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向下信息科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考
——以苏科版信息科技教材实施为例
2023-12-20钱士舜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钱士舜 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当前,信息技术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学生对信息科技知识的学习也面临知识多、知识碎、知识迭代更新快,难以建立知识间的关联等问题。传统的信息科技教学主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进行模块化组织,强调单课时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认知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导致学生简单孤立地学习碎片化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学以致用。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把对象系统化,用整体的观念开展教学。
●以大概念为线索,理解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涵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遴选重要观念,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组织设计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可见,课程内容的结构性、整体性教学要求,催生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要求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系统设计学习活动,探索“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提升理解力和联系性思考。单元是围绕主题进行的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单位,是素养目标达成的载体,是根据一定主题和目标构成的知识和经验模块,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单元由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时组成,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应该关注教材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横向和纵向上关注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已知和未知知识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提取教材中的大概念,用“概念”聚合知识,确定引领性学习主题,对内容进行分析、组合、整合,以及系统性规划。
●体现科与技并重,凸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价值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苏教版信息科技新教材以单元组织教学内容,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单元与单元之间又有逻辑关联。这种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了结构化教学思想,可以让教师既注重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又注重六条逻辑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科技基本概念和原理,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与迁移。
●基于信息科技本质,把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目标导向原则。目标导向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必须以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为导向,同时,还要有明确的、能够统领单元学习内容和活动的总体性目标(包括素养目标和单元目标),以目标导向视角来审视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明确其学习价值和意义,进而对学习内容进行符合目标逻辑的整合与组织,对学习活动进行呼应目标的规划安排。
②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要遵循把单元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系统设计的原则。通过对单元学习活动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架构,做到单元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评价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苏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以“网络(互联网)”串成了一根学习内容主线,又以数据(信息)逻辑架构了一条活动主线:认识互联网数据(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如何获取(甄选)、管理(整理)、制作(优化)互联网上的数据(信息)—如何分享(组织)互联网数据(信息)。这样一来,单元与单元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就有了关联性和层次性,形成了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从而让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技能的应用与迁移。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架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路径
为了有效落实新课标总目标,信息科技课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体现“科”与“技”并重,并按面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哲学观从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整体性考虑。
1.选择单元主题
好的学习主题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维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单元学习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新课标的六条逻辑线中遴选,一般要经历“确定主题的教学逻辑主线—探寻主题匹配的核心素养—提炼单元学习主题大概念”的过程。苏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是以“网络(互联网)”为逻辑主线,并以江苏学生比较熟悉的“大运河文化”为主要项目主题进行设计。相对应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①观察、探究、理解互联网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体验互联网交互方式,感受互联网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的深刻改变(信息意识)。 ②在实践应用中,熟悉网络平台中的技术工具、软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计算思维)。③根据学习需要,有效搜索所需的学习资源,探究信息科技支持学习的新方法、新模式(数字化学习与创新)。④在应用互联网时能利用用户标识、密码和身份验证等措施做好安全防护(信息社会责任)。对单元学习主题的大概念加以提炼,具体如下:①互联网正深刻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方式;②合理选择网络搜索工具可以高效、精准、智能地获取有价值的互联信息资源;③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可对数据和资源实现增值效应;④不同的数据以合理的结构呈现可以达到创新的表达效果。大概念的提取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概念性理解与自主迁移中获得对真实性、复杂性问题的解决能力。
2.确定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呈现。“预期学习结果”是指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能获得什么样的成果,形成何种素养。威金斯把预期学习结果分为三层:第一层,学会迁移;第二层,理解意义;第三层,掌握知能。因此,在确定单元目标时,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为抓手,重视对结构化的素养目标的意义理解与自主迁移。苏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七年级上两册的每个单元起始都对单元目标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内容和表现两个部分,并通过关键词描述指向:情感(关注、体会……;喜爱、主动……;态度、价值观……)、认知(记住、认识……;理解、应用……)和技能(观察、操作……;设计、创作、发现……)。可见,单元目标的确定,要充分关注所选单元主题承载的学科本质及学生的现实需求。
3.设计学习活动
新课标“课程理念”倡导真实性学习,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苏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设计的“小组讨论:在线生活与在学习主题活动”就是要通过真实生活中的“在线交流”“在线购物”“在线直播”等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在线社会已经来临。真实的问题情境指向核心素养以及迁移能力的培养,而素养是建立在大概念基础之上的。大概念教学不仅在学习活动起始阶段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唤起参与动机,而且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能让学生维持较高的动机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未来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专家思维。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在立足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情境时要把握三个要素,即情境、人物、任务。情境是指揭示问题发生的时空场景,连接学生的经验,主要包括背景、资源和条件;人物具体包括角色和对象;任务是对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的要求。例如,苏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互联网中数据共享——传播中国大运河文件”的项目描述:(情境)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完成“传播中国大运河文化”项目,(人物)我们(任务)需要分析所积累的项目资源,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类型,并将有价值的信息以合理的结构呈现。
4.开展学习评价
单元学习评价要遵循整合性的评价逻辑,教师要对学生在真实性问题中对大概念的理解进行表现性评价。真实性问题情境中的“任务”,其实就是表现性评价中的“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对应的是本单元的素养目标,表现性评价就是用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评判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迁移能力。苏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的每个单元在结束时都提供了具体的学习评价量规,要求教师及时诊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反馈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信息科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核心素养目标为暗线,以真实情境中的项目、活动、问题解决为主线,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在整个过程中大概念发挥了重要的联结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各事实、经验、概念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