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拜厄特小说《占有》中的文学伦理观

2023-12-20孙雨寒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占有米勒

[摘  要] A.S.拜厄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作品充满对社会、艺术和人生的独到见解。长篇小说《占有》是拜厄特著名的小说之一,采用多层次多时空叙事策略,以侦探小说的形式讲述两位维多利亚诗人之间隐秘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体现了爱情、婚姻、女性和文学写作等主题,且蕴含着当代人对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明的思考。本文运用米勒的文学伦理观,分析小说与作者的道德伦理观念、叙述者的多重叙事策略以及人物角色多样的命运抉择之间产生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多维度地感受其文学伦理观。

[关键词] 《占有》  拜厄特  米勒  文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11-0033-04

《占有》是英国小说家拜厄特的代表作,1990年一经出版就引起学界热议,小说讲述了20世纪的学者罗兰和莫德因一封信展开的追踪和爱情故事,涉及众多主题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叙述结构和形式复杂多样,因此时至今日学者们仍可从中探索和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一、米勒的文学伦理观

《文学思考的洲际对话》中,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与印度学者兰詹·高希针对文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展开了一场东西方交流。在讨论文学与伦理时,二者观点不一,高希认为文学伦理是作品中他者的无尽渴求,为文学所固有;而米勒则表示“文学伦理是指如何正确行事和选择”,并以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弗莱姆利教区》为例,从四个维度阐释了其观点[1]:

第一,作品本身的伦理权威,即作品能影响讀者的伦理判断和伦理行为。米勒称在阅读《弗莱姆利教区》时,小说中虚构的维多利亚社会影响了他对伦理行为是非对错的判断,同时结合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米勒独一无二的阅读感受。第二,作者对读者的伦理责任。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伦理行为,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本人以及所处历史语境的伦理观念。特罗洛普本人在自传中强调写作中要“说出真相”,希望通过这一举动让他的读者认识到诚实是最好的道德品质,传达了女孩如果保持纯洁和无私就会收获爱,人如果遵循内心、保持本真就会得到尊重等伦理观念。特罗洛普的这些伦理观念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三,作品叙述者的伦理责任。由于特罗洛普强调“说出真相”,即向读者阐述或转达人物角色所思所想和故事真相,所以他在《弗莱姆利教区》中采用了多种叙事方法。第四,作品人物的伦理选择和行为,即作品人物对命运的抉择会影响到读者的伦理判断。

本文选择运用米勒的文学伦理观对《占有》的相关情节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米勒是世界公认的英美文学研究大家,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来到中国讲学的西方学者之一,其对东方和西方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在20世纪文学研究领域;其次,在做文学研究时,无论对作家还是作品进行分析都不能脱离具体文本,而米勒在《文学思考的洲际对话》和其他系列文学著作中也多次强调具体本文的独特性以及文本分析的必要性,二者不谋而合[2]。

二、时代观念的碰撞

爱伦和艾什这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夫妻是《占有》中的重要角色,发生在二人身上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在阅读小说时的伦理判断。爱伦·贝斯特是卡佛里教堂首席牧师的千金,是一个虔诚信教的年轻女孩,少女时代的她自由快乐如同森林里的精灵,由于对爱情和婚姻并无太多想法,面对艾什的追求,爱伦选择了遵从父亲的意见。这位首席牧师一直担心艾什的职业和收入是否能够带给女儿幸福和稳定的生活,爱伦一家没有答应艾什的求爱。直到1848年,三十四岁的艾什终于获得了爱伦及其家人的肯定,与已经三十六岁的爱伦结婚,在此之前,他等了她整整十五年。这段看似苦尽甘来的爱情其实是整个维多利亚时代婚姻悲剧的缩影。根据爱伦的日记和全知视角的回忆,读者会发现爱伦和艾什只是徒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在二人蜜月期间,爱伦因对婚姻和性的恐惧并未与艾什发生性关系,甚至表现得非常抗拒,而这或许也部分导致了艾什与拉莫特婚外情的发生。在几十年的夫妻生活中,二人相敬如宾,艾什给予了爱伦无私的关心和宽容,但从爱伦的日记中读者可以发现在这段畸形的婚姻关系之下,她其实痛苦又压抑。

爱伦在日记和给家人的书信里都表示自己婚姻很幸福,丈夫很体贴,但看似幸福的背后却是爱伦的压抑和隐瞒。首先,通过爱伦在日记里描述自己对《仙怪梅卢希娜》的阅读感受,读者可以发现,爱伦为拉莫特的才华和想象力感到震惊,更为自己只能作为家庭主妇放弃创作梦想感到悲哀:“我原想成为一名诗人,成为一首诗,而现在我既非诗人也不成诗,就只是一个小小的家庭主妇而已。”[3]其次,尽管贤妻爱伦为家庭付出全部精力,艾什还是与拉莫特有了私情,他借外出研究之名与拉莫特偷偷密会并诞下爱的结晶,艾什一边写信安抚妻子一边与其他女子偷情。面对丈夫的出轨以及他人的告密,爱伦选择替丈夫隐瞒一切,压抑自己心中的愤怒与伤心。站在现代女性角度来看,爱伦与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成家,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而她看似体贴的丈夫,却与其他女人生儿育女,爱伦无疑是个非常可怜的角色。

但当读者将自己带入当时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艾什和爱伦的关系时,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伦理就会影响读者对二人的道德评判。爱伦嫁给艾什时已经三十六岁,在当时,三十多岁还未出嫁的女子避免不了被人嚼舌头,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很苛刻,女子要长得漂亮家世好,能相夫教子才是贤妻良母。面对青春已逝的爱伦,艾什仍愿意娶之为妻,在当时他可以说是非常大度且有责任感的。婚后二人没有孩子,过着柏拉图式的生活,艾什也没有对爱伦表示出过多的谴责和不满,而是继续对妻子温柔体贴,或许以现代的观点看,艾什是一个背叛妻子的伪君子,但当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的道德伦理观念相碰撞时,读者不免会对二人都产生同情和理解之心。

三、女性人物的命运抉择与思想转变

《占有》中有两对镜像女性人物,从对她们角色的塑造上,读者可感受到拜厄特融入了怎样的伦理观念,以及角色做出的不同抉择是如何影响故事情节和读者阅读体验的。

1.拉莫特与莫德

面对爱情与事业,维多利亚时代的拉莫特和20世纪的莫德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拉莫特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在当时几乎无法兼顾爱情与事业,因此为了不被世俗影响,她坚定地选择创作,与同为女性主义者的布兰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艾什的出现像一匹狼一样打破了二人之间的安宁与和谐,拉莫特被艾什的才华和热情打动,多次与之私会,甚至在知道艾什是有妇之夫之后仍选择了与艾什去约克郡短暂私奔并意外有了爱的结晶。当她从约克郡返回时得知了布兰奇自杀身亡的消息,拉莫特深感愧疚,意识到自己已经偏离女性主义的道路,背叛了同伴,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与艾什分手,冒着暴雨投奔亲戚并偷偷产子。虽然这段火热的爱情给拉莫特很多灵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困扰和威胁。怀孕期间她郁郁寡欢,后来更因为羞愧和痛苦选择独自偷偷生产,生产后独自离开将孩子送到姐姐家,从此与爱人、同伴和孩子断绝关系。拉莫特悲剧的人生表面是因为背离了女性主义者的理念和个人事业,但深层原因则是时代的局限。

拉莫特的镜像人物则是20世纪的莫德,莫德在林肯管理着一个女性资源中心,她外貌优秀,学识渊博,但是为了不让外人过度关注她的外貌而忽略她的学识,她将自己美丽的淡白色头发包裹了起来。作为一名现代女性,莫德不相信爱情,害怕因追求爱情而丧失自由,因此过着独居的生活,在与罗兰的多次见面与交流后,她感受到罗兰的真挚,发现自己对他产生了特别的情愫,但由于她沉稳和冷静的特质,并没有像拉莫特一样不顾一切勇敢追爱,而是选择在继续发展事业、保持独立的同时慢慢接受自己与罗兰之间的感情。莫德的选择与拉莫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人物和时代的对比背后也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改变与进步[4]。

2.爱伦与瓦尔

面对丈夫的不忠与“占有”,瓦尔和爱伦也做出了不同的抉择。爱伦和艾什之间一直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尽管艾什救爱伦于水火,娶了三十六岁的她为妻,但艾什与拉莫特有私情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弥补艾什,爱伦像是他的奴隶,生活的重心围着艾什转,被艾什“占有”。爱伦看似为了婚姻生活放弃了理想,但其实她的婚姻也是一团糟。她压抑自己对艾什出轨的愤怒与伤感,压抑自己对失败婚姻的痛苦,只能将消极情绪和真实想法隐藏在日记里,压抑着过了一辈子。爱伦被动地接受艾什的一切,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与自由。

而爱伦的镜像人物,来自20世纪的瓦尔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拥抱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瓦尔与爱伦一样,为自己的另一半倾尽心血。在学校时,瓦尔就将二人的未来押宝在罗兰身上,一心期盼罗兰能够出头,积极与他沟通学业与感情。与罗兰一样,她也热爱诗歌,而且必修课的结业论文恰好与罗兰研究的艾什有关,但这一切在罗兰心中都是碍眼的。罗兰认为瓦尔应该寻找自己的研究主题,而不是围着他的研究焦点转,或许在研究创作上,罗兰从未真正肯定过瓦尔的努力与付出,瓦尔的事业和人生仿佛都是男友的附属品。离开学校后,瓦尔一人扛起了家里的支出,晚上在家接些学术论文的打字工作,白天则从事其他待遇比较好的兼职,时间久了,瓦尔也麻木了,她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与自由渐行渐远。虽然罗兰没有告诉瓦尔他与莫德的关系,但通过蛛丝马迹,瓦尔发现了二人的私情。瓦尔并未做出过激反应,因为她明白她与罗兰之间只有性没有爱,也看清了二人之间畸形的关系,而后面对罗兰冷漠的反应,瓦尔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罗兰这个“吸血鬼”,与一位真正欣赏她、爱护她且有前途的年轻男人走到了一起。离开罗兰的瓦尔重生了,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了自我,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

通过以上两对镜像人物的对比,读者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觉醒意识越来越强烈。同为女性作者的拜厄特也经历了事业与爱情冲突的困境,拜厄特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生下了一个女儿,后离异,再婚后生下两个女儿,于1983年辞去教职专心投身于写作并取得了世界的瞩目[5]。因此《占有》中女性人物的塑造也体现着作者隐含的女性观念,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仿佛在告诉世人:女性不该为了爱情轻易放弃事业,只有保持独立、自尊自爱,才能真正获得解放,拥有美好人生;同时,即使经历失败的恋情与婚姻,也要鼓起勇气开展新生活,发展自己的事业。

四、《占有》的叙事特色

作品叙述者有责任向读者传递人物角色的话语、想法、感觉和举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占有》根据人物角色采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和策略。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将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在描述距今较近的20世纪的人物角色和情节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多角度地描述当时西方社会和学界现状[6]。在这种叙述视角中,叙述者的身份可随意切换,只要他想,他就能够听到、看到和感受人物内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例如在小说第二章,叙述者从第三方视角介绍了主角罗兰的人物背景、学业经历、情感生活和当前现状,行文中时不时又切换到第一人称视角,化身为罗兰或瓦尔开口说话,抑或随时转述人物的内心想法,如“在瓦尔离开的这段时间,罗兰深深体会到,他是再也不想跟她继续这种生活了”“他觉得自己是个迟到者,面对那一切依稀仍在空中飘浮、实质上却已经近乎消逝的事物……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机确实是已太迟”[3]。通过全知视角,叙述者可以从更广的角度帮助读者了解人物角色,梳理复杂的故事情节。

对于距今稍远的维多利亚时代,全知视角的过度使用会使故事情节发展过于透明而失去神秘感,因此在介绍维多利亚人物和故事情节时,叙述者主要使用内视角并穿插全知视角,围绕拉莫特和艾什二人的私情展开。叙述者知道的与人物角色知道的一样多,这种方式不能像全知视角一样为读者全方位介绍人物心理和经历,因此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作者通过让罗兰和莫德等现代学者以寻找和挖掘的方式,引入了百年前当事人的书信、作品和日记等形式的历史资料以营造真实氛围[7]。如在第十章就以第一人称视角呈现了拉莫特和艾什的往来书信,你来我往,颇具主观色彩,加之众多人物从不同角度的内视角对书信发表的不同感受,真真假假使本就模糊的真相更加撲朔迷离、引人入胜。除此之外,《占有》在叙述中还穿插着《史华莫丹》和《仙怪梅卢希娜》等作品、布兰奇和爱伦的日记等,现文本和前文本也呈现了一种互文映照关系[8]。这些体裁形式如同拼图一般呈现在读者面前,之后在合适的时机穿插进全知视角为读者解开部分谜题,如第十五章拉莫特和艾什的旅行、第二十五章爱伦的回忆。

对于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叙述者则采用外视角,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是一个局外人的形象,他对事情真相也不知情,无法解释和说明具体细节,只能向读者介绍大概内容,神秘感极强。例如《水晶棺材》《仙怪梅卢希娜》和《门槛》等,作者并没有对主人公进行心理描写,这种外视角只对人物做外在观察,不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读者无法知道梅卢希娜的痛苦心理、被困在水晶棺材中公主的内心或柴尔德做出抉择后的结局。

五、结语

《占有》蕴含着当代人对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明的思考,三个时空交错并置、互为对比,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立体时空。在米勒文学伦理观的四个维度的指导下,读者可以感受《占有》中文学伦理是如何体现的,从而进一步丰富阅读感受,具体来说,读者可以体会文本是如何影响读者的道德判断的,以及在理解人物角色塑造和行动抉择后深入了解作者本人的伦理观念。在梳理叙述者是如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时,读者可明确作者在叙述视角和叙述策略上的谋篇布局。米勒的文学伦理观为广大学者分析文本提供了框架和思路,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作家的伦理观念和叙述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希,米勒.文学思考的洲际对话[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2]   米勒.小说中的共同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3]   拜雅特.隐之书[M].于冬梅,宋瑛堂,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

[4]   程倩.女性生命本真的历史叙述——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女性主义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    蒋显文.A·S·拜厄特的女权思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2).

[6]   程倩.回归历史之途——析拜厄特《占有》的历史叙述策略[J].国外文学,2003(1).

[7]   高继海.拜厄特《占有》的叙事特色[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8]   柴伟.论小说《占有》的叙事策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5).

(責任编辑 陆晓璇)

作者简介:孙雨寒,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占有米勒
雨伞小姐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偷换商家支付二维码获取财物的定性分析
论占有及其分类与财产犯罪侵犯的法益
浅探拜厄特作品《占有》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
交付公示:一个幻象
解读米勒
阅读米勒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