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2023-12-19淄博市周村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淄博市周村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方 锋
中小学是基础课程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管理与实施单位。由于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深入推行,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已经逐步成为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等众多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作为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的重点,国内很多学校都把校本课程开发视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这在提供大量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对如今的中小学课程校本化开发情况进行相应的探究和梳理,既可以有效增强中小学的课程校本化的理论研究水平,还能促进中小学课程校本化教学实践良好开展。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一旦缺乏足够的特色,就难以实现良好发展。校本课程正是基于帮助学校建设特色价值取向而专门安排的,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必然要求。不管哪所学校都有独属自身的内部与外部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并由此形成了特殊的校风与传统。学校对课程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以此来实现对校本课程的特色开发,这无疑满足了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与发展方向。
(二)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增强其综合素质。不管是地方课程还是国家课程,一般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和普遍存在的适用性,因此很难准确体现出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亦无法对社会上出现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反映。而学科课程的校本化转变则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并对课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灵活的调整,有效推动学生个性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谓的教师专业发展,很大一部分是指教师在课程素质方面的成型与提升。由于学科课程的单一模式,教师缺乏对于课程的决策权,他们只能遵守相关的课程规范,而没有开发课程的责任和权力。这导致了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文化的形成,以至于无法使个性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发展下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者,以此来改变自身在课程校本化开发中的被动状态,逐步在学科课程校本化实践过程中,形成并提升相应的课程意识,掌握良好的校本化课程开发方法,增强其在课程校本化开发过程中的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能力,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特点
(一)校本课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与传统的国家学科课程不同,校本课程不会刻意追求知识理论的深刻性、连贯性、系统性以及认知学生智力水平能力,但校本课程强调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深入社区,从中去建构自身的社会责任、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的情感与认知。这也是校本课程的特点所在。校本课程不是学科课程的延伸,而是学校的特色课程,这是因为其有着地域方面的属性。这也决定了校本课程在适用范围上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或地方性,一种校本课程只适用自身所属的学校。
(二)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用课程支撑特色办学?”这一直都是所有办学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所谓校本课程,就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要求而专门开发出来的课程,往往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若是特色办学不能从这一角度深入理解的话,那么所有教师实施的主题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校本课程,这样只会使校本课程失去“校本”这两个字的意义。
三、当下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主体缺失
处于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虽然有着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很少有教师可以将这些经验与 “课程”画上等号。由于国家下放了关于课程设计的权力,学校方面在课程开发方面拥有更多自由。不过,现阶段的中小学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中,教师通常都无法对具体的课程开发作出决策,而只是作为参与者与扮演者进行课程开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课程开发的核心与主体。
(二)过分注重课程的物质形态
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吸收教师对教材进行编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不过,部分学校却是将对校本教材的编写视为全部的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研究显示,学校开发学科课程的形式有:对活动方案或课程方案进行设计,对校本教材进行编写等。到目前为止,校本教材编写还较为普遍,教师将自身精力过多放到了课本之类的物质校本上,以至于缺乏对课程反馈与实施的重视,这种做法只会对学科课程的长期校本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良好成长。
(三)课程缺乏地方特色
如今国内学校绝大部分的校本课程都是按照国家政策以及社会、时代变迁而开发的,比如国学、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教育,缺乏足够的个性与学校特色。此外,很多学校没有根据自身所在区域以及学校的特点、条件来对校本课程进行思考,比如,乡村学校在师资水平、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突显其特殊,而盲目开设课程。
四、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改进方向
(一)从门类开发走向体系建构
所谓三级课程管理,就是指国家根据制定实施课程的主体,将其作为划分标准,对学校课程提供自主建构的指导建议以及保底结构的硬性要求,而不可以取代学校本身的校本课程体系。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其现实需求多样性与特色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形成了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过于细化的课程分类也会使课程教学难以从整体角度进行相应的校本化开发与实践,容易出现无序、零散等问题,难以让学生持续成长。
因此,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突显出其传统独特之处或优势以及对教育的理解,有序推进课程校本化的系统建设,以此来保证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学校对三级课程的个性化重构与选择性拓展,可以为实现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从线性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的脱节。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将 “生成”与 “预设”形成互相交融的因子。在校本课程资源逐渐拓展后,教师应走出传统的重复教学,直接问题化学习内容,以辅助教学的课件、学习测验单,拓展资源和优化教学设计等,向有效课堂转变。教师还需要充实资源库,完成学校课程由理想到实践的转化。
(三)从行政规划走向民主参与
中小学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建设,必须从学校的育人目标出发,并与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虽然这个过程中校长的领导必不可少,但也离不开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参与,其文化环境需要保证包容、自由的特点。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绝不能借助行政方面强行介入,而应该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升校本课程的活力。此外,还要更新教师观念并加强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学校的课程资源水平,把对教师评价体系与校本课程开发相融合。
五、如何有效推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一)加强认识,提高理论学习
想要做好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重点在于学校按照自身办学宗旨,开展适合学校现实条件与具体特点的课程改革活动,这需要学校联合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意见对学校学科教学进行设计、修改与实施。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予以充分的尊重,并尽可能地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充分地发展其个性。另外,教师作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必须为其确立专业地位,给予他们足够的课程开发自主权,使其获得更为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提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意识的要求,有效增强教师专业能力与提升教师发展水平。中小学的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学校各个方面的教育经验密切相关,想要确保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有序进行,就必须对相关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深入学习,提高课程校本化开发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尽可能地避免为开发而开发的情况出现。
(二)多方面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中小学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的目标一旦确立,学校应予以各方面的资源支持,若是中小学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支持实现预期目标,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就很难再继续进行,因此必须设法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发,高效利用课程资源,以此来确保可以顺利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所谓校本课程资源,不单单是指课本与辅导资料,也不仅限于课堂与校园这个范围,而是广泛存在于各个方面的校内外环境之中,涵盖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有助于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的实施与落实的所有教育资源,这就要求中小学既要做好对校内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还要充分调动社会上所有的可利用资源,使其为学校校本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中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原本的兴趣小组、选修课、活动课等教学方式的重视,它们本身就是学校课程校本化开发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只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造、发展与规范,就能开发出合格的校本课程。
(三)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基础是学校,这要求中小学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只有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因此,中小学校内管理机制的构建必须从提升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出发,并由此形成民主开放、共同参与的专业文化氛围。另外,中小学还要着力提升教师能力坚持自身办学宗旨,构建校外、校内互相协作的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机制,对课程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还要进一步明确相关人士的课程教学责任与权力,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开发。中小学要号召教师积极地参与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工作中,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与时间,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勇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并鼓励参与者相互配合。
六、结语
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不能和传统的学科教育一样,让学生完全凭借教材进行系统学习。任何教学活动,只要脱离地方或社区的现实、历史问题,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因此,中小学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与当地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各地学校想要充分发挥出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除了要重视校本课程的编写之外,教学实施也非常关键。校本课程必须借助学生的实践活动来不断地进行完善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