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

2023-12-19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季于峻男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季于峻男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和统战工作的关键内容,优化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路径,拓宽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广度力度,切实帮助服务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内涵

(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国家所需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基础性事业,事关国家稳定,事关56个民族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动摇。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十四五”发展规划离不开各族人民的接续奋斗,更离不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关键性、全局性支撑,更有利于动员最广大的群众,凝聚各族人民最深刻的共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伟大祖国,共创美好未来。

(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之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指导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先,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针政策是责任所在,使命所托。其次,高校具有各民族学生较为集中、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条件完备、环境成熟的特点。

二、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校受制各学院生源基础,当前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主体还停留在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院,并未作为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协同开展,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情况较为普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协同不够、程度不深、与重点工作的耦合程度不强,现有工作基础难以应对上级部门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要求新指示。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队伍人手不足

辅导员是基层学院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但目前各学院很难专人专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导致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不具有现实环境和发展土壤。在面临民族团结工作的新要求时,很难从工作实际出发采取最优策略,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有待增强。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方法陈旧

当前各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方法多数停留在民族文化节、民族文化月等单一活动,与 “三全育人”要求的建设方向相距甚远。

具体表现在未能从学生成长的规律出发、学生认识的客观条件出发,因时制宜、量体裁衣地调动校内外各类资源,全环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三、高校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践行 “红石榴育人模式”,全体系设计学生成长

“红石榴育人模式”立足各民族学生成长需要,通过把握各阶段学生成长实际,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刻内涵,将民族团结教育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坚持思想引领有 “方向”。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学生思政工作的 “牵引绳”,锚定民族团结大方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持团结进步有 “氛围”。高校要努力营造各族学生交流交往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发挥体教融合的特色优势,搭建寓教于乐的思政平台。

坚持生活帮扶有 “温度”。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常规的帮扶外,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鼓励各民族学生相互关心、携手成长。

坚持健康成长有 “榜样”。通过开展 “石榴籽”月度之星评选等形式,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示范效应,鼓励在各族学生中培育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 “六大培养工程”,全方位聚焦学生成才

高校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立德树人的全领域、全环节,秉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面向各族学生实施 “六大培养工程”,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能力素质培育、日常行为准则、文化引领认同、个性成长需要和民族团结互助六大方向,服务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提升育人实效,推进民族团结。

实施“铸魂工程”,夯实精神之基。面对各民族学生,常态化开展党史、国情、世情、民族政策、校史等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个人成长发展与党和国家发展命运相结合的意识,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心怀 “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

实施“固本工程”,锤炼专业本领。通过学习小组、专业帮扶等形式帮助各民族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从而学深学透专业知识。加强对各民族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努力构建多主体、个性化、重实效的学风建设体系。

实施“筑基工程”,严明行为守则。组织各族学生学习法律法规,专题开展民族法制教育专题座谈和讲座,培育各民族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规范约束日常行为。

实施 “引领工程”,培育文化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各民族学生 “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 “五个认同”意识。通过民族文化节、“石榴风采”达人秀、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演讲比赛等形式,深化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实施 “实践工程”,服务个性发展。组建 “红石榴”志愿小队,鼓励各民族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积极参加大学生服务 “西部计划”“苏北计划”、暑期支教等实践活动,在实地调研、红色寻访、文化宣讲、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并对有兴趣、有能力在 “挑战杯”“创青春”“双创项目”等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出色成绩的学生给予足额配套支持,切实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实施 “互联工程”,深化交往交融。遵循 “春风化雨”工作思路,用无微不至的温暖关怀各民族学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成长实际,实施互联帮扶计划。各民族学生通过 “结对子”的形式进行朋辈教育,自主开展学业帮扶、就业指导。鼓励成绩优异的少数民族学生继续在校深造,号召各民族学生投身西部地区发展建设,实现个人成长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紧密融合。

总之,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职责所在,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经之路。“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高校必须充分把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内涵、聚焦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痛点,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优化策略,真正将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