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当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理论和美术理论
2023-12-21陈池瑜
陈池瑜
近十年来,我国艺术学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立项及科研工作取得瞩目的成绩,艺术学学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2023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科教司等单位在上海召开“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发展研讨会”非常及时和很有必要。在会上艺术基础理论、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和文化艺术等学科组,报告各学科近十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陶成司长的总结讲话,为新时代艺术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次会议对推动我国新时代艺术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艺术学的大国并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历代都具有丰富的艺术学文献史料。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在甲骨文、彩陶、玉器、青铜器、音乐、舞蹈、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雕塑、瓷器、建筑、园林艺术、戏曲、小说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中国艺术的繁荣和发达,为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中国的艺术理论如乐论、文论、诗论、书论、画论、曲论、工艺美术理论等都是在总结我国各类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的基础上概括与构建起来的。每个民族、国家或地域的艺术理论,都与其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紧密相关。我们认为,特定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观、艺术批评原则总是和艺术史论家们的特定的研究对象、评论对象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英国现代批评家克里夫·贝尔和罗杰·弗莱在主要对印象主义进行研究与评论的过程中,生发出他们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是先哲们在研究中国的诗词书画等作品中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要研究中国艺术理论、中国艺术史观和批评理论,应该和探索中国艺术史,并和研究中国诗词书画、工艺文化、音乐戏曲等结合起来,总结中国艺术的经验,概括中国艺术的规律,建构当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理论。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音乐专著《乐记》。在《论语》《老子》《庄子》《易经》等著作中,虽是讨论国家、社会、人事、伦理及探寻天地宇宙本源与变化等问题,但也包含了对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的精辟论述,是我国艺术学的源头。汉魏六朝书画诗文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等重要著作。特别是《文心雕龙》建立起我国以诗文为基础的艺术理论的宏大体系,在我国艺术理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钟嵘、谢赫、庾肩吾的诗书画品评理论,不仅奠定了我国艺术批评样式的基础,而且拉动了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发展,帮助形成我国艺术学以品评为中心、以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为两翼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学的理论格局。仅就艺术史方面来看,唐宋时期出现了体系完备、形制各异的艺术史著作,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录》、米芾的《书史》《画史》、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等,使我国艺术史学进入了黄金时期。这些著作中提出多种重要的艺术史学理论,形成艺术史写作的多种方法。元明清时期,除诗书画理论进一步发展外,在曲论、小说评点理论、书画考证与鉴藏理论等方面,有了新的开拓与发展,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开掘和研究,是我国艺术学的宝贵资源。
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学术背景下,我国的艺术理论等学科也向现代形态转型。欧美、日本和苏俄的哲学、美学、艺术理论、艺术史观翻译介绍到中国,对我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理论、艺术史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我们在借鉴外国艺术理论的同时,更应该把挖掘和转换我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建构新的富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艺术理论,包括艺术原理、艺术史学观念与批评理论,作为我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将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美学学科。1900年前后德国美学家马克思·德索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出来。由于欧洲心理学和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艺术社会学和艺术心理学。这两个方面的成果,又推动了艺术学一般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理论及艺术史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不断出现新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学成果,产生艺术学与艺术史研究新的观念与方法,这都值得我们认真借鉴。这一时期,我国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史家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艺术理论方面如蔡元培、王国维、鲁迅、宗白华、邓以蛰、马采、岑家梧等人,在美术理论方面如陈师曾、林文铮、李朴园、滕固、郑昶、陈之佛、黄忏华、丰子恺、黄宾虹、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史岩、傅抱石、俞剑华、王朝闻、王子云、刘纲纪等人,他们在美育理论与艺术理论,在艺术史、雕塑史、绘画史或者图案史与设计理论,在艺术与美术批评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为21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和美术理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学术养料。我们应该在中国古代和中国现代艺术理论和美术理论这两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与转化,构建当代富有民族特征的中国艺术理论和美术理论。
20世纪初以来,在美术史研究中,取得突出的成就,中国的美术史学开始向现代转型。美术史家一方面继续向我国古代书画史传统学习,另一方面也开始吸收西方和日本的美术史研究不同的观念和方法,仅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取得一批可观的成果。如姜丹书的《美术史》、陈师曾、潘天寿、俞剑华各自的《中国绘画史》、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秦仲文的《中国画学史》、傅抱石的《中国绘画变迁史》、刘思训的《中国美术发达史》、李朴园的《中国艺术史概论》、冯贯一的《中国艺术史各论》、史岩的《东洋美术史》、滕固的《唐宋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童书业的《唐宋绘画谈丛》、朱杰勤的《秦汉美术史》等,都各具特色,逐步建立起综合性的新的中国美术史学科体系。20世纪下半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美术史,以及在综合性美术通史、绘画通史、雕塑史、宗教美术研究以及专题研究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如胡蛮的修订本《中国美术史》、王逊的《中国美术史》、李浴的《中国美术史》、王伯敏的《中国绘画通史》及其主编的八卷本《中国美术通史》和六卷本《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王朝闻主编的12卷本《中国美术史》、王子云的《中国雕塑艺术史》、陈少丰的《中国雕塑史》、丛文俊等人的七卷本《中国书法史》、金维诺、罗世平的《中国宗教美术史》、李松的《中国道教美术史》、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些方面展现了新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成果。
我国古代的书画品评理论精彩纷呈,如南朝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姚最的《续画品》,唐朝李嗣真的《书后品》《画后品》,张怀瓘的《书断》《画断》等,提出“绘画六法”“神妙能逸”等品评书画艺术的价值标准和“心师造化”“气韵生动”等理论观点,是我们今天的美术批评理论的重要基础。再如山水画理论,在南朝就出现了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提出山水画“畅神”的功能论。五代荆浩的《笔法记》提出气、韵、笔、墨、思、景的“六要”和“图真”理论,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画本源论和空间理论,清代石涛《话语录》提出“一画论”艺术哲学观等。这都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传承。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得到新的发展,如民国时期出版黄忏华的《美术概论》、林文铮的《何为艺术》、林风眠的《艺术论丛》、李朴园的《艺术论集》、俞剑华的《国画研究》、陈师曾的《中国文人画研究》等。鲁迅、蔡元培、刘海粟、徐悲鸿、汪亚尘、傅雷、倪贻德、傅抱石、李宝泉等人的艺术论文和批评文章,对建构20世纪上半叶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做出很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得到新的发展,出现了以王朝闻为代表的美术理论与批评理论大家。王朝闻善于从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总结艺术规律,注重中国艺术经验,他的《新艺术创作论》《一以当十》《喜闻乐见》《欣赏,再创造》《雕塑雕塑》《王朝闻文艺论集》《王朝闻全集》(36卷),建立起独特的中国当代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自主体系,是我国当代艺术理论和美术理论的重大收获。此外,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邓福星主编的《美术学文库》,邵大箴主编的《当代美术批评家丛书》等,以及其他作者的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专著,为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学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当前,我们要特别重视艺术原理、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的创新研究,在继承中国古代艺术品评理论和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艺术理论、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的科研立项工作,较快地推进具有当代形态和民族特征的中国艺术理论、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的建构。同时我们要十分密切关注国内外当代艺术创作新的形式语言、新的材料和新的风格,以及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潮,发现新的理论问题,开展艺术批评活动,回应创作中的重大问题,促进艺术创作向前发展,提出新的批评理论观点,建立新的艺术价值评判标准,构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话语体系,打破西方社会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中心论,倡导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的多元格局,向世界贡献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当代艺术理论、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的中国范式、中国体系和中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