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体育精神在体育课程思政应用的时代价值、逻辑内涵和路径选择

2023-12-19李陆李东旭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中华思政

李陆 李东旭

(1.内蒙古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2.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女排精神”“铿锵玫瑰”等正是这一精神的彰显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要继续发扬“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在新时代的应用与发扬成为各类行业,尤其是体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体育课程是高校内少有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场所[2]。深入理解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和逻辑内涵,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重构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为在实践中把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和为社会培养一流人才服务,成为高校体育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时代价值

1.1 深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

课程体系综合了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体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能够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边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3]。同时,赋予体育课程鲜活的生命力和坚定的指引力,引领价值导向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体育教育价值观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体育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中华体育精神是在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民族特征和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从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及各项体育赛事中,不断涌现出中国女排、中国乒乓球团队、谷爱凌等优秀体育团体或人物。在为国争光、达成个人追求的同时,引起国人共鸣,增强体育文化自信和大国自信,也带动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优秀品格的传承。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体育课这一公共课程和思政教育这一教学任务中,中华体育精神,一是从思想上提供了鲜明的精神指引,为大学生体育思政教育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二是提供教育方针,根据其内含的体育精神展开教学任务;三是有了鲜活的教学案例,诸多传统民族体育事迹和现代体育人物所富含的体育精神为体育课程思政注入活力。中华体育精神也成为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结合点。只有将中华体育精神应用于体育课程思政,才能发挥“课程思政”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的强健体魄、锤炼意志目标。

1.2 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

大学阶段正是树立人生目标和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优秀人才成才的重要阶段。在人才强国的背景下,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指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贯穿于身体素质培养过程中,从而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并实现自身价值,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体育人才蓄力。

体育课程思政需要精神指引,中华体育精神正是这一精神指引的助推剂。当代体育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个体发挥,还需要集体的合作共赢;不仅需要个人表现卓越,还需要将个体成绩与国家荣辱相联系;不仅需要个体身体素质极佳,还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意志。然而,现实中受腐朽思想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而这归其原因在于认知错误而导致的行动偏差[4]。体育课程中许多专业技能需要在合作下完成,在无意识过程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以文化人、以体育人中弘扬体育精神,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5]。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身体素质和个人成绩不再是唯一标杆,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逐渐成为评判标准,人才培养在中华体育精神的应用下也势必会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1.3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逐渐呈现多样性,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们思想逐渐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于体育文化的需求也是其中之一。中国幅员辽阔,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群体迥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时也承载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集合健身、教育和娱乐等功能,彰显体育的生命活力。既是优秀体育运动与体育产业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文化自信积淀与发扬的重要载体[6]。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使其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加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带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潮流群体的碰撞,增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与参与,则是对其发扬与传承。

中华体育精神所内含的价值内核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实质。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不仅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和培养思想品质,还是一个“广而告之”地弘扬优秀传统的过程。将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引领蕴涵其中,能够使当代大学生在了解运动规则和体育文化的同时,使其认识到民族体育文化运动所富含的精神内蕴。如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赛龙舟运动,重视顽强意志品质与身体素质结合的摔跤运动等,只有认识到运动背后所传承的中华体育精神,才能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绚丽多彩、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投身于此方面的体育建设与文化产业实践中,继续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 逻辑内涵

2.1 立德树人:价值目标一致

人才培养方向是体育教育教学首先要明确的重要环节。相对来说,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富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上,体育课程思政给出的答案是:具备体育知识理论、体育专业技能和顽强拼搏、爱国爱党等一系列的道德品质。“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德树人是体育课程思政的立足之本,只有将勇于探索、突破自我的体育精神付诸教育内容、成绩评价中,“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发挥应有之义,才能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和积极生活态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年大学生。

中华体育精神向来传递的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人的荣誉观念与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这也是和体育课程思政共同的价值追求。我国高校体育课的思政教育建设中,一直秉承新时代的需求与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强调国家荣辱观的养成。而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中华体育精神,一方面,能够锤炼人的思想意志,增强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心理抗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与接受体育锻炼,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在集体与个人的有机统一下,学生能够学会尊重队友及竞争对手,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认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由此来看,中华体育精神所内含的集体主义和个人全面发展,并对于“德行”的强调正是体育课程思政的任务所在,二者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又是立德树人的需要。

2.2 信念锤炼:培养方式类同

体育的本质,不仅能满足强身健体和日常消遣的需要,还能对理想信念进行锤炼与重塑。体育课程思政所坚持的正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有机统一。同时,体育课教育教学所使用的体育运动,往往会有明确的运动规则、清晰的比赛逻辑和完整的打分或者评价机制。那么学生在体育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中,会主动理解并遵守运动规则,在阅读比赛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受到明确的条条框框限制等秩序内隐性的约束,从而养成遵守制度规则的习惯;另一方面,在面对快节奏、高强度的比赛时,往往比拼的是信念意志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念支撑。此外,为突破体育成绩,超常规的战术体系或灵机一动的“神之一手”往往会成为决定比赛走向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打破常规的创新意识将会收到奇效。

中华体育精神不断传承、创新与发扬,始终将“爱国主义”作为主线,将“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作为准则,其所蕴涵的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还是理想信念的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当代中华体育人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的可靠载体。体育运动所强调的“更高、更快、更强”,提出对于自己的追求和不断前进的鞭策[7]。在我国漫长的体育运动实践中,始终着力于突破自我、创新自我,并不断革新与进步。然而,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我国在体育运动方面与他国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在先天身体素质天赋和后天技战术水平处于胶着状态的情况下,对于信念的比拼尤为重要。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社会竞争逐渐加剧,面对和自己同等水平的竞争对手,更需要信念的坚持。从这方面来看,中华体育精神与体育课程思政在理想信念方面的锤炼方式一致,也是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补充。

2.3 实现中国梦:实践进路同频

体育已成为展现国家形象与团队风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全民追求更健康、更合理、更休闲的生活方式。而高校体育是促进大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一流的体育教育和体育事业是大学成为一流高校的关键。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任务不仅是对全体大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和精神内涵的锻炼,更多的是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助力。与此同时,体育还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截至2019年底,全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达28.9万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505.1万人。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普及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激发学生兴趣,投身体育相关产业或者参与相关体育活动,增加民族体育项目的内生活力[8]。

中华体育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内核之一。体育运动是生活中人们普遍最容易感兴趣,也是最容易上手的休闲方式,其所内涵的体育精神正是弘扬民族精神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体育运动项目中,通过一个个小群体的凝聚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正如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尽管有些人不懂体育规则,并且对此运动接触较少,但也会受国家荣誉感和体育精神感染而关注体育运动项目,并投身于滑冰、滑雪等相关活动。一方面,掀起运动热潮,营造良好的竞技环境;另一方面,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带动经济进步。与此同时,还会提高国人兴趣,尤其是大学生这一潜在消费或是未来创业群体的热情,增加从事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可行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经济内生动力。从这一方面来看,体育课程思政与中华体育精神有着共同的实践进路。

3 路径选择

3.1 课程设计: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

将中华体育精神应用于体育课程思政,体育课是重要载体,对其重新设计和改造成为重中之重。首先是课程目标设计,应结合院校定位,完善充实符合中华体育精神要素的课程教育目标,把爱国爱党、遵纪守法、顽强拼搏等精神浸润到体育课程思政中。课程目标还应该结合时事政治,利用当前流行的体育人物或者体育事迹,增加课程内容趣味性,便于学生理解,体现与时俱进的体育精神,从而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时效性相结合的课程走向。

其次是优化“课程思政”形式。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增加立体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引入先进的电子设备,与时俱进,提高运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丰富课程教育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在实践中与理论结合,促进学生专业体育技能的提升与兴趣爱好的培养。要尊重学生个性,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大纲要求下,结合学生特长和适合体育项目,展现学生能力与个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加强师生沟通,引起价值观上的共鸣,主动强化中华体育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浅出效果。同时,予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案例教学,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以健康的体魄、优秀的品德回馈社会。

最后是完善相关配套教材,确定中华体育精神地位,用思政要义确定“培养什么人”。体育教材是建构中华体育精神的最好载体。在教学精神指导的转变下,教学内容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9]。应重新编写或引入新教材,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新增“女排精神”“铿锵玫瑰”和诸多奥运会及其他运动榜样的教育案例。与此同时,教学大纲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教育教学活动的重新设计、课堂内容的强调重点以及学生成绩评价重点的偏移等,都需要系统构思,体现思想引领等重要性,真正做到思政建设在教材中的应用。

3.2 教师培养:推进优秀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高校体育教师往往是由运动员出身,对于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的把握更好,但在“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体育强国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专业体育工作者的全体努力。而体育教师又是执行体育课程思政的直接参与者[10]。因此,要想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力量。

首先是提高体育教师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学校应组织定期学习与培训,根据知识底蕴激发体育教师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明确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根据课程目标设置,体育教师应主动调整课程内容、教育方式,跟随教材导向,延伸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外放于课程实践形式。实践实训能够使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也是大学生寻求理念认同和精神认可的关键方式。应增加指导实践活动,组织体育比赛,使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切身竞争中感受中华体育精神在理想信念方面的价值引领。

其次是组织保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多承担从目标制定到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任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尤其是在中华体育精神的应用与发扬方面,可能会产生竞赛、网络学习等新增教学内容和场地需求,这就需要增加部门间的相互配合。此外,还可以组织不同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体育项目的典型示范项目或综合成果的示范校等,促进高校之间、运动项目之间的横向、纵向联动建设。

最后是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体育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引导高校体育教师将教育教学、育人树人和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结合,做好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带路人。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考核上,加入中华体育精神的应用量化测量,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成果及思想动态。在教师绩效评估时加入相关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完成思政建设的紧迫感和任务感,增加中华体育精神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深度。

3.3 氛围熏陶:围绕中华体育精神主题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巩固文化自信产生的基础,发挥校园空间浸润作用,优化文化自信形成的环境[11]。因此,需要建立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主的校园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

首先是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把握国际和国内赛事节点,关注相关体育活动纪念日,创办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中加入服装、工具、场景等元素,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开展竞赛项目,组织学生展开班级、学院等多种形式的室内室外活动。尤其是增加室外竞赛项目,能够让学生在身体对抗和集体行动的过程中,感受团队合作和顽强拼搏的体育魅力,从而感受中华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是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校园文化的软、硬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场地、宣传平台等资源,营造中华体育精神这一文化自信的氛围。根据时事热点,定期学习宣传某一突出体育团体、某一运动代表人物,树立鲜活案例,使学生在崇拜正能量的偶像时,也投入相关体育活动中。开展板报、校报和广播宣传,加强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研究、讲座等。

最后是发挥互联网功能。贴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建设具有潮流性、趣味性等非官方话语体系的公众号、抖音、微博平台,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活动,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在线答疑或预告体育活动。同时,做好互联网信息的监管工作,传递正确价值观。

4 结语

相较于高校思政课、专业课、文化课,大学生体育课的思政建设既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又具备鲜明的优势和特色。为此,跳出工具理性的单一视角来审视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就需要引入一个基于价值理性的分析框架。在“时代价值—逻辑内涵—路径选择”分析框架下探寻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三者的现实诘问,但仍需进一步深挖其发展规律与实践策略,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中华思政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