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路径
2023-12-19吴俊策
吴俊策,杨 洋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昆明 650111)
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指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要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企业干自己擅长的事,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1]。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是共同富裕实施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实践路径。农户与企业同为市场主体,双方的经济活动都以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如何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通过对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厘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提供参考。
1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概念、原因及意义
1.1 共同富裕与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概念和内涵
在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共同是指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富裕的公平和范围问题;富裕则是指差别富裕[2]。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是指通过落实农企合作扶持政策,促进农户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重点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让农户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让企业干自己擅长的事,同时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构筑起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二维格局和长期发展机制,最终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1]。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主要由利益机制、联结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构成。①利益机制。农户或企业可提出利益诉求,如果利益诉求得不到解决,就需要加以调节,以使农户或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如果企业认为必要,可以自行保障基地建设者即广大农户的利益,或在整个产业遭遇危机时,由国家启动保障机制,对农户、企业等的利益进行保障。②联结机制。联结机制由内生性联结机制和外生性联结机制构成。内生性联结是指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结,是基于双方客观需要基础上的内在的联结;外生性联结是指依靠外部力量将企业与农户组合到一起。③约束机制。内生性约束即为自律,外生性约束即为他律。从约束的形式上看,大致分为制度约束、经济约束、行政约束和道德约束。④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由内生性自我激励机制和外生性外部激励机制构成[3]。
1.2 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原因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是由企业和农户相辅相成的辩证发展关系所决定的。企业是产业振兴的生力军,发展企业是实现农村人口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又离不开农民,农户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一方面,这是由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中国农业产业中绝大多数农户依然是以户或个人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而农业企业在组织程度、资金、专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弥补小农户的不足,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4]。通过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和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能对农户和企业的发展实现高效精准施策,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作为促进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有效路径,农企双方利益联结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利益联结模式脆弱、不紧密,仅靠“输血式”脱贫难以解决群众持续增收的问题。而能带动群众发展,实现增收致富的企业也较少。
建立完善合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对于稳定农企双方长期合作关系以及维护双方长远利益至关重要,有助于推动农民群体增收,加快突破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坚实的根基,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3 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重大意义
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获得务工收入和最大收益的有效渠道,有助于推动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5]。一方面,它提高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健全的联结机制能够营造一个更公平、更安全的商业环境,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通过该协商机制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掌控自身的利益议题,同时尊重农户这一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另一方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引导农户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盘活乡村资源要素,为农业增效赋能,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分散、资金零星、房屋空置等问题,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做大农民共同富裕的“蛋糕”[1]。
建立合理、稳定和完善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可以实现和保护农企双方共同利益,实现双赢。有利于兼顾各经营主体的利益,使农企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同时促进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及现代化经营,对农户增收、企业壮大、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2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主要类型
2.1 股份合作型
股份合作联结机制是指农户通过资金、技术、设备或土地等单一或多种生产要素直接入股参与企业经营,从而获得资产性收益的一种联结机制[6]。该类型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方式,将相对分散的山林、土地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整合、集中发展,同时进行折股量化,农户通过务工、土地入股的联结方式实现户均保底增收。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车间、光伏发电、小水电和小矿产资源开发等乡村振兴项目形成的厂房、库房、交易市场、设施设备、景区景点、停车场和经营场地等资产进行折股量化,在民主决策基础上,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收益分配方式,让农户和企业结成利益联结体,抱团发展,按比例分红,实现利益共享。同时优先支持农户发展,让农户享有优先分红的权利,进而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股权”量化到户机制,使农户当上股东、获得分红,调动了多方参与“开源造血”的积极性。一方面让需要资金的合作社、企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则以股金的形式量化到农户,让农户当上股东,确保其长期收入。以项目资金量化为股份,参与企业经营和收益分成,既解决了企业资金难题,又提高了财政资金和群众的务工效益[7]。
2.2 订单合作型
订单合作型是指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介入到农户的生产过程中,通过与农户签订农产品产销订单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实行联结。该类型主要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企业将原料加工环节交与农户,同时负责为农户提供种(苗)、农药、化肥等农资和栽培技术、市场信息,给与资金扶持,并负责产品营销等,农户只需要提供土地、劳动力,投产后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以此来确保农户利益。该类型的特点是,农户要提前和企业签订收购协议,确保实现订单农业有订金。这样既解决了农户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又实现了农户稳定增收与利益分享[8]。如广西省昭平县金拇指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借果还果”的种植模式,把果苗免费委托给农户种植,并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待果实成熟时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解决了农户缺少资金和种植技术的问题,帮助当地农户增收。
2.3 流转合作型
流转合作型即土地流转聘用,亦称资产返租型利益联结,是指农民将原始土地资源经营权流转给企业,企业发展产业后将“成品土地”返租给农民,农民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劳动获取租金、薪金、分红等收入[9]。其中,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是流转合作型的主要方式。在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大背景下,结合承包地二轮延包即将到期的实际,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盘活存量资源、资产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农户、村集体与企业三方合作共赢。以安徽省全椒县古河镇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为典型代表,分析其逻辑结构。首先由镇里主导,整合乡村振兴到村项目资金、村集体土地及农民经营土地,经过土地流转后,利用项目资金建设养殖场进行租赁;然后交由企业主管,对养殖大棚运营进行统一管理、经营;接着由养殖户进行承接,企业将养殖项目发包给养殖户;最后,由企业根据收益情况进行收入分配,同时脱贫户也参与土地入股、租赁流转收益分配[10]。该种通过“土地流转+务工”进行的土地流转合作型利益联结方式,既盘活了农村闲置的资源,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农户的务工和分成等,使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2.4 用工合作型
用工合作型即务工就业劳务联结[11],是指各类经营和服务主体优先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就业、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或临时用工,支付合理劳动报酬,以此来稳定低收入农户收入来源;并对劳动能力相对较弱的低收入农户,支持镇、村或乡村振兴企业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增加其收入途径。用工合作型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结合当地实际,依托地方生态资源进行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户提供多种工种岗位;也可组织动员农户向周边地区或发达省份输出劳动力。从现实客观层面来看,向先进地区输出劳动力或农户外出打工是用工合作型比较成功的典型运用方式,也是农户快速增加收入、巩固脱贫、进而增收致富的捷径。尤其是农村年轻劳动力应是用工合作型利益联结输出的主力军,也是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重点实施对象。
2.5 经营合作型
经营合作型是指以产品代销、租赁经营、生产托管、房屋联营4 种模式为主要代表的“市场式”利益联结方式。产品代销,是指农户生产的产品由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乡村超市等市场经营主体代为销售并获得相应分成的合作机制。租赁经营,是指农户的土地或房屋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暂时租赁给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经营主体,由企业进行统一生产经营,农户获取租金收益的资产性收益联结。生产托管,即“托管式”联结,是指农户将自身所需要进行的农业生产行为委托给以村集体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相关市场主体,并按照约定付费或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高效型联结。该模式鼓励企业采取代种代养等方式,带领农户发展产业增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角度出发,组织农村劳动力,组建农业生产服务队,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等农事服务。房屋联营,即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合伙型联营联结。模式特点是企业等经营业主、村集体和农户三方紧密合作,农户以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入股,村集体以财政乡村振兴资金入股,经营业主负责投资和对农房进行升级改造,以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在协议期内对村集体和入股农户实行保底分红。在该模式下,农户以农村闲置房屋等资产使用权出资,与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等共同经营,开发乡村旅游业、生产生活服务业、休闲养老业等,使农村闲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助力赋能[11]。
3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尚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利益联结机制不完整,农民获利较少。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紧密,农村专业合作社管理松散、运行乱,导致农民获利少。另一方面,农户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合约双方欠缺诚信、履约难和违约率偏高的现象较为突出。
2)企业竞争力弱,缺乏助农意识。农户大多处于弱势群体,企业主动联结农户的能动性不足,较多企业缺乏经营竞争意识和助农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利益较少惠及农民,农民收入缺乏长期保障。
3)企业转型发展升级较难。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微企业数量较多,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较为缺乏。
4)生产成本压力大。在原材料、用工和销售等环节,不少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成本压力。
5)风险意识薄弱,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企业发展中存在少、小、弱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较多企业抗风险和高质量发展能力较弱;面对“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一些企业和农户风险防范意识严重不足,处理应急突变事件的能力较为欠缺。
6)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分工不合理。传统一二产业发展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资源严重不足,相关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比较薄弱。
7)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较为滞后。不少农业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较多企业和农户未能与时俱进地运用新兴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跟不上科技革命的步伐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8)利益联结相关政策执行保障不到位。农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农企联结政策执行力度偏弱,农企双方不同程度地存在融资贷款难、渠道少、隐患多的问题[12]。
9)联结方式单一,可持续性不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合作方式大多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长期的和可持续性的利益联结[13]。
4 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政府有义务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助企纾难的力度。首先,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确保联结机制的稳定和扩大。其次,要加强企业质量品牌建设,培育企业特色品牌,提升企业主体的创新能力,推动地方现代农业由产品模式向品牌模式转变,打好农业品牌建设“组合拳”,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户可持续增收[7]。再次,在3 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生产保障。一是要统筹土地规划,完善农业企业土地优先政策。优先利用存量土地,保障企业用地需求。各地区新编国土空间规划应预留部分用地指标,保障农产品企业建设用地的需要。二是要着力解决农村资产闲置的问题。制定盘活存量资产行动计划,采取得力措施逐年消化利用闲置资源。一般采取灵活的方式来盘活存量资产,如农户以土地出租、入股等形式盘活农村自有存量资产。三是要保障企业生产用电、用水需求。要着重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用电、用水、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生产优惠政策,特别是农产品初加工要执行农业生产用电。最后,要加强农业人才建设。制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人才政策,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乡村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广实用农业技术,激发村民学习兴趣,培育村民生产、就业的实用技能,打造一批懂经营、善营销、创品牌的返乡创业农民联盟团队,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建设内生动力[14]。
4.2 构建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完善农企联结基层组织。在建强基层组织、骨干力量等方面优化措施,下功夫、出实招。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深化村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把致富能手引入村“两委”,让懂产业发展的干部挑大梁。同时,强化乡(镇)、社区统筹领导,同步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党组织、党员领办合作社,动员农民积极加入合作社,在自然村逐步建立完善专业合作社,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2)压实利益联结责任。推广利益联结项目负责制,力求使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比例全部提高至100%,这也是下一步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及乡村振兴工作队3 支基层一线队伍的职责和工作重点[12]。
3)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利益分配。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利益分配,企业才会更有利润,农民的收益才会不断增加。
4)健全农企双方违约惩罚机制。规范农企生产购销行为,健全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诚信制度、违约惩罚制度,依照法律和章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完善农业保险。要引进金融保险服务,构建优化完善金融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同时鼓励企业组织农户参加相关的农业保险,并且在联结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发生风险时,要有专门的企业协调保险公司,给予企业和农户相应的保险理赔,为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提供保障[15]。
4.3 完善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户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保障农户和企业利益联结“联得长”“联得紧”。
一方面,要发挥机制保障作用,确保利益“联得长”。一是要鼓励农户和企业进行股份合作,不断强化农企利益联结。根据各地农业产业链结构、农户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产品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市场联结、契约联结、战略性合作联结形式或股份合作,积极引导建立购销合作、产业链利益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同时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模式,内联科研、外联市场、下联农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5]。二是要发展集体经济,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利益联结取得好成效。大力推行“党组织+集体经济项目+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股份合作、技能培训、劳务用工等形式,组织产业链条上的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协同互促,共同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受益同频共振。例如,农户可以利用村集体耕地、林地、果园、水塘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由企业负责品牌打造、市场销售和保底收购,合作社负责生产组织和技术指导,农户直接参与生产、就近务工。村集体、农户获得分红,能促进农户收入实现稳定提升,同时还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不再被动参与,而是深度融入,不再过多依赖政府,而是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发展,不仅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也让农民真正成为集体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16]。
另一方面,要构建利益联结共同体,确保利益“联得紧”。一是要建立多元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大力引进现代化企业,加强培育市场主体。同时要因地制宜、合理落实多元利益联结模式,大力推广完善“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基地(园区)”的联结机制。特别是企业要以强带弱,全面推进订单农业[17]。二是要因户施策建立稳定的农企利益联结关系。全面加强农企联结发展指导服务,推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政策体系,因地制宜选择“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纽带。三是要努力实现农企利益联结全覆盖。落实利益联结政策,切实提升乡村振兴产业对农户的覆盖面,力争实现所有农户与市场主体都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确保每户农户都至少建立起1~2 种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利益联结市场主体(谁来带)、明确利益联结对象(脱贫户或监测户)和明确利益联结方式(带动方式)[18]。
4.4 加强机制创新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守正创新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根本途径。
一方面,要健全创新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发展机制,拓宽农户和企业的融资路径。一是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二是破解制约农企联结发展贷款难问题。如大棚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大型农机具质押、农业订单质押和一级仓储质押等。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升信贷产品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性。四是建立科技金融平台,畅通小农贷款渠道。要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鉴证、评估、担保、保险、风险分摊、收储和处置等流程,推行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由政府牵头,打造金融机构、产权交易中心、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特色服务,为农业民营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有效供给,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实施信用激励服务模式。从搭建地方产业化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适度规模企业信息平台着手,制定差异化信贷支持措施,发挥金融支持奖惩的重要作用,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
另一方面,要创新土地管理、科技与人才管理以及招商引资等机制。一是创新土地管理机制。要在保护农业综合生产的前提下,规范农业土地流转政策,制定流转指导性价格;推进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给予财政奖补,同时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登记颁证。二是创新科技与人才管理机制。要强化创新创业政策创设,培育创新创业新群体;搭建返乡回乡创业新平台,培育新产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共享,加大产业研发力度,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加快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各类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以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回归创业为主要招商方向,以政府驻点招商、政府组团招商、专业展会招商、中介代理招商为主要招商策略。通过报纸等大众传媒,举办重大招商推介活动,采用多种途径创新农企联结、乡村振兴招商引资机制[15]。
4.5 畅通农产品国际国内双循环流通渠道
建立稳定的、长久的和可持续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关键是要畅通农产品国际国内双循环流通渠道,同时以内需发展为主。一方面,要健全信息化机制,畅通农业链循环。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电商、网络直播等线上农企购销信息服务支撑平台,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内外循环[12]。二是要搭建“互联网+农业”的农产品流通服务销售平台,为基地生产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服务,推动智能农业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信息水平,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产品现代物流平台建设。打造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万物互联”环境,是保障农户和企业进行有效稳定联结的载体,也是布局农业产业链的重要支撑。一是要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市场平台。高效的流通平台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抓手,同时还要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平台,督促农企双方注重产品质量。二是要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支持冷链物流重点项目,发展冷链物流支持生鲜农产品生产的优势。三是要打造国际贸易平台。国际市场也是农产品双循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着重构建完善国内国际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用现代物流平台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从线下向线上拓展,鼓励企业设立特色商品线下线上展销平台,建立国际贸易快速通道,把国际国内市场进行紧密衔接,深化国际经贸合作,促进农产品流通更加快捷、方便和高效[14]。
4.6 健全市场价格风险保障机制,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需要健全市场价格风险保障机制。要建立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农企联结市场价格风险保障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农企联结风险防范体系,实现风险防范有“基金”。农业产业链中种养、加工、流通与服务业等渗透交叉,当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处于结构转型时,由于运转周期长,面对各类复杂风险,农业产业链供给端无法快速调节,且链中物流和信息传递也相对迟缓时,农户对市场需求无法做出快速的调整,农业链面临着断链、停链的风险。因此,政府要坚持防风险的“底线思维”,夯实农业产业链的“安全座”,构建起有效的成本和风险分担机制,激励农业产业链的创新升级,为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进行保驾护航,从而实现保护农户联结收入、企业效益、促进农村与城市共同富裕的目的[13]。
4.7 完善农民创业引导与服务机制
完善农民创业引导与服务机制,是企业和农户进行的一种利益或非利益的联结方式,是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补充。其是利益联结机制的提档升级,是更深层次和更高级的利益联结,有利于激发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破除农户“等、靠、要”的传统小农思想,充实农户生存、就业方面的多项技能,同时还是加速农户等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完善农民创业引导机制要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创设创业引导基金,解决农户和企业的金融信贷等难题,同时为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开辟新渠道。另一方面,完善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服务机制,则需进行农民技能定向培训和创业精准指导等服务。通过农民技能定向培训,可以保障农民具备进入企业工作的技能;通过创业精准指导服务,能够实现企业对个体经营农户的“传、帮、带”服务,使个体农户持续分享全产业链收益,保障其成功创业[19]。
4.8 强化宣传推广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主体是农户和企业,政府职能部门要动员众多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有效扩大联结基数和群体,增强联结抱团抵御风险的能力。动员农企双方积极进行利益联结,需要加强宣传推广。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运用报纸、电子商务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的大众化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媒体对农企利益联结的宣传推动,总结地方农业发展中农企利益联结的鲜活经验,推广一批高效、稳定、能长期进行农企结合的创新典型案例,持续不断地强化利益联结的宣传推广,强化联结机制的影响力,进而有效激发农企双方参与建立完善利益联结的积极性。如可以充分利用农业推介会、农民艺术节、农民丰收节、农产品采摘节、乡村旅游节、丰收开镰节、农家饭厨艺大赛、网红打卡地设计大赛等一批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推广地区特色农产品、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园、特色村落等,提升地方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农企利益联结推广取得实效。
4.9 加强联结效果考核评估,健全跟踪评价机制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还需要根据现实联结实效对联结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同时要健全跟踪评价机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不断对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动态的调整。一方面,要根据地方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利益联结考核机制和切实可行的利益联结考核指标体系。农业主管部门要全程跟踪项目的实施情况,并进行基础数据统计和经验总结,报省农业农村厅。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跟踪评价机制和违约惩罚机制。重点督查农企双方履约行为,建立诚信档案;对前后端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跟踪,使企业能进能退、优胜劣汰,保障农民收益来源的稳定性;还要对农民分享收益的比率和额度进行跟踪,必要时,可通过审计等措施对企业主导的分配方案进行监督检查,以保障农民在更长产业链条上“获得收益机制”的落实。同时,还要通过综合评价,根据市场竞争条件、产业链效率状况及时调整联结机制,避免在保护农民收益的同时,造成企业不合理的经营负担[19]。
5 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经验启示
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好的经验,可供借鉴。宏观层面,一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是前提,要做大共同富裕的总盘子,只有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不断推动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才能确保有利益可联结。市场主体普遍面临比较严峻的生存压力,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先支持联农带农效果好的企业发展,保障市场主体“活下来”,才能确保农民群众持续受益增收。二是选好主导产业。选好主导产业是基础,主导产业是管长远的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地方发展的可持续性主导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三是联结“好企业”。选好联结企业是载体,单靠一家一户发展难以带动农户增收,也不能发展成产业。确定合适的企业主体类型,然后把联结农户的机制建立起来,才有实现增收致富的可能。这些配合农户的企业,要能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四是发挥企业、规模合作社的利益联结示范带动作用。要突出村集体在主导产业中的利润分配收益和有效就地吸纳农民创业就业的地位,保障农民在二三产业中的增值效益,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企利益联结,进而促进农民持续共同增收致富[20]。五是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要大力破除传统小农意识,培育“新农人”,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要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引导小农户以资源入股农业企业、探索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加强农户技术培训、拓宽农村贷款融资渠道、开发与小农户关系密切的农业险种等措施,着力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21]。
微观层面来看,一是选好带头人。选好带头人是关键,发展得好不好,或能不能发展好,关键就看带头人。二是选好利益联结方案。选好利益分配方案是动力,选准利益联结模式是关键。要结合本地特点,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农户实际情况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设计利益联结模式,如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采取托管代养、代种等利益联结模式,对在家有劳动能力的农业人口采取合作、订单、劳务等利益联结模式。三是选好群众认可的发展保障机制。合作社的章程、决算分配制度、岗位目标考核制度、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等都要经过社员反复商讨确定,得到大家的认可,尤其是现金管理及开支审批制度规定等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保障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四是重点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利益联结必须杜绝“坐等分红”“一股了之”等问题,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破除农户“等、靠、要”思想,才能确保利益联结的可持续性[8]。
综上,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要因地制宜,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好产业的基础作用、企业的纽带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机制的保障作用和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要以农民增收致富为导向,创新联农带农机制的新方法、新路径和新措施,推动农户和企业创新双方收益分享机制;确保利益联结联得实、联得紧、联得好、联得长、联得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