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分裂症共患病调查*
2023-12-20宋世蓓舒燕萍马占强
袁 蓓,宋世蓓,唐 潇,舒燕萍,马占强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省精神卫生中心呼吸内科,贵阳 454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通常起病于青少年,病程迁延、常常导致认知损害、社会功能丧失,是导致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根据2013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全国成人精神分裂症30 d患病率为0.56%,终生患病率为0.59%[1]。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照护能力受损,往往导致其死亡早于普通人群,且死亡主要原因是躯体疾病[2]。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精神疾病与共患病的相互影响,导致其康复更为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 增加患者自身及家庭的负担,且容易造成重大社会代价[3]。对医护人员而言导致诊断、护理难度加大,处置更为烦琐,对疾病预后难以进行有效预测。本研究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患病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其共患病临床特征,进而提出有效的管理与防治策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 466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其中男999例,女447例。纳入标准:病程≥3年且住院时间≥30 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人伦理字[2021]99号)。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依据研究方案,拟定收集信息表格。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提取其首页数据、病历主诉等进行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数据资料,统计信息包含患者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病程、疾病诊断等,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情况 1 466名患者中,男999例(69.09%),女447例(30.91%)。年龄13~82(43±17)岁,病程3~43年,平均(162.1±94.5)月,住院天数31~981(104±96)d。见表1。
表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情况
2.2 慢性精神分裂症共患躯体疾病病种数 所调查病例中,合并有躯体疾病诊断的患者1 244例,占86.03%。每位患者合并躯体疾病诊断1~11个,平均每位患者合并病种数4.67个。常见合并的躯体疾病依次为高脂血症394例(27.25%)、高尿酸血症279例(19.29%)、糖尿病270例(18.67%)、高血压229例(15.84%)、电解质紊乱227例(15.70%)及高催乳素血症221例(15.28%)。见表2-3。
表2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患躯体疾病情况
表3 主要躯体疾病共病出现频度及分布情况比较
各分组前5位诊断病种也有明显差异,>60岁组分别是电解质紊乱、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40~60岁组分别是:高脂血症、糖尿病、电解质紊乱、高血压及脑梗死;<40岁组分别是高催乳素血症、锥体外系综合征、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肝功能不全。不同年龄分组均存在共患躯体疾病诊断是: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分组共患病情况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和躯体疾病的共病较常见,需要引起临床足够关注,且有足够的研究证明躯体疾病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4-5]。精神分裂症共患躯体疾病也是导致患者及社会疾病负担增加的重要原因[6]。本研究的目标是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调查出躯体疾病的患病率,为临床医护提供医疗照护提供思路,为患者及其监护人在日常疾病自我管理中提供更多的教育。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共患躯体疾病比率高达86.03%,平均每例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病种数为4.67个,主要涉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及呼吸系统等,具有多系统器官受累、多病种共存的特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躯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群体,共患病主要原因与患者不良卫生习惯,难以自我健康管理,长期住院、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及活动量下降有关。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相互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7]。有研究[8]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死于心脏疾病或脑卒中较正常群体明显增高,单就精神分裂症来说,其病死率是正常群体的2~3 倍。为了减轻对患者的影响,应注意识别并优先处理各种共病,尽量减少药物治疗的复杂性及多种药物治疗的方法,形成医患治疗同盟,促进医患整体协调一致[9]。
患者共患躯体疾病情况中,代谢综合征相关诊断排名靠前,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共患病数量多,且全年龄分布,与当前医院抗精神病药物多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10-12],研究显示的不良反应数据与患者群体感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不一致,说明在今后的医疗照护工作中,需要关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代谢综合征,应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有充分告知,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针对易感人群提前干预,避免因代谢综合征方面的共患病影响其生活质量或导致非预期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共患病发病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结果与其他研究[13]类似。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重视精神分裂症共患躯体疾病的管理和干预,重视患者及监护人的健康宣教,采取口头讲解结合图片、视频、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健康宣教,有利于达到宣教预期效果[14]。对住院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采取更加积极的、适宜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基于此,需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医护人员的内、外科通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早期共患疾病的识别与处置能力,对于共患病能够做到早发现、早会诊、早告知和早治疗,避免出现突发病情变化而错失治疗时机;二是加强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评估能力,完善患者入院评估,尤其是共患病风险的评估如血栓风险评估、营养评估等,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患者影响较小的药物,在日常疾病管理中,应及时的复查相关指标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三是在医患告知方面应增加患者共患病的病情、预后告知,增强宣教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在病情的不同阶段开展差异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做到自我管理,让其逐渐接受自身疾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出院后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增强社会功能,改善预后[15]。通过上述综合手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进而降低患者的非预期病死率,保障患者安全。
本研究不足之处是仅针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用药习惯对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影响,在今后研究中应着重分析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共患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