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个坚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2023-12-19方鸿志

教育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思维

●吴 姝 方鸿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胸怀天下。”[1]这“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党和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政治引领作为推进思政一体化的关键,牢牢把握“六个坚持”的根本遵循和文化底蕴,将“六个坚持”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是“六个坚持”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根本遵循。因此“六个坚持”中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坚持人民至上遵循马克思主义追求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根本目标和最高价值诉求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不断弘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的思想。

(二)坚持自信自立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具体的,不是教条的永恒不变的。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做到中国的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把牢未来发展进步的“方向盘”,才能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智慧,才能不断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的灵魂的生动体现。

(三)坚持守正创新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和发展开放性的根本特质

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守正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坚持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正”,也要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发展也是马克思的内涵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我们立足中国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四)坚持问题导向遵循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实践品质和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特点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的体现,它以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为前提发现实践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性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最后从实际出发得出创造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方法路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与发展有着客观而深厚的现实基础,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不逃避问题、不回避矛盾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论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现实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揭示与解答,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实践品质。

(五)坚持系统观念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万事万物都是作为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都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在“两个大局”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牢牢把握宏观和微观、全局和部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全局性谋划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六)坚持胸怀天下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论、人类整体命运关怀论和民族交往理念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和价值本源,以人类的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理论为现实思考,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终极价值目标,思考和关切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高到重要地位,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及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坚持民族交往理念的基础上思考人类未来前途的重大成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六个坚持”的文化底蕴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所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底气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使我们形成了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六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和极强的现实性。

(一)坚持人民至上蕴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智慧

“民贵君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等等都体现了人民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到“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作为执政底气所在的初心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民族情感。

第三,休闲文化视野下的书法更加重视行为过程,这不仅包括一般认为的“写写字”的书法行为,还表现为参观书法展览的过程、旅游书法胜地的过程等等。重过程,不重结果,比如参加比赛为了获奖,参加展览为了加入书法家协会,或者上级领导要求写书法作品的行为,这些为目的(结果)的书法与作为休闲书法的主旨想去甚远。休闲书法就是纯粹为了享受书法的乐趣,如细细揣摩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摄制的《纸上的舞蹈》①,体会笔墨任意渗化的舒适和惬意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坚持自信自立蕴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智慧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所秉承的宝贵精神,自信自立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所在。进入新时代,坚持自信自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我们坚持自信自立,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取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愈加严峻,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自信自立、独立自主,将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坚持守正创新蕴含“守正出新”的中国智慧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智慧中“守正”与“出新”的重要体现。“大道至简,唯正是本”,坚守正道是根本。守正强调的是坚持道德操守,遵循客观规律,我们党一直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初心使命来面对各种形势变化。“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出新强调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出新才有希望,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四)坚持问题导向蕴含“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的中国智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坚持与时偕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聚焦时代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发现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深切期盼的问题,不断推动中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五)坚持系统观念蕴含“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中国智慧

“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都是中国哲学最古老的命题,“天人合一”体现了传统自然观的系统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主客观世界统一,则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体现了一个有机系统。这两个思想都彰显着明显的系统观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系统观念的运用,而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自然观的论述更是天人合一的生动体现。

(六)坚持胸怀天下蕴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国智慧

在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我们始终在追求和传承着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的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追求民族独立和人类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一直秉承着“协和万邦”“美美与共”的精神,不断扩大国际交往,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用世界的发展的眼光关心人类前途命运,既把中国发展好,又借此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全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六个坚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应用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人民至上,坚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价值目标

一是进一步强化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强调树立人的主体地位,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坚持人民至上,有助于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有助于展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人文关怀,以尊重人的个性和多样性为前提,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状况,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进一步坚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5]坚持人民至上有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三是进一步理清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这有助于进一步明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标准。坚持人民至上有助于把是否满足人民和社会需要作为评价标准,把受教育者的接受度、认可度以及是否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责作为评价标准。四是进一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政课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只有先立人,才能成才。坚持“四为方针”为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自信自立,做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价值引领

一是进一步强化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四个自信”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是经过历史检验得出的正确结论。坚持自信自立有助于更好地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强化“四个自信”的培养,厚植爱国情怀,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是进一步加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中国的今天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拼搏,才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有助于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塑造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自立自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三是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坚持自信自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培养学生高度的历史自觉,把握三大规律,从而培养出可以肩负起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坚持守正创新,铺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新格局

(四)坚持问题导向,把牢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生命线”

一是进一步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知识体系构建。人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思政课教学提出诸多新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有助于对其内容不断更新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二是进一步优化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手段。坚持问题导向有助于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创新教学手段,使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更好地入脑入心。三是进一步提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队伍素质结构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思政课教学队伍的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问题导向有助于教学队伍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提高整体素质结构,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六要”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评价关注的主要是教育对象是否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否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有助于在目前较为成熟的定性分析法基础上,不断探究存在问题和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评价标准,从而形成一套适用于不断发展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具有强实操性的评价体系。[8]

(五)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大格局”

一是进一步坚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基本遵循。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系统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因此坚持系统观念有助于纵向上实现三个学段的统筹规划、有机衔接,横向上实现协同育人。二是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协同意识和协同质量。坚持系统观念有助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发挥思政课建设高质量院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学者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学资源信息互联互通立体化交流平台的构建。三是进一步推动“大思政”格局构建。坚持系统观念,有助于加强“大思政”的深度、广度及温度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深度建设;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搭建线上线下融合交互平台、校内校外同频共振教育平台,加强广度建设;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同时深化“三全育人”,在校园中挖掘各岗位育人功能,以人文关怀提升“大思政”温度。

(六)坚持胸怀天下,明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大情怀”

一是进一步加大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教育强度。强化家国情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坚持胸怀天下有助于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提高家国情怀培育比重,引导学生树立家国一体意识,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强化家国认同。二是进一步加大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大同理念,坚持胸怀天下有助于使教育对象认同、奉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其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者和践行者。[9]三是进一步增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胸怀天下包含着命运与共的责任担当,坚持胸怀天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为实现全人类解放贡献力量。

四、“六个坚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应用的实践路径

思维是对人脑客观现实的反映,每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所表述的立场观点方法,都是特定思维在现实中的投射。[10]在“六个坚持”中,蕴含着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等多种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坚持和运用好“六个坚持”,就需要先坚持好“六位一体”的科学思维。

(一)以历史思维坚持人民至上

历史思维,是对过去的反思性思维、对现实的辩证性与批判性思维和对未来的创新性思维。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要以历史思维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其贯穿于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增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教育者要适时转变角色定位,抓住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堵点和情绪沸点[11],在讲深、讲透、讲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单向对话向双向对话的转变,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二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时代新人要用理论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因此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以事实讲道理、以道理证哲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自觉。三要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发展水平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要把“学生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根本遵循。要建立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科学化评价体系,建立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的辩证评价体系,建立学生为评价主体,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统一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以政治认识和方法论应用为主体的发展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相一致的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二)以创新思维坚持自信自立

创新思维,是指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的道路上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以创新思维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开拓创新。

一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自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本质是讲道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魂为根。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学理性研究,将理论结合具体实际讲深讲透讲活,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重要地位。二要讲好“五史”坚持道路自信。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要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三要讲好“中国之治”坚持制度自信。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把“中国之治”放在国际大环境中去讲,使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四要讲好中国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逻辑,要讲清楚当今中国道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与传承,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三)以辩证思维坚持守正创新

辩证思维,指以普遍联系、不断发展、客观变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应以辩证思维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坚持观察问题的客观性、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以辩证思维进行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学习并运用辩证思维。

一要守立德树人之正,创教学机制之新。[12]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表现,是思政课一体化根本任务。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推进社会、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实现育人共同体构建;要创新教学队伍,使思政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理性研究、拓展视角、创新思维。二要守马克思主义指导之正,创教学内容之新。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的根和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创新成果这一核心内容。要不断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对课程和教材进行革新,培养和激活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维,进行理论思维训练。三要守教学目标之正,创教学方法之新。坚持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教学目标,把单一理论灌输转化为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转向现代智慧教学手段和社会大思政课堂教学;把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利用语法叙事、语义叙事、语用叙事来进行相关的知识讲授。

(四)以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

底线思维,是一种后顾性思维,客观地设定一个最低界线来对最坏结果作出充分准备的思维。底线思维是防止出现向“黑天鹅”事件转化的“灰犀牛”现象的有效手段[13],在当前“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要以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底线所在。

一要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坚定教师政治站位。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党的基础理论培训和针对性时效性的形势政策培训,坚定其政治站位。二要坚守和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并加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防止网络上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学生的思想。三要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敏锐发现诱发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防患于未然。

(五)以系统思维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及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全面综合的认识对象的思维。系统思维是系统观念的根本,也是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遵循。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扩大系统范围,提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整体谋划教学目标。[14]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纵向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不同教学目标;横向分为政治、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同教学目标的目标体系。二要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系统整合教学内容。纵向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和心理思维发展状况,横向结合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特点设定不同教材内容,实现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和连贯。三要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系统谋划教学体系建设。要推动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建立不同学段教师的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要推动“三全育人”等协同育人机制来不断丰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系统。

(六)以战略思维坚持胸怀天下

战略思维,是指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的使命担当,也是一种战略思维方式。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要以战略思维坚持胸怀天下,要在两个大局中进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一要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要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中讲好中国底蕴,而且要在国际变局中讲好中国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使学生在“中国之治”中感受“中国之智”。二要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培养共同体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国内外发展实际,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及“天下大同”的精神意蕴,培养共同体观念,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大局意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大格局的青年。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