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RMP分析的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3-12-19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桐城市桐城文化遗产

王 欢

(安徽外国语学院 国际旅游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一、引言

我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资源评价[1]以及开发步骤与对策[2]的研究居多。桐城市文风昌盛,是我国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齐全。对于桐城市这样一个中小城市来说,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大城市,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自带的这种文化传播的价值与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将文化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模式,可以达到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实现旅游开发的多元化的共赢局面。

二、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

RMP模式即立足特定资源之上,通过市场来进行产品运作,将资源通过市场转化为产品的旅游规划模式,该理论最早是由吴必虎提出的,他认为,区域旅游工作的发展前景,需要立足程序式评价模式来加以论证,在操作过程中要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角度切入[3]。

(一)资源(R 性)分析

桐城市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在桐城街头,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方以智故居、左忠毅公祠等,都是桐城文化的质地和文脉的延续。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这里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也是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桐城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国家级1项桐城歌,省级9项桐城歌、六尺巷传说、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秋石制作技艺、王圩灯会、桐城小花制作技艺、裁襟励子、大关水碗制作技艺、三合龙舟会,市级共18项:除国家级和省级外的有十番锣鼓、民俗器具仿真缩微、桐城玉雕、孔城米饺、丰糕、鹿儿城传说、桐城谚语、桐城剪纸、汪氏治伤膏。涵盖类别有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民俗、传统医药、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六大类,可见非遗类型是比较齐全的。然而,目前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非遗独特的地域特色尚未与旅游业很好地融合。拿非遗项目“六尺巷”传说为例,2009年,桐城“六尺巷”传说就入选了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在这之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却并未在桐城市的旅游市场上显露它的发展优势。直到2016年的春晚,一首《六尺巷》一夜之间火爆全网,一时间掀起了“读张英诗、游六尺巷、感受‘桐城派’”的热潮,由此引发了大量游客对桐城文化的探求和体验。由此可见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市场营销手段,那么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不会给桐城经济带来多大的活力。另外,桐城人自古就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十分重视,人们对祖辈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格外地珍惜,也能够自觉地传教给自己的下一代,这种传承早已成为桐城市老百姓的一种自觉行为。这为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市场(M 性)分析

为了了解市场的开发空间,课题组的调研聚焦桐城文庙、文昌街道、裁襟励子文化馆等地的文化资源,针对桐城本地居民以及在桐城工作、求学、旅游的外地居民,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回收率91%。在被调查的游客中,本地居民占了55.8%,外地游客占44.2%,这与桐城市的旅游市场客源构成基本相符且表明了桐城市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仍以短途旅游为主。而在学历水平上,大专及本科学历的游客群体占63.75%,占比较大,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性特征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对文化类旅游产品具有更大的兴趣。除以上基本情况以外,本次调查还主要分析对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了解程度,参与非遗旅游的意愿以及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态度这三个方面。

1.对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度是不错的,但还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

93.56%的游客认为自己曾经了解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6.44%的人没有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在桐城市的整体旅游市场中是存在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客对桐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是:“比较了解,能说出几个具体项目”的占65.23%,“仅听说过,但对具体项目不清楚”的占26.5%,仅有2.51%的游客表示自己“非常了解”,有5.76%的游客表示自己“不知道”。而对于这些“不知道”的群体,通过深入调查即访谈中发现,诸如“六尺巷传说”“桐城小花制作技艺”“裁襟励子”等耳熟能详的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他们只知其存在,而并没有把它们当作一种旅游产品来对待。这表明桐城市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的普及度还是不够的。

2.参与非遗旅游的意愿高,且形式多样化

在调查民众是否愿意参与非遗旅游的意愿中,表示“非常愿意”参加融入非遗元素的旅游活动的占97.53%,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且选择参与民俗节庆活动和传统手工技艺这两项非遗的次数最多,这意味着这两类非遗项目最受游客欢迎,受众比例相对较高。而在被调查他们愿意以何种形式参与到非遗旅游中时,“实景演出式,如观看非遗表演”占23.51%;“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亲手制作非遗产品”占35.7%;“参观博物馆”占24.74%;“购买桐城玉雕、孔城米饺、丰糕等非遗旅游产品”的占11.56%;其他非遗旅游方式占4.49%。这表明桐城市的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可以是多样性的,且传统的民间文学,以及在博物馆中单独设立“非遗展厅”在桐城是可行的。

3.非遗旅游的前景展望

从整体的市场调查来看,民众对于桐城市的非遗旅游开发是持肯定赞成的态度的。他们认为在桐城这样一个“文都”,开发非遗旅游是这座文化城市赋予的使命,它能有效提升整个旅游市场的品位。但在这过程中,也有13%的人对“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前景”持“不太乐观”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兼容性。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以保护为基础的。非遗旅游的开发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增强民众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发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桐城市在对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产品(P 性)分析

根据桐城市的RMP中资源和市场的分析结果,产品的定位才是最核心的。故桐城市的非遗旅游可以有以下模式,如表1。

可以看出,桐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中,传统手工技艺类的资源丰富,且比较容易形成非遗旅游产品,例如桐城小花、孔城米饺、丰糕等早已成为游客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旅游商品了;而对于民间文学类的非遗项目,其文化历史悠久,长期受到桐城文化的浸染,对周边地区的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将这种优势的非遗旅游资源有效地营销出去,且能利用以上模式将这种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能为桐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作出贡献。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式开发,也是对遗产进行保护的有效方式[4]。桐城市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桐城市桐城文化遗产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与文化遗产相遇
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挑起了“金扁担”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安徽桐城六尺巷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桐城市发展优质米品牌现状及对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桐城茶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