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三次元:二次元文化偏好对现实亲密关系的影响
2023-12-19沈馨雅
摘 要:当前我国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会对虚拟幻想内容进行持续性消费,并将这种亚文化偏好密切融入日常生活与价值观念中。然而在面对现实亲密关系时,他们逃避至虚拟世界的矛盾心理与现实接触的客观要求并存。他们往往会在与关系对象的初次互动、关系建立、关系深化等阶段采取柔性策略,而非一味地逃避和对抗。在追求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如原子般分散的核心二次元偏好者通过自我整合从而实现“脱嵌—再嵌”,并调节虚拟世界爱好与现实亲密关系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亚文化;二次元;亲密关系
“二次元”本意为“二维”,指以动画、漫画、游戏为代表的具有二维幻想色彩的虚拟世界作品,与代表“三维”现实世界的“三次元”相对。词源“二维”指向平面化的视觉作品,二次元一词本身代表一种独特的审美取向、符号体系与文化产业,并成为中国青年亚文化(sub-culture)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相对于“主”文化的亚文化以及相对于“三次元”现实世界的二次元,与主流文化偏好群体相比,二次元文化偏好群体有天然的边缘性质。20世纪90年代中叶,后伯明翰学派进一步突破了前者阶级立场的局限性,后亚文化理论崛起[1]。其中,后亚文化理论反思了伯明翰学派过度强调亚文化群体通过标榜独特的符号与风格的对抗,并且将一些纯粹的文化消费行为过度上升至阶级斗争层面,认为伯明翰学派追求阶级视角而缺少多元文化的民族志考察方法[2]。此外,后亚文化理论反思了“收编”作为最终归宿的这一模式,即仪式性抵抗最终将被主导文化“招安”或“消解”的结局。实际上,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亚文化与主导文化的稳定性、规模性、一致性互为补充,在后现代的背景之下展现出断续性、碎片化与多样化的特点,具有主流文化裂缝的修补意义、丰裕符号资源的创造意义以及促进主流文化主动发展的激励意义。
一、研究背景: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期待
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相比轻度消费的泛二次元用户,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的人数远小于泛二次元用户。他们对二次元内容及产品会进行持续性的、较为重度的消费,并将这种爱好密切融入日常生活与价值观念之中。马中红将此类弥散在互联网空间中的核心二次元文化偏好者归类至逃避型青年亚文化类型[3],认为此类亚文化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时意图寻求文化解围。他们通过沉溺于二次元虚拟幻想世界的方式寻找一块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桃花源”,并在其中进行独特的符号生产、传播、消费与再生产。通过看动画、看漫画、打游戏等文化娱乐行为与大量的“非人”“非现实”的元素相接触,他们暂时性地逃离“他者”的异质性存在,暂时性地逃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与个体面临的问题,并在二次元的虚构世界中无压力地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
逃避现实、疏远他人、抵抗亲密接触似乎是人们对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的常见印象。本文试图探究以下问题:核心二次元偏好的宅男/宅女群体如何调整虚拟世界爱好与现实亲密关系之间的平衡?二次元文化偏好在现实亲密关系中有怎样的影响?
本文聚焦于狭义的亲密关系,即处于浪漫关系下的恋人以及夫妻,一般表现为处于婚恋状态的一对异性。迄今为止,很多学者关注亲密关系发展的质量,认为承诺度和满意度是衡量亲密关系质量的重要指标[4]。此外,亲密关系发展的过程与阶段也受到关注,学者在过程研究中引入传播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将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疏远描述为传播互动过程,由此建立起亲密关系与传播之间的研究桥梁。例如,以伴侣间的传播互动为基础,研究伴侣双方如何看待彼此[5]、他们一般情况下如何对待彼此[6]、他们如何看待这段亲密关系[7],互动模式甚至可以决定一段亲密关系是继续深化还是就此结束[8]。由此看来,传播互动既可显示亲密关系的发展状态,也可影响关系的发展程度[9]。
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本文通过网络追踪、滚雪球等的方式,寻找有过婚姻或恋爱经历的核心二次元偏好者进行访谈和观察微博博主“拯救大龄二次元”的账号动态来完成研究。“拯救大龄二次元”作为拥有超过80万粉丝的知名动漫博主,自2012年开设微博账号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面向大龄二次元文化群体的“脱单”平台,运营至今已形成明确的“兴趣—婚恋”平台定位。
二、研究分析
(一)初次互动:有关二次元偏好的谨慎交流
初次互动是一段亲密关系建立的起点,人们在初次互动时会寻求和交换信息。阿特曼和泰德(Altman&Taylor)提出有关亲密关系发展阶段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认为亲密关系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是因为个体之间分享了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初次互动时信息交流的深度广度有限。就信息深度而言,人们往往会彼此交换一些非个性化的信息;就广度而言,人们也會对交换信息的主题数量加以限制[10]。
初次互动实际上是一段人际关系的“找方向”阶段。作为一种较为小众的亚文化兴趣爱好,二次元文化偏好往往在初次互动的过程中并不会成为双方交流的主要话题,即使成为话题,也需要一次或数次谨慎的启动。亚文化群体会通过标榜特定的文化特征来划分“我群”与“他群”,具有一定的边界性与排他性[11]。在亲密关系的初次互动阶段,核心二次元的文化偏好会以更加温和与谨慎的方式展现,甚至是在交流中完全隐匿。访谈中,在被问及“在与有好感的异性初次接触的过程中,是否会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二次元标签”等相关问题时,受访者普遍表示自己不会毫无顾忌地直接展现,并且也不会做出太个性化的发言与风格化的形象表现:
“我会先观察对方的兴趣爱好,是否讨厌类似的,可能会问他平时看不看动漫,要是不看或者是讨厌的话那我就不会说。”(访谈对象F10)
“我之前相亲时说喜欢看动漫被对方嫌弃,因为很多女孩子把动漫和幼稚联系起来,所以不能够直接说,聊之前要预热或铺垫一下。”(访谈对象M5)
这些经历强调了初次互动时信息交流深度与广度的有限性,以及一种策略性的自我表露。核心二次元偏好者并不会违背初次互动的社交准则,也不会一味地将自己的较为私密和小众的亚文化偏好凌驾于他人之上。
与异性接触的共享性实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规范着人们如何恰当地进行传播,形成了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被接受的框架。一种含蓄的规范弥散在初次互动的场域之中,它积累沉淀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经验之中,即使是对于小部分社交经验积累较少的宅男/女而言,在未知的他人面前也会采取一系列减少对方非确定性的试探行为。此时,二次元文化的偏好并不会被放在个人形象的最主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二次元偏好者要么选择呈现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个人形象,要么冒着传达不恰当信息的风险选择特定的个人形象,在社交规范、社会压力以及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的多重驱动下,核心二次元偏好者往往会选择前者。
(二)关系建立:二次元偏好的渐进式披露与策略式互动
在耐普(Knapp)提出的人际关系阶梯模型中,他设想了亲密关系双方“爱的攀登”的过程,包括启动、试验、强化、整合、结合五个阶段。其中,启动是指关系双方初次互动时的信息交流。试验是指由非个性化传播逐渐转入一个更加个人化传播的过程,即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会迎来进一步提升[12]。在试验阶段,两者将会开启更广泛的话题范围,自我披露程度也将会进一步加深,此时的信息交流由流于表面的外围圈层逐渐进入中间层。这也意味着话题会由安全领域过渡至未知,甚至可能在这一阶段展示出更多价值观的碰撞。
社会渗透理论与非确定性减少理论一致认为,伴侣乐意相互交换不同类型的信息是亲密关系发展的中心环节。同时,人们在交流信息时也会实施一些他们所认为有吸引力的和可爱的行为[13]。这一点对于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也是同样,尤其当关系对象是较少接触二次元文化的“圈外”群体,此时他们对于自身的二次元偏好会采取渐进式的披露与策略式的互动。
“女朋友一直不看动漫,我又很喜欢看。每次给她推荐她都很抵制,她说可以和我看一集试试。我会尽量找那种可能比较适合女孩子看的,比如说恋爱、治愈或者是搞笑类的。”(访谈对象M7)
在自我表露时培养对方对二次元文化的兴趣是一种常见做法。此类情况下核心二次元偏好者往往会进行比较积极的自我披露,双方自我披露的内容是积极的、正面的,此类内容的展现会给披露个体带来良好的影响。例如,访谈对象M7对于推荐动漫类型的选择。相比起明显性别化的动漫作品,他们一般会选择更加一般化、面向大众的动漫作品来进行共同爱好的培养。这实则降低了二次元亚文化圈层的准入门槛,在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中追求主动的文化融入,在伴侣面前增加自身亚文化偏好的可见度,以获得对方更加正面的评价。
访谈对象F2表示:“像一些大众口味的动漫会和他一起看,但是游戏的话我几乎就是乙女游戏,所以在游戏方面一般不会和他聊太多,还是跟妹子聊天更好。”积极的自我表露与适当的回避策略为一体两面。在亲密关系建立的过程中,除了上文所描述的共享爱好,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也会采取回避策略,能动地把握分享的进度与界限。尤其是当核心二次元群体能够明显感受到亚文化内容中可能包含有男女偏好冲突、对方的喜恶冲突以及隐秘的色情元素时,更可能会选择采取回避策略。在亲密关系建立的前期,选择回避策略以维持二者关系成为一种适用性手段,同时也以“消除”的方式与上文所述的“分享”共同构成积极的自我表露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亲密程度逐渐升温,消极的自我表露开始显山露水。也许是因为已经确认伴侣已经足够喜欢自己,所以营造迷人良好的形象以继续吸引他们的动机不足;或是仅仅可能是因为变懒了,对于自身的印象疏于管理。在亲密关系建立并稳固之后,人们会更加放松[14]129,一些不愿意表露甚至是想要隐藏的内容会在此过程中显现。亲密关系双方进行消极自我表露的频率会进一步提高,消极自我表露在一般情况下会给表露者个人施加不好的影响[15]。访谈对象F13表示:“我和他就是因为看一样的动画、一起打音游混熟的,一个圈子的话题爆多,感觉特别好相处。”然而在随后的访谈中,访谈对象F6倾诉,这样兴趣爱好相同步的美好感受仅存于亲密关系建立的初期。“当我看到他疯狂收集二次元萌妹子的图却忽视我的自拍的时候,特别是当我听到他说‘我有两个老婆,一个是你,一个是某个动漫角色的时候,我就会很生气。”虽然访谈对象F13本身就是一位核心二次元偏好者,但在进一步相处的过程中,仍然与同样喜爱二次元文化的伴侣经历了“共享—积极印象”至“分歧—消极印象”的变化过程。这也可视作二次元偏好在渐进式披露的中后期所展现的价值冲突,尤其体现为男女性别差异下的价值冲突。
(三)关系深化:针对二次元偏好的态度与协商
随着亲密关系不断深化,伴侣间需要进行关系的进一步整合。整合是指不同个体象征性地连结为单一整体,在价值互动层面,亲密关系的双方会主动追求更加和谐交融的境界。这需要伴侣双方对日常互动规则表明态度,并针对分歧进行协商。此时,初次互动时所遵循的共同性经验已经不足以概括亲密交往状态下的种种行为,伴侣双方需要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外重新协商,制定某种独特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所认可的夫妻关系的结合,抑或是经历了大量日常议题的协商失败后,冲突延续,亲密关系面临解体的结局[16]。
吉登斯认为,如果把亲密关系看作是要求不断的感情密合,这会形成一种压迫;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平等的双方对彼此关系的交易协商,则亲密关系将呈现出人际关系领域的全面民主化[17]。在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的维持阶段,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会重视协商环节的平衡性,平衡灵活体现在日常互动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平衡。
“男朋友不许我穿汉服和洛丽塔出门,他觉得穿汉服洛丽塔逛街会特别夸张。我就妥协了呗,我们约好汉服洛丽塔只在漫展上穿。但是他会陪我逛漫展,会陪我减肥。”(访谈对象F6)
此外,不少访谈对象认为,雙方三观的契合程度要比爱好的契合程度更加重要。“三观差不多的两人有着不同的爱好反而能互补,真正的恋爱也需要做到努力去欣赏对方的爱好。”(访谈对象F10)“我喜欢看动漫,他喜欢打篮球,但我俩都喜欢看电影和打游戏。我俩就是尊重各自喜欢的东西,然后挖掘彼此的共同爱好。”(访谈对象F11)
尊重是整合的基础,对方的尊重也强化了核心二次元偏好者对于亚文化实践的自我认同。吉登斯将自我认同定义为个体依据自身经历所形成的具有反思性的自我,且会随着动态的实践进一步形塑[18]。在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中,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处于边缘位置的亚文化认知获得了伴侣的理解,在积极的关系协商下,获得正面反馈的亚文化群体会由逃避、排外、防御转变为更加正面的应对方式。当个体的自我认同达到稳定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身的权利和责任有更加积极清楚的理解[19]。在此状态下,核心二次元偏好者自我认同的内涵将突破亚文化兴趣层面,扩展至伴侣、家庭的社会角色层面,从而实现“核心二次元偏好者+亲密关系的行动者”的自我认同。
“核心二次元偏好者+亲密关系的行动者”的自我认同兼容了虚拟世界爱好与现实亲密关系两方面要素,他们在柏拉图所描述的“爱的阶梯”上不断攀登,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延展、深化、完善自身[20],直至能够和谐地接纳自我、融入亲密关系,平衡好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动漫人物只是美好心愿的寄托,现实中有各种苦恼,我感觉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的隔阂是不该被打破的……(所以)不会把他们混为一谈”(访谈对象F3)以上经历体现了亲密关系中核心二次元偏好者“求同”与“存异”的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对身份与身份关系的界定,是对主体间交往实践的认同,最终在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中达到尼采所期望的“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三、结论:刺猬在冬天拥抱取暖
叔本华曾描述冬天里刺猬的拥抱,它们靠得太近会疼,离得太远又很冷。但为了取暖,它们再一次靠近,身上的硬刺又把它们扎疼了,于是它们不得不反复忍受着寒冷或是疼痛,直到它们终于找到一段最合适的距离为止[21]。刺猬的拥抱可以被视作亲密关系中的不同个体经过不断磨合最终寻合适距离的隐喻;也可以视为个体化的核心二次元偏好者通过自我整合从而在现实社会中完成“脱嵌—再嵌”的隐喻。
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在追求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他们受共享性实践的影响,在初次接触的情境下会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他们会采取渐进式披露和策略式互动等柔性手段,尝试与亚文化兴趣圈外的伴侣共处,会期望自身的亚文化偏好能够被伴侣尊重与认可,也会进行互动规则的平等协商。在我国,二次元亚文化群体并不存在绝对的脱嵌。譬如在亲密关系等社会情境之下,他们并非如同“圈外人”所预设的刻板印象那般逃避、排外或是抵抗,他们有能力从二次元“抵达”三次元,从虚拟世界“抵达”至现实社会——这层“次元壁”其实并非刻板印象者所认为的那般密不透风。
亲密关系互动中积极的自我表露、“核心二次元偏好者+亲密关系的行动者”的自我认同,这两者是我国核心二次元偏好群体和谐融入亲密关系,完成社会“再嵌”的重要路径。刺猬在冬天拥抱取暖,这段最合适的距离需要反复试错,不断前进,最终实现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助互补,虚拟世界爱好与现实亲密关系之间的和谐平衡。
二、访谈提纲
(部分问题和提问顺序存在变动)
1.平时经常看动画/漫画/打游戏吗?认为自己是一个“老二次元”吗?
2.乐于接触二次元文化的你,对于另一半有怎样的期待?
3.是否认为二次元的爱好会阻碍自己的婚恋进程?是否认为外界对于二次元文化存在一定的偏见?
4.是否乐意在与有好感的异性的接触中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二次元标签”?为什么?若是,则会在交往到哪一步的时候向对方展现?具体的展现方式为?
5.是否認为具有二次元爱好的交往对象更具有亲近感?若是,则具体表现为?
6.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存在男女对于二次元偏好与取向的分歧与冲突?若有,你们会如何处理?
参考文献:
[1]Phil Cohen.Subcultural Conflict and Working-class Community[M].London:Hutchinson,1980.
[2]Stanley Cohen.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 (the secord edition)[M].New York:Routlege,2002.
[3]马中红.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J].青年探索,2016(1):75-80.
[4]刘红梅.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与承诺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6(86):21-25.
[5]Sillars,A.,Roberts,L.J.,Leonard,K.E.,&Dun,T.Cognition during marital conflict:Therelationship of thought and talk [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00(4-5):479-502.
[6]P.Noller&M.A.Fitzpatrick(Eds.).Perspectives on marital interaction[M]UK:Multilingual Matters,1988.
[7]P.Noller.Nom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marital interaction[M].Oxford,UK:Pergamon Press,1984.
[8]Cacioppo,J.T.,&Berntson,G.C.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s and cvaluative space: A critical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the separabil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ubstrat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3):401-423.
[9]Knapp,M.L.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relationships[M].Boston:Allyn &Bacon,1984.
[10]Altman,I.,&Taylor,D.A. Social penet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M].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on,1973.
[11]欧阳友权,邓祯.中国二次元文化的缘起、形塑与进路[J].学术月刊,2020(3):135.
[12]Braithwaite,Dawn O.,& Paul Schrodt,eds. Engaging Theorie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ultiplePerspectives[M].NewYork:Routledge,2014.
[13]Bell,R.A.,& Daly,J.A.The affinity-secking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J].Commnication Monographs,1984(2):91-115.
[14]米勒,珀尔曼.亲密关系(第五版)[M].王伟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5]蒋索,邹泓,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114-123.
[16]Braithwaite,Dawn O. and Paul Schrodt,eds. Engaging Theorie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ultiplePerspectives[M].NewYork:Routledge,2014.
[17]吉登斯.親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M]. 陈永国,汪民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 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9]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J].哲学分析,2021(1):138-152,199.
[20]柏拉图.会饮篇[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1] 亚隆.叔本华的治疗[M].易之新,译.太原:希望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沈馨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
编辑:时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