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析

2023-12-20郑晓娜张龄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攻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郑晓娜 张龄丹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人类历史上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的中国脱贫攻坚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1]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青年强则国强,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青春力量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主力。如何让青年学生理解接受认同“能、好、行”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而脱贫攻坚精神的生动实践为讲清楚阐释好“能、好、行”提供了现实支撑和鲜活案例。因此,以脱贫攻坚为现实支撑,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现实和深远的重要价值。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阐释

2021年9月,脱贫攻坚精神被纳入到第一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赓续,也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其中“上下同心”是脱贫攻坚精神的鲜亮底色,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思想同心、力量同心和方向同心的伟大团结精神。“尽锐出战”体现了脱贫攻坚必胜的信念,也是脱贫攻坚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它既体现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和敢为人先的默默坚守,也体现了党和人民勇往无前的坚定信念和久久为功的工作作风。“精准务实”指明了脱贫攻坚的方向,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它既是脱贫攻坚的科学方法,也是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实践。“开拓创新”是脱贫攻坚砥砺前行的动力,体现了脱贫攻坚的开拓性和首创性。“攻坚克难”既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精神的彰显,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赓续和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动诠释。“不负人民”体现了脱贫攻坚的价值追求和高尚情怀,既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为民思想的现代转化。总之,脱贫攻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克服困难的智慧和决心,勇气与意志,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共同创造更多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人类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二、脱贫攻坚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增强了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风霜洗礼、百年峥嵘取得了举世瞩目、震撼世界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波澜壮阔的伟大脱贫攻坚战给予了有力的现实回答。

(一)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根本宗旨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处在的地位和抱有的态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其以人民为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纵观百年党史,为人民谋幸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全力以赴要坚守的初心;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躬耕不辍、行路不止、笃行不怠的执政理念,经过百年芳华锻造,中国共产党党性和人民性已经具有了统一性和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脱贫攻坚拉开帷幕,虽然脱贫任务艰巨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动员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号召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攻坚克难,共赴美好小康;脱贫路上,通过脱贫系统工程扎实做好民生实事,通过真抓实干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通过精准识别,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兜底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等脱贫理念和脱贫模式,无不反映了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扶贫脱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通过脱贫攻坚精神的弘扬,能够让青年学生更加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更加理解“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的深刻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而增加对党的信任与信心,增强对党的情感认同和能力认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新时代好青年。

(二)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根本组织保证

路线是指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也指思想上、政治上所遵循的根本路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的根本态度、工作方法和思想认识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纵观百年党史,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面对无数困难,战胜无数风险,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不断发展的绵绵不断的力量源泉。因此,信守、坚守、践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走好赶考路、实现初心使命的传家宝、生命线和根本遵循。脱贫攻坚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业,也是人民群众的大业,既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和顶层设计,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参与。脱贫攻坚过程说到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面对贫困、摆脱贫困、决战贫困和战胜贫困而开展的一场现代人民战争。人民群众才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和伟力。因此,脱贫攻坚过程中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中,扎根基层的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携手并肩,上下同心、协同发力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力量,既发挥了社会各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是激发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参与性和能动性。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不仅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和改善,参与感、获得感、存在感得到提升,精神世界得到充盈,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幸福指数得到提高。可以说,脱贫攻坚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汇聚各方力量,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共同取得了脱贫攻坚事业的不朽成就,共同谱写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因此,高校通过思政教育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能够让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伟力,更好地树立唯物史观,从而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和理论认同。

(三)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根本动力

纵观百年党史就是百年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默默无名甘于奉献;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无数共产党人勇于改革敢于创新;进入新时代,无数共产党人为消除贫困,为改善民生,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百年初心如磐、历久弥坚,我们党所奋斗的一切,所付出的一切,所战胜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因如此,纵使脱贫任务再艰难,也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凭着为人民谋幸福的脱贫意志,三百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一线辛勤工作甚至付出生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美脱贫史诗,这是党使命担当的生动写照。因此,高校通过思政教育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让青年学生更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更能理解为了实现初心而担负的使命,更能理解初心使命是党奋斗不息、战斗不止的根本动力,从而增强对党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

三、脱贫攻坚精神生动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了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活力,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无穷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气势磅礴的脱贫攻坚战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制度伟力的实践佐证。

(一)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本质特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极其贫穷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引导广大农民通过互助合作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探索。改革开放时期,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脱贫的强烈愿望,党和政府通过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不断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探索扶贫道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2012年,党和国家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新的扶贫理念不断落实。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追求,就完不成脱贫攻坚的任务;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就完不成脱贫攻坚的使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精准施策和组织领导,就打不赢脱贫攻坚的战役。因此,高校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能够让青年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脱贫攻坚所面对的困难是史无前例的、所克服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脱贫攻坚成就无不彰显制度的优越和优势,从而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性认知和理性自觉。

(二)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意志,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制度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不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而且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衔接、弱势与优势的转换,主要目的是将有限资源集中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中国脱贫规模之大,地域之广、环境之劣,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多重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充分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贫困地区的人才短缺、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等问题。正是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300多万名驻村干部,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尽锐出战,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以坚不可摧的国家意志,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最强组织优势和最好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能进一步使青年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理想信念。

(三)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价值旨归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满足状况的判断与评价。一个制度好与坏,主要是看作为客体的制度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的状况。脱贫攻坚的胜利,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住房的需求;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满足老百姓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需求。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以及生态保护水平明显改善,符合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诉求,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高校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能让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归属,进一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人民性,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四、脱贫攻坚精神生动说明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增强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和人民性,而且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用事实坚强有力地证实了理论的力量。

(一)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力量,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真理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得出无产阶级只有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变革,逐步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摆脱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时期,党始终把改善民生、消除贫困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十八大以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通过精准扶贫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的问题。”[4]脱贫的成功实践证明,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扶贫脱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保证脱贫攻坚战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策略,是中国减贫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实践探索。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5]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也是中国反贫困理论时代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能让青年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人民性

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而是长期又复杂的艰巨的重大工程。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物质积累的长期过程,也是一个精神富足的丰实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依然需要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开拓创新和攻坚克难,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攻坚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克难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奋斗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靓丽底色;团结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因此,脱贫攻坚精神不会因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而失去光彩,而是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所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高校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能让青年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实现共同富裕接续奋斗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减困治理的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开放性

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中国共产党不仅同世界共享经济发展红利,同时,中国的扶贫、脱贫、减贫事业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高校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能让青年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脱贫攻坚精神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认识到中国将继续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大同作出更大贡献,展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总之,脱贫攻坚精神凝结了中国智慧、诠释了中国精神、展示了中国力量。在高校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能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脱贫攻坚精神将成为激励时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攻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