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分析与研究
2023-12-20李俊
李 俊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一个逐步探索完善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专业课程的深入融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技能。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各个专业均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以及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值得深入研究。
一、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现状
(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没有改变,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很多专业已经加入了创新创业类的课程。“信息技术”作为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教学内容,通常是一本教材,按照教材内容或增或减的教学,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同,有些同学觉得太简单,没有什么可学,有些同学却对计算机的操作极为生疏,缺少实践能力。这样极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单纯地注重教材内容,却没有融入创新创业的课程理念和精神,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契机。教学内容依然保持原有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没有加入任何对学生创新思想的开拓和引领教育,没有深入思考该课程对学生创业教育有怎样的辅助作用。
(二)信息技术教育缺少能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师资力量
有些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专门开设的课程,没有必要或是没有认识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相关指导的重要性。即使教师有心想要融入创新创业指导,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本身便缺少企业就职的经历。虽然近些年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双师”型教师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是公共基础课程,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以非“双师”型教师居多,而且教师本身没有创业的经验和历练,所以在指导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融为一体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项目过于陈旧,没有考虑创新创业的需求
“信息技术”是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创新所能使用和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技术,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设计项目实践的时候,没有发挥实践课自身的优势,没有灵活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还是照搬老套,完成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即可,而忽略了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创业文化引领的机会,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的机会,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
因此,深化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健全“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将课程内容结合更加有效的实践项目,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精准的指导帮扶、文化引领,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适应创新创业需求的对策
(一)设立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教育目的明确,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按照制定的目标去执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就是它的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要想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就要在该课程中体现能够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因此,“信息技术”课程首要解决的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创新和创业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置还应将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实践项目与课程相融合,通过模拟情境化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制定“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能力。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的基本操作。能为创新创业提供很好的计算机技术上的支持和服务。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技能。参加全国或省级计算机考试,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
制定“信息技术”课程的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树立自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采用分组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团队的力量、协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进行调整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以专业教育占据课程主体地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相关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夯实职业技术知识,引领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职业教育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提供相关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就业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与职教专业教育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则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帮助高职学生锤炼专业技能、积累专业经验,从而实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也要和专业相关联,如果“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上率先适应专业需求,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会有很大帮助。
高职教学中要非常重视专业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office办公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教育需求,针对专业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确定适应不同专业教学方向的课程内容。比如,在计算机基础部分课程内容中,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增添当今计算机专业领域发展的教学内容,关注行业动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初,先对本专业领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不只关注书本,也要开阔视野,为学生探索未来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再如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由于近些年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步加强,对该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需要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需要添加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金融领域创新创业方面获得更加充足的计算机技术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添加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内容的处理技术,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富有个性的作品,这样可以实实在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融合在一起。由此,“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应不同专业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各个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融合。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实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适应了专业的创新创业需求,还要考虑怎样将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更好地与课程进行融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学生专业教育中课程的实践项目设计尤为重要,在实践项目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利用创新创业的前瞻性特点,可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同时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教学过程需要真实项目案例,项目案例设计应该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引领的过程,所以项目案例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计算机技能提升的成效,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设计高质量项目案例是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项目案例能将实际经验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在求解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案例设计应将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首先,注重项目案例设计的实用性。教学案例可以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解决复杂工作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面向实际应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项目案例设计要具有先进性。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不能停滞,一定要与时俱进,或者更加超前教育。项目案例内容也要不断更新,不能一劳永逸用陈旧老套的案例教学,这样既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不到教育效果。相反,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跟紧信息时代的步伐,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最后,项目案例设计应具有服务专业性。“信息技术”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需求不同,所以在项目案例设计时应该融合更多专业知识,设计更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让案例服务于未来职业岗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将学到的技术技能与创新创业知识有机融合,实现知识消化、吸收、使用、再创新,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设计使用真实的、先进的、典型的、服务专业的项目案例。例如,在设计计算机基础内容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收集和查找相关的计算机基础内容,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查找、收集、筛选、总结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再如,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程案例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在office办公软件教学课程部分,课程实践中将创新创业政策法规、商业模式、融资渠道等内容融入进去,既能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又能普及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法规、商业模式、融资渠道等方面的了解。
(四)提升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而且要能为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理想做出正确指引。因此,教师先要转变观念,一方面要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准确认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情况结合所授专业进行个性化、主动化指导服务;另一方面要跟紧时代步伐,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由于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大多缺少企业工作经验,没有实际企业就职经历,因此很难做到将企业文化、工作情景、工作案例设计到课程当中。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大的激励政策,应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或者在企业就职一段时间,给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种资源聘请优秀的企业家、政府官员、技术人员等做学校的外聘创新创业教师,和校内的教师交流合作,互为补充。
“信息技术”课程是各专业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师的安排上应尽量稳定,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融入相关专业,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用专业项目进行创新实践教育。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创新社团,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可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这样既可以有效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
教师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做出成效,需要付出工作时间之外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高职院校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在对创新创业指导时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学生人才,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要给予鼓励和提出更好发挥其才能的意见。
(五)“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而创作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计算机能力应用到其他专业学科,信息处理能力与专业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应用软件都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已经不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对于软件的应用,特别是使用工具软件创作作品,则成为高职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教育方向。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考核时,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评应放在重要的地位。
创作能力可以随着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进行培养。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可以采用阶段式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设计中,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方式,考核中除了要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要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作、创新能力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观测点。在评价主体上也应该改变传统的由教师给出成绩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考核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创作意识。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操作技能考核、实验操作报告、综合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创新创业大赛等,在考核上可以予以适当加分。这种多元考核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技能、计算机应用素养、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创作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各个专业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工具软件、信息处理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践上不能墨守成规,教师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也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充分利用课程实践优势,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项目案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授计算机技术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作和创新意识,真正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全过程,为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