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考察、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
2023-12-20尚颖欣
尚颖欣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恢宏壮阔的百年演进史进入了崭新境界和全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厚历史渊源、鲜明本质特征和巨大时代价值,只有运用大历史观的研究范式,从中国近现代斗争史研究视域考察其历史渊源,从中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比较纬度分析其鲜明特征,从世界历史性存在意义的视野审视其时代价值,才能站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穿透力、时代感召力、未来塑造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考察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被迫裹挟于西方现代化潮流之中,在国将不国、山河破碎之际,亿万中华儿女踏上了为实现现代转型上下求索的道路。无数志士仁人选择到西方寻求“良药”,然而对西方现代化要素的简单嫁接导致了中国现代化探索的被动性和片面性,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最终在中国破产,历史和人民呼唤着更为先进的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由被动到主动的实践转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条件创造阶段(1921-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2]为最近任务,以中国式革命道路为手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步的根本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的种种现代化方案走向失败究其根本是没有摆脱“三座大山”牢笼的深度介入。因此,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取得革命胜利、实现国家的自由和独立是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枢纽,也是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首要前提。立基于民族独立的最近目标,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3]666,终结了被殖民化的现代化桎梏,为中国走出积贫积弱的窘境、迈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奠基阶段(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大量自然和半自然经济仍然存在,积累能力极低、资本严重缺乏,扫除落后旧社会的蒙尘、构筑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要课题。1954年,周恩来提出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早期表述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4]132的奋斗目标,“现代化”的概念范畴和宏伟蓝图正式出现于党的文献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主要通过借助苏联援助和仿效苏联工业化的样本医疗战后创伤、发展工业生产能力、健全工业部门门类。“一化三改”开启了经济战线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成型,打破了几千年来旧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架构了根本制度前提、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随着苏联现代化模式危机逐渐暴露,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1964年,周恩来再次郑重提出了分两步走建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4]439的时间步骤安排,“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正式定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经历了从最初表述、正式确立到并联式发展实践的进程,大量新兴工业部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三大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分别为27.7%、47.7%和24.6%[5],“两弹一星”的独立研发推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研制进入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实践既没有步步沿袭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更没有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陪衬和附庸,以独立的工业体系构筑了现代化之基,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跨越阶段(1978-2012)
改革开放之前,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大展拳脚,对比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屡屡碰壁甚至落后于时代,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若不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6]。为了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奋起,我们党开始探索破除传统僵化的“新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上,将现代化一般规律契合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特色。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163等概念,并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标识性概念赋予了我国现代化以中国底色。在此基础上,新时期党中央根据新的时代潮流,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发展战略由“温饱—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为以“两个一百年”为节点划分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新三步走”等。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内涵外延、战略步骤、发展格局的丰富与完善,人民生活摆脱了温饱不足的状况,托举起“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
与时俱进的顶层设计为现代化建设铺就了层层递进的台阶,按照正确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9]163,铸就了现代化的中国奇迹。一方面,立足我国国情进行原创性体制改革,调整和革新生产关系,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扬弃了传统的单一计划经济,促进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另一方面,立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对外开放,争取现代化建设的最优外部环境。立足于两种意识形态并存的国际环境中,邓小平始终坚定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有个名字,就是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10]。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992年至2012年的20年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0.2%,并于2010年突破40万亿元[11],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变。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阶段(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社会不确定性之变,于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先机,通过“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1],开启了世界现代化新叙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1]。
以新的理论范式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指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照亮了新时代现代化的发展征程,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新时代十年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增加了“美丽”和“强国”的表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式形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了新的表述与部署,形成了与“两步走”战略安排高度衔接和匹配的现代化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的对接转换,擘画了“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新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立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使命任务、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实践路径等重大问题,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范式的最新构建。
以新的实践开展取得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拓展。党的二十大从“十六个方面”全方位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也是现代化变革性实践的生动写照,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恢弘壮阔的百年演进史进入了崭新境界和全新高度: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现代化变革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单元结构,为其支撑起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采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战略支撑;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特别是解决绝对贫困,达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的中华民族千年之梦,迈出了现代化强国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新时代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1],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由表4可知,2012~2016年间该院患者住院费用总结构变动度为12.36%,年均结构变动度为3.09%。将该时间范围内的住院费用相关数据分为4个区间后进行统计分析可发现,其中2015~2016年的费用结构变动度为9.23%,较其他年份剧烈且明显高于年均结构变动度。
回顾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从革命时期条件创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奠基、到新时期历史跨越、再到新时代创新突破的生成脉络,是一个不断推进理论升华、战略成熟、实践丰富的演化历程,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状态不断跃升的过程,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与发展阶段性的辩证统一。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从中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比较纬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从属于人类现代化总体谱系的同时也在其历史演进中淬炼出本质性的鲜明特征,即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资本至上逻辑的根本缺陷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
(一)首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14多亿人口体量的首要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价值意蕴。从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引领意义上看,工业革命后英国以千万级人口率先步入现代化,二战以来美国以亿级单位的人口渐渐主导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承载着“10亿级”的庞大人口体量,将彻底重塑全球现代化版图。我国坚持精准扶贫,铸就了最大规模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创造了彪炳人类减贫史的伟大奇迹。在全球经济深受西方国家经济停滞和外溢效应拖累的形势下,我国人均GDP多于1万美元,14亿人口的大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之源、活力之源”[12],为全球经济走出困境、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从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借鉴意义上看,巨大的人口体量既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资源的红利优势,也催生了人口结构不合理、基数大的制约,对这一制约的突破对人类现代化发展具有伟大样本意义。在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将人口规模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和人力资源保障,破解了人口规模大、发展起步晚的后发型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世界性难题。
(二)根本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资本增值至上的本性驱动必然导致财富与贫困的两极对立和“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13]的悲惨牺牲,衍生出人的异化、两极分化与政治动荡,导致现代化走向畸形发展。立足百年党史图景,我们党始终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自成立起就将追求“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4]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革命时期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除桎梏,到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全民所有、全民共享的发展之基,到改革开放后明确“以先富带动后富”的逻辑主线以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与平均主义的发展束缚,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9]141,开启了将全体国民收入带入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整体富裕发达社会的现代化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作为到2035年现代化发展总体目标,再次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战略安排有机地衔接和统一,在时空交汇中塑造了与西方国家有本质区别的现代化新样本。
(三)力量支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丰富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富足和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也常常伴随着异化蜕变。西方国家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泛滥使得个体社会价值符号化、物役化,人类反而沦为现代文明的囚徒,导致精神危机乱象环生。马克思主义追求超越异化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此指引下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从《新民主主义论》中构想的政治自由、经济繁荣和“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3]663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的精神物质文明“两手抓”,到新时代强调的“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5],再到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赋予两种文明建设新的顶层设计和时代要求。站在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其纵深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的经济力量,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起步厚植充足的物力底气;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高举精神旗帜、赓续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文化自身发展演进的时代最高峰。
(四)持久根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命存续和生产发展的天然物质根基,生态环境变化关系着现代文明的兴衰演替。在资本主义逻辑长期策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开发自然资源以攫取原始积累的物质财富,通过生态殖民主义向发展中国家嫁接环境矛盾,完全忽视了“通过逐渐地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16],即全球性生态危机这一恶果。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始终没有忽视的课题:从强调“自然界有抵抗力,这是一条科学”[17]的毛泽东生态思想,到邓小平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3]21的长远目光,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一系列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在百年演进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狭隘关系的突破。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持久根基,协同统合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短期价值与长远价值,为人类现代化永续发展奠定了新的潜力和后劲。
(五)外向特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文明是在资本扩张生存空间中形成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其殖民掠夺和暴力扩张的累累罪行罄竹难书。如今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披上了“文明”的隐蔽外衣,以更加复杂多样的现代殖民手段剥削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进行文化输出和价值渗透、通过垄断科学技术牟取暴利等,其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掠夺本质丝毫未变。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范式和发展理念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掠夺性和侵略性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内在逻辑。从发展范式看,不同于西方国家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平因素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起步、发展和赶超的逻辑进路之中: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作为发展基础,将向内挖掘潜能作为原始积累方式,将独立自主作为原则性发展基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外部力量支撑,这一范式根本变革了资本主宰下的资源占有和利用方式。从发展理念看,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产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立足人类情怀和世界意义的宏大立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18]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之际叶剑英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19],到正式定位“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0],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以兼济天下的博大世界情怀成功开辟开创和发展了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现代化,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以一种“和平辐射”的方式为人类文明现代文明转型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立足世界历史性存在意义的视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广度、深度和精度的不断扩展,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探索,其在以现代性因素振兴中华民族的同时,也在延伸着具有现代新形态的人类文明。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
1.为中华民族“站起来”确立定向
中华民族曾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人类社会历史相当长的时期中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却因西方现代化的炮火惨遭文明难以赓续的全面危机。在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之时,在反复比较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历史性地选择,为中华民族现代转型确立了正确方向。在“一穷二白”的中华民族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之时”,建立在社会形态跨越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终结了中华文明难以赓续的窘境,中华民族步入了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变革的历史通道,迎来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为中华民族“富起来”铺就轨道
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形势更趋复杂化,邓小平深入总结中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被提升为“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8]163。在成功开辟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在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中华民族迎来逐步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的光荣时刻,解构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现代化叙事。一个民族的繁荣振兴离不开它与世界的关系,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依附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而走向了被殖民、失去独立性的现代化道路。而中华民族通过极其快速、成功的现代化,使得自身得以摆脱“三个从属于”的支配—依附关系,逐步从世界边缘走近中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为中华民族“强起来”开辟道路
新时代以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世界向度横向坐标和民族复兴进入关键阶段的中国向度纵向坐标,也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特点、机遇与挑战。中华民族于“五大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再塑辉煌、再创奇迹,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方面,中华民族构筑于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当代形,态展现了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返本开新和永恒魅力,为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注入了现代民族特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沉淀和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实践的共同产物,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中汲取了独树一帜的东方智慧和宝贵经验,为国际风云下的全球治理提供了伟大样本和全新方案,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追赶西方到领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跨越。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世界历史演进的文明新成果,将以独特的文明逻辑全面走向世界历史。
1.世界历史演进的文明新成果
立足人类现代性文明发展史视域,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西方国家借助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率先开辟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推动了地域的或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较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文明的确孕育了空前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但“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22],资本固有弊端和缺陷导致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具有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内在历史限度。这决定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将被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文明所取代,引发人类文明形态的改弦易辙。中国式现代化利用社会主义力量驾驭现代文明要素,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原体规定和时空规定的正相匹配,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现代特征并入世界历史和世界现代化谱系,又以社会主义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超越,开创了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新的文明产物。
2.全面走向世界历史的新形态
西方国家以先发优势要求全世界建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文明样态,然而大批以其为蓝本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却陷入了经济长期停滞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发展陷阱”,更加论证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并非普世文明模式。近年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新自由主义制度种种弊端展露无遗,其作为世界现代化治理标杆的影响力进一步弱化,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如何摆脱西方式现代化模式束缚已成为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而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特的文明逻辑为这一转向提供了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上,一方面使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双向互动中迎来现代新生,为多元现代性文明理论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支持,另一方面凭借其马克思主义的宏大世界历史视野跻身于人类现代性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之中,以新的发展参照和文明选择为回答和解决21世纪人类共同挑战、实现人类文明全面现代转型开拓了新的思想维度,从而成为全面走向世界历史的新形态。
习近平强调,“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肩负复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拓展了现代化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延伸着具有现代新形态的人类文明。如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兼具广阔的时代舞台、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要对其未来命运和发展前景充满自信,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赋予的时代境遇和空间场域,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性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正确研判时与势,结合新的时代课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乃至人类文明全面现代转型的事业不断高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