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学仪式,应以学生为本

2023-12-19阜城县第二小学宋玲艳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学期寓意开学

○ 阜城县第二小学 宋玲艳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所谓‘开学仪式感’,通常是用气球、彩带、拉花、彩印KT 版等一次性用品装饰教室,再搭配一些小零食布置。孩子们开学第一天来到教室就像来到派对现场一样,看着花里胡哨的装饰,吃着零食,桌上放的新课本基本不看,心思都不在学习上,更别说谈论新学期新目标了。”

除了上述比较常规的迎新仪式,有的学校开学仪式用的道具越来越多——如某小学,孩子们穿过拱门,敲击准备好的鼓,寓意“一鸣惊人”;走过写满老师祝福语的通道,来到教室,桌子上放着寓意“心想事成”的橙子、寓意“平平安安”的苹果,以及寓意“聪明伶俐”的大葱,再从老师手中领取寓意“越来越棒”的棒棒糖。

福建省福州市一所学校在开学首日请来校外舞龙队,为每个班级表演舞龙。浙江省杭州市一所学校校长为了迎接开学,把自己打扮成神仙爷爷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

学校如此大费周章搞开学仪式,一是为了营造新学期开启的氛围,二是为了打造面子工程,方便将此类活动发布在学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美篇等社交平台上,增加学校工作的美誉度。

回想笔者小时候,每逢开学季,先集体端坐在操场上,聆听校长慷慨激昂的新学期发言,再回到教室打扫卫生,或在花圃里除杂草,最后发得新书,开开心心回家包书皮。30 年前的开学仪式简单朴素,要是能“穿越”到如今的校园里,笔者应当会羡慕现在的孩子能有如此热闹、喜庆的开学仪式。

筹办开学仪式本无可厚非,若仪式仅是走过场,成了门面装饰,至于学生是否入心,是否激起了向学之心,反倒无人关注,倒真落了“浪费人力物力”的口实,沦为形式主义。有些开学仪式,一看就是花费不菲,不管埋单的是谁,如果不加节制,很容易在舆情传播中刮起攀比之风。

尤其是在开学仪式的筹办过程中,为了追求快速凸显装饰效果,家委会包办、教师代办的现象较为普遍,本应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背景板”。

纵观网络上各地各校的开学仪式,脱下花哨的外衣,流露出来的仍是浓厚的说教意味。孩子们垂首听训的居多,机械地跟喊口号,被动地参与体验,更谈不上从中收获乐趣、受到启迪。

开学仪式可以有,但仪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让孩子们在仪式中去感受、去参与,才能彰显育人的初心。只是如今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倾向于以易操作、省时间的集体式活动或同类化活动达成教育目的。此种做法究其根源,在于生均教育资源少。若因人而异举办学校活动,那么时间和人力成本将会十分高昂。这也是目前教育现状下难以实现的应用场景。

在物质丰饶的今天,即使个体或小班制教育难以普及,我们也应当有能力打造让孩子主动参与、自信言说、积极表达的开学仪式。在集体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烙下内敛而含蓄的性格基因——羞于当众表现自己,太过乖巧,以至于到了公开场合如坐针毡,希望从众、隐形。虽然各地区学校发展有快有慢,每个家庭收入水平各有不同,但在不劳民伤财、过分损耗物资的前提下,丰俭由人,可以在各个班级布置一场颇具诚意的开学仪式,让学生参与策划设计、物资采买、现场布置,敲定流程细节、活动内容。全班学生共话假期趣事,畅谈新学期计划,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我、展现个性,以仪式感提振精神,以恣意昂扬的状态元气满满地迎接新学期。

集体化的开学仪式也忽视了学生年龄的区分度和成长度。低年级的孩子强调仪式感,体现童真童趣,但高年级的孩子对仪式感的关注程度往往会降低。

因此,开学仪式应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品格、能力素养的引导,体现特色定制。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可开具“劳动清单”,自主分配教室打扫、新课本分发等劳动任务,体现责任担当意识;五、六年级学生可策划欢迎新同学的活动,体现创新力和执行力;初一年级学生进校门后,完成独立报到、收拾个人事务的主题任务,体现自主成长……在适配年龄的主题仪式中获得能力和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更高级的仪式感。

让学生成为开学仪式的主人,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开启新的学期,让“开学仪式感”成为学生求学时光中值得回味的记忆点缀。

猜你喜欢

新学期寓意开学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战“疫”中的新学期也是一次大考
写给新学期
开学啦!
开学了(2)
模仿老鹰的乌鸦
新学期,谦虚行
新学期,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