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历史议题式教学中结构化情境的创设*
——以“棉花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专题复习课为例
2023-12-19戴玉丹黄安琪
戴玉丹 黄安琪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中建议:“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历史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提出探究问题、开展史料研习、组织历史论证。”这就对广大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组织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议题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核心素养立意选定课题,再以议题为线索,创设结构化情境,设置序列化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通过问题解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议题式教学中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议题是突破知识本位的,是对教材的深挖、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探究欲望、具有思辨性和价值导向。结构化情境运用某一具象或一个例子串联议题,情境内容完整、有序且具有较好的逻辑结构,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运用无关联的几个情境作为教学素材的“情境碎片化”缺点。在初中历史议题式教学中创设结构化情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搭建可攀援的“脚手架”。
本文以世界近代史的专题复习课为例,探寻议题式教学中结构化情境创设的方式,以就教于方家。
一、立足学生学情,确立中心议题
议题是开山之斧,是教学的题眼所在。想通过创设结构化情境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框架,开展议题式教学,首先要立足学生学情,确立中心议题。新课标在“世界近代史”的课程内容中提出,世界近代史“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从这些表述中不难看出,世界近代史重点知识线索清晰,而且这些知识之间是有逻辑关联的,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较为抽象,不易理解。为此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具象化事物作为呈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媒介”,并通过设置与衣食住行、言谈话语等日常生活相关的结构化情境,引入所要认识的历史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与之相关的历史由来。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的学术著作《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给了我们灵感。在此书中,学者通过棉花这一众所周知的农作物,勾连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将黑奴贸易、工业革命等宏大历史叙事融于小小的棉花之中。棉花在全球流通的历史,也即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不仅伴随着世界日益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而且还是一部充满胁迫、暴力、掠夺和奴役的历史。因此本文将“世界近代史”专题复习课的中心议题定为“棉花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二、深挖历史教材,设置序列化问题
确定中心议题之后,梳理、深挖教材从而设置序列化问题,形成议题线,是创设结构化情境的重要一步。笔者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具体如下:
课时课题议题相关内容(教材原文)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等材料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九年级下册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了发展本国的棉纺织业,英国从印度进口大量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九年级下册第3课美国内战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运来……布匹,但遭到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严重滞销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围绕中心议题设置序列化问题,形成议题线,从而为创设结构化情境、开展议题式教学做好了铺垫。本课设置的序列化问题如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
三、借助典型素材,创设结构化情境
建构主义学者布鲁纳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立足序列化问题,选取合适的素材,构建结构化情境,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带来沉浸式的课堂体验,达到“课程内容情境化、情境内容课程化”的目的。对于“棉花”这一事物,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认知是,这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种植。因此,我们所要呈现的材料,应当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对棉花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广泛地进行资料搜集后,笔者选取了多样化的图文材料,分别从游记图、历史学家、文学作品、马克思著作四个不同视角,精选素材,通过设计论证观点、画流程图的个人活动,小组讨论的组内活动,辩论赛等活动,以棉花为线,创设结构化情境,带领学生重新认知棉花——它是一种能撬动世界史的神奇之花。
在陕西师范大学编订的《第二届议题式教学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选编》中,每篇教学设计都有一个“三线”“四层”的金字塔模型,呈现出议题线、情境线和活动线。笔者借鉴这种模式,将本课的框架模型设计如下:
在框架模型的指引下形成如下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棉花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但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围着这种被称作“白金”的植物,近代人类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明争暗斗。你知道世界近代史中有哪些知识是和棉花有关的吗?
议题一:棉花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棉花如何驱动黑奴贸易?
【情境史料】
材料一
图注:《曼德维尔游记》插画“植物绵羊”(欧洲人在新航路开辟前对棉花作物的想象)
材料二 这些欧洲公司的共同点是,他们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在东南亚交换香料,同时也把纺织品带回欧洲,在那里,棉花可以在国内消费,也可以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到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去工作。有史以来第一次,棉纺织品涉及一个跨越三大洲的贸易系统。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情境活动】你从材料一图中解读出哪些信息?请在以下“三角贸易”示意图上,填写“出程”“中程”“归程”与棉花有关的活动。棉花在黑奴贸易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你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设计意图】引入《曼德维尔游记》中一幅奇特的棉花图,旨在让学生了解棉花作为一种作物,原本在欧洲是几乎没有的,当时欧洲人对棉花的认知程度非常低。图注“欧洲人在新航路开辟前对棉花作物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联系所学:棉花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才成为一种全球性商品流通。《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的情境史料则更明确地呈现了这种全球性商品是如何在各大洲之间流通的,涉及世界史早期殖民掠夺、资本原始积累的相关知识。情境活动中,让学生在“三角贸易”示意图上写出棉花在其中的作用考查学生时空观念,观点论证则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样层层递进、逻辑强的情境,使学生对棉花的认识逐渐深入。
议题二:棉花与资本主义技术革命——棉花如何引爆工业革命?
【情境史料】
材料一 谁说工业革命,谁就在说棉花。
——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 由需求引起发明的模式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一个领域的发明产生了不平衡,会刺激其他领域相反的发明来纠正这种不平衡。例如,棉纺织工业最先实现机械化,……,对棉织品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因此,强大的旧毛纺行业在1700年设法通过了一项禁止进口棉布或棉织品的法律。不过该条法律并未禁止棉布的制造。这就为当地工业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有魄力的中间人很快就利用了这一机会。当时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加速纺纱和织布,以满足巨大的、受保护的国内市场的需要。当时设了很多奖项来奖励能增加产量的发明。
——《全球通史》
【情境活动】联系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棉花产业是如何引爆工业革命的。请用流程图的形式为画出来。
【设计意图】情境史料引入历史学家简短的一句观点,让学生思考棉花是如何引爆工业革命的,从而理解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情境活动是以画流程图的方式呈现棉花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这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飞梭、珍妮纺纱机、蒸汽纺纱机的起源,从而加深对棉纺织业的一系列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的理解。以上两个递进式情境问题把学生学习引向深入,以此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参考图示如下:
议题三:棉花与资本主义制度扩展——棉花和美国内战有何关系?
【情境史料】
材料一 汤姆原以为自己能有点闲暇读《圣经》,可是这儿根本没有闲暇这回事。在农忙季节,雷格里毫无顾忌地逼着奴隶们天天干活,连礼拜天也不放过。他为什么不这样干呢?这样他多收了棉花,打赌赌赢了,就是多累死几个黑奴,他还可以买更好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
材料二 棉花就是这个县的心跳,棉花一种一收,心脏一舒一缩。
——《乱世佳人》
材料三 19世纪美国——“棉花王国”崛起正是基于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同时,美国的奴隶制度也因为植棉业的兴起而具有了活力,并且得到强化。然而,奴隶制度为美国带来了南北方尖锐的矛盾,最终引发了美国内战。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情境活动】
组内讨论为何《汤姆叔叔的小屋》和《乱世佳人》描绘的黑奴制的情感色彩完全不同,并讨论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两本世界名著,以文学的视角透视真实的历史,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南北方的差异,由此进一步思考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北方坚持废除奴隶制,是因为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奴隶制阻碍了劳动力和市场的扩展;南方维护黑奴制度是因为南方经济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所以这两部文学作品情感色彩完全相反。南北方在劳动力、原料、市场等方面矛盾激化,根源在于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矛盾不可调和,由此美国内战爆发,最终北方获胜,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将资本主义制度扩展到美国南方。以上情境活动从特定问题出发,先以文学的视角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来分析历史问题,然后结合史料进行探究、讨论,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议题四:棉花与资本主义世界格局——棉花挑起了鸦片战争?
【情境史料】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年至1835年的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在中西贸易中能够改观西方对华贸易入超局面的不是来自西方的货品,而是来自东方印度殖民地的货物,先是棉花,后是鸦片。
——郭卫东《棉花鸦片:19世纪初叶广州中英贸易的货品易位》
【情境活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在班级开展一次辩论:白棉布和黑鸦片,哪个是导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正方观点:倾销白棉布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反方观点:倾销黑鸦片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设计意图】情境史料中先以马克思《资本论》的言论让学生了解工业强国英国在印度倾销棉纺织工业品对印度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棉花作为伴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商品,是如何左右世界格局的。英国为把印度变为其棉花原料产地和棉织品倾销地,先是以东印度公司殖民印度,后因印度民族大起义而直接统治印度。除此之外,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然后以一则学术论文片段启发学生回忆所学,并揭示鸦片战争爆发与棉花也存在联系。教师通过提供以上两个紧密联系的情境史料,让学生展开辩论,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了解知识间内在的联系,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19世纪中期英国用战争的方式成为棉花帝国,中国、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造成东方国家的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
本文通过一节以棉花为“主角”的专题复习课,呈现了议题式教学中结构化情境创设的方式。“如果说一千节课堂有一千种美丽的邂逅,那么最美丽的邂逅肯定是在主题情境中的相遇。”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下,创设不同的结构化情境,可以为知识框架的搭建提供多种方式,从而衍生出千姿百态的课堂形态。这就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多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