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对青岛地区的侵占

2023-12-19姚宫明金海博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北洋政府青岛德国

姚宫明,金海博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对青岛的经济渗透

在青岛开埠以前,日本人大都因海上紧急避风而来到胶州湾,很少有商业贸易,因此当时在青岛居住的日本数量也较少。“1901年前后,日侨在青岛仅五六十人,以卖春妇居多,没什么经济实力。”[1]直到1907年后日本人在青岛的数量才逐渐增加,“1907年在青岛的日人已有33户、196人,到1911年更增至51户、312人”[2],“这些商户大部分散居于华人居住的大鲍岛区,混迹于华人中间,势力微弱”[3]。由于人数较少、经济能力较弱,在德国占领时期日本人对青岛的影响非常有限。

虽然日本“始终仇视德国提出三国干涉迫使它归还辽东,对德国武力夺占胶州湾更是耿耿于怀”[4],但是日本一直对青岛图谋不轨,然而由于当时日本实力较弱,所以只能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德国采取隐忍的态度,谋求在德占青岛地区的经济话语权,寄希望于利用经济手段控制青岛,将青岛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德国在青岛进行的经济掠夺,使日本为获得相应利益而利用距离青岛较近的优势,向青岛地区大量输出日本商品。经历日俄战争后,日本国内出现了大量国内无法消费的剩余商品。因为此时青岛实行较低的进口税率,趁机向青岛进行资本输出,并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布匹、棉纱、火柴等倾销于青岛市场,并出现排挤德货的迹象”[5]。由此可见,日本利用青岛港低税率的特点,趁机扩大日本商品的影响,在经济上与德国进行对抗,1908年后,日本一跃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在青岛的第三大贸易国。值得注意的是,1909—1911年“日本与青岛的贸易额和德国与青岛的贸易额已不相上下;到1912年,日本则大大超过德国成为青岛第一位的贸易对象国”[6]。“1912年日本在青岛的直接贸易额766.5万海关两,超过德国(472.3万海关两),跃居各国之首。”[7]“一九一三年,(日本的)贸易额已占青岛港总贸易额的百分之三十七,仅次于德国。”[8]为了进一步控制青岛经济,1913年日本横滨银行在青岛设立支行,大量日本金融资本随之而来,加强了日本经济触手的延伸和商业资本实力。日本商人在青岛的经济地位和重要性逐渐提升,几乎掌握了当时青岛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方向。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且资源不足的国家,为了发展工业吸引了大量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导致农产品产量不足。为了解决本国农产品产量不能满足本国需求的问题,也为了通过农业贸易手段达到控制山东地区农业发展的目的,日本企图依托在青岛地区的经济优势,将山东地区变为自己的经济殖民地。“他们不仅在青岛经营贸易业务,而且将活动触角延伸到内地城镇,经常派店员到济南、泰安、大汶口等处设立收买庄,直接从华商手这收购花生、棉花、牛脂等土货,其商业活动范围扩展至胶济路沿线地区。”[9]日本在青岛的贸易活动严重影响了青岛的经济发展。笔者仅以牛肉贸易为例。这一时期的青岛市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牛肉及活牛出口口岸之一,在青岛的外国商人长期大量收购活牛。据统计,“1912年出口的牛及牛肉合计19639头,1913年为27918头”[10]。大部分活牛和牛肉出口的目的地是日本的大阪和神户。此时,随着出口数量的增多,活牛价格上涨,导致大量山东农民无力购买耕牛,大量农田荒芜,农产品供应不足,价格腾贵,最终出现山东地区经济凋敝的局面。

二、日本与德国在青岛的战略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英、法、德等国家忙于欧洲战事,无法东顾。英、法、德等国为了保住在华的各项利益,纷纷同日本缔结新约或修改旧约,以防止日本倒向对方阵营从而危害自身在华利益,这使日本在亚洲的地位逐渐凸显。

德国政府在一战爆发之初曾考虑将胶澳地区归还北洋政府,原因有三:一是胶澳地区离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较近,远离德国本土;二是其军事力量有限,难以抵挡日本强大的海上舰队,将青岛归还北洋政府可以避免德国政治和外交上的损失;三是可以防止青岛受到英国和日本的攻击,德国趁机赢得中国的好感。德国驻华使馆代办马尔参(A.G.O.Maltzan)曾向北洋政府外交部透露德国方面的意图“可立即将胶州湾直接还给中国”[11]。德国在与北洋政府外交部接洽的过程中援引1898年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第五款规定:“嗣后如德国租期未满之前,自愿将胶澳归还中国,德国所有在胶澳费项,中国应许赔还,另将较此相宜之处,让与德国。”[12]为了确保德国在华的特殊权益,或谋求战后更大的利益,“德国使馆的参赞并曾一度与袁世凯政府进行非正式的秘密谈判”[13]。中德两国频繁就胶澳地区归还问题展开外交会晤的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派出特使威胁北洋政府:“中国议收回胶湾,此事不向英日咨,直接与德商,必生出日后重大危险。”[14]

第一次世界大爆发不久,日本为了欺骗和蒙蔽全世界,特别是德国,不断举办倡导和平的活动以混淆视听。日本大隈内阁曾经发表演讲:“余任首相职一日,断不与中华开战,在余任内,断不致令日本干冒侵华之大不韪也。”[15]甚至在同北洋政府接洽之时还利用私人身份向北洋政府透露“并无占领土地之野心”[16]。日本利用这一外交手段麻痹北洋政府,让北洋政府相信日本没有觊觎山东的土地。但实际上,为了探听驻扎在青岛的德国守备队实力,日本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多次派出在各殖民地担任要职的官员,以“视察”日本在青岛的日本侨民和日本商人团体的名义“探访”青岛,甚至还派出驻扎在日本佐世保的第二舰队,以“寄泊”为借口“访问”。

日本占领青岛和德属太平洋群岛后,为防止北洋政府倒向协约国一方,德国外交部立即向德国驻华公使馆发出命令,要求全力阻止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德国公使辛慈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明确表示:“中国如不参战,德方亦可予中国协约国所供之条件:如改善关税,停付庚款等。”[17]德国驻华公使辛慈也向段祺瑞承诺,如果中国可以延缓对德国宣战,或是参加协约国,德国可以给予段祺瑞个人诸多“好处”。随后,段祺瑞给德国公使辛慈回复:“中国抗议之照会纯为一种形式,并无任何新意义,一切个人关系均仍照旧。”

德国公使不仅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北洋政府,而且通过拉拢民间政治力量影响北洋政府的决策,比如通过熟悉中国情况的学者卫礼贤向回到青岛的宗社党成员示好,并且向宗社党实力派成员张勋许愿并作出承诺,“愿以德华银行资本,为贵政府艰难之协助”[18]。为了使张勋相信德国的“诚意”,德国还向张勋表示,如果复辟清帝国成功,则德国在外交上选择“承认帝国新政府”。

三、日本与西方列强就青岛地区的外交博弈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不久,日本意识到需要利用战争让日本国内民众宣泄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利用战时体制加强对社会与人民的全面管控。日本认为参加欧战,武装占领青岛的前提是找到对德宣战的借口。日本为了制造参战借口,利用英国是日本同盟者的身份,在欧洲局势紧张之际向英国政府表明态度:“万一时局转变,英国投入战祸,以日英协约目的或濒危境,日本以协约义务,必至执必要之措施。”[19]英国内阁在决定对德宣战的第二天向日本政府透露:“如果战斗波及远东,香港及威海卫遭到袭击,英国政府相信日本政府将给予援助。”[20]但是后来英国政府提出:“要求日本出动海军协助搜索并击毁正在中国海面袭击英国商船的德国伪装巡洋舰。”[21]英国政府与日本政府互相商洽之后达成外交谅解,英国最终同意日本对德国的战争方案,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日本之行动,除为保护日本在太平洋上航线之必要,将不超出中国海而至太平洋,亦不至超出中国海以西之亚洲洋,除在东亚大陆上之德国领土外,亦不侵犯任何外国领土。”[22]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为日本发动与德国争夺青岛的战争埋下伏笔。

面对日本方面强烈的战争意愿,法国害怕在亚洲的殖民地被日本夺走,想要加入日英同盟或与日本单独签订同盟条约,形成法日同盟或日法英三国同盟,但这种想法未能付诸实施。日本外相加藤高明为消除西方其他列强的顾虑,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向美国、法国、沙俄以及荷兰等国家的大使反复强调日本发出最后通牒的原委,并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而且日本一再保证不侵犯其他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最后诸列强向日本表示“满腔的谢意”[23]。

在对德作战的问题上,日本援引《日英同盟条约》第四条“若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国已缔结普遍仲裁条约时,在此仲裁条约有效期间,认为无任何规定使此缔约国负有与该第三国交战之义务”[24]与英国交涉。英国内阁面对日本方面强烈的参战要求,一方面担心日本打乱英国在华贸易的布局,另一方面担心日本在占领德属太平洋诸岛后,引发同澳大利亚自治领、美国的利益冲突,从而祸及英国自身。因此,英国政府劝说日本保持冷静,希望日本取消军事动员行动。而日本声称:“只要情况没有重大变化,就得坚持对德作战,否则,将会招致重大的政治危机。”[25]“如果英国业已撤销参战要求,那将会给日英同盟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26]最后,英国内阁同意日本以英国同盟者的身份向占领青岛的德国军队发最后通牒。通牒要求驻青岛的德国陆军和海军以及奥匈帝国军队“(一)立即撤退在日本及中国海上的一切德国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装;(二)在九月十五日以前,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条件地交付日本帝国官宪,以备将来交还中国”[27]。且附加 “如果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午前不作答复,则日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28]。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朝日新闻》和《东京日日新闻》也配合日本政府大造舆论攻势,向日本国民发出战争信号,积极宣传占领青岛的巨大经济和军事价值,企图借用战争转移日本国民的注意力。

日英联军经数月战斗,击败德奥军,夺得对胶澳地区的控制权,使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明显提升,而日本强占胶州湾的这一行为“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猜你喜欢

北洋政府青岛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不应被抹杀历史功绩的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公文管理机构
青岛明月申牌?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