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剧象化”理念

2023-12-21孙传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理念融合政治

孙传辉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仅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是时代与社会对不断实现文明创造、文化创新的客观需要。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早已成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显学,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认识、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艺术精神和综合素养的养成与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亦是美学的重要来源。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状况来看,成效是不尽如人意的,其与艺术教育的相遇碰撞、交叉融合也已显现端倪,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剧象化”是在此契机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理念设想,希冀在此理念的范导下,有效实现二者的交叉融合,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成效的目的。

剧象化;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

“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1]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科学理性、艺术感性,尽管表征不同,但是它们的本质和使命都是从杂乱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在一定的层面上与艺术教育“会合”乃至交叉融合,达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不仅是两门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是时代与社会对不断实现文明创造、文化创新的客观需要。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得益彰,思想政治教育赋予艺术教育以规矩与哲思,艺术教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灵动与美感,从而表征为一种教育美学,进而“使教育活动本身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使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对象都在人生上实现超越”[2]。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达到理性与感性学科相融相成之方式,又是回答时代的课题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之不竭动力。而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之目的,亦需要一定的实践路径和方法。笔者试图从“剧象化”这一理念出发,努力探寻一条适宜二者融合之路,并一窥其中堂奥。

1.对“剧象化”理念的释义

“剧象化”理念表达的就是要以“剧象”这样一种方式来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的形态。在此举一个小例子来形象说明,如在各高校举办的“心理剧”文娱教育活动。这类活动往往由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中的心理服务机构组织,由各二级学院(系)组织学生参加。表演者通过艺术表演等手法反映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最终能够达到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剧”是对戏剧、影视剧等一般剧目的简称和概括,古往今来,“剧”一直是艺术重要的门类之一,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如古希腊的悲喜剧、中国传统戏曲,是艺术人生、寓教于乐、高台教化的重要载体。伟大导师“马克思不仅爱好戏剧,而且对剧本有深邃的理解。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戏剧作品中的话,来表现他深刻而卓越的见解。”[3]“象”本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指物的形象,肇始于老子。《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王弼提出了“得意忘象”的哲学和美学命题,“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4]。

本文“剧象”之“象”基于此但不止于此,而是对线下线上各种原子及数字影像艺术呈现形象的总括,格外注重“立象以尽意”的丰富内涵。“剧象化”的首要前提,在于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场”。场理论源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物理学领域,目前业已被广泛运用到人文社会学领域,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将“场”定义为相互依存的共存事实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要在“剧象化”场中相互依存,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场中还要有一种“气”、精气神,要“气韵生动”。这种“气”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后而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和艺术精神。“气”一直都是中西古今很注重的哲学范畴,象征着力量的凝聚和发挥。气韵生动为中国古代绘画“六法”之一,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美学命题,是对绘画传神写照的本质要求。在“剧象化”之场中,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所要达到的“气韵生动”,不仅要达到传神写照之要求,更要让场“活”起来,从而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理念”这一词语首先源自于古希腊先贤柏拉图。“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5](理念与型相的差异性在此不再赘述)。与理念和型相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分有”。赵敦华老师认为柏拉图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6]。“柏拉图把理念看做是一个起统一性作用的概念,理念是‘一’,是多中求一,而且这个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不断地去寻求,它们构成了一个理念世界……”[7]。在邓晓芒老师看来,康德深受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辨证论”里的理性的理念是从柏拉图来的,但他改造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先验的理念概念。康德把纯粹理性(狭义)的概念称为先验理念,“这种理念不是虚构出来的,而是理性的本性自发地产生的。理性的本性就在于不断地追问,从有条件的东西追到无条件的绝对总体,最终引出一个理念来。”[8]汉语辞海,“理念”一词的释义有二:一是信念,如人生的理念即人生的信念;二是思想、观念,如经营理念、文化理念,都是指的一种思想和观念。本文所要论述的“剧象化理念”表达的是第二种释义,即把它作为一种一般的思想观念。“剧象化”理念,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而提出的一种设计与构想,即解决“怎样实现融合”,是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方法论。笼而统之,这一理念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等,表达的其实都是人的一种主观思想认识和观念。

在此引用柏拉图的“理念”“型相”“分有”以及康德的“先验理念”等概念之目的,是要对“剧象化”理念进行一番哲学意义上的观照,使我们的研究具有哲学的思维与视野。希冀这种理念能够作为一种范导,涵摄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的更多形态并被其分有,也希望能够在二者融合的研究方面不断激扬起批判与反思的科学精神。

2.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之必然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和对待。一是从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上来看,当今世界正遭遇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局部战争、经济下行、资本肆虐、思想动荡、文化交锋等多维度因素,深度影响了人们的生理心理、思想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与精神追求。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人性与道德沦丧、诚信与精神滑坡、公平与正义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使人们对几千年来弘扬与积淀的人类美德产生质疑、对矢志追求的理想社会失去信心,因而在思想文化的不断建构与解构中徘徊逡巡。因此,引导和帮助人们认真审视外界呈现出来的思想文化乱象,辨识现象背后的本质、存在者背后的存在,从而去除不良思想文化的流弊,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重新建立人们对真善美的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从学校教育的层面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大中小学也分别相应地设置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到一些大中小学考察时,总书记都强调了思政课建设,强调“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9]等。这足见党中央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亦凸现了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艺术教育来说,亦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和对待。一是从广义和深度上来进行考量,即考察艺术教育对于全体公民的艺术素质的塑造和艺术精神的涵养。它的现实表现大体上从三个路径来实现,分别是通过电视电影、网络传媒等数字传媒技术播放和宣传艺术教育作品的方式,文化艺术市场运营的方式和民间艺术团体活动的方式,从而对全体公民进行一种艺术普及教育。应该说,这个层面的艺术教育具有一种“大艺术”观,是包罗全部“艺术形式”的艺术教育,是实现“人生艺术化”的艺术教育。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它也许是一种“日用而不觉”“无为而为”的艺术浸染和熏陶。人们于日常生活中自然不自然地感受艺术的气息、沐浴艺术之光。二是从狭义和表层来看,艺术教育指的则是通过学校或专门的艺术培训机构进行专业的艺术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掌握一种或多种专业的艺术技能,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习得的艺术技能会成为受教育者今后发展和谋生的手段。

当前,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方面的改革实践亦可谓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显示了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是对它们寄予了期望。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本是教育体系中没有任何交集的两条平行线,如今为什么要改变它们的运行方向而使之相交呢?阐释融合之必然性问题,是回答“为什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质疑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各自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决定了它们必然需要彼此的学科优势来取长补短。

一是从广义和整个国家社会层面来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对于思想引领、心理疏导和行为规范的广泛而又深入的需求”[10];应该说,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国家机器职能进行政策宣传、价值引领、教育引导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个伟大的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能或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现代性要具有时代特质,能反映时代呼声,引领时代思潮。我们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时还是大多简单采取会议传达、电视网络传播等传统方式进行。传统的方式固然已是被历史证明是一种较为便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管理方式,但在当今多元价值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往往还会被冠以“假大空”的名头。类似“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形象工程”等的批评声音也随之而来。而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在发展创新中出现的缺乏思想深度、过度功利化、资本滥行等问题也让艺术教育饱受诟病并呈现一定的颓势。“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尽管当前艺术教育的表现方式纷繁多元、名目众多,然而能产生的真正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优秀作品却是凤毛麟角。2023年初播放的扫黑除恶电视剧《狂飙》引起人们的热烈追剧和广泛热议,据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小萌老师介绍:“该剧最高收视率破了3,豆瓣评分升至9.1,一时有将近超过25万人打过分,63.5%的评分者打出了五星评价,可以说是好多年没有出现过的现象级电视剧。”笔者认为,该剧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喜欢,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真善美”的坚守。可以说,一批演技高超、德艺双馨的演艺工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艺术教育给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该剧旗帜鲜明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敢于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魄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公平正义、严格公正司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懈追求。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表征,虽然因较浓的“政治教化”意味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与之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又因与艺术教育的交叉融合而于无形中拉近了距离。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该剧正因为用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彰显了以上所列举的思想内容而被赋予了深刻高扬的思想性,才使其成为一部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在交融和碰撞中互相赋予着前所未有的全新生机而蓬勃发展。它们“同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先天有着相互渗透、融合的文化基因和逻辑基础,因此不会有生硬的嵌入感和较大的异质性”[11],这既是道德情怀和审美情趣的双重变奏,也是道德需要和审美需要的现实表现。二是从狭义的学校教育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都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文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题的程式化,课程内容的预设化、教学方式的陈旧化,综合以权力、权威、高压等简单粗暴强行灌输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思想的束缚、情感的压抑和审美的隐匿,从而挫伤了受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安徽师范大学赵平教授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去审美化’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核心路径之一。”[12]在艺术教育中,出现的片面注重艺术技法的教学和训练现象,忽视了受教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淡化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受教育者往往忽略了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而使“艺术”凌驾于人之上并让人产生异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肩负起立德树人、以艺化人的使命担当。

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弥补自身的不足,满足时代和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审美情感的需求。双方所欠缺的正是对方所拥有的,同时双方处于同一个公共空间(即学校环境),建构起一种融合的“场”相对更便宜。在融合中要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艺术的精神涵养艺术。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3.“剧象化”理念的具体实践探径

尽管社会生活中乱象丛生,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人们对于理想信念的笃定与坚守从来没有改变,这是人的理性,也是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它们的改革和创新来说势在必行,因此就要探索出适宜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和方法,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剧象化”理念是笔者提出的一种解决该问题的理论设计和构想,在前面第二部分,已将“剧象化”、“理念”分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释,从客观上讲,它们的实际意义要比阐释出来的更多。在此需要重申的是,提出“剧象化”理念是将其作为一种范导,希冀能涵摄以表演剧或影像形式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所有情形,从而扩展其外延和内涵,最终目的是提升两者的教育成效。

首先探讨“剧象化”的特点优势和发展前景。在日常生活中,“剧象化”作品可以说比比皆是、俯仰可拾,诸如各类影视作品(包括人们抱着手机狂刷的短视频),各类戏剧作品,各类数字游戏、动漫和图像作品等铺天盖地呈倾泻之势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尽管这其中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对青少年来说影响很坏,但不容否认的是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可或缺。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们在这个时代的实际需求。相比较而言,以传统的言语说教为代表的教育方式虽然仍占据主要地位,但已明显受到强而有力的冲击和撼动。“剧象化”作品生动逼真形象,容易营造沉浸式教育情境,给受教者带来全然不同的视觉和身心体验,进而达到“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我们以人们每年都满心期待的除夕文化盛宴——春晚为例,它集音乐、舞蹈、小品、武术、杂技、舞美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台,寓思想道德、文化艺术、制度教育于其中,表现出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品质高雅、文脉相承的综合艺术风格,成为广大人们群众一年一度普遍热切期盼的教育活动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于一体的典范。这也为“剧象化”融合理念提供了明证。又例如京剧《生死恨》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急时刻,为激发国人爱国热情而组织编写、排演的一出古装戏,以此唤醒醉生梦死、苟且偷安之人而投入到全民奋起抗敌的洪流中去。从1936年2月26日起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首演3场,剧场效果十分强烈,移至南京大华戏院又演了3场,更是火爆异常。据当时报纸报道,排队购票的群众竟然将票房的门窗玻璃挤碎。这足见人们内心的爱国情怀被梅先生的表演艺术激发后所迸射出来的强大力量,也足见“剧象化”作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所要呈现的社会教育成效的巨大提升功用。近年来,由央视策划编导的《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中精彩故事,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一代的欢迎和喜爱。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数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剧象化”作品的兴盛必将愈演愈烈。

重点探讨一下“剧象化”理念的具体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剧象化”融合,一是需要行政管理机关的积极关注和主动作为。作为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部门,不仅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完善制定出台以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为理念的“剧象化”作品创作扶持政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以“双主体”的身份进入“剧象化”场中进行有机融合,要注重“剧象化”场的建构。“场”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场所,分为线上场和线下场。线上场是运用网络技术形成的场,线下场是不依赖于网络技术的、有实体场所的场,线上场是线下场的数字化。对于场的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的文化自觉。第一是场的“硬件”方面。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艺术教育对于场的重视不够,特别是线下场的建构。从广义和社会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没有专门的场所,会议室、广播站、村(居)委会办公室等基本承担了“场”的职能。艺术教育的场所一般在大礼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礼堂基本上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内有一两处就算比较可观了。从狭义的学校教育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礼堂、多功能厅,资金投入和利用率较广义和社会层面上的要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应注重加强乡村党建活动中心和大舞台的建设和功能发挥,成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场。城镇基层组织建设的党建中心,因经费投入较充足,建设的规模和质量较高,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以发挥好相应的教育职能。在各类学校,尽管条件相对较好,但仍有待于提升,如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室大多是大合堂教室,难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借鉴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高校建设的思政课智慧教室作为样板进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场”的建构从理论上讲可能很轻松,但真正实践起来会因资金投入问题而困难重重,需要引起学校教育管理者的关注。第二是场的“软件”方面,这主要指的教育氛围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后的“剧象化”形态应呈现出“气韵生动”,否则就会成为一种无效融合。“剧象化”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互补成整体后的完整展现,应有很强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是多种教育技法的集中展示,是多种艺术形式的携手表演。这种“气”的实质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后而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和艺术精神。教育要达到感召人、感染人、感化人、成就人的最终目的,依靠的就是这股一以贯之的气。因此,通过“剧象化”场的建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进入“大雅之堂”,使人们从内心产生一种敬畏、笃信、审美的理念,进而能够“知信行合一”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使命,有它们自身的规律性,也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成效。本文提出的“剧象化”理念是对其原有“守正”的一种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式的“创新”,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索,是涵摄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以“剧象”呈现的所有形式的一种理念预设,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柏拉图的“理念”。笔者认为,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剧象化”作品是对“剧象化”理念的“分有”,因为所有的“剧象化”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综合教育形式,尽管表面看起来可能主要呈现的是娱乐的功能,但其中都蕴含着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正文中,笔者也没有去着重探讨康德的“先验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路径的探究能否发挥作用。“‘先验理念’本来的意思是先于经验而又(间接地)运用于经验知识之上的理念”[14],之所以在文中提到“先验理念”,是因为它具有对不可达到的目的的展望和努力的珍贵理论品质,而这对于我们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探索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每个人都期望“有一双慧眼能把这纷扰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实际并无法做到,但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人的理性使然,也就是“先验理念”的功能。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应该秉持这种虽力不能逮但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这是需要在结论中做出一点交代的。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正信心倍增地投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这伟大实践中,随着物质越发的富足,人们精神世界的丰盈和提升也越来越需要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滋养。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已成为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期待人们来探索解决。

猜你喜欢

理念融合政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