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时代三维水墨动画的发展和市场化路径探索

2023-12-19马潇婧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叙事市场化

摘  要: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以来,三维技术赋能使水墨动画创作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实现了从传统胶片到数字技术的创作跃升。三维水墨动画也由此诞生,不仅在视觉呈现上保留了水墨动画的飘逸生动、虚實相生的特点,又透过三维空间呈现出立体层次,而且在制作效率和创作成本上达到了市场化的可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大众需求的询唤之下,三维水墨动画在“变”与“不变”的创作发展中不断探索着市场化的路径。从新时代三维水墨动画的创作实例切入,探讨其对传统水墨动画的创作重构和市场破局之路,以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的水墨动画创作。

关键词:三维水墨动画;市场化;创作重构;叙事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SM202310015001);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2课题(MS2022092);北京印刷学院校级科研计划项目资助(Ec202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水墨动画作为中国动画的一种特殊类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基因,自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之后就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山水情》《牧童》《小蝌蚪找妈妈》等,包含着中国艺术的天高地阔、空纳万境和天人合一的美学风格。这些作品曾经闻名世界,不仅影响了大批海内外动画创作者,而且对中国民族动画学派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传统的二维水墨动画制作技术、叙事方式等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水墨动画也从此进入了式微阶段。但是,正是三维技术在动画中的成熟运用,使水墨动画与三维技术的结合成为了中国动画创作者探索的方向之一。三维水墨动画技术也得以开发,并“以新技术配合自身的民族化特点,传承与创新并举,发展成为民族性、世界性的新型的水墨动画。”[1]三维水墨动画以其便利的制作、不高的成本、民族性的内涵、丰富的应用等多重优势,带领水墨动画创作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否意味着三维水墨动画实现了对传统创作的重构,全面进入市场化,并成为三维水墨动画的未来发展之路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到实践创作中,在三维技术赋能的多重创造中,探索其对水墨动画创作的真正影响。

一、三维水墨动画的发展与特征

(一)技术嬗变

中国传统的水墨动画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没落于20世纪90年代。在30多年的时间里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并且享誉国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早期的水墨动画与中国水墨画的联系极为紧密,每一张动画的画面几乎都是一幅水墨画,水墨笔触的挥洒多变,使其所勾勒的空间形态更加抽象化,更有利于观众摆脱具象空间所携带的额外信息干扰,转而进入到一种纯粹想象性的幻象空间[2]。事实上,作品中蕴含的不仅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故事情节、内涵,更重要的是水墨空间中蕴含着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这是中国艺术所独有的面向人“心”的创作而产生的诗境,情景交融的墨色深浅与留白的组合运用更是展现了中国艺术家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三维技术的运用,并未破坏水墨本身所带来的民族性和意象美感,反而拓宽了原本的平面空间,使其达到立体、纵深等多种效果。同时,将画面中所呈现的水墨天地从想象带入到了现实,让观赏者可以在身临其境的画中景色体会创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三维水墨动画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技术的更新迭代。“数字技术带来的宽广的空间无疑赋予了水墨动画第二次生命”[3],三维水墨技术改变了以往二维水墨动画制作的方式,在画面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都有一定的突破。早期的二维水墨动画一般首先是原画师先把设计好的角色动作画在动画纸上,再描到赛璐珞片上,到了着色部分时都必须分层上色,分别在几张透明的赛璐珞片上涂上需要的不同深浅颜色,然后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每一张赛璐珞片,最后重合到一起再用摄影方法处理,制作出水墨渲染的效果[4]。然而,这样传统的创作方法不仅制作过程繁复、人力成本较高,而且由于画面的平面呈现效果,人物只能从单一特定的角度去表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画面呈现空间的内容,观众只能借助画面的意境去深入的想象和思考。由此可见,如何突破传统创作的局限,实现三维水墨效果不仅是市场化要求,也是当代观众观影的视觉需求。一个方面,通过计算机来代替人工手绘,并解决数字绘制的毛笔和墨色运用效果问题。北京印刷学院的何云教授利用Adobe Photoshop软件研发了专门用于绘制水墨风格的多款笔刷,再结合其他的工具插件如滤镜、分层等,模拟再现了书法、水墨画中的笔法如中锋、侧锋和墨色干湿浓淡变化等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软件实现三维水墨形象建模和渲染效果,包括基于NPR仿真技术实现渲染,运用Maya、3D Max、Blender等三维软件建模来重构水墨画的人物形象,同时基于GPU的图形硬件加速水墨动画生成实现等。事实上,一般的三维水墨动画制作流程主要是首先运用Maya、3D Max等软件制作模型,再将制作好的模型UV展平,并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上用水墨元素笔刷绘制水墨贴图材质,进行动画制作并在三维软件内合成渲染,三维水墨动画得以呈现。可见,三维水墨动画的制作在流程上与一般三维动画制作相似,但又因为其特殊水墨贴图和渲染效果呈现的需求,在材质、毛发和灯光等环节进行了精简,既能实现立体空间三维效果,又对水墨动画的深远意境进行了延伸。

(二)影像构建

三维水墨动画由于技术的更新、发展,使得画面的呈现不仅保留了水墨风格,而且在场景和人物造型上都增加了纵深感和立体性,其画面比二维水墨动画更加丰富,构建了完全不同的影像空间。在三维水墨空间中,观众既可以感受到水墨笔触深浅所带来的层次变化,画面创作中的留白与丰满实现了和谐统一。三维水墨动画的影像空间形成了全新的想象空间,既带有丰富的中国民族性水墨画的诗意美感,又通过三维技术将画境本身所蕴含的意象直接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由此,三维水墨动画实现了影像构建的三个方面的超越。第一,在人物造型上通过三维建模和水墨笔刷的运用实现了水墨效果的立体人物形象。这就使人物可以在动画中进行更多的运动,进行多个转面的变化,实现了以往二维水墨动画中无法实现的表演。人物的立体形象并没有因为水墨的意蕴风格在静与动中失衡,反而因为人物的动作把原本静止的水墨空间赋予了生命的跃动性。人物在空寂中寻求动的节奏和沉浸感,打破了原有二维水墨动画的空间局限性,人物不仅能在静止的水墨画中拥有延伸的想象中的动感,而且能够在静止的空间与跃动的空间中同样具备运动的生命力。比如三维水墨动画《武韵》和《侠情》(如图1、图2)中运用了武术的运动元素,采用动作捕捉的方式为人物赋予精彩的武打动作,展现了人物的英雄气概。其中人物的一招一式流畅自如,在水墨意蕴的画面中反而彰显了运动的诗意美感,为立体的空间增添了丰富的生命力。人物造型通过三维技术不但增加了运动性,也丰富了人物在空间中的作用,增强了空间与人物的关系。

第二,就是在空间建构方面的突破,三维水墨动画的空间相较于二维水墨动画增加了纵深感和运动性,它是在空间中创造新的空间,重构了原有的水墨空间意象,突出了水墨的流动感,动中取静、靜中蕴动。水墨画和二维水墨动画的画面空间都呈现了丰富的空的意象,空的空间中反而充满了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思考与想象。而三维水墨动画的空间,由二维的扁平空间转变为三维立体的空间,将这种真实的空与现实中的空相对应,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5]149。反而为这种空间增添了无限的意蕴,动画的夸张与变形在这里变得更加意境化。“墨海里放出光明”,水墨的墨色淋漓效果正展现了宇宙本身的状态,光明澄澈的宇宙精神。静与动的平衡正是三维水墨动画空间构建的追求,在《荷鹤之美》(如图3)、《千里江山图》(如图4)等三维水墨动画中则呈现了运动空间中的静,三维技术将原本静默的水墨画运动了起来,而运动又在静谧的水墨意象中呈现了原本水墨诗画所具有的生命美感。静止的空间动了,不是耀武扬威的动,而是细密的生命呈露[5]39。所以,三维水墨动画打破了原有的空间局限,将静与动、平面与立体、夸张与意境相融合,创造了新的影像空间。这个空间具有了其他水墨动画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和可变性,它可以融合其他艺术化入到影像画面中,又可以通过动中取静的方式保留水墨本身的意蕴和诗意美感。影像空间的表现内容也愈加丰富,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民族性格特征都通过这种愈动愈美的空间建构和影像表意呈现了出来。三维技术并没有破坏原有的水墨风格所传递的亘古意蕴,反而在动和静之间取得了完全的平衡,在立体的水墨意象中将天地与人物实现了很好的融合。

第三,是文本题材的突破,由于三维水墨动画在影像构建上的独特优势,其表现的故事内容题材愈加丰富。比如三维水墨动画电影《侠情》(如图5)就从中国传统故事《千里送京娘》中取材,然后对原有文本进行整体重构并着重突出中国传统的侠义观,剧中不但具有丰富的武侠动作,又通过水墨的意蕴将侠的精神融入到了画面所呈现的意境当中。故事本身所传递的是清远的侠义之情,而画面的水墨与空间的静动配合又将这种清远拉回了观赏者的内心之中,水墨所传递并不是浓烈的情感,却能够在冷香悠远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人物在水墨意象中不断地穿梭、运动,将这种丰富的运动组合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文本的无限开拓性源于技术风格的支持,丰富的动作与场景的变换为故事内容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三维水墨动画在文本上的突破也促进了其表现形式的丰富,不但可以与传统的民族元素相融合,还能对固有的文本原型进行解构,最终在丰富的叙事性、动作性中呈现出水墨独特的诗意性。

随着三维水墨动画技术的发展,三维水墨动画在影像的呈现、人物的表演、题材的开拓等多个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为观赏者形成了新的视觉沉浸。同时,在传统性和民族性上也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原有的水墨动画所蕴含的独特诗画意境和水墨流转的生命精神。

二、三维水墨动画的市场化路径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早期的水墨动画制作流程复杂,并不能适应当前的数字经济时代,三维水墨动画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三维技术与水墨动画的结合不但可以减少繁琐的制作流程,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全部采用数字动画的制作还节省了纸张的运用,实现了环保。正因为这些优势,也使得三维水墨动画具备了市场化运作和批量生产的基本条件。而且通过三维建模方式数字化完成人物、场景、道具等,再通过笔刷加上特效,这样不但修改较为方便,而且通过建立资源库实现创作互动。这不仅没有破坏水墨动画的风格特点,而且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但是事实上,深陷传统创作习惯的创作者仍然需要摆脱创作窠臼以探寻新的市场化破局之路,在不变的水墨动画创作根本意蕴和生命精神追求的基础,实现“变”的叙事重构。

(一)原型解构与文本重组

三维水墨动画想要更好地寻找市场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就要在故事创作上进行一定的改变。正如当前主流动画故事内容对原型角色的解构,在传统的精神气质中突出了鲜明的现代性。水墨动画带有天然的诗意特性和抒情性,如何能够在美好的传统精神美感中注入现代精神,是三维水墨动画走向市场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技术的优越性为三维水墨动画解决了制作的市场化问题,而内容如何能够与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相结合则需要在故事文本和题材内涵上进行新的创造。正如当代动画电影创作中对个体精神的宣扬,从《大圣归来》《哪吒》《姜子牙》《哪吒重生》中对英雄与生存问题的拷问,这四部动画电影都对原型神话角色进行了解构和重塑,将原本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放置在生活本真的阶层中进行塑造,深刻地探讨了何为英雄,英雄应如何的深刻问题。对英雄的追溯和民族脊梁的渴望是观赏者历来的追求,当原本的神性英雄注入人性后,英雄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被瞬间拉近,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精神如“我命由我不由天”,姜子牙对于师尊地位的打破等,都体现了个体角色的反抗与作为民众的英雄的再现。而《白蛇·缘起》《青蛇·劫起》《大鱼海棠》等动画电影当中则对原型进行了改编,探讨了牺牲与拯救的问题,虽然《大鱼海棠》并没有直接套用原型神话故事,却在故事的精神内核中蕴含了神话的元素,将传统的抒情诗意美感与角色个体的热烈追求相融合,体现了对命运悲剧的激烈反抗与个体幸福的追求。而《白蛇·缘起》则来源于对《白蛇传》故事的新创造,将白素贞与许仙的前世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白蛇传》本身就存在着一个拯救与牺牲的主题,许仙拯救了白素贞,白素贞又为了报恩牺牲了自己的成仙之路。而在《白蛇·缘起》中仍然延续了这个主题,并更加合理化地再现了许仙和白素贞的关系。《青蛇·劫起》则从女性主义角度全新阐述了青蛇和白蛇纠缠千年的关系,突出了“女性当自强”的时代话题。这些当代的动画电影中蕴含了丰富的创作者的个体精神,并通过主角的行动呈现了出来,他们破而后立,并不受传统的束缚。所以这是一种对原型的解构,也在文本故事中对故事的情节和内涵进行了重组。这些电影不仅取得了较高的票房收入,而且在内容题材上也为观赏者提供了传统题材的现代表达方式,这对三维水墨动画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所以三维水墨动画的故事也应该在传统的美感中体现出当代的思考,探索现代的表达方式。三维水墨动画新编寓言故事《临阵磨枪》《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等都对传统的寓言故事进行了改编,保留了故事本身的寓言道理,而对故事进行了全新的创作。故事现代性的剧情形式结构,人物塑造也具有现代个体意识,但是其中蕴含着的仍然是原有的寓言故事的深刻道理。这不仅丰富了原有的寓言故事的娱乐性,而且将寓言道理蕴含在故事中,使得当代的主流观众更容易接受。原有的寓言原型通过解构的形式,分析出其最本根的寓言道理和人物的内在精神作用,从而再将这些内容运用到全新的故事当中,使得原有的传统原型具有了丰富的现代性。

除了对原型的解构之外,三维水墨动画的剧本创作也应该在故事内容的探索上进行新的创造,在主流观众的审美观中寻找可以契合,并且引领他们的重要剧情点。三维水墨动画虽然在技术上进行了发展,但是水墨动画本身的诗意特点和生命精神仍然保留。所以在剧本的创作中也不能够一味迎合主流观众的口味,还要在主流的剧情类型中寻找到可以抒发诗情意蕴的着力点,将美好的传统性与激越的现代精神相融合,从而创作出适合当代观众的优秀三维水墨动画作品。这也是三维水墨动画能够被当代主流市场观众所喜爱的重要支撑,也是其他市场化形式、路径得以实现的关键。只有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全的契合,三维水墨动画才能在当代电影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风格,从而既能应对市场需求又符合水墨动画的诗意特征。虽然在创作中对原型进行了解构和重组,但仍然没有改变的是原型本身所带有的传统精神内核。萨特曾说:“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对象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下才能实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6]三维水墨动画也必须有观赏者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整个审美活动的过程,所以在创作本身就要满足受众的需求,才能让更多人关注三维水墨动画。正如日本和美国这两大动画商业大国,他们都极其重视观赏者的需求。当然观赏者的需求并不只包含对于题材、形式的满足,同时还包含了故事内核、想象和艺术创造的升华,这就要求创作的内容既有当代性又有民族性。

(二)多元应用与多维推广

三维水墨动画还应该寻求更多的应用方向,只有让大众都接受了三维水墨动画的审美形式,才能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商业化空间。三维水墨动画遵循商业化动画电影的内容构架和营销模式之外,还应该通过更多元化的方式和多维度的推广方式,让水墨动画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中。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动画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点,而由于三维水墨动画技术制作的省时省力,为其运用到新的媒体空间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比如可以运用影视特效、广告、科普等渠道。这不仅拓宽了三维水墨动画的市场空间,而且让更多的人通过不同渠道欣赏三维水墨动画的魅力,培养观赏者对三维水墨动画的欣赏习惯。一带一路的会议和APEC会议都曾运用三维水墨动画作为会议室背景,这不仅因为三维水墨动画应用广泛,更是由于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这就说明三维水墨动画不仅在技术上符合商业化的要求,在形式上也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三维水墨动画应该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推广传播,甚至可以通过全息技术对水墨动画进行交互投影,让更多的观赏者沉浸在三维水墨动画的魅力中。

三维水墨动画除了借助水墨与动画之间的契合之外,还可以与其他的艺术手段、形式相结合。比如越剧就曾与王者荣耀的游戏相结合,创造了越剧皮肤上官婉儿,并且运用动捕制作了三维全息的上官婉儿表演《新梁祝·回十八》的片段。不但吸引了六千多万的玩家下载皮肤,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话题热度和关注量。这不仅是一次传统艺术与新技术的融合,更是传统艺术寻求多维推广和多元应用的方式。三维水墨动画脱胎于水墨动画,而水墨动画正是水墨画与动画的融合,这为三维水墨动画的多元融合发展种下了一颗种子。所以,三维水墨动画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和艺术形式中,不仅推动了三维水墨动画本身的探索发展,而且促进了三维水墨动画的推广。这是三维水墨动画可以走向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助力条件之一。所以三维水墨动画要想真正走向市场,不仅要在内容上进行全新的叙事建构,而且要尝试在不同的领域中拓宽三维水墨动画的应用性,使其不仅能够适应更广阔的内容承载,而且包含水墨动画本身的传统诗意特征。三维水墨动画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进行了具有创造性的转化和现代性的表达,这为其在丰富的媒介平台进行多维度的傳播与推广奠定了基础。在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将三维水墨动画中的丰富民族文化元素的形与神进行拆解,通过碎片化的方式进行数字化的传播,借助如抖音、B站、快手等媒介平台进行定期定量的推送。受众既可以欣赏水墨风格的动画短视频和其承载的文化内容,又可以在新技术的驱动下惊奇于传统水墨的创造性转化。这是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碰撞融合,也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三、结语

因此,三维水墨动画第一要在遵循市场化生产规律的基础上挖掘其风格和技术的核心特点;第二,在承载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与大众文化的接轨;第三,在创作中平衡抒情与叙事的关系,在画面上追求“虚实相生”的原则,才能在影像的延伸中让更多的受众关注三维水墨动画。在新的数字媒体时代,三维水墨动画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条件,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从业者和受众一起参与到生产的过程中,在不变的创作追求的基础上,实现“变”的破局探索,完善其生产创作和销售推广的商业化流程,走出一片市场化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子燕.论中国水墨动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235-237.

[2]于振玺.数字时代中国水墨动画的传承与发展[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3]张博,黄永春.“中国学派”水墨动画的符号表征探析——以《牧笛》、《山水情》为例[J].艺术研究,2019(4):66-68.

[4]金益.用镜头拍摄出水墨画的意境——再谈湿板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EB/OL].http://gdj.zj.gov.cn/art/2020/1/10/art_1228991953_41590516.html.

[5]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9,149.

[6]萨特.什么是文学[M].施康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58.

作者简介:马潇婧,博士,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叙事市场化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