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的相融共生
——以东涌红树林湿地园为例

2023-12-19盛志强

花卉 2023年22期
关键词:基围红树林原生态

盛志强

(深圳市建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17)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明确经济发展需将维护好生态环境,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据此各地均提出保护和修复生态资源、搭建生态建设项目、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碳汇”能力,通过保护、修复与治理水资源、改善土壤资源和动植物生活栖息空间等,最终达到生态环境的自我复苏。本文以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的相融共生为基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构建出六位一体的原生态防治修复技术,实现了湿地湖水防渗、水质自净功能,使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以上,形成与周边环境相融共生的理想空间。

1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相融共生意义

红树林湿地园景观设计坚持: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科学保护红树林及珍贵鸟类生存空间、营造多样的湿地特色景观等原则,满足市民科普教肓、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鸟、林“相望不相扰”的生态环境平衡[2],树立深圳“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标杆。

2 湿地园建设现状

2.1 项目概况

东涌红树林湿地园为深圳市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中的实验区,位于深圳大鹏半岛南端,两侧为山体包围形成的谷地,南面临近东涌海湾,北面为东涌水库,距离西涌约4.6km,距离大鹏镇约23km。该区域内存在大片红树林、基围鱼塘及茺地,总面积49.43hm2。湿地园拟打造以红树林保护为重点,集生态教育、文脉传承与户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文明型湿地园。

项目优势如下。山体、红树湿地、河流水系构建稳定持续的基本生态肌理;项目周边山脉绵延、林海环绕,两侧的山海为项目提供一个天然视觉画廊;是深圳最大的、极少的、保护较好的海漆群落。

2.2 湿地园景观资源及主要问题

湿地园范围内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除了原生红树林为重点保护对象之外,还混杂多个植物群落。周围风光秀丽,山峦环绕,植被茂密,人文资源丰富。该区域山峰、沟谷、溪流、海岸多种自然景观交叠出现,海岸景观近20 余处。同时湿地园周边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也相对严峻。

首先,红树林区域退化,外来入侵植物大量生长,给当地的红树物种、自然植物群落、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和破环,周边居民趁此围垦造陆,侵占红树生长区域。其次,水系不畅、河道淤积、水环境遭到破坏,内外水系缺乏控制和引导,暴雨时节,海水倒灌,常淹没道路与街区。再次,场地内生态环境单一,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融合性一般。最后,周边区域广泛推进旅游业发展,给本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导致湿地园河段水质较差。

3 湿地园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相融共生路径

3.1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布局规划

东涌红树林湿地园项目吸收借鉴了香港湿地公园、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景观建设和功能布局规划的经验,明确湿地园项目的设计定位,需要以园区内滩涂红树林为主,兼顾现代湿地景观,发展特色湿地科普教育基地,以湿地景观和主题旅游作为重要吸引点,打造滨海旅游服务基地。始终坚持以红树林保护和鸟类保护为核心要素,构建生态教育、文脉传承和户外休闲旅游一体的湿地园。

总体布局以自然手法为主,实现不同景观节点之间的联系。结合项目所处区域场地基底现状,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打造自然、生态、舒适、优美的环境空间。

3.2 湿地园红树林植物的复生

整个湿地园划分核心保护区、湿地缓冲区、山林体验区、湿地体验区、服务体验区五个区。在动植物栖息的核心保护和缓冲区域范围内,除了工作人员检修和必要的管养以外,禁止游客进入此区域。湿地园以保护红树林为主,将动植物栖息繁衍区域和人类活动区域通过一条生态保育线进行限定和划分,其中人行活动区域占总建设面积的26%,生态保育区占比74%,极大的保护了红树的复生空间。

3.3 湿地园四水泽地的运用

①雨水:通过海绵设施的生态草沟和雨水花园等方式,对雨水进行分流、储蓄及下渗。②淡水:主要通过河道及东涌水库雨水收集并加以净化,从而形成优质淡水湿地景观补水。③咸水:通过对原有养殖围垦调整为柔性驳岸,并在内外部湿地间进行开口,涨潮补水,退潮蓄水达到一定调蓄作用,降低社区洪涝危害。④中水:社区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经中水输送管道输送到中水蓄水池中,经进一步净化,作为湿地园的补水和绿化灌溉所用。

3.4 湿地园生态环境的复苏

设置鱼类、两栖动物喜爱的水生植物区等一系列栖息生长环境:设置鸟类停留的浅滩、鸟桩、鸟屋、水生灌木丛、渔岛等设施提高场地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动植物较为平衡的生态食物链,达到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和主动复苏的生态环境平衡。

3.5 设立室内外自然生态课堂

设立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户外湿地生态环境展示讲堂、室内红树林湿地科普介绍、观鸟屋及科普观鸟栈道等一系列科普设施,构建出室内外一体且多样的自然教育体系。

4 湿地园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主要建设内容

4.1 湿地园红树林生态修复

通过对区域的空间发展及现状分析,红树林湿地园的保护和恢复主要考虑以下内容。①清除入侵外来植物。②恢复区域内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及连续性。③为鸟类等动物的栖息提供理想场所,以确保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④东涌河两侧现状红树林进行补种修复。⑤保留适宜的滩涂、改造基围鱼塘种植红树为鸟类提供栖息生存空间。

4.2 湿地园岸线修复工程

在湿地园中,水生态建设与园林景观建设的重点在于岸线修复。首先,对大面积基围养鱼残留的硬质化岸线进行拆除,采用生态植物型驳岸进行软化,增加水生植物和景观石进行点缀搭配,巧妙的把湿地水体与岸上硬质景观融合在一起,给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创造一个天然的活动生存空间;其次,在东涌路中段,外围红树林生长地势较低处,对其进行回填种植土,提高标高,设置真空防浪块,回填海泥,补种红树,营造红树林底栖生物生长环境,与原有红树林和半红树形成趋向化观赏视角,进而修复整个红树林生态岸线;最后,场地外围红树林驳岸已经稳固,无须采取工程措施,内部在水流冲击影响较大,且易受冲击段设施石笼驳岸对其进行防护,其外围部分填种植土,栽植喜阳、耐水湿、耐盐分的近水植物,形成自然生态、又能达到防护的自然驳岸[3]。

4.3 湿地园水生植物种植

工程实施中将水生与陆生植物进行融合化种植,在水系中央布置生态小岛和浅滩,让鸟类可以在此停留、休息、觅食。在植物选用方面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有较高观赏价值、本地适生湿地植物,如芦苇、菖蒲、再力花、灯芯草等。根据不同水生植物特性,选择挺水、浮叶、沉水3 种类型植物,确保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和适宜种植密度[4]。考虑到当前湿地植物主要种植于淡水湿地,而淡水湿地皆由基围鱼塘湿地改造而成,水中盐度具有渐渐析出变化的过程,因此品种上选择稍耐盐、适应性强的湿地植物品种。陆上则考虑植物抗风,耐盐碱等特性,采用两栖乔木等园林植物,构建湿地上的植物,使自然山脉、红树林植物群落与湿地园连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山水相连、绿水青山的自然山水画廊。

4.4 湿地园市政景观配套

市政景观配套建设内容主要涵盖了园区绿道、栈桥、地面铺装、各类观鸟景观构筑物及标识环境等。在靠近山体一侧设置绿道,绿道与山体间增设生态草沟,绿道将各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形成自然的生态画廊。空中栈桥的设置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和园区原生态环境的袭扰,运用竹木材料外包,既结实耐用,也有很好观赏价值。园路铺装则运用透水好的材料进行装饰,如生态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彩色沥青等。在其他景观构筑物设计和施工中,始终坚持色彩柔和的场地自然色、线条明快、体态轻盈,能与周边环境的紧密融合。

4.5 湿地园淡水资源的补充

湿地园补水主要通过东涌水库排放水对湿地园进行淡水补给。还通过社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经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后,作为湿地园的补水来源。在项目区域西南侧设置截洪沟和生态草沟,将周围流域范围内山水引入鱼塘自然湿地和红树林湿地园内,一方面保障湿地园防洪安全,另一方面增加红树林湿地园区汇水面积,增加湿地的产水量和淡水量,维护半红树的生长环境,为湿地园区持续补水,确保湿地公园始终有更为充足的淡水资源[5]。

4.6 湿地水位控制

根据红树林湿地园地形标高和整体规划的功能划分,不同水系要求和功能划分红树林湿地园内水系可分为3 个阶梯:淡水水库、低盐度湿地和红树林湿地。

东涌水库为淡水水库,正常蓄水位为51.6m,与红树林湿地园基围湿地有约47m 的高差,可以通过地下水形式为湿地园进行淡水补充,同时有利于压制海水倒灌趋势,保持基围湿地的低盐度。为尽可能维持低盐度湿地水位,内湖常水位标高控制在2.12m 左右,高于外海海水标高,压制海水倒灌。低盐度湿地园的水位还可通过水闸进行调控。①满足红树植物的生长需要。②可以进行水动力控导保持湿地水质。③为不同鸟类的栖息、觅食提供条件。红树林湿地主要为海水湿地,主要以海水为主。在基围湿地与红树林湿地的连接处设置水闸,通过水闸控制基围湿地常水位为2.0m,并能够进行水位调控及满足基围湿地的需求。

4.7 给排水工程

红树林湿地园内给排水工程设置难度较大,该区域无市政供水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大多为自备水源或山溪水形式。为满足园区旅游业发展需求和消防用水需求,在湿地园建成后规划建设香车水厂,为湿地园区用水提供保障。在污水工程中将现状直排东涌河的排放口进行截流,并对现状截流设施存在问题的截流井进行改造,确保污水不再排入东涌河。

4.8 海绵设施建设

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合理确定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运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径流对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红树林湿地园同样应用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始终践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形成林地集水、路面渗水、湿地净水、湖面蓄水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环境。雨水通过“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

5 湿地园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相融合的经验

东涌红树林湿地园在生态建设和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了六位一体原生态防治一体化环境、废弃物再利用、多功能拟声教室等先进技术。其中六位一体原生态防治一体化环境,是在原有三位一体的原生态防渗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和改进。同时又加入了三位一体的原生态生物净化体系,建立“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微生物+鱼/螺/贝类水生动物”的全生物解决方案,构建完善的水生态景观食物链。原生态防渗体系的核心在于对湿地园区域内的不良地质和条件不良区域进行防渗加强处理,避免影响湖底载体渗漏;原生态生物净化体系的核心是:通过水生植物、净藻生物、水生动物环境的构建来形成多层次、互补共生的水生生物链条,来降解、固定和转移水中污染物和营养成分,从而构建完善的水生植物(生产者)、水生动物(消费者)和微生物(分解者)环境,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净化水质,从而恢复、提高水体应有的“生物自净”能力。

6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不仅要对原有水资源、山林草木和老旧构筑物进行治理,还要对环境景观进行科学环境分析,形成一套完整生态处理方案,使其达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而恢复其自身生态再生能力。对此本文探究了湿地园生态建设与园林景观的相融共生,分析该项目现有景观资源及主要问题、生态建设与园林景观布局规划主要建设内容等等,并提出了六位一体原生态防治一体化环境的建设经验,希望能够助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修复及生态环境复苏成果的推广。

猜你喜欢

基围红树林原生态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小事藏海
福海基围文化好戏连台
神奇的红树林
走过红树林
原生态静宁苹果
白灼基围虾
白灼基围虾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