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2023-12-19孙青
孙青
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关乎教育公平、高校发展、学生成才,为此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定位,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挑战,提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以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稳步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指通过资助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定位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基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一)资助由“粗放”向“精准”转型
在过去,高校的资助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只有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等非灵活化的资助渠道。这些资助方式虽然能够帮助一些有需要的学生,但是却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1]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始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灵活的资助方式。
首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出了助学贷款等多元化的资助渠道。高校协助有需要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并继续完成学业。[2]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发展出了学费减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元化的资助渠道。学费减免是高校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的部分或全部学费减免,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学费补偿贷款代偿也是一种资助方式,其学费或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由国家实行代偿。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发展出了勤工俭学、绿色通道等资助渠道。勤工助学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有效途径。绿色通道是高校为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的特殊资助渠道,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措施予以资助。[3]
(二)资助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型
过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通过高校人工申报材料,使用现金进行资金发放,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例如操作繁琐、易出错、管理不当等问题。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开始向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向转变。[4]
现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采用直接通过账户发放资助资金或者通过拨付一部分资金到用餐卡上面等对学生进行资助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省操作时间和成本,同时也能够更加方便和快捷地为学生提供资助。[5]
除了资助方式的改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定位还表现在“资助”和“育人”相结合上。过去,资助育人工作着重于“资助”,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缺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而现在,已经开始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在资助的过程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等具体结合,向多元化转型。[6]
在未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将不断发展,为更多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灵活的资助方式,并且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和支持。
(三)资助理念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育人型”转型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定位已经从“保障型”逐渐向“发展型+育人型”模式转变,力求通过“校内资助+综合帮扶+政策支持+多元引导”的模式,使校内学生接受资助,自我发展,积极成长,最终成才,确保学生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型学生。如今,在各学校分别设立有国家级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资助项目、学业奖学金资助项目、优秀毕业生奖励项目,还有应征入伍资助项目、代偿制度等,对烈士孤残家庭子女也设置和优化了资助保障政策。
除了发展型资助,有些学校专门针对资助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强化全体学生的感恩教育,将心理健康和感恩教育开设为选修课,同时辅助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组织各类受资助的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集体教育活动、各种公共社会活动,激发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意识,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育。并且积极开展“争先创优”评比活动,对于成绩优良、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给予荣誉肯定,以此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同学的学习热情。同时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体验到付出终有收获的愉悦,坚定学习信念,鼓足干劲再接再厉。这些资助理念和资助实践的转型,使新时代资助育人进入了新的发展篇章。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挑战
(一)资助认定标准界定模糊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自主提交资助需求申报材料,高校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证明审核,并结合对比分析、广泛征求意见等确定最终的被资助者名单。然而,由于对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判断的标准相对模糊,这导致资助认定标准界定模糊。
例如,一些学生提交的家庭就业内容较为多元,对这些就业状况的评价标准相对模糊,导致学校难以确定申请人生的资助资格。如家庭父母就业是否属于小型种植户、养殖户或经营户等不同情况,父母一方如果出现半失业状况,是否应该纳入到失业范围内等,这些问题都没有细化标准,使得学校难以确定资助条件,影响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实践工作中也发现一些学生的父母离异,存在一方不按规定支付抚养费的现象,这时申请人是否应当纳入贫困学生范围,也没有标准。再如,目前学生申请困难生认定时,只需承诺所提供信息真实有效即可,无需提供当地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此举虽然给与了学生极大的方便,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考证学生提交信息的真实性的难度显著增大。在确定资助人的资助资格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梳理的详细标准,特别是學生家庭收入水平、实际消费状况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南北性差异、城乡性差异,也很难对学生进行特困、贫困、困难等不同程度的详细划分。这就造成贫困认定标准界定模糊,影响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开展。
(二)贫困认定中沟通不到位
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开展对于帮助贫困学生获得资助具有重要意义,是后续资助工作开展的基石。然而,由于贫困认定工作内容相对繁杂,且每年学生情况都有变化,这也要求学校和学生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但是,当前在开展贫困学生认定过程中,沟通工作不及时是普遍现象。
一些学校层级较多,由上级下发贫困生评定标准政策文件转给学校一级部门,再由一级部门通知下达到二级学院,然后各二级学院再传递给各班级负责人。这种层层传递必然会导致高校资助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许多需要附加的注意信息被忽略或解读不到位,导致信息不对称性。这种情况会给学生对贫困生评定资格认定流程申请材料等造成困扰,使得学生不清楚、不理解,最终出现贫困生资助材料申请出错,贫困生认定工作不严谨,无法在工作中让真正应当受到资助的人获得资助。
(三)对资助对象的育人环节投入不足
除了对学生进行资助之外,高校还需要做好接受资助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培育,这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时间限制和工作重点的差异性,许多高校大都把精力放在了如何确定受资助人员名单上,而对于接受资助的学生后期的教育、培养则缺乏必要的跟踪支持、帮助反馈。
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学生虽然接受了助学金、奖学金的激励,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仍缺乏上进心、奋斗精神,甚至放松学习,导致成绩下降。还有一些学生将获得的助学金等资金用来购买高价化妆品、电子产品或者游戏充值币,甚至投入到直播打赏中,放松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另外,一些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对获得的资助金、奖学金等存在着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想法,也没有动力去发展自我,回馈社会。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一)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资助机制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生资助机制,促进学生资助认定标准清晰化、公平化。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
首先,高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资助机制。包括对学生资助的全面覆盖、多元化资助形式、资助标准的透明化和公开化等方面。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
其次,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资助认定标准。这一标准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资助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同时,还应该对务农、失业等概念进行讲解,重点加强对建档立卡学生进行政策介绍。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资助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到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申请流程,同时也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资助申请能力和认知水平。
最后,在对奖学金类项目进行人员确定时,学校可以积极探索使用更加客观、量化的方法,如使用专家权重法等,来设置更多的量化模型实施权重评价。这样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更加丰富的维度上来对奖学金激励做出资格评判。
(二)实现高效联通的高校资助育人沟通协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保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作,但由于层级繁多、流程复杂等原因,导致学生资助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了缩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层级,改变以往层层下发资助通知的问题,需要提高高校贫困大学生评定工作沟通效率。
首先,在学生资助工作评定过程中,需要对工作流程进行全方位优化。取消不必要的环节和流程,例如将资助通知直接下发到学生手中,避免资助信息层层传递和反复审核问题。同时,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助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查询,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效率。
其次,召开会议进行细则讲解并安排提问环节,确保老师对学生资助政策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申请流程。这样可以降低学生提交申請材料的错误率,提高评定工作沟通效率。
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效果。成立学生资助监督委员会、进行学生资助政策效果评估,这些举措都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资助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确保政策的落实和效果。
(三)完善多元资助引导树立核心价值观
高校除了要做好资助工作,还要做好育人工作,将帮扶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高校需要加强对接受资助学生的跟踪支持、帮助反馈,通过心理健康培训、诚信教育、爱国爱校教育等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育人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高校还可以联合心理咨询中心和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校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精准发力,全面有效,需要立足于高校自身实际工作,做好高校资助的德育发展,引导高校受资助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形成全员参与型资助育人格局,全员协同型资助育人格局,技术助推型资助育人格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载《中国高等教育》,2018(5):17页。
[2]王江泉:《十九大精神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启示——基于精准扶贫视角》,载《莆田学院学报》,2018(1):27-30+48页。
[3]林子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5。
[4]袁晓东、戚凤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励志工作的探讨》,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0-72页。
[5]徐芷琪、党家政、彭川:《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的实践与思考——以汉江师范学院为例》,载《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6):64-69页。
[6]李绍先:《新时期精准扶贫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思考》,载《公关世界》,2021(18):116-118页。
作者简介
孙 青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