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宝鸡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2023-12-19刘婷婷

新西部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宝鸡市文旅文化遗产

本调研报告是以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以宝鸡市旅游业转型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为目的而展开的调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新模式,塑造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良好形象。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要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利用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小镇,鼓励非遗特色景区发展。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中再次提到要保护传承好人文资源,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非遗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

近年来,宝鸡的凤翔木板年画、凤翔泥塑、民间社火、炎帝祭奠、西秦刺绣5个项目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府曲子、鸡峰山传说、金台马氏瓷刻等44个项目先后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也是迫在眉睫。

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1、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美术之乡”的美誉,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宝鸡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非遗的保护开发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全市进行过普查、搜集、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存工作。1984年,市群众艺术馆建成宝鸡民间美术展厅。2000年,在市区金台观成立宝鸡市民俗博物馆。2006年,开展全市非遗普查。截至2023年,宝鸡市公布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3项,主要分布在市属三区九县及相关单位:其中陈仓区16项,千阳县7项,陇县15项,凤翔县21项,凤县5项,岐山县17项,眉县12项,扶风县9项,麟游县5项,渭滨区4项,太白县5项,金台区6项,太白酒厂1项,西凤酒厂1项。其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7项,市级124项,县级441项。2006年以后,市文化部门还结合每年的宣传主题,开展非遗广场宣传、非遗保护成果展、非遗项目展演、剪纸艺术展、非遗进校园宣传、非遗进社区图片展、庆祝《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摄影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等活动,宣传宝鸡市非遗的魅力,也促使更多人走近非遗,感受非遗。

在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宝鸡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塑经济价值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文旅融合背景下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以“非遗+旅游”为主要发展模式,以本土特色为依据,提高政府扶持力度,打造精品非遗文化IP矩阵;提高宣传力度,精铸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宝鸡非遗品牌。

2、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1)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了有效利用和開发

以宝鸡岐山为例,近年来,岐山县委、县政府坚持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深挖周文化的时代价值,聚焦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文化+旅游”“旅游+民俗”等多元融合新兴业态,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实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和高A级景区创建提升等工作,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品牌节庆节事、非遗传承展演、传统技艺大赛等活动,探索出独具岐山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宝鸡市政府、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单位从顶层设计、具体操作等环节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政府文件,如《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工作指南》《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先后公布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围绕西府民俗文化,支持宝鸡社火、西泰刺绣、马勺脸谱、木版年画、岐山臊子面等非遗项目开发。加快西府老街二期、陈仓老街、茵香水镇、六营民俗村、七星小镇、三国水城、雍州古镇、关中天下等民俗示范点建设,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新亮点。

文旅融合下宝鸡市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旅游开发现存问题

1、发展缓慢,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总体而言,宝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与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是在相关制度规章上,宝鸡市先后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定》《宝鸡市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但缺乏针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例,没有形成制度保障。其次,人员保障不足。缺乏专业人员以及专门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事项,尤其是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最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缺乏对传承人的政策保护,“传承人”无法通过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而维持生活,更不要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2、区域优势不凸显,非遗旅游区域建设不足

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分布广,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但是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不够,区域优势没有得到最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没有相得益彰。以民间艺人世代传承而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鸡社火脸勺为例,其主要分布在宝鸡市陈仓区,其中口传社火脸谱谱式分布在天王镇曹家沟村,古传社火脸谱粉本分布在天王、潘溪、钓渭、周原、慕仪、香泉、赤沙,还有分布在虢镇、周原、慕仪、香泉、凤阁岭等地的其他社火脸谱谱式,各式各样,分布广泛,国内首家社火脸谱博物馆也坐落于该地区,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根据调研发现,该地客流量较少,且以本地游客为主,就脸谱博物馆而言,其不能更好满足游客需求,进而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正是因为没有形成以脸谱文化为主要形势的旅游一条龙体验线路,无法彰显宝鸡市特有的脸谱文化,进而导致其旅游开发面临难度。

3、开发形式单一,旅游发展新模式匮乏

近几年,国家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而且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旅游体验的不断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主要通过节庆旅游展演展示为主,开发形式较为单一,发展模式缺乏创新。宝鸡市拥有很多享誉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巧夺天工的西秦刺绣、匠心独运的木板年画、鲜明亮丽的凤翔泥塑、古朴神秘的社火脸谱等,也有着比较独特的旅游模式,但是两者未实现融合,融合发展模式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的“1+1>2”的旅游发展模式。

4、宣传力度不够,非遗旅游形象塑造不完善

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众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有了解才会有关注,有关注才会有旅游需求。经过调研发现,宝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仅有一部分人有一知半解,但整体了解的不多,甚至还有没听说的现象。没有真正“走出去”“走进去”,社会影响力还不够,虽然他们已经足够努力扩大宣传,但是效果不明显,急需通过多种途徑加大宣传力度,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形象。

文旅融合下宝鸡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1、加强政府扶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

政府的扶持政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新和变革提供了保障,也为非遗文化的旅游开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宝鸡市应把握文旅融合的机遇,探索国家政策与本地特色的结合之处,制定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法律法规,做到宝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一是依据宝鸡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旅游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专线,并以“一带一路”为依托,促使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出国门。二是创新“非遗+”项目。比如在宝鸡市各旅游景区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使游客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境化为基础,以情带景,双向联合,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提高回头率,体现本土特色。

2、依据本土特色,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是宝鸡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

一是打造非遗特色小镇。非遗特色小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地和聚集地,既可以成为一个产业空间,也可以成为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生活空间,更可以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旅空间。例如浙江的黄酒小镇、贵州的茅台小镇,其实都是以酿酒技艺类的非遗作为核心,进而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旅游、文创等范畴。目前,宝鸡市的岐山水城·三国小镇景区含有非遗表演活动,且随着节日变化表演内容也随之改变。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的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入选名单中,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民俗村入选“非遗旅游村寨”,凤翔区六营村有着“中国泥塑第一村”美誉,是宝鸡市唯一以非遗为核心发展的村寨。宝鸡市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打造非遗特色小镇的独特优势,以六营民俗村为样板,探索打造其他非遗特色小镇,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是推进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区就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历史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将分布在多个区域的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创新文旅新方式。

3、通过文旅互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新模式

文旅融合在全国推广,起步时间不长,发展模式多样。宝鸡市要利用文旅融合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新模式。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模式。通过挖掘乡村中的文化特色,组织专家对这些资源进行评估和整合,提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的规划方案,使得传统技艺、民俗等在乡村旅游中大放异彩,实现“一村一品牌”,促使乡村非遗旅游品牌化。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休闲旅游”模式。宝鸡市气候适宜,环境优美,是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华人居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获得城市,非常适合运动休闲旅游。将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丰富运动休闲旅游内涵,打造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休闲旅游品牌。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养旅游”模式。宝鸡市作为2021年亚洲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7.06%,空气达优天数高达295天,宝鸡市发展康养旅游具有得天独厚优势。比如宝鸡市渭滨区依托茵香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建成的山水生态大城——中华如意城,其通过生态、康养、文化、教育、配套、社群六大维度赋能,以此为基础,有机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养旅游”模式。

4、扩大营销宣传,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形象

一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惠民工程展演力度。宝鸡市的文化惠民演出不断发展壮大,深受市民好评。在“十三五”以来,宝鸡市共有354部作品获得全国、全省性文艺奖项,49名文艺家会员加入国家级、省级会员,有143部文艺作品出版,举办了10次全国全省性文艺活动,举办市级各类各类文艺活动高达220余次,但是非遗项目参与率不高。在之后的活动中,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专场展演,向全市人民宣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也促进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二是丰富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播方式。目前已有广泛培育电商营销骨干100多人、拥有电商平台30多个。通过大力打造非遗电子商务,加强非遗影响力,提高非遗知名度。以抖音、快手、微博、视频号等为依托,打造短、精、高质量的微视频,并培训相关负责人或传承人,以直播方式宣传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集群效应,不仅让宝鸡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还促进了非遗的旅游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基于〈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15-21页。

[2]林琳:《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建设发展》,载《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5):67-69页。

[3]司晓宏、白宽犁、王长寿:《陕西文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4]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https://www.sxlib.org.cn/dfzy/feiwuzhi/gjyp/3/201703/t20170302_640282.html,2023-4-20。

[5]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dfz.baoji.gov.cn/art/2023/4/20/art_956_211249.html,2023-4-20。

作者简介

刘婷婷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宝鸡市文旅文化遗产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与文化遗产相遇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宝鸡市人民医院简介
文旅照明的兴起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