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2023-12-19袁惠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袁惠琪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世界上的文化千姿百态,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都有差异。即使是同一文化,用不同的思维,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去看待它、分析它,也会获得不同的内容和结论。

人类产生以来就聚居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生活地域特点的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风俗,因此每个地域的人们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传统习俗,从古至今,由中到外都不例外。节日活动,也称“节庆”,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特的传统,节日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相对稳定性,它不仅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还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并且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文明、价值观,以及它所代表的思想。而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民间的传统文化生命力。它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划分日常生活时间段落的特定人文记号[1]。虽然这种划分基于主观时间观念的框架,换一句话讲,又叫胡塞尔所说的“内在时间意识”,但其实,将一个特定的时期划分出去并非完全依赖于此,更需要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相互融合,即自然季节与人文时间相互结合,并依据当前历史发展趋势,对其中的主题和内涵进行适当调节,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作用。传统民族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它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独特品格和精神风貌。通俗地讲,它不仅展示出当地居民的多彩风俗和性格特征,更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象征和反映,激发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愿景展望的热情。想要对一个国家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探寻和了解,就需要以其节日为基础,探究其民族特点和文化特色。

1 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发展起源看,各国差异明显。每一种节日都受到各国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政治形式、社会状态、人文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简而言之,由于每个国家国情、社情、民情、党情的不同,其传统节日的发展起源、形成过程和历史进程都存在显著的差别。文明体系是一种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是指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延续性、独立性和鲜明个性,中途没有发生中断,基础比较稳定牢固且比较统一,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比较深远的一种内在体系。

1.1 从文明体系上来看,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产生条件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于古老的农耕文明社会。因为中国古代和近代存续时间最长的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是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和占主要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封建社会的文明形态是农耕文明,因此,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的传统节日也打上了农业的烙印。农耕文明遵循的是岁时节气的自然规律,即尊重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农耕要因时因地制宜。在我国古代,社会生产水平落后,劳动人民十分注重从农耕中总结经验,对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以更好地指导农耕活动[2]。在农业时代,淳朴勤劳的华夏儿女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必须依据节气经验进行种植,遵规律、务农时,以促进农作物的收获,而农业的发展又与天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这种关系形成的传统节日自然带有了农业色彩。古代有“春雨贵如油”“布谷鸣,农人惊”等类似的说法,可见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对中国的农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行农事的重要节日。中国的这种传统农耕文明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乃至文化价值,因此在这些因素制约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必然带着鲜明的农耕文明特质[3]。

西方与中国有所差别,西方国家文化产生的根源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加之西方国家较早进行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致使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所以西方文化的产生也受到了商品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比较普遍,这在西方文化产生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西方文明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西方国家长期从事海上贸易,其文化自然带有海洋文明的鲜明特点。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中,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近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使得许多与农业有关的传统节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因此陷入了严峻的困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西方的传统节日也发生了变化,很多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逐渐被宗教文化所取代,从而形成了以信仰为支撑的宗教文化为主导的趋势,同样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和挑战。

1.2 从宗教范畴上来看,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产生条件存在显著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传统节日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古往今来对各种宗教信仰都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没有全民族一直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4]。多数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成形,“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国本土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土生土长的道教与来自异域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一起,都曾不同程度地对传统节日产生过孕育、渗透和影响作用”[5]。而西方传统节日的形成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影响因素,西方国家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被基督教所渗透,自然也就使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基督教文明的烙印。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大部分都是先形成一种宗教、一个民族,然后才各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这使得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起源时期就带有宗教色彩并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6]。

从以上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而西方传统节日虽有些许农业和畜牧业文明的特点,但却以宗教色彩为主。

2 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

由于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中西方在节日习俗上体现了很大的差异。所谓节日习俗,也叫民族风俗,它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期盼。概括来讲,节日习俗是指举行节日时的一种活动仪式,这种活动仪式能够充分表现出当地的风尚、礼节、习性等。据此,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具有多样性,正是这些多样性表现了彼此间巨大的差异性。从特殊符号、饮食内涵、庆祝方式、穿着打扮到宴席形式、吉祥物、禁忌等多个方面,都充分地展现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习俗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和特征。

2.1 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已基本形成,直至今日,仍然有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家族性的特点,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印记。并且中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表现为家族内部活动。相比之下,西方的传统节日则更加注重互动、团结、热闹,强调个性发展,追求个人的内心感受。中国节日注重家庭性,而西方节日注重群体性,二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节日主要以吃饭、祝福、祈福、拜年为主;而西方节日则更强调娱乐、社交,追求健康、平等、快乐和心灵的解脱。本文试举两例做具体说明。

2.1.1 春节与新年

无论是春节还是新年,都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是新年的第一天,都是内涵丰富和影响久远的传统节日。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因此具有不同的欢乐氛围和庆祝方式。春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中国人对此非常重视,其起源可以追溯至秦朝。在中国,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但庆祝时间却持续一月之久。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此期间,全国各地人民便开始开展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春节的传统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大扫除、祭祀神明、祭奠祖先、贴对联、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穿新衣、拜年、发压岁钱、舞狮子、敲锣鼓、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总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春节的热闹场面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充满欢乐和祝福,喜庆的氛围笼罩着全国上下。然而,与中国传统的春节活动形成鲜明对比,西方过新年的氛围则更加浪漫,西方的新年在时间上定为公历的1月1日(元旦),而在12月31日晚,人们汇集于各大街道,热情高涨,尽情狂欢,场面十分盛大。深夜接近凌晨0点时,数十万民众汇聚在一起,进行虔诚地祈祷,等待倒计时,共同期待新一年的到来。随着12时钟声的回荡,一首动听的音乐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响起,且伴有华丽的舞会,全国人民通宵进行庆祝。由此可以看出,春节与新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春节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内涵的节日,它蕴含着深厚的底蕴,散发着独有的魅力,传统气息较为浓厚;而新年则是一个融合着时尚、创意、新潮色彩的节日,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现代生活。

2.1.2 中元节与万圣节

中元节和万圣节被认为是祭奠逝者的重要节日。在中国,中元节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相传起源于古代的“三元节”。这一天,地府会放小鬼出来游荡、看望家人,迷信的人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上苍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免于祸患。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元节的历史影响力慢慢变弱。

万圣节是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当地人民的重视。万圣节当天,每个家庭会在自己的窗口悬挂南瓜灯,并且人人都穿戴着各式各样的奇怪服饰,传统认为这些活动可以驱除恶魔。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已不再迷信鬼神,也不再相信鬼神这种神秘的力量,过万圣节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

2.2 中西节日饮食内涵差异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源自岁时,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家庭团圆。从立春的屠苏酒,到春节的饺子、汤圆、年糕、麻糖、糖瓜,再到端午节的粽子、绿豆糕、雄黄酒,除此之外还有清明节的青团子、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食物不但体现了传统的节气时令规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这些饮食习俗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重视特殊日子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代表了人们对于健康、快乐、团圆、幸福的渴望与向往,寓意十分美好。具体来讲,立春这一天,由芹菜、韭菜、竹笋等5种辛辣刺激蔬菜组成的春盘和屠苏酒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免疫力、强身健体,从而更加顺利地开始农耕。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热气腾腾的饺子象征着财源滚滚、招财进宝、喜庆团圆、吉祥如意;元宵节时,人们吃甜糯圆润的汤圆象征着团圆美满、亲情、和谐与美好;米香扑鼻的年糕则象征着年年高、步步高升、顺顺利利、事业发达。源于夏至节气的端午节里,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吃粽子传统,代表着人们对屈原的追念,体现了阴阳相合。

中国传统节日期间的饮食习俗往往被视为一种文化的延续。而西方的传统节日饮食习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宗教信仰,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西方的传统节日饮食习俗通常来自宗教信仰。西方的饮食习俗象征着对上帝的缅怀、对祖先的思念。与中国文化中强调家庭团聚的理念不同,西方文化中的节假日则更加突显个人主义,更加关注个人的自由、个性的解放、自我的表达,以及自我的满足。复活节,人们为了缅怀上帝、表达忠诚,就会吃一些复活节的代表性食物:彩蛋或者烤羊肉。在感恩节这样的特别节日里,人们会吃玉米饼、玉米面包等,这些粗粮既能让人们常怀感恩之心,感谢上帝的恩泽,以使民众牢记祖先创业的艰辛;还能够鼓舞年轻一代怀着这份对上帝的感恩更加努力地创造美好的未来,追求幸福的生活。

2.3 中西方节日符号差异

所谓节日符号,是指在节日中具有象征意义和特定涵义,被人们不断引用的事物,例如神话故事、吉祥动物、服饰、文字、歌谣、饮食等[7]。中国的传统节日符号具有它们独特的魅力,其内容是综合的,行为是有仪式性的。

与中国不同,西方节日符号形式简洁,内容多为宗教题材,常见的元素包括蜡烛、棕榈树、颂歌等。蜡烛是其节日里很重要的物品,往往象征着温暖、光明、希望等美好愿景和柔和、温润的浪漫情调[8]。比如,在欧美国家的圣诞节前夕,蜡烛被视为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符号,并且会以燃烧的形式出现在节日仪式中。

2.4 中西方节日宴席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产生根源的差异决定了双方的饮食习惯的不同,而饮食习惯的差异又影响着各国人民的民族性格。无论哪个国度举行传统节日庆典,无论什么宗旨,人们通常都是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美味佳肴。不同的是,在中国,任何一个节日宴席,无一例外都会用到圆桌,所有人团团围坐,共同享用美食。这种形式所展现的氛围感是温馨且团结的。圆桌上摆放的美味佳肴具有被欣赏性、被品尝性和媒介性。中国人经常以白酒或茶水作为互敬的饮品,还会在饭桌上相互劝菜,营造出了一种恭敬、谦和、礼让、团圆的美好氛围,反映了“和”的理念及其对后辈思想的影响,像一条纽带,很好地维系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进而推动集体意识的发展。

在西方,食品和酒同样也是宴席上的重要存在物,但跟中国的宴席食物相比,重要程度要稍弱一些。西方的宴席食物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辅助性作用,仅作为次要物而存在。因为吃饭不是宴会的核心,交谊才是。邻近的客人之间两两交谈,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尊敬、欣赏、互动,从而达到交谊的目的。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特征非常明显: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前者注重集体性,后者注重个体性[9]。

3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相互融合

世界具有多样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文化也不例外。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使世界丰富多彩,这种差异并没有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推动了二者更好地融合。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以往过多地夸大了中西方的差异,特别是用政治制度代替了人们之间的一些共有价值、理念、思维和情感。其实,在人性的本质意义方面,中西方人种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人类文化原本有许多共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处在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之中[10]。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主,历史可追溯至几千年前,在此基础上自然形成了典型的陆地文化。这种文化天然带有封闭、保守的特点。西方国家则与之相反,历来是依海而生,形成的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从而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的新格局。特别是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不断地向世界各地拓展,进行殖民统治。随后,许多欧洲国家也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他们同样地在世界各国不断开拓市场,进行殖民扩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把先进科技输出到国外的同时,还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了国外,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一项。我国在历史发展中也受到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影响,表现在文化上则是被动接纳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如,基督教(新教)的礼拜仪式,教会的教堂通常会在星期日举行活动,活动内容涵盖了虔诚祈祷、用心读经、宣扬福音等。此外,现今使用的公历实际上也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过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作为我国的新生代,他们认为过这些西方节日是一种时尚潮流,他们热衷于那种个性、自由、烂漫的气氛。这种接纳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同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了西方,并对西方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西方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接纳主要体现在华人区。例如:春节的舞龙、舞狮、踩旱船、踩高跷、贴年画、贴对联、放鞭炮、看春晚等在华人区非常盛行,甚至连当地的欧美民众也很喜爱,还会加入华人过春节的活动中。可见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正是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体现。

因此,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墨守成规,而要秉持兼容并蓄和“扬弃”的态度,自信地“走出去”,包容地“引进来”,更好地做到两者的相互结合。

4 结束语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研究,本文发现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存在起源不同、习俗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等。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得两种文化之间不断地“碰撞”和交流,使得双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此外,产生于不同背景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显现,十分包容且覆盖面广。可以说,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综合反映民族文化的“博览会”和“多棱镜”,蕴含着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文艺学等丰富的内涵。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民族节日成为一个民族最隆重、最热烈、最被重视、民众参与最广泛的文化象征。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彩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下,中国必须积极地面对挑战,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激发传统节日的续航力。在发展好本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汲取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同时面对大环境,我们也要积极地对外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提升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接纳度。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更牢固地站稳阵脚,将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我最喜爱的传统节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中国的传统节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