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经鸟伸”考

2023-12-19牛爱军

健身气功 2023年6期
关键词:后汉书原图复原

牛爱军

“吹呴呼吸、熊经鸟伸”是健身气功的重要源头,特别是“熊经鸟伸”描述了古人导引练习时仿生的肢体动作,深刻影响了《淮南子》“六禽戏”、华佗五禽戏等导引术的产生,但因为元典中没有对“熊经鸟伸”的具体描述,以至于后代典籍中对此多有解读,莫衷一是。本研究运用饶宗颐先生“三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指有字的考古资料、没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对相关文献和文物展开研究,以进一步深究“熊经鸟伸”之说。

“熊经鸟伸”等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晋代李颐注“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抱朴子?杂应》也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的记载。《后汉书·华佗传》记载:“熊经鸱顾,引挽腰体”,《说文解字》将“导引”解释为:“导,引也”, “引,开弓也”。据此可知,导引以肢体动作为主,是一种“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踟蹰,或徐步”的运动,“熊经鸟伸”应是“导引”的一种重要内容和形式,其源头是古人的仿生练习,练习目的是“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

第一种解释,熊经为熊之攀枝自悬。

《后汉书·华佗传》李贤注:“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郭庆藩《集释》引司马彪注云:“若熊之攀树而引气也”;成玄英注云:“如熊攀树而自悬”;《医古文》教材将其解释为:“熊颈鸱顾:像熊那样攀援直立,像鹞鹰那样左右回顾。颈,当作‘经’,悬吊。”

第二种解释,熊经为熊之直立。

施观芬提出,《释名》:“经,径也。”“经”通假“径”。《经籍纂诂》《集韵》将“径”同训为“直”。按训诂之法,“熊经”可释为“如熊之直立”。

范登脉指出,“巠”指的是织机上纵向的丝,后加“糸”作“经”。从“巠”之字往往有直立义,如:茎,植物的支柱;颈,头的支柱;胫,小腿,身体的支柱;径,步行小道,较大道直,又作“迳”;劲,刚直有力;痉,僵直之病;故熊经为熊之直立状。

《文选·宋玉<高唐赋>》写道:“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李善注:“言岸既将倾,水流又迅,故立者恐惧而似熊经。”立而熊经,即像熊那样直立。

1935年郭沫若在《孟夫子出妻》写到:孟夫子一清早起来,打着赤膊在园子里养他的“浩然之气”。他把两手按着肚皮,就象雄雞要叫的一样,把颈子伸起来向后屈,仰望着天,闭着嘴用鼻孔纳气,有得五秒钟的光景用口吐出着把头复还原位。就这样反复着在一吐一纳。当他纳气时,他那瘦削的胸廓从凹陷下的肚皮上挺出,一片片的肋骨是可以数得清楚的。那种的工夫,古时候的人是称为“熊经鸟申”,直译出来是说“老熊吊颈,鸡公司晨”,意译出来就是“深呼吸”。可见郭沫若先生认为熊经为静功呼吸练习。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中有《导引图》一卷,图1所示为复原图,其中有“熊经”图。

从“熊经”图2原图及图3复原图可见,图中人身着棕灰色长服,束腰,两臂微屈向前,半侧身作转体运动状。该图所示与传统所指的熊攀枝自悬不同。“熊之攀枝自悬”应为两手上举状,而图中男子姿势为两腿直立,两手向前下方若凌空环抱,如熊之直立状。

李怀之认为“熊经”不可能是一种攀悬于树枝的动作,因为“熊经”既然是“以求难老”的导引术,理应能适合老年人操练。悬挂于树枝是一种消耗体力、运动量较大的动作,并不是适合老年人的导引之法;熊经乃熊之行步,悠然摇晃,看似不稳,其实沉稳,如此才是老幼皆宜的益寿延年之法。唐兰也认为此处的“经”当作“经过”之“经”,即行走之意。

根据出土文物资料,汉代仙人形象常出现在龙、虎、鹿、鸟、熊等各种祥禽瑞兽间,或游走跳跃,或屈伸俯仰,或轻举升腾,与众祥瑞嬉戏共舞。在这些图像中,仙人与祥瑞明显存在互动关系,两者似有某种交感与呼应,其举止状态很像所谓的行气导引。

《后汉书·华佗传》曰:“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通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据此可知,古人行“熊经”之法是为了“难老”以成仙,如《抱朴子内篇·微旨》说:“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

(1)“熊经”应有演变过程,最初形态可能为“桩式”练习,如马王堆《导引图》可见,可与《黄帝内经》中的“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相印证。“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可理解为在描述站桩之状态。

(2)“熊经”可能存在由静态桩式向动态行步发展的过程。汉简《引书》有“熊经以利腜背”的记载,结合《引书》中“虎雇(顾)以利项尼”“鸡信以利肩婢”等记载,可推测熊经具有明确治疗作用,可能已发展为动态练习。

《引书》所载导引术与马王堆帛画《导引图》相比较,两者风格十分相近,且命名原则相同。但《引书》所载导引种数更多,内容更丰富。除引颓、引膝痛、折阴、熊经和引聋等5种导引名称相同外,《导引图》所载导引数量不足《引书》一半,且单个动作的静态画面很难反映导引术式的动态过程,而《引书》则弥补了这些不足。

(3)“熊经”发展到东汉时代,已发展为熊戏。《后汉书》和《三国志》中以同样文字记载了吴普传承和练习五禽戏的事迹:“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记述了五禽戏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各七。”本研究认为“熊戏”中应包涵“熊经”动作的概貌。

马王堆《导引图》第32图名“信”,“信”即“伸”,伸字前可能缺“鸟”字,此式可能即为“鸟伸”式,图4为原图、图5为复原图。

《庄子》《淮南子》以及《黄帝内经》的杨上善注等均有对“鸟伸”术式的记述,但只见文字记载不见图像。古人对“鸟伸”的动作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鸟伸展下肢的动作,二是指鸟类的鸣叫声。

除此之外,第25图名“鹤□”,题记残缺,词义不详,从图像来看,似模仿仙鹤展翅状。唐兰疑为“鹤听”,因唐人诗中有说到鹤听。沈寿读为“鹤谭”,解作“鹤唳”,图像似鹤之举翅引项而唳。马继兴读作“鹤唳”,唳字及鹤唳均为鹤的鸣声,在此术式中指代模仿鹤在空中飞翔时展翅髙鸣的姿势。图6为原图、图7为复原图。

第26图残,动作与图25“鹤□”较为相似,活动部位为手臂,两臂均有前后伸的动作,只举手高度有差异。图8为原图、图9为复原图。

第31图名“鹞北”,鹞是一种形状似鹰而小的猛禽。唐兰认为此图像鹤鹰背飞的形状,“鹞北”当读为“鹤背”。沈寿认为此“北”不必通“背”,古谚“鹤北飞,雁南来。”马继兴作“鹞飞”,“飞”原作“北”,“北”假为“飞”,指鹞在天空中飞翔猛悍之状。图10為原图、图11为复原图。

第44图名“鹯”,鹯属鹰类的猛禽,飞行矫健迅速。沈寿补作“鹯势”。马继兴补作“鹯视”,比喻鹯飞在高空目光向下,注视所要袭食小鸟类动物的形态。《淮南子?精神训》:“若夫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猿踴,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鹯视又作“鸱视”或“鸱顾”。《后汉书?方术列传》:“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图12为原图、图13为复原图。

以上与飞禽相关的动作可能都与“熊经鸟伸”中的“鸟伸”有关。

在古代文化中,鸟类被赋予了神秘、神圣的象征意义。古人对鸟的崇拜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实例繁多,不胜枚举。《引书》认为疾病的原因是“必于暑、湿、风、寒、雨、露、奏(腠)理启阖,饮食不和,起居不能与寒暑相应,故得病焉”;防治方法“是以必治八经之引,炊(吹)呴虖(呼)吸天地之精气,信(伸)复(腹)折要(腰),力信(伸)手足,軵踵曲指,去起宽亶,偃治巨引,以与相求也,故能毋病。”

本研究认为“鸟伸”动作应有多种形式,并与“吹呴呼吸”的练习相配合,可能伴随动作过程会配合吐气发声,如《导引图》第25图、第32图等所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古人在仔细观察鸟类行为的基础上,将飞翔(鸟伸)和鸣叫(吹呴)相结合创造出了“鸟伸”的仿生练习。

猜你喜欢

后汉书原图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克己奉公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完形:打乱的拼图
大家来找茬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出版原图数据库迁移与备份恢复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