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保健食品”课程思政建设刍探
2023-12-19杨桦吴思翰
杨桦 吴思翰
摘要:在“健康中国2030”大背景下,保健食品学在高职食品专业受到重视。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一线教师应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食品专业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文章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结合专业课程性质和“保健食品”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探讨“保健食品”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培养高素质保健食品行业人才,促进我国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保健食品;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3-0121-0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食品药品与生物化工专業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保健食品》课程思政路径研究”研究成果(编号:2022SYSH31);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在线开放课程项目“保健食品”研究成果(编号:22ZXKC3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一线教师应积极响应号召,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食品专业教育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德技双馨的应用型人才。
“保健食品”共计36个学时。根据2022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功能食品加工技术为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3]。课程是在学习基础化学、微生物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等专业基础课程后,具备食品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其功能是对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健康咨询服务人员、食品加工人员等职业,营养师等岗位,培养学生根据保健食品的类型、功效成分及功效特性提供膳食营养和保健食品咨询服务的能力,以及保健食品的生产、加工及检测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4]。这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保健食品行业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然而,保健食品行业近几年乱象频出,普通食品被宣称为有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个别不法分子欺诈消费者,销售非法产品牟取暴利,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保健食品行业众多乱象的出现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密不可分。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保健食品课程教学尤为必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投身健康产业的志趣和情怀,为保健食品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
当下,各大高职院校重点关注课程的价值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融入食品专业类课程,许多一线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保健食品课程思政进行探索。笔者在知网以“课程思政”“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等关键词检索论文,一共搜出7篇相关论文。
1.第一课堂丰富多彩
第一课堂是思政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目前关于保健食品课程思政的文献基本上都着眼于第一课堂的理论及其教学实践,思政元素丰富,方法多样[5]。课程思政涵盖家国情怀、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和实践精神等元素。张莉华以主题讨论的方式,探讨如何对待数据作假,指出检验人员应诚实守信、爱岗就业,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肖云将工作岗位融入专业课教学,在课堂中师生分别扮演企业主管和员工,模拟真实情境下的对话,使学生体验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6]。
2.第二课堂亟待重视
在第二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2018年5月,教育部在“三全育人”工作的基础上推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并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目标开展试点工作[7]。第二课堂作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环节,更侧重学生的感受、参与、互动和社会实践,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课堂育人机制,在考核体系中同时覆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利于充分发掘和利用第二课堂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第一课堂,完成以德育为引领的浸润式思政教育,使教学工作更具时空上的延展性和格局上的立体性。
关注第二课堂,符合“保健食品”课程性质需要。保健食品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教师仅靠第一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协同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凝聚育人合力。
3.“互联网+”思政形式单一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联网+”思政应运用互联网技术,因地制宜地将“互联网”这一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8]。目前,教师多将翻转课堂、雨课堂的形式引入课程思政中,形式较为单一。
1.重视第一课堂,融入“有温度”思政元素
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任务,瞄准学生理论的“疑惑点”、思想的“共鸣点”、情感的“触发点”进行理论讲授,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保健食品”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中深入挖掘与融入思政元素。
(1)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主旋律始终是爱国主义,它是激励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教师要教育学生把个人追求与祖国和民族前途紧密相连,把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把爱国志、强国志和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增强政治性,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
如在讲授“开发具有调节胃肠道、促进消化及通便功能的保健食品”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引入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教授的事迹,播放宣传视频,使学生立志扎根食品行业,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用矢志奋斗为青春着色添彩,报效祖国。作为我国最早一批研究益生菌的学者,陈卫教授投身肠道微生态事业,抓住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攻坚克难,二十来年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加速开发适合中国人肠道的益生菌。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共同探讨人生理想、确定职业目标,让学生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地区的需要统一起来。要鼓励学生积极对接“健康广东”规划及汕头市区域发展需求,踊跃参与到地方产业的建设中。
(2)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保健食品与中国独特的保健养生文化以及传统中医药文化密不可分,历代方剂典籍中都有相关记载,逐渐形成药食理论体系。我国药食同源最早起源于唐代,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唐代《黄帝内经太素》有“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的记载。药食同源,即这种物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桑叶、红枣和人参等都属于药食同源的物质。后疫情时代,国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持续增大。因此,保健食品企业加快大健康产业的布局,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不断推动保健食品产业向前发展。
(3)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弘扬职业精神,贯穿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改善食品领域的社会风气。
学生在实习和实训中,要对接车间和检验室等职业场所,认真检查是否穿好实验服,是否佩戴首饰等。完成实验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台面,对废液进行回收,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可以2015年“银杏叶”事件为背景,进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认识保健食品的质量优劣与保健食品企业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紧密相关。在该案件中,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谋取非法利益,未按照原生产工艺要求采用稀乙醇对银杏叶进行提取,而是用3%盐酸代替,最终导致银杏叶药品功效成分分解,药品疗效下降。模拟真实工作情景,对接保健食品企业岗位需求,能使学生树立正确执行保健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标准的意识,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4)增强法治素养,共守“舌尖上的安全”。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国家长治久安。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在部署的一系列专项活动中,围绕整治“涉老食品”“保健品”等领域涉诈问题,严厉查处了违法违规企业。与此同时,这些违法违规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
食安,则民安,心安。课堂上,教师可展示近几年违法的保健品广告,引入最新的保健食品违法添加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添加违禁药品的危害。在教学考核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降低安全隐患,是否该提高准入门槛”的主题辩论赛,增强学生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守护消费者健康,认识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为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培养科学家精神,放大自身格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心怀国之大者。在保健食品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肩负重任,刻苦钻研,集智攻关,追求真理,结出了一个个科技创新的硕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定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为此,教师可将科学家索有瑞的事迹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科技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培养学生科学家精神,放大学生格局。
2.扩宽育人渠道,形成双课堂育人机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双课堂育人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原则。例如,可将职业技能大赛中“重金属铅含量的检测”项目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竞赛体验。当遇到实验中标准曲线的线性不好时,学生往往会灰心丧气。此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让他们不要轻言放弃,使他们在不断的练习中追求卓越,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练就精湛的技艺。
教师可带领學生参加“三下乡”、社会治理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例如,在2022年度的校级“三下乡”系列活动中,专业课程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骨干教师同向同行,组成协同育人思政团队,共同带领学生对汕头市潮南区雷岭荔枝基地进行调研,搜集荔枝功能性成分的相关资料,并从线上直播和线下销售双渠道助力果农销售荔枝。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林间地头认识社会,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和实践活动中。
3.设计混合教学,探索“互联网+”思政建设
作为互联网中最活跃的群体,“00后”大学生与中国互联网共同成长。要持续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就要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式,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大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食品专业课程思政贯穿课内课外。为此,教师可借助微信号、学院网站等媒体平台,打造新颖原创的网络宣传文化作品,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活”起来,助推“互联网+”思政建设,打造新时代数字化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基于食品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需求和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限制,教师可以虚拟仿真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开展教学,跨越实验时空,创新实验呈现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工厂中熟悉岗位要求,操作生产设备,掌握工艺流程,提升职业素养。
在教學管理上,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跟进学生学习数据,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教学全过程管理,从课堂空间和网络空间两个维度,即时采集学生个性化信息,如课件学习进度、上课互动答题、话题讨论等,打造提出疑问、分析问题、思想碰撞及成长交流为一体的多元化互动模式,使教学评价更智能化、精准化,达到以互联网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引领和价值传递的目的。
在教学提升上,学校可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在虚拟教研室举行线上课程思政研讨会,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促进不同区域高校教师的互联互通,以及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思政教学案例、授课视频、教研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并应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思政“底色”和保健食品课程“特色”的有机融合。同时,要不断学习和优化教学路径,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课堂育人机制,利用“互联网+”思政完善教学模式,为推动高校专业课程发挥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元元.高职“国际商务概论”课程思政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2):139-141+160.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4-22].http://www.gov.cn/zheng 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教育部.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EB/OL].(2022-09-07)[2023-3-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 987/202209/t20220907_659056.html.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合作经济,2022(10):4-31.
[5]张莉华,董冰,丛日龙,陈少军.基于“课程思政”的《保健食品检验技术》教学设计与探讨[J].广州化工,2022(08):195-197+200.
[6]肖云.课程思政融入《功能性食品》教学的应用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51-54.
[7]章鸣,王舒,王宝.高校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J].中国共青团,2020(17):70-71.
[8]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12):71-78.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ealth Food"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Hua1, Wu Sihan2
(1.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llege, Shantou Polytechnic, Guangdong Province, Shantou 515000,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Shantou Polytechnic, Guangdong Province, Shantou 51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y China 2030", health food science has received atten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food majors. Frontline teachers of food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food major teaching,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curriculum, combined with the natur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health food" curriculum,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health food" curriculum,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health food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health cause.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alth foo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