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专业造型基础课课程设置探析
2023-12-21卢云霞
卢云霞
随着培养目标与教学需求的持续变化,工艺美术专业造型基础课程设置逐步改良,一般表现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整。研究现状表明,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要求主要受到社会需求、设计学学科要求和学界认识的影响,相对恒定,宜把相对应的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开展。工艺美术专业造型基础课属于实践类通识教育,包括《构成》《绘画》《图案》,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有一套准确表述的造型方法,能从外界获取创作元素并运用,对中西方艺术传统有一定认识并从中汲取营养。学生逐步掌握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出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能力和审美修养将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根基性支持。同时,学生在课程中训练的感受能力和思维框架也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讨论课程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工艺美术;造型基础课;通识教育;构成;绘画;图案
工艺美术专业隶属于艺术学学科门类中的设计学,主要研究历史及当代手工艺领域的设计问题,是一门体现着基础性及应用性双重价值的学科。[1]专业设置历经多重演变,现本科专业主要包括陶瓷、染织、漆器、琉璃、金工等方向,[2]各有相应的知识与教学体系,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具体到实践类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专业课对具体专业方向的工艺技术、文化内涵、审美传统进行学习与传承;一部分作为造型基础课获取设计能力基础。造型基础课作为实践类通识教育需要尽量考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发展需求,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为其进入具体专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奠定基础。
大一新生一般造型能力水平不足,难以在纷繁复杂的形状与色彩中捕捉创作元素、表现所见与所思。课程从两方面为学生提升设计能力和艺术素养,一方面提升视觉信息表达能力,学习如何获取信息、分析资料、组织元素、构造形式以完成作品,这是使构想视觉化的必备技能;一方面提升敏锐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从内容、造型、构成、材质等方面多维思考,提高创造力。课程围绕这些素质养成需求展开。
设计学科内涵丰富,多学科知识交叉结合,工艺美术专业尤其如此。设计能力的培养类似于一种知识“编辑”与“再生产”方式,它把与人类生存、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知识,以及最具实践性、最重要的多种学科内涵组成一种“创造性要素目录”,在培养学生掌握“检索”“组合”与“再生”能力的同时,将这些要素综合为新的创造,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方式”“能力积累过程”与“能量发展趋势”。[3]要使传统知识进入课程变成可以学习的,让相应的能力成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任务。
造型基础课是学生对专业有基础认识、提高相应能力以适应专业课学习的重要课程,学生可以在此熟悉设计的各种概念与规则、消化设计方法与技巧、掌握造型方法、培养审美趣味。有效的观察与表述的能力、设置作品元素内在逻辑的能力、装饰能力是创作作品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因此也是课程需要训练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领域内相关问题,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会成为后来精研技巧与深究学问的开端。
工艺美术是带手温的艺术,此手温来自对共性的了解和个性的生发,这需要关注艺术、了解民生、丰富识见、完善技术、坚守原创以形成独特面貌。现在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实践成果,以美术史为纲了解具体作品与风格形成过程,向纯艺术学习、向实用美术学习、向构成法学习,由这些方向展示的视角向自然学习。累积知识,感受作品美感与情感,思考其精神价值与审美价值,观察其与传统的关系以启发面对传统的自己。实践类课程训练的实质落实在感官的训练上,通过持续不断的思考与实践提高观察、感受、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以开放的心灵开阔地思考、逐渐成为有独立设计和制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针对工艺美术学科特点和设计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可以将造型基础课设置分为构成(构成方法与视觉心理)、绘画(画材、造型、作品的组织与呈现)、图案(装饰原理与形式法则、素材搜集与装饰性使用、制作规则)三部分。所得技术也是语言,此语言能力是作品进入精神层面的探讨与体现之前必须迈过的技术门槛。这些课程在内容上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在教学上有长时间的实践经验,虽侧重点不同,但有很强的顺序性和关联性,前修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必要支撑,后续课程对前修课程加深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各自达成阶段性目标,共同组成一个朝向最终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群。
《构成》是包豪斯学校对设计基础教育的贡献之一,作为深入研究的课题与实践验证的课程在现代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关注造型结构和作品结构,包括对事物的深入剖析与提炼总结和对作品的整体布局,是对作品成型至关重要的造型设计原理与元素梳理方法,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是经营位置、寻求节奏的必经之路。创作是造型能力与审美经验的结合,构成是把资料作为元素取用的准备,在实践中验证视觉心理学知识、将其内化以运用。这种方法与视角与其说是提供答案不如说是提出了启发性的问题,可引发持久的思考与尝试。将其设置在课程开端位置培养构成意识以拓展思路、丰富创作途径。
构成让问题脱离情境内容回到形式语言本身,不照应具体物象,通过构造形状与色彩传达主题,是比较单纯的以自身表象触发视觉认知与心理感受的样式与方法,其设置有较大主观性。抽象审美中线条、形状、色彩、质感是可独立亦可联动的视觉元素,是创作元素也是创作角度,故以此为出发点,对二维、三维空间进行分割与组合来学习形态要素与组构方法,从平面、色彩、空间三阶段展开课程。
第一阶段的平面构成处于二维框架内,了解视觉语言形式原理,学习在单色条件下将具象形或抽象形经由形态解析与转化成为图形、图形对所在平面的分割和图形之间的作用、相对而生的正形与负形的关系、点线面的关系与转化条件、黑白灰关系设置、相应的审美习惯与评价标准。
第二阶段的色彩构成是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添加色彩的力量。除了作为视觉感受的自然属性,色彩与形状常有文化语境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如象征和隐喻。课程主要内容为色彩基本知识、文化和视觉共同作用下的色彩心理效应、色彩关系对作品的影响。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加上色彩关系是色彩的四个变量,即形成四个思考维度。通过调性练习、抽象色彩主题绘画(如音乐、情绪、味道等无法直接写生的题目)等课题实践色彩表达方法,运用形式与色彩、视觉与心理的交互作用达成视觉传达目的。
立体构成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对立体物象和相应空间的空间感、体积感、质量感进行研究,关注三维意识的培养,体会实体对空间的分割与占领、实体所控空间与实体之间的相生关系、作品对环境的影响、材质和光的作用。作品的完整性作为一个概念和主要考量点进入学生视线,形状、色彩、构成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共同决定作品的呈现,形式表述目标是完成一整个作品而非罗列元素零件。
在平面造型方面经验最丰富的是绘画。研究优秀画作,从中体会前人的观看方法和审美经验,学习如何有效观察、如何拓展眼界与思路、如何把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转变成作品。通过实践了解制作甚至创作过程才能更深入地观看、学习,获得精准而熟练的绘画能力,这是一种将思考视觉化的必要技能。“绘画”课程分素描、色彩两个阶段。在以画材为线索的绘画实践中了解绘画的历史源流与特点、优秀作者和主要流派对专业的贡献、相应作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基本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物象与视觉心理的关系、画面的概念和组织方法,学生由此逐渐拥有一套绘画语言,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素描本为西方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绘制蓝图所用,是最直接的记录手段和表现方法,对空间、体积、质感的模拟与语言探索是其所长,发展中逐渐拥有独特美感。此素描提法主要为与色彩区分,画种不限,以单色作画即归为素描以便教学。将复杂的色彩关系简约为明度关系,使画面元素相对单纯易操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述所见所思,也缩短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周期。色彩部分在素描基础上应用以色造型的方法和色彩构成知识对色彩进行捕捉、取舍、归纳、组织,提高对色彩的认识水平和表现能力。
画种主要由画材界定。画材有相应语言体系与审美习惯,比如油画、国画、水彩,各有一整套制作与观看方法,在传承中面貌鲜明。画面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文化传统和世界观,比如油画的写实与国画的写意。技法依附于材料,各有表达疆域,比如国画的以线造型、油画中色彩与笔触的分解带来的创作空间等等,其他画种亦然。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材料特性与基础制作方法之后有选择地深入学习,要求能熟练掌握至少一套画材和表现方法,同时了解其他画种获取启发。
熟知画材非一日之功,须从基本功入手。比如国画是从学习使用毛笔开始的,体会笔墨关系、线条对造型的作用和线型本身的美感。一些制作程序和技法非亲见不能尽知,教师示范与详解必不可少,从笔法到写生时线的提炼与组织等环节皆是如此。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比如画种间技法的借鉴与创新、岩彩现状对国画传承的启示等,发掘思考深度,拓宽创作思路。对艺术创作来说造型能力、审美意识、创造思维都是重要课题,开放的态度和丰富的艺术技能可滋养其生发。技术与品味都很重要,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相弥补。
要做出可以使观者读懂的作品,需要使用有根据的通用语言。这需要进入传统语境,知道传统的技法、程式、审美习惯。要创新亦须如此,悉知何谓边界更有机会突破。优秀的作者探索画种边界,优秀作品组成画种面貌,是启发后来者的经验,学习可由临摹、写生、创作循序渐进。
通过临摹研习已有方法是造型学习的便捷之路和重要过程。有目的地临摹(比如为了探索光影关系、扩大色彩使用范围临摹印象派经典作品),在实践中熟悉材料与技法,了解作者、作品内容、造型特点与方法、画种特有的透视与构图、作品背后风格流变与文化内涵等相关问题,写作分析文本,获取单元时间内最深入的学习,广取杂收,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这些从作品出发的研究方法为自主学习提供可深入的路径,可为自我成长提供长久帮助。
写生即于外物中获取素材、提炼所需形成作品,是记录鲜活感受、避免作品概念化的重要创作途径,也是对观察和表现能力的训练与考验。如何选择绘画对象、如何捕捉物象特征、如何通过物象造型和画面构成表述主题、画面诸元素如何共存并完整画面,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思考也会增加新鲜感。室内写生包括静物、人物,须关注人体解剖知识;户外写生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户外写生时考察当地环境,看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如何作为民俗与建筑、雕塑、织物、首饰、器皿等实物融入生活流传下来的,据此做考察报告,这是书本外的知识与新的学习途径。
观察与表述都是非常具体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通过对造型规律的学习与研究发掘主观感受,协调客观观察与主观创造的关系,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设计性、表现性,用自己的方法表现自己能看到和想看到的,关注线条、色彩、笔触等画面元素的美感和作品风格的展现。在此过程中,构图是很重要的梳理环节,是对画面元素主观的组织与布局。以简化形做小构图验证设想的画面效果、反复推敲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画面意识,有利于学生尽快清晰表述内容和创作思路,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自己审美偏好的察觉与理解。
所有观察与表现方面的学习都可以归结到审美,从无从下手到手眼相谐、风格显现的进展是在从外界获取信息转化为作品的过程中获取的。审美是对美的感知与判断,来自直观感受也来自习得经验,可以通过对经典的学习与创作实践逐渐养成。比如从临摹国画开始了解中国传统审美观、以美的形式创作,逐渐养成外化为风格的审美趣味。绘画是无言的文字,常表现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和感悟,从古至今流传的题材常从信仰、愿景出发,可见文化审美对内容审美和形式审美的影响。各画种审美观有差别、能借鉴,多元的视角和跨文化的审美容量使设计之路更宽广。
图案不仅是工艺美术之魂,为衣食住行、美好生活的创造,也是与装饰同工,为所有艺术大类的基础。[4]“图案”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案的历史沿革和艺术成就,掌握从所知所见中提取创作素材、使用构成原理和色彩应用规律表现构思的装饰图案制作方法。
图案历久,资料庞杂,主要分为人为资料与自然资料两部分。前者包括几何、器物建筑、文字等资料;后者包括植物、动物、风景、人物、自然现象、矿物等资料;它们体现着丰富的造物智慧传统。由此入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学习图案基本类型与艺术特征、基本造型方法和设计方法、装饰原理与形式法则、载体适应与制作方法,梳理图案发展脉络,思考作品对传统的学习与应用,认知此传统赖以存续的历史和文化语境。
图案创作可分为两类,一是与物象照应的具象图案,二是纯粹的图案或者说抽象图案。具象与抽象是表现路径亦是审美趣味。前者通过写生物象或对已有形象取舍、变化、装饰使其成为图案作品;后者化用已有抽象图纹或从构成中生发新作。图案面貌取决于其形状、色调、体量,节奏、均衡、调和是主要装饰手法。
写生即通过具象写生创作图案的方法与途径,摆脱记录式描绘,根据内容、空间、材质等条件主动筛选素材,变换形状与色彩,熟习从写生获取创作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到构成完整图案的制作过程。图案设计的主观性较强,比绘画对构成的应用更多、更直接,各环节都需平衡视觉元素,轮廓、骨式确定结构,形状是框架也是限定,色彩与质感引导情绪,共同表现理想美。使用写生图形做连续纹样和适合纹样的综合变化练习,关注图案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图案对空间的适应。
图案装饰多见于工艺品、日用器皿,其表达中富有巧思与温情,来自生活又化润、流传其中,常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既有图案都是历史,传承与创新不可割裂,熟习图案的传统样式,从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由此创作是对传统的继承、发扬,顺理成章亦行之有效。此非简单符号化使用也非图形移植,是富有时代精神与个性的深入理解与学习。各地传统相异,文化融合是作者体悟世界、表述观点的必然,传统在优秀作品中焕发新生。
实用与美是图案创作的两要素,根据用途确定装饰方法,使用美的形式法则。工艺美术服务民生,是艺术朝向民生方向的进展,受生活影响很大,因材、适形、限色等物化技术和图案含义反映其对现实条件和民俗、宗教、时代背景等因素充满智慧的适应。这也是一种实用,解读、运用时对这几方面都要考虑。
图案尚美,寻求视觉与内容的双重美感。表象在平面化表现、经典套色配置、理想化意象中体现独特装饰美感;内容有驱邪纳祥、崇尚美好的含义。集美表现是美好形象、含义的集中具体化,也能丰富欣赏维度、扩大想象空间。图案中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俗在历史中演化甚至有些已模糊不清,但它们呈现的祝福、祈盼、褒扬背后的恐惧、崇敬、赞赏等心理仍在,传统审美习惯就中延续。应当关注符号、图形、色彩谱系在自有文化语境中的审美习惯与象征意味,了解形式背后的含义、隐喻、谐音的趣味,思考吉祥观念与生存哲学和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创造图案专属美感。
评价标准对应课程设置目的,是限制也是阶梯,尽量多元以保护多面思维的生发,因为想象力和自我探寻需要尽可能多的自由。艺术类教育无统一路径与结果,学生能呈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是促进其独特知见养成的合理途径。
课程具体设置尤其细节部分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秉持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与科学的课业要求,理论讲授与实践辅导相结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课程讨论、进行课程总结。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敦促其阅读相关书籍(美术史、画论、图册等)扩大知识面。
造型基础课不能一劳永逸,根据课程与专业课学时的比例和造型学习规律两方面考量,在三或四个学期的时间里将这三门课设置两轮是合理的。第一轮进入课程,第二轮深入研究,以实现对相应知识与能力的扎实掌握。课程一方面要专注解决对应问题,切勿杂而不实;一方面要内容全面,若断章取义会使所获知识浅薄且难以形成体系,无法对学习者有长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