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儿童阅读兴趣的情景化书籍装帧设计路径
2023-12-19贾学松苏琴
贾学松 苏琴
摘 要:市场上众多的儿童书籍在装帧设计方面并未完全贴近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不能充分地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所处年龄阶段不同,生理、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书籍设计需要格外关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满足儿童对书籍装帧设计的个性化需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期可以分为感觉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认知发展阶段。以儿童期的认知发展阶段为基础,深入了解儿童书籍的特殊性与认知基础,通过分析把握增强儿童阅读兴趣的情景化因素,探索、建构情景化书籍装帧设计路径,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儿童实际需求的书籍,提升不同年龄段儿童书籍的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进而提升儿童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情景化书籍装帧;儿童阅读兴趣;认知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思政理念融入‘书籍装帧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02)研究成果。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专业性的设计工作,现在通过设计专业性的强化以及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同时为了应对电子书籍带来的冲击,传统书籍装帧一直在探索更多的设计可能性。书籍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载体,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商品。文化商品的设计是以市场需求群体为目标导向,不同种类的书籍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群体的阅读需求。
一、儿童书籍的特殊性与认知基础
(一)儿童书籍的特殊性
儿童书籍是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儿童时期的心智尚未成熟,认知、学习能力有限,具有发展性,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因此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点。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智慧从外部动作向内部抽象推理的发展过程,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1]158(如图1)。儿童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均表现出带有明显差异性的群体性特点,是儿童书籍装帧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受众因素。从儿童阶段的生理性、心理性角度分析,儿童书籍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舒适”——书籍材料的物感设计
儿童时期是一个个体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书籍设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书籍材料的安全舒适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书籍设计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选择材料,除了应用最为广泛的纸质材料以外,还有皮革、纤维、木材、金属、塑料等。每一种材料的选择都要符合书籍的主题内容,服务于书籍文化内涵的直接性表达,还需要兼顾经济性。儿童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启蒙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较为稚嫩,儿童书籍的设计需要关注书籍材料的安全舒适性。书籍材料的安全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书籍材料本身的特性使用方法不当会对儿童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伤害,诸如使用硬卡纸等材料制作的坚硬锋利的书籍封面边角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划伤儿童的危险。其二,书籍因为材料本身的特性在儿童不当的使用过程中容易破损,如过于绵软的纸张——宣纸等,可能会因为儿童缺乏保护书籍的意识易被撕破损坏。儿童书籍的材料选择应该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所选材料既要满足书籍牢固、耐撕扯的特点,又要避免对儿童身体或心理造成不适或伤害,在材料选择方面可倾向于硬卡纸、纤维、纺织材料等。除了对材料安全性方面的考虑之外,材料的选择还要以物感设计的方式加深儿童对物质材料的理解。“不同的物质材料塑造出了很强的现场感,可调动起孩子真切的主观感受,这是用一般的图形和文字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多样材料的使用不仅拓展了孩子们信息接收的渠道,还增强了其感官体验。”[2]对物感设计的关注是体现实体书籍特点的重要方面,这在儿童书籍设计中更为重要。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培养均可以借助对儿童书籍材料的针对性选择加以促进。《亮丽精美触摸书》系列就是通过针对性地选择材料实现了书籍的物感设计。该系列书籍为大开本异形设计,共有20多种可触摸材料,插图中动物的毛发进行了贴毛处理,也制作出可以触摸的植物的组织纹理。这一系列书籍通过物感设计,让儿童以观看与触摸的方式感知动物、植物本身材质的异同,通过实际触摸的体验加深对不同动物、植物的感官认知理解,以此促进大脑发育。《小熊波比》是系列中的一册,这本书是以一只小黑熊为主角,探秘大自然的故事(如图2)。
2.“眼前一亮”——开本选择的独特性与色彩鲜艳
书籍装帧设计的开本选择是设计工作开展的首要环节,是决定书籍结构与版面大小的重要因素。书籍的开本按照规格可以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按照开本的形状可以分为长方形、方形、异形,其中以长方形中型开本较为常见。儿童书籍因图片较多,版面编排较为宽松,在开本选择方面以方形中开本居多。儿童书籍选择方形中开本,可以基本满足儿童书籍图片较多的版面编排需求,是一种稳妥型的开本选择。如果想要更加符合儿童阶段的心理特点,并强化儿童的阅读兴趣,应选择更具视觉吸引力的异形开本。异形开本的儿童书籍,可以将书籍的开本造型设计为具体化形状,即将书籍的内容主体具体化、形象化。如《小熊波比》,异形开本的儿童书籍因其独特、有趣的造型结构,更容易在视觉、触觉方面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书籍考虑到儿童这一特殊的阅读群体结合色彩学的知识,基本采用对比强烈、饱和度较高的色彩。儿童对色彩认知的敏感性较高,饱和度较高的明亮色调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好奇心,鲜艳明亮的色彩还能为儿童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儿童书籍设计中,色彩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书籍的内容、装帧的风格、儿童阶段特点等因素,让色彩服务于装帧设计的同时又能让儿童眼前一亮,激发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3.“寓教于乐”——书籍内容的易读性与趣味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区别的。”[3]198在形式运算阶段之前,儿童书籍以儿童的感性认知为主,注重思想的启蒙,强调阅读对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偏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不能倾向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和晦涩的理论叙述。从理论层面来讲,儿童书籍的内容应该生动有趣,然而如何将书籍内容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是至关重要的。儿童书籍内容如果是客观性的知识,书籍装帧设计师应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客观性的书籍内容表现出易读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如美国作家布鲁克·巴克的《是我把你弄哭了吗?》,书籍中用幽默的语言、呆萌可爱的小动物类型插画,阐释了152条关于各种动物鲜为人知的冷知识。作者通过“寓教于乐”的表现形式,增强了书籍的易读性和趣味性,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学习到关于各种动物的冷知识(如图3)。
4.“心有灵犀”——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儿童书籍设计需要格外关注儿童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儿童早期的动作,最终会内化为表象和运算,为儿童后期具体形象思维,乃至抽象逻辑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3]197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阅读应该避免单向输入的方式,强调阅读过程的互动性,即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客体的呈现方式需要更加积极地调动主体的阅读参与。《中国第一套儿童情景百科》是一套适合5岁以上儿童阅读的科普启蒙读物,由德国科普作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复杂系统的专业知识,系列书籍内容涉及海洋、骑士城堡、宇宙、建筑工地、警察、卡车、地球等丰富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百科。全套书籍含有300个大情景,其中包括910个神奇的小翻页。每个小翻页背后隐藏着正面问题的答案,或者翻开正面的卡片则是内部的结构和详细的知识,还在书籍中设计了诸如走迷宫类的小游戏,增强了书籍阅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探索更多的新知识[4](如图4)。
5.“心旷神怡”——沉浸式阅读体验
儿童期的专注度和认知力是有限的,儿童书籍的设计要考虑增强儿童的兴趣和专注度,为书籍的阅读创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儿童只有忘我地投入到书籍阅读中去,才能更好地达成儿童书籍的设计目的。儿童心理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沉浸式阅读,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阅读效果。《中国第一部儿童情景百科》通过对人文知识、社会百科设置大量的情景,将相应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情景之中,增强了儿童阅读和理解的代入感,营造出一种沉浸式阅读体验。
(二)儿童书籍的认知基础
“知识是通过儿童——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的。它既不是内在组织构成的,也不是仅由经验提供的,而是由儿童积极地探索事物,以及后来的想法而产生的。获取知识是建立在行为基础之上的,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积累过程。”[1]156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认知结构建立在动作之上;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自我中心,能够使用符号;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逻辑思维开始出现;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能够进行抽象和逻辑推理的内在智力活动。“现代教育工作者不能脱离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盲目追求价值和知识的传递,试图以此来加速儿童的发展。”[3]186儿童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阶段性特点,当然每一个阶段也都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儿童书籍设计还是要尊重儿童所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儿童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增强儿童阅读兴趣的情景化因素
(一)玩具书——一种别出心裁的阅读玩具
书籍是承载文化知识的物质媒介,这种物质媒介具备文化性、记载性、传播性等多种属性。儿童书籍以儿童阶段的认知特点为基础,在承载文化知识的同时,强调书籍物质形态的玩具性。在儿童期教育观念不应该将学习与玩耍割裂开来,要意识到将学习与玩耍结合到一起的必要性。“对于儿童来讲,‘学与‘玩是无法单独存在的,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游戏和玩具不仅是儿童最自然、最正当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学习成长的一种必然途径和物质条件。”[5]其实学习与玩耍在本质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对立,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玩耍与学习完全可以合二为一。书籍是一种可以获取知识的工具,玩具是用来玩的工具,玩具书将书籍和玩具的基本功能融合为一体,使阅读过程与“玩”融合为一体,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获取相应的文化知识,并且使学习的过程更加积极有效。
(二)阅读游戏——一个其乐融融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阅读在儿童看来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动,这对于儿童来讲是极易放弃的活动。现在手机、平板等终端电子产品有着非常丰富的电子游戏,这些游戏对于儿童是极具吸引力和诱惑性的。儿童的思维与成年人的思维在本质上不同,智力发展不仅是一个给儿童更多的信息,增加他们知识存储的问题[1]174。如果儿童书籍设计不能及时应对各种外部环境的冲击,不去积极探索阅读体验的提升,让书籍阅读禁锢于固定呆板的知识输入性的无趣活动中,儿童书籍设計便很难找到明确的方向。儿童书籍的设计需要满足儿童情感体验的需求,能够满足儿童的阅读需要或符合儿童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孩子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6]。让儿童阅读书籍如同游戏一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通过创造其乐融融的过程,加深儿童对阅读的感知体验。如法国作家埃尔维·杜莱的《我有一个想法》,让儿童的阅读活动转变为具有对话感的“互动游戏”,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游戏的过程(如图5)。
(三)人物故事——一场深入内心的对话
儿童书籍设计要注重突出人物故事,以深入内心的对话增强阅读的亲切感、现实感。处于儿童期不同阶段的儿童虽认知能力有限,但是对有趣的人物故事格外感兴趣,书籍设计要充分利用人物故事与小读者产生对话,并且要在这场对话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有一个想法》的作者埃尔维·杜莱用涂鸦的插画和“对话”的方式带着儿童去追溯创意和想法的来源,用形象思维解释抽象概念。他的创作以“对话”的方式,环环相扣,吸引儿童去继续翻阅、继续探索。这样的“对话”式叙述看似很随性,但却很有灵性,很有亲切感、现场感。
(四)场景道具——一串简单明晰的生活标记
儿童对感性形象具备独到的感受力,书籍中的“场景道具”会与儿童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场景道具”所具备的含义也会发生相应链接。书籍设计的这层含义也正体现了书籍的生活化。书籍的内容如果不能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互为映射,那么书籍便脱离了基本的生活性,对于儿童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书籍设计生活化适应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利于启蒙教育的实现。“在感知——运动智慧中,事件按它们的真实存在彼此联系起来,而表象性思维则可能立即把握整串连续事件。”[3]172儿童书籍设计要善于利用儿童期认知阶段的特点,让书籍中的感性形象与生活产生联系,通过对符号的理解实现对生活知识的理解。
(五)意义联想——一次触类旁通的知识升华
“一本好书不仅是信息的传声筒,更是影响内心和周边心象物境的生命体。”[7]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正是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推动着儿童去探索、尝试和学习。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可以进行抽象和逻辑推理的内在智力活动。想象力是不能忽视的儿童特质,这一阶段的儿童书籍在重视培养联想、想象力的同时,因势利导地融入一定程度的抽象和逻辑推理的内容,利用书籍内容建构意义的联想,让儿童调动起丰富的思维活动,完成触类旁通的知识升华。
三、儿童书籍装帧情景化设计路径
(一)书籍主题故事化
儿童书籍的设计要根据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从儿童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着手进行设计。书籍主题的故事化,是指书籍装帧设计形式故事化。“一本绘本就如同一部‘纸上电影,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流动的紧凑的三维空间,让读者的五感在空间里自由流动。”[8]儿童阅读书籍是以看故事的形式进行,这里的“故事”既是内容又是形式,即便书籍中没有故事,也要将内容设计为“故事模型”,让儿童以“看故事”的方式阅读书籍。《我的壁橱里有个大噩梦》讲述了一个孩子对黑夜、噩梦的恐惧,到最后自己勇敢地战胜噩梦的故事,告诉孩子噩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这样的内容形成一个主题故事绘本,将一个孩子从负面情绪向正面情绪的转化设计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主题故事,通过轻松、诙谐的叙述方式和绘本将道理告诉小朋友(如图6)。
(二)书籍结构场景化
儿童书籍依然包括完整的书籍结构,封面、环衬页、扉页、目录页、正文页、书脊、勒口等,儿童书籍结构可以根据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场景化设计。场景体验具有综合性、过程性特点,通过对感官、行为、心理上的综合,以参与式亲身体验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回忆[9]。书籍结构的“场景”也正是书籍主题故事的场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书籍结构的场景化在意义方面服务于书籍内容的故事叙述,在形式方面又增加了书籍阅读过程的趣味性。《淘气包淘淘》是一本韩国儿童绘本,设计师对书籍结构进行了整体性设计,比较独特的是在环衬页部分也进行了主人公“淘淘”的简笔画场景的绘制,书籍的整体结构均服务于书籍内容的表现(如图7)。
(三)主体对象人物化
在儿童书籍的内容方面,可以将书籍中的非人物主体对象人物化,也就是主体的拟人化设计。通过对主体对象的人物化设计,可以帮助儿童为陌生的事物建立熟悉感,让认知方式更加容易。例如儿童绘本《我的壁橱里有个大噩梦》,作者将“噩梦”人物化为一个奇丑无比、又怕光的大怪物,将儿童对黑夜的恐惧通俗化而消解掉儿童的恐惧心理。孩子通过自己正视这个“大噩梦”,并用玩具手枪勇敢地打败了它,才发现这个“大噩梦”也像个小孩子一样会闹、会哭、需要安慰,从而摆脱恐惧,勇敢面对黑夜。作者梅瑟·迈尔通过这种卡通化、幽默化的形式,将一个通俗的道理自然、幽默而不教条地传递给孩子们。
(四)阅读内容情节化
儿童书籍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情节化的表现,情节的丰富可以使故事更加饱满,更具有叙事张力,也更强烈地调动起儿童的阅读情绪。“儿童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侧重于获得自我认同和良好的情感体验”[10],这样的儿童书籍才能实现情感价值。在儿童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更加投入地阅读书籍。《中国第一套儿童情景百科》系列丛书作为一套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整套书籍设计300个大情景,每个情景都是按照实际的图景还原,既可以增强文本的叙事性,又增强了书籍立体的现场感和互动的趣味性。《睡美人与模仿锤》这本儿童书籍在故事文本中穿插了大量的精美插画,让故事叙述伴随着情节性插画呈现出更强的叙事张力,故事情节的视觉化也大大增强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如图8)。
(五)阅读体验游戏化
儿童书籍需要格外注意阅读体验的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可以更好地实现书籍阅读的意义升华,创造出极高的阅读附加值。儿童期的创造力集中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之中,儿童一方面在游戏中把现实同化到活动本身之中,另一方面努力在游戏与实际工作中自发交换,以达到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3]186。在儿童书籍设计中“增加动手体验性元素,利用书籍中新颖的动手实践、生动逼真的材质、引人入胜的技巧去吸引幼儿,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动手的参与方式更好地体验书籍信息,更直观地感受阅读内容,强化幼儿的动手能力,为全面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11]。《奇妙洞洞书》系列,每一册书籍都设计了不同形状的洞洞,方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用手去戳、抓,去感知不同形状的洞洞(如图9)。这类书籍特别适合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通过阅读体验的游戏化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儿童对形状的感知能力。
四、结语
儿童书籍装帧设计需要尊重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影响下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根据皮亚杰对儿童期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分析,深入了解儿童书籍的特殊性与认知基础,通过分析把握增强儿童阅读兴趣的玩具书、阅读游戏、人物故事、场景道具、意义联想五个方面的情景化因素。进一步探索书籍主题故事化,书籍结构场景化,主体对象人物化,阅读内容情节化,阅读体验游戏化五个方面建构情景化书籍装帧设计路径,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儿童实际需求的书籍,以此来提升不同年龄段儿童书籍的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进而提升儿童的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弗.儿童心理学[M].王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王丽梅.童书中的物感设计[J].编辑之友,2020(5):102-106.
[3]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豆瓣读书.中国第一套儿童情景百科[EB/OL].[2023-08-26]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742792/.
[5]胡燕.当代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6]張晓辉.基于阅读体验的儿童数字化读物设计[J].包装工程,2017(6):219-223.
[7]吕敬人.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8]何思倩,贺鼎.动线理论视角下的儿童绘本书籍设计创新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0(1):63-66.
[9]张文,王东.基于体验的儿童书籍创新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2011(2):64-67.
[10]侯冠华,王李莹,徐冰.书籍互动体验设计对学龄前儿童阅读的影响[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4):32-41.
[11]李湘媛.用手阅读:谈幼儿书籍中的动手体验式设计[J].装饰,2010(8):97-98.
作者简介:
贾学松,硕士,马鞍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创作。
苏琴,硕士,马鞍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