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好教师教学之新境

2023-12-19任勇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学

【摘  要】  为使数学优秀教师步入新境,把数学教育做得更好,提出十个“走向”供参考:从生答到生问、从学会到会学、从双基到三维、从三维到素养、从好玩到玩好、从教会到教慧、从智力到非智、从题海到题根、从无疑到生疑、从小气到大气.

【关键词】  数学好教师;教学;新境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谁赢得教师,谁就赢得未来.

数学优秀教师,教精其术,教明其道,教取其势,教有其思,教专其业,托起了一方教育的璀璨星空.

从优秀走向卓越,还要什么?我以为,还要步入新境.

就教学而言,教师把学生“教会”了,是一种境界,如果教师把学生“教慧”了,教师的教学就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教学,从生答到生问、从学会到会学、从无疑到生疑、从小气到大气……教师可以做的更好.

1  从生答到生问我们的学生不善“问”,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己提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石,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问”的能力.教师要激起学生爱问的冲动,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师对有价值的提问,“点赞”之后要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对于价值不大的提问,要区别对待,采取妥善的方法予以处理,以保护、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后进生的提问要“高看一眼”,多用激励性语言赞赏之.

值得一提的是,有观点认为:“让学生提问难,教师转变更难,最大的阻力来自教师自身.”当学生所提的问题“井喷”时,老师招架得住吗?当整堂课被学生杂乱无章的“问题泡沫”包围时,老师还能收放有度地驾驭好课堂吗?当教师习惯于“自问自答”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时,老师能克服固有的教学定势吗?

从“生答”到“生问”,教师准备好了吗?2  从学会到会学

“学会”,只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某种知识和技能;“会学”,则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学习能力.

一个学生要想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单靠教师教得好、教得得法是不行的,他自身还必须学得好、学得得法.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教学多研究教,少研究学.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也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其实效性.

教师“教学”,不仅包含教师的“教”,还应包含教师教学生“学”.

课例1  (爬楼梯问题)有人要上楼,此人每步能向上走1阶或2阶,如果楼梯有10阶,他上楼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我们用an表示上n阶楼梯的走法种数.

如果只上1阶,显然只有1种走法,见图1,即a1=1.

如果上2阶,由图2知,有2种走法,即a2=2.

为了进一步研究a3,a4,a5,…,an,我们可以对起步(即跨出的第一步)进行考察.

起步只有2种不同的情况:上1阶或上2阶.

对图3进行研究,有2种不同起步,发现a3=a2+a1=2+1=3.

对图4进行研究,由2种不同起步,发现a4=a3+a2=3+2=5.

对图5进行研究,由2种不同的起步,发现a5=a4+a3=5+3=8.

离开图形,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将起步分为两类——上1阶与上2阶,又可以得到:

a6=a5+a4=8+5=13,a7=a6+a5=13+8=21,…,进一步得到

an=an-1+an-2(n≥3).

由此,我们可以依次计算,得出下表:

从表中我们知道,上10阶楼梯,共有89种不同的走法.

如果楼梯有20阶、30阶,又该怎么算呢?显然可以继续列表算出,但计算量不断加大,这时你一定会产生一个数学企望:去研究出一个计算它的公式该多好!

对“起步进行考察”——可分为两类,这就是很好的思维方法,逐步引领学生步入“会学”之境,进而领悟斐波那契数列问题的真谛.3  从双基到三维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强调“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求教学从“双基”走向“三维”.

“三维”是指“三维目标”,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强调“三维”并不否定“双基”.我国学生具有良好的“双基”,这是几代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结果.“双基”教学应在继承倡导中反思,在反思中进一步发展.“双基”是一个随时代发展、随教育实践不断深化而有不同内涵的概念.

优秀教师,应是积极践行发展“双基”观的教师,更应是智慧达成“三维”目标的教师.

課例2  (电动扶梯上下跑)到商场购物,电动扶梯有上行的也有下行的.我看见个别不太听话的小孩,在电动扶梯上下跑动,这是很不安全的.尤其是当电梯上行时小孩往下跑,或当电梯下行时小孩往上跑,“逆向跑动”危险更大.

不过从数学角度来研究一番,倒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电梯上行时一个小孩跑一个来回与电梯下行时这个小孩跑一个来回,那一种“跑法”更快?还是各有“抵消”,是否“一样快”?

我们设小孩上行、下行的速度分别为v1、v2,小孩下行速度比上行速度快,即v1<v2,电动扶梯上行和下行速度相同,设为v,电动扶梯的长度为s.

显然,应有v<v1<v2.否则,若v≥v1,则电动扶梯下行时,小孩永远“跑不上去”;若v≥v2,则电动扶梯上行时,小孩永远“跑不回来”.

电动扶梯上行时,小孩跑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为

sv1+v+sv2-v;

电动扶梯下行时,小孩跑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为

sv1-v+sv2+v.

因为v<v1<v2,所以

sv1+v+sv2-v-sv1-v+sv2+v

=s1v1+v-1v1-v+1v2-v-1v2+v

=s-2vv21-v2+2vv22-v2

=2sv(v21-v22)(v21-v2)(v22-v2)<0.

哇!前者跑得快!即电梯上行时一个小孩跑一个来回,要比电梯下行时这个小孩跑一个来回快.

这样的问题,其运算没有“双基”不行,其“解决问题”是走向“三维”的过程.

4  从三维到素养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关注话题,我国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基本内涵.专家指出,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落实三维目标是2.0版,落实核心素养是3.0版,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3.0时代”.如果说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那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则是当前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一个标志.值得厘清的是,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取代,更不是否定,而是继承中发展,传承中创新,整合中突破.从形成机制来讲,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之后而获得的.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

课例3  (桌子的高度)曾经有学生家长发给我这样一道四年级的题:给出下面两幅图,求桌子的高度.

我觉得这道题是非常好的“素养题”,数学观察、数学直觉、广义对称、消元思想等,都在“瞬间”考察到了.

我在家长群里这样说:“不要拿笔,30秒正确解答者,优秀;60秒正确解答者,良好;90秒正确解答者,及格.”家长群“爆棚”——出现流眼泪、苦瓜脸、尴尬相、捂脸等表情图——直言:“我们都不及格.”读者朋友,不妨也试试,考一考你的数学素养!

5  从好玩到玩好

“好玩”就是“引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十分有趣,这是学习的原动力;“玩好”就是“引深”,让学生能不断钻研深入探索,这是学习的内驱力.当数学教师很不容易,“数学好玩”要求我们“深入浅出”,而“玩好数学”要求我们“浅入深出”.从“数学好玩”到“玩好数学”,需要数学教师坚持研修,把握好数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入,把握好数学的趣味性和拓展性,结合学生实际,将数学的“好玩”和“玩好”像知时节的“好雨”适时润入学生的心田.

“好玩”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的,“玩好”就不能要求所有学生一定都達到,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好玩”是一种境界,“玩好”是略高一层的境界,而在“好玩”与“玩好”之间把握好“度”就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需要灵活运用“引趣”和“引深”.

课例4  (由上转下)把6枚小圆片,摆成如下的正三角形.

请你移动2枚圆片,摆成一个倒正三角形.好玩吧?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就可以玩.

玩完了,我观察学生干什么.若学生什么也没做,这学生此时算是浅层次的“好玩”;若学生会拿起桌上的小圆片摆成4行、5行,研究要移动几枚才能摆成一个倒正三角形,那就算是高一级的“好玩”;若是初中生,就要研究更多行的情况,步入“玩好”;若是高中生,就要研究一般情形,真正地“玩好”.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般性问题.就本题而言,就是探索“n 层小圆片的移动问题”.探索之路:4层最少要移动3枚小圆片;5层最少要移动5枚小圆片;6层最少要移动7枚小圆片.当层数增加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倒三角形来研究这个问题,并得出一般结论.

一般结论为:n为正整数,从3n-1层起到3n+1层止,每增加一层,需要移动n枚圆片.让这题成为某年的高考题,指向“解决问题”,不超纲吧?6枚小圆片,我们玩出了一片“新天地”.

6  从教会到教慧

教师教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记忆这些知识,力争考出一个好的成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会学生”.这无疑是需要的,也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一个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对学生负责,忠于职守,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说,要做好这一些,也非易事.张奠宙、赵小平教授曾写一篇《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书匠也不容易》的文章,这里所说的“与时俱进”指的是“教师最好能更多地研究教育规律,更积极投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与时俱进”在我看来还可以再“俱进”一点,那就是从“教会学生”走向“教慧学生”.就“知识”教“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只有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充满素养培育、充满智慧灵动,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课例5  (搭“桥”)给出15块多米诺骨牌和图9,请用这15块多米诺骨牌搭成图9的“桥”.只能自己一个人玩,不能“同伴互助”.我激学生:“30秒够吗?”

学生搭这个“桥”,绝大多数是想靠“心灵手巧”搭成,一般不能成功;一些学生试图先“躺”着摆,然后立起来,单人操作也难成功.5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摆出来.

什么叫智慧?我们给学生讲心理学的界定,他们很难理解.我们和学生玩游戏——比如这个搭“桥”游戏,就能让学生深刻领悟什么叫“智慧”.图10

我对学生说,这样搭“桥”,手很巧但没用脑.用2根撑起13根,重心不稳难成功.怎么办?能否“借力”——一开始多放两块做“桥墩”,当搭好更多的骨牌后,“桥”的构架也就稳定了,这时可以把多余的“桥墩”取走,完成“搭桥”任务.

整个搭“桥”的过程,充满智慧.

7  从智力到非智

智力因素一般指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非智力因素(狭义)一般指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在教学中,智力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起着核心作用,而思维能力又是核心的核心.因此,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广阔的思维力.

但教学中又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刚毅的性格.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学习活动,并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

课例6  (四个瓶子)什么是立体几何?我们可以从“4个瓶子”玩起:给出4个同样大小的啤酒瓶.你能摆放得使任意两个瓶口中心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吗?图11

许多学生摆了几次都没成功.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思维定势,把其中一个倒过来放,啊哈,成功了!

摆法的背后,就是“立体思维”,就有空间想象,就有立体几何的意味.立体几何,从某种角度说,也可以说成是“不同面上的平面几何”.这道小题,没有更多的数学知识.从智力角度来说,更多的是想象力;从非智力角度来说,就是激发兴趣、引发情感.

8  从题海到题根

时至今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仍是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顽疾.要“优化作业和练习”,就不能再依靠“题海战术”.“题海无边,何处是岸?”从某种角度说,我以为“题海无边,题根是岸.”

课例7  (糖水不等式)已知:a,b,m∈R+,且a<b,求证:a+mb+m>ab.(1)一题多解的教学价值.

第一节课,师生共同探讨了分析法、综合法、求差比较法、求商比较法、反证法进行证明,课堂练习之后,再探讨放缩法、构造函数法、增量法进行证明.这节课的作业是“研究本题的第九种新证法”,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集体攻关.

第二节课,让有新证法的学生讲新证法,师生又共同探讨了定比分点法、斜率法、三角法、几何模型法新证法,课堂练习之后,继续探究,师生又得到用正弦定理法、相似三角形法、换元法、双换元法、综合法及放缩法、定义域及值域法的新证法,让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节课的作业是“研究本题的第二十种新证法”,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集体攻关.

第三节课,老师问学生有谁还能再开动脑筋、挖掘潜能、探寻新证法,继续引导学生探索用椭圆离心率法、双曲线离心率法、函数图象法、两直线位置关系法、矩形面积法、定积分法进行证明.学生步步惊愕,全班沸腾了!这节课的作业是“在未来的日子里,研究本题的第二十六种新证法”,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集体攻关.

这道题让学生“透视”一个简单不等式问题背后的博大精深的“世界”,学生在探索新证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启迪学生更深刻地“悟道”数学解题的奥妙与真谛.

(2)一题多变的教学价值.师生共同探索“变式”,层层深入,共变出8个新的命题,最后一个是:

若ai,bi∈R+,i=1,2,…,n.

且a1b1<a2b2<…<anbn,则

a1b1<a1+a2b1+b2<…<a1+a2+…+anb1+b2+…+bn<a2+a3+…+anb2+b3+…+bn<…<an-1+anbn-1+bn<anbn.

“真过瘾!”这是学生们用换元法或增量法证得“猜想”成立时发出的感叹.

(3)一题多用的教学价值.利用本題的结论,“借题发挥”,可解决多个数学问题,其中包括某年高考最后一题所要证的不等式:

(1+1)1+131+15…1+12n-1>2n+1(n∈N,n≥2).当学生得知,他们无意中解决了高考“压轴题”时,先是惊得目瞪口呆,继而发出会心的微笑.他们感觉到了自身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9  从无疑到生疑

绝大多数教师为了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都会力争把课讲得完整、细致、清晰,也就是讲得很完美、很“干净”,讲得“没有疑问”.一位英国外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中国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没有提出问题,不等于就没有问题!

中国学生为什么“没有问题”?原因之一是中国的老师们“不会生疑”.

课例8  (谁先到达)一辆汽车P从A沿半圆弧运动到B,另一辆汽车Q从A沿两个等半径半圆弧运动到B,见图12,两汽车运动速度相同,问哪辆汽车先到点B?

这是一道小学生都会解答的智力题,容易通过计算得出P、Q同时到达点B.绝大多数学生做完此题也就完事了,不善于通过推广与变式把问题深化,失去了一次极好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我引导学生不断深化.

深化1:把“两个半圆”改为“n个半径相等的半圆”,情况如何?见图13.

小学生也可以证明,同时到达.

深化2:“线段AB上有n个半圆(半径允许不相等)”,情况如何?见图14.

学生仍然可以证明,同时到达.

深化3:如图15,图中凸多边形均相似,是否有

AD+DC+CB=AD1+D1C1+C1B1+B1D2+…+Bn-1Dn+DnCn+CnB?

初中生可以用相似多边形性质,证明结论正确.

深化4:如图16,图中各“曲线段”相似,是否有曲线段AB的长等于n条小曲线段长的和?

谁能证明?小学生证不了,初中生证不了,高中生也证不了,只有大学生才会证.不过这个大学生要学了定积分之后,才能证明结论正确.具体的证明方法,就留给读者去探索吧!好好的一道题,怎么“整出”那么多问题?

10  从小气到大气

当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总的说来“大气不足”.这固然与现行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有关,但也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积累、能力水平、文化素养等有关.即便是为了测评和升学,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完全可以大气一些.

“小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以数学教学为例,数学概念教学的“掐头去尾烧(鱼)中段”的干焦面孔,而忽略了对数学知识的火热的思考;钻数学解题教学的“特技特法”,而忽略了数学解题教学的“通性通法”;以高考中考不考為由,扼杀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适当延伸的渴望;不重视“选学内容”,甚至视“选学内容”为“不学内容”;等等.

课例9  (最美等式)某数学教师上“复数”最后一课,书上有“小体字”的选读内容,讲复数的指数形式等.我听课时,以为老师会有“最美等式”的生动故事,没想到老师却说:“大家功课紧,选读内容就不读了吧,可预习‘小体字’之后的解析几何内容.”我当时的反应是:“老师啊,你不能这么‘小气’,没文化啊!”

“eiπ+1=0”是传播“数学文化”的很好案例,也是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极好案例,如此“失之交臂”实在可惜!

我每次教复数时,都会这样讲:……奇巧而有趣的是,数学中的“五朵金花”——中性数0、基数1、虚数单位i、圆周率π、自然对数的底数e,竟能开在同一棵树上,组成一个“最美的艺术插花”—— eiπ+1=0,不可谓不绝!

我还让学生欣赏我为此写的数学小品文《数苑中的“五朵金花”》,学生在“意料之外”与“令人震惊”中,又一次体验到了数学之美、数学之奇、数学之趣.

我期盼数学教学大气一些,数学的横向联系与纵向深入,都需要我们大气.愿数学教师,能气度不凡、不落俗套,自觉成为有“文化”的数学教师,自觉成为“数学文化”的传播者,自觉成为有“文化”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  任勇.觉者为师:好教师成长之新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6.

[2]  任勇.期盼数学教学“气”象万千[J].数学通报,2011,50(09):4550.

作者简介  任勇(1958—),男,河南信阳人,中学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师教育和数学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思考
“以读促写”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听、看、想、说、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识谱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探索与思考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