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
——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
2023-12-19姚振刚马国胜杨艳山
姚振刚,马国胜,杨艳山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1]。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改变教育生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帮助人们适应数字化时代[2]。国家高职专科及本科涉农专业目录均对农业类专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设置。
教育部在2022 年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要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3]。从国际到国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新热点,也成为教育改革实践特别是教学创新的主要突破口[4]。打造好标杆模范,加强政策引领作用,通过项目推动引导学校从需求出发,从不同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和发展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5]。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理念与实践的研究,对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新需求,打造的“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入选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教创新高地建设标杆项目,该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成功入选了工信部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学校联合主持畜禽智能化养殖国家资源库1 个,入选省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40 门。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探究该校在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了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模式,旨在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
1.1 打造5G 双域专网,引入“平台+教育”教学模式
与中国移动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成苏州市高校首家5G 双域专网,实现了校园网和5G 网的互通互联。5G 环境下的4K/8K 高清直播技术实现了“理论教室+实训基地+田间地头”三地一课同步教学,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了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封控期间保障了全校近7 000 名师生的在线教学与学习工作。信息化管理中心协助教务处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智慧云课堂”在线教育教学平台,引入“平台+教育”的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移动学习和创新互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疫情期间,通过“智慧云课堂”平台,90%的课程都实现了线上教学,学生足不出户就完成了线上学习。为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教学的平稳有序运行,学校以该平台为基础,继续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持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2 打造“AI+教育”平台
学校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校企合作,进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试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课堂教学数据,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打造个性化的“AI+教育”平台。根据学情科学地规划学习路径,智能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使课堂教学过程透明,诊断信息实时,改进举措及时,彻底打破课堂教学“黑箱”模式。
1.3 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多元评价
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涵盖教学、科研、学生、人事、一卡通、图书馆、宿舍、招生、就业、数据预警10个方面,近50 个数据的分析模型,对学校教育教学全流程实时数据进行采集监测。通过分析、整合数据,为学生打造数据画像、个性标签、校内轨迹等,针对学生个体成长状态和群体发展规律,建立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
2 建设智慧农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农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依托“一平台”(江苏省智慧农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三中心”(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生鲜农产品保鲜协同创新中心),针对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三难三高”问题,按照“能实不虚、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原则,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大数据集,并通过“模型建立→数据挖掘→可视化表达→实时诊改”的线路,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向师生提供全方位的虚拟仿真试验教学服务,主要举措如下。
2.1 实现产教精准对接
从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实际出发,专业链对接智慧农业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智慧种子种苗、园艺生产、精准农业航空应用、设施农业装备四大主题12 项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加快农业物联网、智慧质量控制(植物保护、环境控制)等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聚集现代农业、数字农业、绿色农业进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应用维护和示范推广,建成全国一流的虚拟仿真苏南模式,实现产教精准对接。
2.2 促进校企团队融合
创新“教产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双师队伍构建模式,建设农技云、专家系统、病虫害检测系统等5G 智慧农业平台,使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常态化。以高效运维服务为目标,打造一流的基地管理共享平台,基于平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使资源效能最大化[6]。为增强团队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理想信念,树教书育人楷模、技术创新模范,广纳英才,建立仿真教学和研发人才梯队,促进校企团队融合。
2.3 形成成员利益共享
围绕农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发展新需求,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类专业有机融合,以打造长苏锡常都市圈职教高地标杆项目——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为契机,在基地内探索基于权责量化、多元互易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团队利益约束规则,形成团队成员、合作企业、用户、关联企业等建设成员间的共建共享。基地建成后,将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全天候在线服务的优势,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碎片化”时间,自主开展“基础类+创新类”虚拟仿真任务实训,并与教师在课中引导的重难点以及实物操作训练无缝衔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智慧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3 探索“岗课赛证”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选取设施农业与装备、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以实践的方式扎实推进农业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从“岗”“课”“赛”“证”融合融通的角度探索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其他相关专业实践数字化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实践路径。深化1+X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课程教学与考证要求相衔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技术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7]。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新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探索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以课程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以企业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为载体,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8]。实现以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探索构建“课岗融通”课程体系的路径;同时,将职业技能大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标准,探索构建“课赛融通”课程体系的路径。根据“岗课赛证”内涵,以岗位需求为目的,制定基于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4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将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创建五段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从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出发,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企业案例作为课程的实训案例;第三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模拟环境中开展企业小型项目实践训练;第四阶段以行业企业标准、职业标准为要求,安排学生在合作企业产业基地进行顶岗历练;第五阶段以顺利就业为目的,由学生结合个人意愿及企业的用人需求,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签订三方协议。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联合开发,校企深入融合,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实行“双导师”制度,理论知识由学校专任教师进行讲授,岗位技能实践由企业安排工程师和技术技能大师进行传授。制定工作职责、学徒实习管理制度和学徒实习考核制度等。实施项目化教学,开展素质提升活动,形成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长效机制。
5 推进产教融合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在2022 年2 月11 日发布,明确指出中国农业基础薄弱,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保障机制仍不健全[6]。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首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该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进行深入地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9]。
该校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创新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稳定的师资、富有成效的专业改革和政策支持,使现代学徒制在该校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试点可行且可操作。该校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订单班,发放企业奖学金1 万余元。在订单班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了典型岗位、典型产品和典型案例进课堂,开展了项目化教学模式,联合培养了超过100 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订单班的基础上,学校还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共建了以“江苏省技能状元”梁双翔为领办人的农机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现有成员12 人,其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 人,江苏省技术能手2 人,高级技师2 人,高级工程师2 人,技师8 人。以“传承、创新、合作、贡献”为理念,持续弘扬“工匠精神”,为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2020 年以来学校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共建了“久保田培训中心”公司实训基地和“常熟市龚巷”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同堂教学,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农业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的理念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引领示范作用还不明显,需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价值体系的优化、创新和重构,以高职院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明确农业人才培养中信息化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进一步明确建构智慧教育平台的工作原则、内容和目标,通过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积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农业人才培养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