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性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2023-12-20张磊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35期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

张磊

摘要:文章根据现有研究资料,结合自身在商业银行业务拓展中的一些经验,在研究中先阐述了信用风险管理等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将其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进行论述。随后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认为体现在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形成等方面。文章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性及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等。通过研究,希望能够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化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产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为了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新巴萨尔协议》将信用风险管理提升至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高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在发展过程中对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强化。但是,相对于国外的一些商业银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薄弱。而在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股份制改革深化等多种挑战,要想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是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是发生在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的一种风险,所谓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在商业贷款或者是投资债券中,因为自身经营发展状况的多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产生的违约可能性。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非常明显,对商业银行来说,可能会因为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无法获得预期收益,并且还要承担财务上的损失。而导致借款人出现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主要是因为自身的经营发展出现重大变故导致。

(二)信用评价

信用评价也是金融学和经济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的信用评价是指信用评价机构通过制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个人或企业偿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作出相应的评价并向社会公布,作为个人或企业投资及其他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信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信用评价单位是否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评价值,针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评价一般是通过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我国信用评价体系尚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虽然相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依然没有达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 风险因素

所谓的风险因素是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有影响其盈利能力的所有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个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都不能完全避免风险的发生,即便是商业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各种风险。风险管理能力也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说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这是准确地识别客户信用风险的关键环节,如果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也就无法准确体现出客户的信用状况。内部风险因素中,主要涉及操作风险,比如说错误操作、操作失误等引发的一些风险。

2. 业务因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是通过各种业务来获取收入,在所有的营业收入当中刨除成本以后,剩下的就是其利润。可以看出业务因素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是存贷款业务,从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的商业银行中,存贷款业务收入占整个收入的60%~90%。但是近几年业务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在商业银行中存在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在30%~40%之间。业务与风险并存,商业银行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潜在的利益越高、存在的风险也就越高,主要存在于贷款业务中,所以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建立对应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3. 运营效率

所谓的运营效率因素是指商业银行所开展的各种业务的具体运行效率,运行效率越高各种业务开展水平也就越高,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往来就比较多,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沉淀就比较少,其资金创造价值的能力变相增加。资金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对象,所以衡量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所拥有资金的使用效率、资本利润率等指标。运营效率与资金冗余存在密切的关系,资金冗余则是受坏账因素影响明显,坏账的形成则是与信用风险管理控制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提高运营效率,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外部因素

1. 宏观经济环境

从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角度来讲,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国内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和商业银行发展的上限。纵观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也就越高,縱观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可以发现,几乎都是经济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越大,为商业银行发展所创造的环境也就越好。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以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态势,这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2. 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政策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在国内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其中,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形成

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做好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但是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是在长期的信用风险管理中逐渐形成的,需要长期的文化沉淀和积累。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实际上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从开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到现在只不过才二十几年的时间。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经验有所不足,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本身缺乏经验,在制度建设等方面也不是很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产生制约和负面影响。

(二)风险揭示不充分,信用评级不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要保持经营发展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发展中的风险,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结合经营发展中的各种数据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揭示客户中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但是,科学的信用评价机制对商业银行来说构建的难度较大,国内的商业银行一般是结合行业范例,结合自身经营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构建自己的评价体系。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只关注评价体系的构成,很少有经营管理者关注自己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客户信用评价的现实需求,甚至还有很多商业银行存在信用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就无法利用信用评级,及时发现客户的信用风险。在风险揭示不充分的情况下,潜在的风险无法被发现,由此产生的客户违约在中小商业银行中比较常见。

(三)信用风险衡量技术落后

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要准确地识别出客户的信用风险,关键是运用先进、科学的信用风险衡量技术。但是,纵观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衡量经验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商业银行使用的信用风险衡量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很多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评价甚至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衡量技术上,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制定的信用评级体系,客户提供的相关资料也是进行信用风险衡量的重要依据。但是,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中使用的信用风险衡量技术依然比较落后,各种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使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实际的经营发展状况,缺乏科学的数据收集渠道,对这些事关客户信用风险的关键数据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偏弱,信用风险衡量指标设置和数据分析不足,无法客观地反映出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导致潜在的风险无法准确分析出来,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判断。

(四)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

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也会影响客户风险评价的结果,也会影响风险度量客观性和准确性。从收集到的研究资料来看,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上采用了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方法,针对客户的信用一般都是根据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资料,针对客户提供的资料,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运用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解析和说明。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也会主动收集客户的一些资料,一般情况下只针对大客户,对一般的客户很少主动进行调查,这种情况下导致其在信用风险度量上相对比较被动。另外,从管理技术的角度来讲,当前的管理技术上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依赖性比较高,但是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工具更为关键,这一点也需要在发展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性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一)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就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进一步加强信息采集和行业动态研究,在对信用评级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加工能力的提升,为信用评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从数据质量入手,对信用评级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反复清洗和补录,根据信用评级的需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信用评级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分析不同客户所在行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通过统一行业的内部风险比较,或跨行业的风险比较,进一步增强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商业银行在制定企业社会信用评级体系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引用巴塞尔协议的内容,虽然在评级的过程中接轨国际标准,但是却没有体现出国内商业发展环境和企业的特点,这种一味照搬的模式并不利于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和优化,所以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还应该将其内化,就是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细致分析基础上信用评级的指标设置及其权重,以及信用评级的基本流程和相关制度进行改进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更能体现出国内商业银行企业客户的特征。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过程中需要考虑主体构成,从时间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客户两个,如果把自然选择的(N)作为坚决参与人,信用风险预警参与人可以表示为 P=(L,B,N),P代表的是信用风险,L表示商业银行,B是商业银行的客户。

在风险预警模型构成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客户B采取与之对应的度量方法和模型进行金融風险度量,在得出客观度量结果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控制风险。在构建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功能需求。第一,环境的监视和信用风险的发现功能需求,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需求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和知识组合等,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输出与客户密切相关的知识。第二,信用风险度量阶段的功能需求,在这里主要涉及模型的选择和输入数据的获取,模型的运行和输出度量结果的质量控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接受上一阶段的相关知识。第三,制定对应策略阶段功能需求,商业银行选择合适的模型,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度量以后,需要根据风险度量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在运用的过程中,首先要判断阈值范围和实际的风险结果,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之对应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三)建立适合中国银行业自身特点的风险评级模型

商业银行的风险度量模型有很多,但是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也就是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所谓的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指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外的商业银行采取的金融风险度量模型主要包括6C信用评分模型、Z-score违约预测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度量认识的逐渐提升,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改进,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包括麦肯锡模型、KMV模型、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这些风险模型都是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当然国内外的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内部的管理机制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模型需要国有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对相关模型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形成适合自己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四)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监控

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构建部门合作机制,将信用评级工作独立化,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及分公司的领导,都应该支持信用评级工作的建设,不同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用评级组织架构,确保信用评级工作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最终要明确信用评级具体的责任部门,针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可以分为企业和个人两种。其中个人的信用评级可以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评级,也就是个人征信,以征信结果为基础,可以对客户个人的信用评级做出详细的评定。相对于个人信用评级,企业信用评级较为复杂,目前也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系统来针对企业信用评级做出详细的评价,所以说我国的商业银行针对企业信用评级一般都是通过内部机构进行的。以建设银行为例,建设银行一般是在各分行设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具体负责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国内的其他中小型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建好的经验建立一个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具体负责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在建立该机构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制度建设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该机构的具体责任范围,以及在信用评级的过程中,不同评级结果对应的处置方式。所有针对企业客户的信贷业务必须经过该机构的信用评级以后,才能作出相应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业务部门与该机构之间并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评级关系,所得出的企业信用评级结果仅供业务部门参考,当然根据商业银行内部的相关规定,企业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是无法获得授信,至于符合授信标准的企业具体的授信额度则掌握在业务部门的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动态化的信用风险监控机制尤为关键,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一个信用评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设立现代化的指标,动态地收集各类客户的相关信用数据和资料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对他们的信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在增强自身主动监控能力的基础上,解决信用风险相对比较被动的问题。针对企业客户的信用动态评价,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也就是企业经营发展数据的收集和企业资信状况的分析判断。其中后者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针对企业的资金状况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在企业基于发展信息收集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比如企业为上市企业,则可以密切关注企业对外公布的各项报表,以及财务报表的内容,结合企业其他方面的信息,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得出相应的评价。另外,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企业客户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体现出每一类企业客户的特征,一旦信用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很难保持客观性,这种情况下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授信风险。所以,在客户信用等级评价过程中应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户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比如说重点客户和普通客户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动态评级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

(五)普及信用风险的相关知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国外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和信用风险控制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评级方法。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机制建设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学习这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进行的。但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另外,国内商业银行也可以与国外专业评级公司进行合作,进一步提高评级质量,比如说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公司等,这些公司都有一定的独立性,评级模式较为科学,与这些国际专业评级公司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地弥补内部评级机制的不足,尤其是在大客户的信用评级上,利用国外专业评级公司的评级,可以获得更加客观的评级结果。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在普及信用风险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国内的商业银行可以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一些先进经验,编制风险基础知识学习手册,详细阐述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引导风险管理人员在做好风险管理的同时,通过线下自学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并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相关知识的普及效果,商业银行也可以开展信用风险管理专项培训教育活动,利用专项培训教育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普及效果。

总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在国内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其中,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信用风险评级机制,构建更加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信用风险控制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减少信用风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崔玉征,朱忠念.从另类数据视角评估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J].债券,2021(07):38-42.

[2]陶雨然.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商讯,2021(34):90-92.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市分行)

猜你喜欢

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文化构建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对策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对策分析
外部治理环境、公司特征与财务信息质量的实证分析
浦发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