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漪:曾是中国教师的偶像①

2023-12-19朱寅年曾国华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于漪思想性尺子

朱寅年 曾国华

于漪有一些观点和做法被广为传播,广为称颂,广为借鉴。

对于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比如她坚持语文教学要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重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有人说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 “教文育人”。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一书,第一次对于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思想进行了综合评述,进一步确认了语言/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观点,同时强调不能把语文课简单地归结为工具课,而应该注意这门课程的思想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于漪又进一步强调,语言/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认知、思维的工具,在全面思考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后,于漪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同时继续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于漪开始思考语言/语文的文化内涵,阐释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于漪的《弘扬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等论文引发并推进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语言的工具意义、文化载体意义、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多重属性与多重功能以及它们的多层次多角度性……有人评价说,这些讨论本身对厘清语文教学是什么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景诵、白尘:《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教师之友》2004年第1期。)

她注重情感教学,被人称为 “语文教学界一代情感派大师”。

她对一篇课文要备三次课: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自己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自己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自己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以此验证想的是否有道理。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她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一篇课文,三次备课,她坚持了三年,从而成了全国有名的语文教师。

她总结出了 “点、线、面、体”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她认为:每个教师心中都要有全局,就是根据中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训练项目作科学的安排,这就是 “面”。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点”。教师对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贯串的线索、问题的构思、词句的落实、能力的培养等都要丝丝入扣。因为落实了每一个点,才能形成面。而各种文体、各类知识的教学,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就是 “线”。每条线既有自己的序列,也有相互的关联,须统筹兼顾;各种文体的教学在各个年级的分量怎样适当,教学程度深浅怎样适度,读写怎样结合,语法、修辞、逻辑、文学怎样渗透,都应有妥善的安排。至于整个语文教学,它应该是立体的,应该把思想的启迪、志向的砥砺、情感的熏陶、知识的传授融为一体,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理知识熔于一炉,教学要有详略、疏密、缓急、轻重、起伏、主次。这些要和谐地形成一个整体,就像一首动听的协奏曲。

正是这些成就,使于漪成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座高峰。著名语文教育学者张定远先生评价于漪的语文教育时说:“纵观于漪的治学道路,我们不难发现,步履维艰的岁月曾给她多少不解、多少窘境,又给她带来多少思考、多少顿悟。从语音、语法入手,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潜心钻研教材,一篇文章要用10小时甚至20小时、30小时去探讨,‘把边边角角的时间都用上’,于老师进入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孜孜以求的境界。正是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她得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那就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心中有了学生,便有了与之同欢乐、共患难的激情。”

对于漪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有人进行过梳理和反思。其中,于漪被 “诟病”的方面是语文教学道统至上,为宏大的话语方式压制甚至牺牲了老师和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思想的变化太快,“与时俱进”的速度太快,是一位挺立在语文教育风口浪尖上的 “弄潮儿”。(景诵、白尘:《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教师之友》2004年第1期。)

……

今天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于漪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 “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

于漪之所以是于漪,还在于她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常用一把尺子 “量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于漪努力做到 “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她明白当讲课最含糊的时候,就是废话最多的时候。教师废话一多,学生就如坠五里雾中,于是她每次都给自己留下 “废话记录”,时不时给自己提醒。也有时候,学生能够超水平发挥,提出一些超出备课时想象的问题,于漪也都把它们一一记下,记下解答后的感悟和遗憾。

猜你喜欢

于漪思想性尺子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起承转合+思想性
把握四个『三』『尺子』也简单
尺子变身记
“伟大”与“渺小”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