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创新与技术服务团队简介
2023-12-19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郭 彪)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海洋牧场创新与技术服务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成立于2023年,是在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海洋牧场建设团队的基础上组建的以服务天津市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为主的团队。团队拥有正高级职称人员1名、副高级职称人员4名、中级职称人员8名;团队学历构成为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5名、本科3名。团队常年围绕海洋牧场构建与管理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团队围绕天津市浅滩淤泥质海洋牧场礁型选择与礁区布局,原创设计了12种适合天津市浅滩海域的鱼礁礁型和材料,优化设计了4种适合渤海湾浅滩海域礁群布局方式,解决了淤泥质浅海海域礁体易发生沉降倾覆、浅水区礁体流场效应差、生物诱集效果不佳、资源养护效果不明显等技术难题,2009年至今已累计投放人工鱼礁29 308个。
团队围绕渤海湾浅滩淤泥浑浊度大、大型藻类匮乏、富营养化严重、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研发构建了条斑紫菜浮式海藻场、贝类增殖场和恋礁鱼栖息场,近5年累计增殖放流了22个海洋生物品种,逐步恢复了黄姑鱼、松江鲈鱼、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毛蚶等主要渔业资源的资源量,初步解决了天津市海域荒漠化问题。
围绕海洋牧场管理信息化,团队研发构建了基于陆海联动的物联网、水下机器人、浮标在线监测平台等海洋牧场监测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多源融合、智能预警等措施,实现了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预警,为天津市浅滩海域海洋牧场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成功范例。
团队通过实施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等措施改善了天津市海洋牧场区域海水的环境质量,COD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指标由三类水质标准改善为二类水质标准,无机氮含量指标由劣四类水质标准改善为二类水质标准,其他水质指标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上升,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由2010年的1.69 提升到2023年的2.93,渔业资源量平均增加37.6%。
团队主持完成的“浅滩海域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构建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202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养殖环境监测”技术入选“全国农业领域机器人应用场景优秀名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年度评价中,天津市大神堂海域国家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牧场示范区连续三年获最高评价“好”。
团队积极开展海洋牧场相关技术服务和公益性宣传,其中“海洋牧场志愿服务项目”获2022年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撰写的“加大海洋牧场建设力度,营造现代化海滨城市生态环境”提议获得天津市政协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海洋牧场建设相关工作也刊登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内参“要情快报”栏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