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博物馆 育人的特点、困境及对策
2023-12-19宁哲
宁哲
“三全育人”理念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延伸,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高校博物馆作为特殊的育人场所,呈现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以及实践性特点。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在资源保障、课程衔接、平台搭建、评价体系领域还有短板。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实现高校博物馆育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在提升硬件建设和人员保障、加强育人活动与学科衔接、搭建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及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上下功夫,从而实现自身育人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培育工作。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后,[1]《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2]“三全育人”理念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做出的科学应答。[3]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聚合地,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三全育人”理念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探寻高校博物馆育人特点,查摆高校博物馆育人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对应的完善路径,是当前高校博物馆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现实之需。
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总量至少有450余所,[4]其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已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这为高校博物馆开展育人事业奠定了量的基础,树立了榜样。2015年5月,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标志着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从个体式发展进入有组织的互鉴式发展阶段,梳理联盟会员单位育人方式,总结出当下高校博物馆育人呈现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和实践性四方面特点。
(一)学术性:高校博物馆是提升大学生学术水平的第二课堂
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的根本性区别在于高校博物馆是为辅助高校的教学和研究而存在,因此学术性是高校博物馆的核心属性。从高校博物馆的展品可见一斑,各个高校博物馆是呈现各高校具有学科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呈现出藏品来自科研,又服务于科研的特点。例如,山东大学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区的大部分藏品,都是考古系师生在野外实习发掘的文物标本;西北大学博物馆地球馆秦岭造山带和古生物化石展区,是对该校张国伟院士和舒德干院士团队科研成果集中体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既是科普和传承航天精神的科技文化展馆,又是校内最大的室内现场教学基地。
(二)思想性:高校博物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高校博物馆拥有独特的教育资源。[5]高校博物馆是高校人文精神和学科成果集中展示的宝库,丰富的藏品、直观的体验、沉浸的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内在情感,感悟大学精神内核,形成文化认同。例如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展览馆通过大量史料手稿、珍贵照片和教具实物集中展示了南京大学百年发展历程,让本校学生得以深刻领会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激发爱国爱校情感。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具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6]博物馆通过主题活动、思政讲座、藏品展示、互动体验、数字媒体等多途径展示和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化的获取教育信息,内化于心,从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文化性:高校博物馆为大学生文化素养和美育素养提供养分
高校博物馆具有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特质。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展示极具特色的艺术品、历史文物和科学成果,深化了大学生群体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文化认知力和理解力,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不乏底蕴深厚、造型优美的藏品,以及各类不同形式的艺术展览,能够直接激发大学生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集中国传统艺术和生活美学于一体的专题艺术博物馆,以高质量的临时展览闻名行业内外,其中“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等都是极富影响力的展览,将西方美学在东方展出,使得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成为多元化的艺术殿堂。同时,将绘画课从教室搬到展厅,引导学生对艺术大师的真迹进行临摹,进行美育实践,提升个体的绘画能力与艺术修养。
(四)实践性:高校博物馆是大学生发挥自我才能的实践平台
高校博物馆是集教学、科研、展览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平台,众多的业务类型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机会。当下各高校博物馆主要以大学生参与博物馆讲解为主,通过专业老师培训、考核上岗,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讲解服务。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通过背诵讲解词,扩展学生知识面,获取更多跨学科知识;通过讲解服务,增强自我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仪容仪表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群体从内到外的全方位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以大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组建了百余人的志愿讲解团队,通过举办志愿队伍训练营的方式,开展理论授课、场馆实训、分享研讨、专题培训等活动,培训出一批专业高效、温暖有爱的志愿服务队伍。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博物馆
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高校博物馆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然而,如何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地,是各个高校博物馆都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当下高校博物馆育人事业中,面临着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不足、育人目标与学科教育脱节、实践教育平台形式单一,以及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四方面的现实问题。
(一)物质和人力資源保障不足
资源投入不足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博物馆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根据《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文件,2023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34.4亿元,但与之对应的是,截至2023年5月18日,全国博物馆数量达到6565家,在大部分以文创开发及临时展览获奖程度的申请标准前提下,作为行业博物馆的高校博物馆,文创研发和高质量临展获奖情况都无法与社会博物馆竞争,能够获取国家的奖补资金十分有限。当下,高校博物馆基本采用的是“以校养馆”策略,高校经费亦有限,据了解,大多数高校博物馆中,年度经费只能保证基础的日常运转,大部分成为高校“会客厅”或“成果展”,更没有多余资金进行教育创新和专业人才引进。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根本性的限制了博物馆育人活动的规模和质量。
(二)育人目标与学科教育脱节
高校博物馆育人目标与学科教育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博物馆“第二课堂”没有纳入大学生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普遍认为高校博物馆教育往往是作为附加的、辅助性的,难以将专业知识与博物馆育人内容有机结合。同时高校博物馆与院系联动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部分高校博物馆只是扮演“搭台子”和“保管员”角色,未能与院系形成良好的育人培养机制,呈现“两张皮”现象。
(三)实践教育平台形式单一
高校博物馆虽然给大学生提供了部分实践机会,但是远达不到“三全育人”理念提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效果。据了解,当前大学生主要以参与本校博物馆讲解、行政辅助及部分活动的策划执行工作,基本以博物馆老师主导,学生负责落地执行。这种机械式的工作模式,无法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思维。高校博物馆未能搭建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未能让大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和意识主动融入高校博物馆建设,未能充分释放大学生创新潜能,更不可能实现博物馆事业与大学生群体共创式发展的新模式。
(四)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
完善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博物馆育人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当下高校博物馆面临的现实难题。由于高校博物馆育人教育涉及到多个层面和维度,如学术研究、参观体验、社会责任等。评估这种复杂多样的育人效果,需要设计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并进行综合分析,而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育人教育的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评估工作的断层和不连贯性问题。评估活动仅限于特定的时间段或项目,缺乏持续性和长效机制,从而造成重过程、轻成果,甚至虎头蛇尾的情况,无法对每次的育人活动进行复盘,让育人成果实现质的转化。
提升高校博物馆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多元化筹措各类资源,实现育人建设的物质及人员保障
解决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问题,需要国家、文物部门、高校和高校博物馆自身共同发力。国家虽于2011年5月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高等教育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划,保障高校博物馆运行发展的要求,但还亟需各地政府部门制定更为细致的配套方案,并加以落地。文物部门要做好业务指导工作,强化高校博物馆协同发展机制,可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组织,加强育人工作指导和交流,收集、反馈、协调和解决高校博物馆育人事业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各界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的关注和支持;高校作为高校博物馆的主管单位,一是应增加对博物馆育人的经费投入,将经费优先用于博物馆教育的设施建设、文物采购、教育活动策划与推广等方面。通过增加经费投入,保障博物馆育人工作的规模和质量。二是构建博物馆育人团队的协同机制,可将高校辅导员、教师骨干纳入高校博物馆育人团队,与博物馆原有育人团队形成补充,互相借鉴和吸收育人经验,将学术教育与博物馆的育人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保障育人活动的人才梯队建设。高校博物馆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争取社会的捐赠和赞助,在博物馆教育方面与社会合作,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可以与政府、企业、基金会、公益组织等合作,共同推动博物馆育人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造血功能。[7]例如通过博物馆研学、文创产品研发和授权等方式开展适度的商业合作,获取经济效益,反哺博物馆自身发展。
(二)将学科教育引进高校博物馆,扎实推进第二课堂建设
当下大多数高校博物馆是学校优势学科成果的集中展示,高校博物馆与院系是密切的“纽带关系”,优化和加强与院系的合作是高校博物馆开展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首先,要强化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衔接,高校应加强学科教师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设计和评估教学活动,使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合。其次,高校可以推动学科教师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共同策划跨学科项目和实践活动,如学科实验、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效果。以西北大学为例,西北大学博物馆历史馆陈列大量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为该校师生考古挖掘所得,陈列于博物馆进行展示研究,西北大学信息学院老师带领研究生,基于对文物保护研究视角出发,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师生对相关文物进行数据扫描、分析及修复,实現了文物挖掘和文物保护的跨学科联动,有力地推动学术研究。最后,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高校应调整学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将参与博物馆育人活动纳入大学生评价体系。例如,采用项目制、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研究和创新,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搭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平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博物馆应该利用自身多样性的教育属性,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术研究、办公行政、参观讲解、文创设计、展陈设计及研学课程开发等多方位学习,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首先,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指标。高校博物馆应明确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包括学科知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各方面的培养,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指标,确保博物馆育人工作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次,鼓励引导大学生群体以社团的形式,深度参与博物馆各类工作。两类机制的方式,例如,高校博物馆本身具有馆藏部、展陈部、文创部、宣教部等部门,对应的大学生社团亦可成立对应部门,然后嵌入高校博物馆行政管理,学生组成的部门机制与馆方原有部门形成补充,各部门老师进行业务指导,学生深入参与,并开展轮岗工作机制,引导大学生从事博物馆不同业务工作,拓展大学生知识面并实现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且有助于缓解博物馆人员紧张的局面。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下设博物学社社团,该社团有宣传部、文创研学部等部门,与西北大学博物馆对应部门呼应,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仅帮助各部门完成各项专业工作,同时基于大学生的开创性,孵化出创新创业公司,带动学校地质系、文化遗产学院等院系学生参与研学课程和文创产品的研发、培训和售卖工作,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最后,博物馆教育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等,激发学生探索主动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四)建立全过程的反馈机制和评估体系,为优化育人课程提供依据
“三全育人”强调全过程的反馈机制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对高校博物馆育人成果的检验和再塑造。在反馈机制方面,应该摒弃原有单一的调查问卷、结果反馈模式,而是可以借鉴数字化的动态反馈机制,全过程参与学生各个阶段的活动反馈,形成个人反馈画像,进行数据分析,以促进和优化育人课程的完善。同时,高校博物馆应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包括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教育活动的评估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估等方面。通过评估体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效果,为改进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在参与评估方式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估,提供宝贵的反馈信息,采取如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收集学生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的反馈信息,博物馆应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策略,以提高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和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12-9(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17-2-28(001)。
[3]孙旭、金鑫、王旭东:《三全育人研究综述》,载《高教论坛》,2020(02):18-21页。
[4]次鹏翔:《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山西大学学位论文,2018。
[5]相博文、樊小冬:《基于研学旅行的高校博物馆教育发展历程、现实分析与优化路径》,载《地理教学》,2022(19):57-61页。
[6]张婧文、郭美廷:《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发展策略探究》,载《科普研究》,2021年16(02):77-84页。
[7]张弛.:《实现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最大化》,载《中国高等教育》,2016(Z2):74-75页。
作者简介
宁 哲 西北大学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公众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