住在单位分配的集体宿舍,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在空旷的粮仓里玩捉迷藏。父母单位经常组织集体观影,他在一座被称为电影院的破旧小红楼里观看了《泰坦尼克号》《红河谷》,以及首次引入国内的《蜘蛛侠》,从此对科幻故事产生了兴趣。小城的新华书店是他的启蒙书屋。因此,他在不知不觉中读了许多书,《珊瑚岛上的死光》《美洲来的哥伦布》和凡尔纳系列都有涉猎,那时的他只觉得有趣,后来才知道那叫“幻想小说”。
小城的生活有一种粗粝的美感,让海漄习惯了孤独。而写作恰好是需要享受孤独的一件事。于是,在工作驾轻就熟之后,海漄开始重拾写作。他把写作和工作分得很清楚,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写作进度如机器人一样精准,“工作日一天写两三百字,周末写两三千字”。银行的工作赋予他务实的态度和稳定的踏实感,他进度虽慢,却是个从不拖稿的长期主义者。
工作和写作泾渭分明
海漄之所以选择银行工作,源自少年时代的一次自主选择。他从小很有主见,父母也给予了他足够尊重。读中学时,他提出要读一所更注重素质教育的私立学校,父母满足了他,哪怕学费昂贵得让他们倍感压力。
大一点之后,海漄读懂了父母的不易,告诫自己要更加务实。他上大学时选择了金融专业,毕业后在银行工作,并且一干就是十年。
对海漄来说,写作和银行工作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他说自己工作时从不摸鱼,这听起来像是说给老板听的满分回答,但实际上,工作性质很难让他产生灵感,他说:“我不是灵感型作家,很多时候写小说的点子是因为看了一本小说、一部电影或者纪录片产生,这些事情都只在业余时间做,不大可能在工作中冒出来。”
十年的奋斗给予了海漄很多。数月前,他刚刚做了爸爸。对此,他颇感骄傲:“安身立命,成家立业,我做到了。”作为一种犒赏,他在家中打造了一个专属的小房间,房间里摆着一张上下铺儿童床、一张电脑桌。床上堆着他爱看的书,书桌上摆放着电脑。写作时,关上门窗,银行里的一切就不再跟他相关,累了就躺在床上看看书,那一刻的“惬意舒展”同白天的“紧张有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享受科幻的乐趣
虽然是科幻作家,但生活中的海漄算不上“狂热”的科幻迷。家人朋友虽然知道海漄在写东西,但不知道他写的是科幻。因此,海漄成了一个特别的存在,他很少参加科幻圈活动,把更多精力放到了眼前的工作上。
这种自娱自乐、工作写作分明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海漄获得“雨果奖”前夕。他喜欢看历史,又喜欢科幻,所以会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创作。他很喜欢《国家宝藏》这档节目,有一次看到节目中展示的《千里江山图》,大受触动,小时候美术课上的记忆被触发,原来中国画可以绚烂鲜艳至此。他细细解读着画的题跋,一遍又一遍,一个以画师为主角的高维时空故事也开始在他的脑海中发酵,后来便有了《时空画师》。
一开始,海漄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入围了“雨果奖”,直到编辑报喜,他还是懵懂状,盘算着给自己投一票,后来因为注册方式太复杂放弃了。再后来,《时空画师》获奖,但海漄并没打算辞职,还是回银行继续上班。同事们这才知道他是科幻作家,排着队来找他签名。海漄很平静,继续做着兼职作家。因为他坚信距离产生美,全职写作会变成生计,那就不能全然享受它的乐趣了。现在的海漄,常有时间蹉跎之感。每年看到源源不断的新人走进银行大门,他都会想到多年前的自己,“此时我的心境已经与当年两样,不时也会产生对于时间的无力感。我身处的时间是那么现实,世界的节奏那么快,但在科幻中却可以偶尔回避,摆脱束缚,纵意所如。”
海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