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种植效益提升策略
2023-12-19谭旭光
谭旭光
(北京新科睿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 101407)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步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水稻种植方面,随着水稻品种的增加,其产量也不断增加,相应的种植技术与种植效益也有所提高,水稻种植行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人工种植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产量下降,需要对水稻的生长习性和发育周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记录;并与当前的种植技术相结合,对种植方案和条件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升种植效益,保证农民收入,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水稻种植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农民的种植观念传统
农民的文化素养不高,他们的种植观念比较保守,认知程度和知识水平也比较差,专家讲解的新种植技术没有得到农民的认可,这使得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革新进展十分迟缓,成效不大,普及程度也十分低下。
1.2 部分农民使用新技术不联系实际
一些农民尽管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但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却没有与土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从而造成种植技术并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而且还非常不可靠。久而久之,农民对新的种植技术丧失信心,种植质量下降,产量也有所下降。
1.3 水稻中的农药残留量偏高
许多农民为图方便,过分依靠肥料、杀虫剂等,导致水稻中残留大量的农药,对人们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此外,由于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下去,稻田的土地将会逐渐贫瘠,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措施
在进行种植技术的优化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水稻叶龄的观察力度,并要设立特定的观察区。根据不同品种的水稻,确定其茬口与生长特征的差别,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并结合实际进行后续种植工作,使种植人员能够方便地观察到水稻的生长状况。在对水稻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的时候,有关的种植人员应该与所采用的种植技术相结合,从叶龄表现来对水稻的生长效果进行观察,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和改善,达到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目的。此外,有关的种植人员还应该做好田间诊断工作,对田间诊断技术进行正确地运用,从而对水稻的生长状况进行判定,确定对水稻生长不利的因素。田间管理一般以光照、水分等管理为重点,探索各因素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并根据不同时期,采用相应的诊断方法,实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有效控制[1]。
2.1 施肥技术
在实施水稻施肥技术的优化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施肥对水稻种植的重要性,并加大重视力度,才能为水稻施肥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良好条件。通过科学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水稻生长的养分需要。通过对种植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水稻在各个生长时期采用的施肥方法是有区别的。如在水稻移栽后10 d,有关种植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施提苗肥,以保证水稻得到足够的养分。在进行施肥时,以有机肥为主。普通的有机质包括动物粪便和植物腐熟物等,有关的种植人员不能把肥料直接撒在稻田里,必须经过发酵和腐熟后才能进行施肥。同时,要注意有机肥和化肥之间的配合,以提高肥料的使用效果。通常是80%的有机肥料+20%的化肥作为底肥,20%的有机肥+80%的化肥作为返青肥。根据水稻生长期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施肥技术,能够全方位地提高肥料的施用效果,从而为水稻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施肥的时候,施肥的类型、用量和施肥的持续时间对水稻种植效益有很大影响。水稻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而氮元素的充足与否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对肥料中的氮元素进行适当的搭配。
2.2 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进行水稻种植时,优化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种植人员可把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水稻控苗技术相互融合,以提高种植的效益。在传统的水稻种植工作中,无效分蘖属于一种普遍存在的种植问题,如果发生这种问题,就会造成种植资源的浪费,还会对水稻的群体结构造成不利影响,使水稻受到病虫害的袭击,还会产生倒伏问题,从而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很大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种植者既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又要提高控苗能力。在进行控苗工作时,种植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肥料,控制好肥料的施用量和时机,并进行精确计算,对稻田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为水稻的高质量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减少病虫害,有关部门应该从水稻生长初期着手,全方位地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首先,对种植人员进行培训,加深其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了解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并掌握虫害防治技术。其次,在进行种植工作时,有关种植者要对水肥进行科学管理,以确保水稻具有基本的抗病性,为水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同时,有关种植人员还应该对病源进行有效控制,及时对遭受病虫害的水稻进行处理,提高水稻的总体抗病能力[2]。
2.3 灌溉除草技术
该技术是水稻种植技术中重要的一项。因此,在技术优化中,相应的种植人员应对该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水稻除草一般可以与灌溉结合进行,但在进行技术优化时,需要有关部门对两项技术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在进行灌溉技术的调整时,种植者必须对灌溉水的水质进行检测和处理。因为一些水源中会含有有害成分,若在种植过程中使用此类水源,不仅会对水稻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还会对稻田造成污染,降低水稻的产量。所以,在进行灌溉工作之前,种植者应该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确保使用在稻田灌溉中的水源符合要求,从而确保水稻的良好生长。此外,在进行灌溉工作时,种植者应该结合水稻种植的具体情况来选用合适的灌溉技术。并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差异,合理选用适宜的灌溉方法,这有利于提升水稻种植的质量。比如,在水稻返青期,种植人员可以采用渗透式灌溉技术;在水稻有效分蘖的情况下,种植者要做好晒田控苗工作;在孕穗期,要确保种植地的湿度;种植者应当在收获前15 d左右停止灌溉。在以上工作完成后,对水稻灌溉技术进行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水稻生长的需要。在此期间,种植人员应该加大对除草剂正确使用的重视。在水稻种植中,以往的杂草处理以除草剂为主,具有快速、廉价等优点。然而,长期使用除草剂,大部分的杂草都会出现耐药性,使其使用效果逐渐降低,而且,当除草剂渗入到土壤中后,还会对土质、周边水质和水稻品质造成影响。所以,种植者要不断优化除草技术。使用秧田除草剂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因为它是一种复合药剂,对水稻、土壤和水源的影响比较小,而且能在有效除草的同时,防止杂草对其产生抗性,所以使用这种药剂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种植人员在选用除草剂时,要根据具体的种植条件,以确保除草工作的有效性[3]。
2.4 田间管理技术
该技术在整个水稻种植工作中都是存在的,它对种植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技术优化的同时,有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田间管理能力,使该项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在田间管理工作中,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水分管理,二是育苗管理。在对水分管理技术进行优化时,要采用间歇式灌溉方式,建立浅水层,以保证整个生长期所需的水分。在水稻种植中,还包括移栽工作,种植人员要在有水层的情况下进行移栽工作,并确保移栽的水稻是活棵,尽量不会对水稻种植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种植人员在对稻苗品种进行选择时,应该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量,并与种植指标相结合,来选择具有较高萌芽率的稻苗和种子,对种植土壤的水分和酸碱度进行适当控制。另外,种植者可以用药物对稻种进行浸泡,从而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同时还可以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3 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策略
3.1 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
在水稻种植的规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的细碎化,以及不能实现连片的规模化种植。不能解决土地细碎问题,可以在土地流转制度上做出努力,并通过对流转机制的健全,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首先,通过对国家政策的宣传,有效指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对承租户和承包户进行协商,改变农民固有的思想观念。通过对整组与整村宣讲土地流转,达到对土地进行集中连片种植的目的。其次,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转让费设立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并依据管理的规范性、流转的规模等因素,对农民进行了适当的扶持与补助。健全农村社保体制,解决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医疗、养老等问题,逐步解决土地流转之后的农民生活和生存问题。最后,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保证流转行为的规范化,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从而降低土地流转的纠纷。
3.2 建设基础设施
以构建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为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强抵抗灾害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从而对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国家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对其进行长远规划,从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首先,强化农田水利设施,促进排涝抗旱体系的健全,优先扶持灌溉、节水型等基础设施,并通过对地势起伏较大的道路进行改造,达到“路路通”的目的。其次,应加大对粮仓设施、晾晒场所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最后,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将各种不同的社会资金引进来,对小型基础设施的产权归属进行明确,运用相关的政策鼓励个人和民间资本的投入,推动农民、社会和政府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快速形成,从而优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条件[4]。
3.3 优化农资价格体系
导致农民进城务工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粮食种植收益较低。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下降,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就必须加大对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的调节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农资价格的稳定;强化对粮食收购市场的控制,及时调整收购价格,保证粮农增收;增加收购网点,改善国家储备粮的收购环境,构建多元化的销售体系,从而解决粮食销路问题。
3.4 强化生产能力
要实现种植技术的优化,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就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支持。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要大力建设专业化新型粮农队伍,以提升水稻种植户的经营能力。首先,对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建立农户台账,并安排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农户进行实际操作指导;举办培训班,以丰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让种植大户参与学习,使他们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升级,让他们逐渐成为新型职业粮农。其次,充分利用种植户的带头效应,对大学生和有抱负的年轻人进行引导。同时还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来帮助他们解除担忧,大力引进和保留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和完善新型职业粮农的专业化队伍[5]。
3.5 优化惠粮政策
要想让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先进性得到提升,政府需要以“谁种粮,谁得补贴”为核心,加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调整力度,把粮食补贴资金投向粮食生产,保证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及良种补贴等都能落实到种粮户的手中。同时,建议采取财政激励、差异化补助等措施,加大对农户的粮食补助力度;亦可采取高额补贴措施,以引导种植者使用绿色粮食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逐渐转向生态化、有机化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通过对其种植技术的科学运用和优化,可以显著地增加水稻产量,降低病虫害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其种植效益。因此,在水稻种植时,需要对水稻的生长习性和发育周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且要结合本地的种植条件,科学地挑选出优质的品种,对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强化对水稻种植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产量以及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