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校园食堂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2023-12-19朱文霜王泓静
朱文霜 王泓静
摘 要:食堂是校园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高速化发展,食堂逐渐面临高校学生需求转变的问题。以环境行为学理论为支撑,从实际需求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桂林理工大学食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食堂现状及在校学生的行为特征、需求等,分析食堂内部空间环境与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校园食堂的空间设计提供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空间资源的合理化运用,也为构建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校园食堂;空间设计;行为特征;问卷调查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A208)研究成果。
计划经济时期,食堂只是解决学生温饱问题的场所。但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受高等教育人数快速增长,同时,大学生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精神需求也在逐步发生转变,传统食堂已从仅用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场所转向为功能多元化的空间。
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于2007年建成,距今已有十几年时间,虽在此期间进行过修整,但食堂当前审美及布局等方面依旧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多元需求,对其进行空间改造设计是必然选择。因此,本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雁山食堂为对象,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结合环境行为学理论,探寻人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设计解决策略,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促进校园建设发展,也为同类高校食堂提供设计案例范本。
一、环境行为学理论
(一)环境行为学理论概述
环境行为学又被称为环境设计研究,作为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其研究的是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目前环境行为学主要包含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及相互渗透论三大基本理论观点。相互渗透论中提出,环境与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二者是相互作用的系统,环境既可以促使行为的产生,又可以对其产生阻碍作用[2]。当身处于公共空间中,周围的环境便会刺激人们的感知觉,也会影响人们自身在其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因此,以环境行為学理论为指导可对空间进行更新与完善,打造出更加良好舒适的环境,满足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需求。
(二)环境行为学与校园食堂空间
自2011年开始,高校食堂空间的研究开始转向人性化与环境行为学等方面,更加重视其空间内部环境与人的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3]。食堂空间作为高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前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升环境质量,实现校园食堂功能多元化,则需要依据环境行为学做出相应的设计对策。
学生在食堂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行为都是食堂内的个体或群体在受到环境影响产生的刺激或是由于自身喜好、需求等,主动或被动产生出的一系列具有规律性与倾向性的行为活动[4]。因此,空间改造设计之初,先要根据校园环境现况、食堂空间现况和学生们的行为特点与心理需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去展开深入研究,关注学生真正所需。
二、桂林理工大学食堂现状及学生行为调查
(一)桂林理工大学食堂现状分析
以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食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与环境行为学、校园食堂等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查阅,为之后的调研及大学生行为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并对食堂现状进行拍摄,了解实际现况。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包含三个食堂,在空间功能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相似问题。选择以一号食堂一二层为例,开展调研实践。食堂在一天中存在明显的高峰时段,大致分别为早上8点前后,中午11点30分至12点30分,傍晚17点30分至18点30分,一号食堂一般营业至夜晚10点左右。
一号食堂两层均设有两个出入口,底层整体光线较暗,色调偏冷,顶部无过多装饰,采光主要依赖于人工光源,光环境较为单一。食堂第一层最左端设有物品放置处及餐具回收处,桌椅均为大面积统一固定的米黄色四人桌,座椅无靠背,舒适度不高,排列方式简单且无法将其重新排列。空间功能布局缺乏多样性,无隔断,仅作就餐使用,平时入座率不如二层,因此,一层需要在就餐体验及功能划分等方面进行提升。第二层整体光线较亮,色调偏暖,顶部设有简单亮黄色装饰及中央空调,与第一层相比较为温馨。桌椅基本均为四人桌,大面积排列,较为紧凑。座椅有靠背,可供移动,但桌椅之间过道较窄,日常仅够一人通行。就餐高峰期间人流量较大,桌椅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二层还设置有饮料零售区,较为便利,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电视通常在就餐时段进行播放,但由于用餐期间人群声音较大,电视音量几乎被其覆盖,无法听清。绿化方面,与一层相比有少量绿植点缀,但作用不大(如表1)。
(二)基于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的大学生行为调研分析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对大学生在食堂内的有关行为进行深入了解,为食堂空间设计研究提供相关实践依据。本次调研时间为2022年11月15日-11月17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使用扫码答题方式收集问卷数据。本次问卷共发放106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为92%。问卷共19题,其中主要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及少量问答题。问卷题目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获取大学生对食堂公共空间环境各项要素的评价,以及自身对食堂的整体感受及满意度,同时采用观察法于早中晚高峰期及休憩时间进行观察,了解学生们在食堂内的具体情况。
1.学生行为活动与食堂空间形式的关系
通过实地观察并结合调查数据(如图1)得出,大部分学生平时在食堂主要以2人组队就餐为主,占比为39.62%;以3-4人为单位的就餐人数位列第二,占比为26.42%; 1人或4人以上组队就餐较少。学生们大多希望在食堂能够开展聚会团建、看书自习、聊天交往和娱乐玩耍等多重活动。但食堂目前空间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变化,整体活力感与适宜度较低,易造成视觉疲劳,导致大多数学生不愿在非就餐时段来此进行其他行为活动。
动线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食堂的动线设置较为合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合理,原因在于就餐高峰时段过道极易造成拥堵,端着饭菜不好走动、排队买饭人群常会堵住通道的现象时常出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们对就餐座位选择的偏好,通过问卷数据可得,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坐哪里都可以,该占比高达77.36%;选择靠走道的占比为15.09%,排列第二;其余均选择了靠角落、靠近食堂出入口以及中间区域。而在面对食堂高峰期座位紧张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与他人拼桌;小部分选择不拼桌也不等位,直接打包带走;只有少数选择不拼桌,等待座位空出。
2.学生行为活动与食堂空间氛围的关系
光线与色彩在室内空间氛围营造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大部分学生认为食堂目前的空间环境与氛围不够舒适,主要体现在缺乏绿植装饰、声音过于嘈杂、光线较暗等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食堂内部环境与用餐食欲关联紧密;较少部分学生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点联系;选择二者之间没有联系的少之又少。由此可见,食堂环境布置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们胃口。
在室内光线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食堂光线一般,期望食堂灯光以暖色调为主的占比大于冷色调。同时在食堂装饰主色调的选用上,暖色调占比高达75.47%,说明暖色调整体上更受学生青睐(如图2)。
3.学生行为活动与食堂基础设施的关系
调研数据显示,学生们通常在食堂停留总时长为10-20分钟的占比最大,接近半数。而总体停留时间不够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堂内部基础设施的缺失与不足。改造建议中“通风”“排风”“味道大”等相关关键词层出不穷。经观察,一食堂排风系统不太好,味道较浓不易散去,导致很多同学不想在食堂内过多停留,大多在就餐结束后便打算离开,同时还包含桌椅舒适度较低、缺乏插座及无限网络等问题,娱乐体验感较弱(如图3)。
综合上述调研分析结果可知,食堂的空间形式、环境氛围以及基础设施均与学生们的感知觉、需求和行为相关联。因此,需要立足实际,找到食堂改进与提升的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三、桂林理工大学食堂空间设计策略及实践
(一)设计策略
1.空间形式多样
桌椅布置方面,应充分考虑空间流线的通畅性与桌椅尺度的舒适性。例如长方桌串联排列能够增大就餐容量、条形桌方便快捷,流动性较强、圆桌具有向心性,适用于多人聚餐等。因此本方案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场地现状及个人需求将桌椅设置为两人、四人、多人等不同的布置模式,提高利用率。
空间布局方面,根据学生不同的使用需要,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实现传统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例如增设独立区域或半围合小空间等,使功能分区更具灵活性,提升私密感、领域感与完整感。尽可能满足学生们聚会团建、看书自习、聊天交往、娱乐玩耍等多元化的行为活动需求,打造全时段、可持续的综合性餐饮空间。
与此同时,还需根据场地实际情况来优化空间交通动线,注意出入口的缓冲设计,预留足够空间,避免就餐高峰期因人群过多导致堵塞,从而减少拥挤现象,缓解就餐压力。
2.空间氛围营造
室内空间环境对于人的心理有着巨大影响,空间环境与氛围的差异会给人带来极为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带来与之相对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因此室内空间的变化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5]。如灯光、色彩、材料、绿植等,这些都是空间环境氛围营造的主要装饰元素。
灯光作为烘托人物情绪,提高室内整体氛围的方式之一,灯光的明暗强弱会给空间增添层次感,也会给予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本方案需充分考虑引入室外自然光源,改善室内光线,同时注重人工照明的使用,弥补不足,主要采用柔和的暖色调与自然调灯光,营造明朗、舒适和温馨的就餐氛围。
空间色彩冷暖会对使用者心理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合理的室内装潢设计能够发挥色彩调节室内空间感、调节情绪等作用[6],促使不同行为的产生。根据上文实地调研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希望食堂以暖色系为主。以红、橙、黄为主的暖色系能够给予人们愉悦感、舒适感,烘托空间氛围。同时这些明亮色能够进一步刺激人们的食欲,提升心理温度,使头脑思维变得愈加活跃,达到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满足。
装饰材料种类繁多,其表面的肌理粗糙或光滑,又或是材质上的坚硬或柔软,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意象也不尽相同。在本方案中,需要选用适合于食堂的装饰材料,例如木材,其自带的肌理纹样及温和绵密的特质会传递给人温暖感。通过合理应用材料,展现材料特性,传递情感价值,更好地提升空间氛围感。
绿植作为一种充满生机的室内空间装饰品,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双重作用,不仅能够调节空气质量,杀毒抑菌,还能陶冶情操,提升人们感知觉的舒适度。例如在食堂立面空间上合理增设喜阴、浅根性的观叶植物,既能节省室内空间占比,也能净化空间环境[7]。
3.基础设施增设
食堂空间内部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对学生们行为活动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食堂内的通风系统存在极大问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修整完善。食堂需增强通风换气效果,提升空气流动性,让食堂整体达到一种适宜人长时间驻足与停留的效果。桌椅的布置与选用同样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活动,在本方案中需增加桌椅数量,减少高峰期座位供不应求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应调整电视音量大小、增添插座、无线网络与信息化服务设施等,便于学生们日常休闲娱乐的使用需要。
(二)设计实践
本方案空间改造设计共分为两层,通过分区改善整体空间形式,使内部空间呈现多元化,按需求进行合理分配,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校园食堂发展。一层主要以日常就餐为主,较为简约。通过对食堂现状进行整合,该楼层分为出入口、备菜操作间、菜品售卖区、大厅就餐区、卡座区和饮品售卖处六个区域。在桌椅配置方面,大厅就餐区以舒适耐用为主,划分为两人桌、六人桌和十二人桌三种,数量较多,流动性较强,以此来缓解就餐高峰期间的人群压力;而卡座区相邻桌椅之间利用玻璃隔断进行遮挡,增强领域感。二层空间形式的划分与一层相比更为多样,除了与一层共有的大厅就餐区,还需增设聚会包间、独处区、多人休闲区和散座区,确保私密性与开放性,并在桌下方和墙立面增设插座与温度调节设施,即使是非就餐时间段也可在此驻足休憩或交谈。二层空间动静结合,避免了单一布局的乏味感,能够满足学生对不同社交距离的需要(如图4)。
灯光上,采用暖色调、自然调的吊灯与筒灯等照明灯具,同时在二层扩大开窗面积,将室外自然光线引入室内空间,整体上更为明亮。色彩上以红、黄、棕等暖色为主色系,搭配绿植盆栽与垂直绿化墙;材料上主要以木材为主,以大理石、微水泥墙纸等材料为辅。整体空间休闲舒适,环境氛围温馨,更具人性化(如图5)。
四、结语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品质和体验的追求,使空间环境提升成为当下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人与环境关系研究正呈上升趋势,食堂作为校园环境中的一处主要空间,其内部空间环境对学生们的行为活动有着巨大影响。积极寻求改造提升的优化方案,营造舒适空间环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校园环境的健康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2):30-33.
[2]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J].世界建筑,1983(3):61-66.
[3]郭梦.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高校餐饮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2:14.
[4]李艳.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高校学科专业图书馆空间更新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图书馆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2(7):77-79.
[5]霍宇桐,高俊虹.室内空间环境中色彩、灯光、材质的设计情感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108-111.
[6]张义.人性化色彩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流行色,2021(3):20-21.
[7]孙迟,付文妍.发散性与收敛性思维模式在餐饮空间创意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4):100-102.
作者简介:
朱文霜,硕士,桂林理工大學艺术学院教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王泓静,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