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战化大练兵背景下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12-19孙越颖杜文娅左臣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特警公安院校警务

孙越颖,杜文娅,左臣伟

(1.北京警察学院警务技战术系,北京 102202;2.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厦门 363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1]。人民警察作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将竞技体能训练先进的理念、经验融入特警体能训练中,如何聚焦“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实现体能训练实战化、科学化,如何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回答和解决。目前,公安院校的侦查学专业设置了特警方向。围绕特警人才培养的实战化训练的难点、焦点问题,本研究对国内公安院校20 名特警体能训练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在师资水平、教学设计、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10 名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警务技战术专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从特警职业的体能需求、体能课程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调查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成因,旨在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1 实战化大练兵背景下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研究的三重逻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研究实战化大练兵背景下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高质量发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3 个维度来回答并指导解决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实战化和科学化的问题。

1.1 历史逻辑:坚持问题导向是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

早在1964 年全军大比武时,叶剑英元帅就提出“把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身体壮”,毛泽东主席对这一提法深感兴趣。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能打仗、打胜仗”和“训战一体化”强军思想,全国特种作战部队和公安队伍围绕新时代使命任务开展实战大练兵,体能训练也向实战化转型。虽然体能实战化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观念和结构性矛盾,对于“体能实战化”所催生的“特警体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作出前瞻性的思考和综合性的应用,急切需要回答在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下特警体能的内涵是什么,体系是什么,还要回答如何使体能与作战任务对接,如何使特警体能训练具备可操作性,如何在训练路径和方法上突破现有藩篱等实践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公安院校和公安部门实战化训练的难点、焦点和关键点,而解决这三点的根本遵循就是新发展理念,它是破解“特警体能”发展难题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指引。

1.2 理论逻辑: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发展创新的理论遵循

研究实战化大练兵背景下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创新为动力、以协调为标尺、以绿色为底色、以开放为抓手、以共享为宗旨,旨在推进体能训练朝着实战化、高质量方向发展。一是创新发展是引领特警体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途径创新,以实现动力变革,进而达到质量变革,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二是协调发展是引领特警体能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主要体现在多学科协同、多环境协同和多要素协同,以实现效率变革,力促发展质量、结构相统一,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三是绿色发展是引领特警体能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主要体现在遵循体能训练规律、符合战斗力生成逻辑和尊重身心合一发展规律,以实现永续发展,力促发展效益、安全相统一,实现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四是开放发展是引领特警体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军警融合、思训融合、科训融合和战训融合,以实现发展方式的变革,力促发展质量、规模、速度相统一,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五是共享发展是引领特警体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人民安全至上、训练为人民、成果为人民和成效共建共享,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综上,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运用系统理论、生物适应理论、动力链理论和功能训练理念,为探索特警体能训练科学化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1.3 现实逻辑: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发展创新的现实要求

和平时期,公安队伍一直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特警因执行反恐防爆、武装冲突等任务,牺牲、受伤的比例更高。这需要我们营造实战环境、实施科学训练、练就超强体能,以达成处置任务、减少人员损失的目标。公安院校的特警学生作为未来公安队伍的中坚力量,理应高效利用在校学习和训练的黄金期,掌握科学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养成终身科学训练习惯,不断提升体能水平,关键是坚持高质量的发展。一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入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急迫性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发展的内涵和要素。特警体能训练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体能内涵和要素的发展,要把系统科学的特警体能训练与适应复杂工作环境、提高应变能力、缓解工作疲劳、避免运动损伤、减少无谓的牺牲密切联系起来。二是牢牢把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特警体能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要锻造新时代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后备人才,必须以“因战而练”为导向,使特警体能训练始终围绕实战需求,全面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有一支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战经验的体能教师队伍。在实战化大练兵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特警体能与警务技战术的结合、提高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成为公安院校加速特警学员培养力度、探索特警体能训练体系和培养合格特警后备人才的责任和使命。三是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缺少创新,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和指导,致使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多学科研究和实证研究偏少,导致对前沿体能训练理念认识尚不深入,对特警体能的本质认知尚不清晰,对警务技战术的规律性认识尚未形成。综上,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训操作,体能对战斗力的贡献率不高。

本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哲学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实战化大练兵为背景,从动作结构、决定技战术水平的训练学因素入手,探索不同任务的特警体能需求,廓清特警体能面临的困境、挑战,并提出优化路径,为新发展理念指导具体领域的研究提供范式,也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充沛动能。

2 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的困境

我国特警体能训练及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开展警务实战大练兵的背景下,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存在诸多不适应,制约着实战化教学训练的改革。

2.1 训练体系不适应实战练兵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目前,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体能训练的内涵明确、外延清晰、分类清楚。身体功能训练、康复体能、动力链等新的训练理念的融入,完善了我国体能训练体系,但目前在特警体能训练领域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完善、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警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实战化发展。

2.1.1 训练目标定位不清 适宜的目标对特警体能训练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够产生明确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激励作用和清晰的标尺作用。目前,由于对特警体能训练本质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尚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较大的盲目性,致使体能训练目标不明确,难以有效引导体能训练过程。调查发现,大多数特警体能教师(80%)认为体能训练目标模糊、难以衡量,有方向却没有终点。多数院校的大纲中明确提出特警训练的目标是服务警务实战,但是教师反映各个学期目标差异不大。由于缺乏系统、连贯和具体性,现有目标对训练实施的指导作用甚微,可度量性、可操作性较差,教师只能以主观经验作为训练依据,致使体能训练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改变此状况,要以精准的训练目标引导训练实践过程,以提高训练质量和训练效益。在明确体能训练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训练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制定阶段训练目标,确保对目标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并对训练的结果进行检查和反馈。

2.1.2 训练内容脱离实战需求 训练内容是实现训练目标的必要条件,系统科学、符合实战需求的训练内容能加速作战技能的形成。在实战训练背景下,体能要素对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体能训练的重心还未落实到实战训练中。训练中存在重视一般体能、忽视基础与战斗体能,重视单兵训练、忽视小组集成训练的问题,影响了体能对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一直以来,特警体能受到传统军事训练的影响,训练内容局限于一般体能中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训练,较少安排灵敏、协调、平衡能力训练,公安院校特警学生更是很少进行与实战结合紧密的战斗体能训练。在一般体能训练方面,力量训练忽视爆发力、稳定性力量练习内容,速度训练则对反应速度的重视程度不够,耐力方面无氧耐力训练欠缺。训练内容与警务技战术衔接不紧密,无法满足实战需求,训练内容多为单兵练习,很少结合实战开展小组集成训练,极少创设情境(融入心力、脑力、体力)进行实战综合演练,体能训练内容与实战体系融合度不高。

2.1.3 训练方法手段单一 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对于提高警务技战术水平、推动队伍实战能力提升具有巨大作用,但训练方法的合理配置需要遵循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层次结构。训练内容脱离实战需求,必然导致训练方法的诸多问题。调查发现,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主要存在训练方法单一、器材种类和数量无法满足课程需要、忽视准备活动和训练恢复、训练监控不足等问题。一次完整的训练课应当包括准备活动、基本部分、放松整理3个基本部分。目前,公安院校特警学生的训练中,教师通常忽视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恢复过程,也缺乏准备活动和训练恢复理论知识的传授。调查发现,准备活动部分学生更多地选择慢跑(60%)、弹振式徒手操(65%),很少在这部分融入筋膜松解(20%)、基本动作模式(10%)、神经肌肉激活(10%)等方法。由于传统弹振式徒手操存在对神经系统动员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不同训练内容和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训练的结束部分,仅采用低负荷有氧运动(70%)、拉伸(85%)进行简单放松,学生在课后也较少运用筋膜松解(25%)、PNF拉伸(30%)等方法开展训练后的再生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过分重视训练的主体部分,忽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可能会导致损伤风险增大、运动恢复过程减慢、训练效果降低等。训练基本部分则过分依赖一般体能训练方法,缺乏专项体能训练和基础体能训练方法,一般体能训练又重点强化力量,不能合理配置稳定性力量、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反应速度训练方面仅限于传统的口令和反口令练习,缺乏创新性、紧贴实战的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面更多运用持续训练法,部分选择高强度间歇训练,表明对无氧耐力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灵敏素质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各种跑动练习,对于效果较好的软梯、锥桶训练法运用较少,而灵敏素质作为一种综合素质,需要融入特警警务技能、战术训练方能取得实效。

2.2 课程设计不适应运动训练规律和生物适应规律

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行为。有效的课程设计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服务警务实战、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目前,各公安院校特警体能教学计划、时间安排存在较大差异,多数院校体能训练安排在第1 ~2 学期,第3 学期开始增加警务技能训练(防卫控制、警械具使用等),第5 ~8 学期进行战术训练,多数课程每周安排1 ~2 次;少数院校的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特警专业(方向)设置3 ~4 学期体能训练,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学生体能训练。专家普遍表示,教学大纲编写科学性不强(85%)、特色不够鲜明(80%),不能体现先修课与后续课的有机联系和衔接(90%),课程内容安排上以实训内容为主(90%),理论部分内容占比很少。教学形式以讲练法为主(90%),且大部分教师在体能课中的“讲”局限于动作方法,很少涉及训练原理、机制、训练内容选择、训练计划制定等理论知识。教师认为这样最能体现“精讲多练”,却忽视了对学生自主训练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传统且单一,选用的教材多数陈旧,部分院校甚至没有使用专业教材指导教学,绝大多数教师不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备课、上课等教学活动,理由是教材脱离实战、滞后于实战,缺乏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知识。

一方面,课程设计看似强调“体能为基础、技能作保障、战术是关键”,但实际上仍旧摆脱不了体能、技能、战术训练各自为战的困局,难以实现体能与技战术之间的有机融合,不能有效体现“练为战”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共计2 个学期、每周1 ~2 次的体能训练课程安排显然难以保持训练的持续和系统性,在暂停或中断训练后,机体通过训练所获得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各器官系统机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衰减。体能训练过程是机体产生生物性适应的动态变化过程,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人体各体能要素的获得与提高必须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生物适应规律,当训练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遭到破坏而出现停顿、间断时,已经获得的生物适应性或者训练效应就会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消退。

2.3 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不适应新时代特警人才培养的需要

发展公安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应当着力建设一支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战经验的体能教师队伍。实战化体能训练要求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并理解培养目标,且具有系统的训练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否则很容易导致盲目和野蛮训练。调查发现,公安院校缺少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的体能教师,普遍存在对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基础理论欠缺、知识更新速度慢等诸多问题,组训人才水平已成为制约当前实战化体能训练的主要因素。

多数体能教师是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安院校(70%),另有部分来自部队转业或专业运动队(25%),极少数教师为体能训练专业(方向)毕业生(5%),公安院校缺乏既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又具备扎实实战经验的体能教师。教练员很少参加阶段性进修和学习,缺乏前沿性和先导性训练理论知识,对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等基础理论掌握不深不透,对体能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不够清晰,多数教练(80%)上一年度并未参加基层单位调研、轮岗;由于疫情的影响,上一年度外出交流、学习的仅占10%,参加线上学习和培训的约为10%,且这种学习多是体能协会、体育院校提供的教育资源。同时,科学素养不高,科研成果质弱且量少,鲜有高品质、高水平论文和著作,对实战化体能需求理解不透彻,训练随意性较大,科研难以引领实训过程;组织施训的精准性不足,超过50%的体能教练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认识不清,对教学大纲内容了解不全面,容易导致对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模糊认识,对教学深度、教学重点难点定位不准,进而导致训练实践活动迷失方向。另外,教师水平不高致使训练效率低下,学生缺乏科学的指导、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不仅难以获得良好的训练成效,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3 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的优化路径

公安院校特警学生作为未来特警队伍的中坚力量,应充分利用在校学习训练的黄金时期练就扎实本领。要以全警政治大轮训和实战大练兵为契机,以提升实战能力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抓手,以科学研究、教学策略、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找准路径精准解决困境,强力推进公安院校体能实战化改革。

3.1 重审科研内容,优化特警体能训练体系

落后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难以满足特警警务实战需求,反映出目前特警体能训练科研基础薄弱,体能对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较低。警务实战大练兵对特警体能训练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形式是教学,但人才培养同样离不开科学研究[2]。如何吸纳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服务特警警务实战、预防运动损伤、重视体能训练科学研究势在必行。

3.1.1 厘清特警体能概念,重视体能训练价值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应准确把握概念对训练思维产生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并最终决定训练过程和结果。现阶段,对特警体能训练的具体含义尚存在模糊认识,明晰其内涵、外延及任务有利于明确改革方向。特警体能的定义:特警(学生)在学习、完成特警警务日常工作、执行特殊任务等身心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融躯体工作、大脑工作和心理调控于一体的综合生物学能力。躯体工作能力(体力)指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平衡等基本身体素质;大脑工作能力(脑力)包含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过程(具有强度、均衡性、灵活性特性)、神经机能(信息综合、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科学决策等)及以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或工作能力;心力则是指融合躯体活动和大脑工作,以意志品质、自我调适、心里承受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部分生理心理品质[3]。上述构成特警体能的三大要素,体力为基础,脑力是核心,心力作保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要锻造“四个铁一般”公安铁军。实战化体能训练绝不能作为一句口号,要正视体能训练在预防运动损伤、保持身心健康、服务警务实战中的重要作用。高素质的人民警察应当“体力强健、脑力强大、心力强韧”,能够在警务实战中沉着冷静、敢于冲锋、善于斗争,又能在复杂的实战任务中迅速适应变化,有效调整自身心理状态,练就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高效率完成各种实战工作。特警体能训练不仅要重视身体素质的锻炼,还要重视将脑力和心力训练有机融入训练过程,将实战需要的能力“训强、训精、训实”。

3.1.2 融合多学科知识,优化体能训练体系 结构决定功能,提升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工作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突出实战化导向,融合公安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精心研发实战化体能训练体系,全面推动特警体能教学工作转型升级。围绕实战需求,可以从基础体能、一般体能、战斗体能3 个层次开展训练。1)基础体能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发展关节灵活性、身体稳定性,提高力量耐力、有氧耐力、移动速度等身体素质,掌握高质量的动作模式,提高基础动作技能。依据动作技能的渐进性发展规律,基础动作技能是人体最低层次的动作技能,要求机体灵活性、稳定性良好,这也是掌握成熟和高级动作技能的基础,扎实的基础体能可以为较快适应后续高强度、高难度体能训练作保障,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具有积极意义。2)一般体能训练旨在全面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公安作战专业要求的身体素质,发展成熟动作技能,为掌握特警警务技战术做好身体准备。动作技能的渐进性发展规律中,成熟动作技能居于中间层次,该技能是机体多个环节参与下的多平面、多维度动作,是人体在掌握了基本动作技能后逐渐增大负荷,提高机体对高强度训练的适应性[4]。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肌肉产生收缩或舒张,牵动骨骼绕关节产生的动作来完成的,任何运动过程中都要有神经系统的参与,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将神经系统和心理训练融入其中,促使学生“想练结合”提高训练效率,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这一阶段在训练强度、训练量及难度方面要体现出特警职业身心训练的艰苦性,为后续大强度专业训练做好身心准备。3)战斗体能训练旨在直接服务特警警务技战术需求,形成体现特警职业特色的训练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战斗力量、战斗速度和灵敏、战斗耐力、战斗综合训练等内容,这一层次的训练内容是在具备良好的基本动作技能和全面发展的成熟动作技能基础上,获得人体最高层次的高级动作技能,是决定特警警务实战能力的关键。训练过程需强化神经肌肉系统的训练,提高机体对精细复杂技术的控制能力。其内容设置要结合技战术和作战环境,深入分析人体生理解剖结构、动作特征及运动轨迹、神经肌肉工作特点,能量供应特征、心理特征等多种因素,确保通过训练获得效果正向牵移至技战术运用过程,实现战斗体能与警械具、武器装备、作战样式的最佳结合,也可以通过模拟实战场景,将上述多项内容进行组合,进行单兵训练、小组协作训练,实现心力、脑力、体力,体能、技能、智能与实战运用有机融合,提高综合实战运用能力。

3.2 重构教学内容,优化特警体能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目标和教学情境下[5]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产生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媒体技术等方面。具有明确指向性、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是实现特警体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3.2.1 挖掘课程深度,强化学生高阶能力培养 在构建符合特警警务实战需求的训练体系基础上,应进一步结合学生学情,依据成果导向理论,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依据“是什么—怎么用—怎么设计”三层次逻辑,构建“基础—应用—高阶”教学内容体系。一方面,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岗位需求新变化,突出学生解决训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怎么做”,更要学会“为什么”“怎么做才对才好”。另一方面,要重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目标设计—大纲修订—资源选择—教案制作—思政评价”五位一体思政教学设计思路,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铁一般”要求作为根本遵循,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显性与隐性的思政素材有机融入教学各环节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高。

3.2.2 丰富资源广度,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广义上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和信息等。狭义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合乎逻辑的构架,是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工作的指南。鉴于目前多数院校教学大纲难以为教师提供有效教学依据,公安院校应组织编写团队熟悉和钻研教学大纲,在确保学科体系自身基本逻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计划整体优化的原则,明确课程内容的分工,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和重难点,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教学大纲的编制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能训练在重视实训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的传授,要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精选内容,切忌片面求多求新,以免增加学生负担,降低教学质量。教材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载体,是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工具,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要重视教材建设,要以教材建设拉动课程建设,促进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要组织专业团队开展教材建设工作,教材编写和修订要坚持需求导向,充分考虑教材规格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瞄准实战需求,吸收体能训练前沿成果。教材内容要包含基础理论、岗位需求、准备活动、基础体能、一般体能、战斗体能、训练恢复、常见损伤预防等多样化知识,充分体现特警特色。鉴于公安院校教学资源有限的现状,可以通过加强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和交流,构建网络课程共享平台,采用“引入”或“自建”的方式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学生能够学习关于体能训练基础理论、训练机制的成熟课程,也可充分利用线上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开拓师生视野,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3.2.3 提升学习挑战度,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针对训练时间不足、缺乏理论教学等问题,可采用信息技术与教育训练融合、校局协同育人、丰富第二课堂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和训练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优势与在线学习优势[6],实现理论和实训的有机统一。运用“翻转课堂”[7]“微课”等多种形式打破传统学习方式,为学生课下学习理论知识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让运动训练知识传授和内化的次序发生变化;在线教学软件(雨课堂、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也为教师组织教学、课后答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课堂上教师通过分组合作式教学能明显提升特警学生训练参与度和训练效率,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引导特警学生在课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训练问题;健全校局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公安院校与实战部门深度共建、“结对”共建,使实战练兵向打赢聚焦;课后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的形式以老带新,充分拓展第二课堂学习和训练内容,提高特警学生自主训练能力;改变传统体能、技能、战术各自为战的教学形式,在特警警务技战术训练中有机融入体能训练,实现躯体工作能力、大脑工作能力、心理调控能力和警务实战技能的同步提升。

3.3 重塑“引育”观念,优化特警体能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8]。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特警体能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具备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能够通过有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1 强化“内培外引”工程,提高师资专业水平 实战化训练背景下迫切需要一支熟知训练基础理论、明晰教学训练规律、精于设计训练过程的师资队伍。公安院校存在高端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应努力探索特警体能训练师资优化路径。一方面,要出台更多政策吸引高端教学、科研人才。相比竞技体育行业体能施训与科研人才支撑有力的现状,军事院校作为特种行业院校也在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在此情况下公安院校更应重视特种行业体能科研、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高层次专业人才在特警体能科学化、实战化训练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健全专业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如人才引进机制、优秀民警选拔机制等),依靠情感留人、用政策留人、创造环境留人,为高层次、懂训练的专业人才选拔提供保障,充实公安院校体能教学和科研队伍。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有序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前沿体能理论知识。特种行业体能训练具备多学科交叉特征,需要体能教师掌握基本的运动人体科学(功能解剖、运动生理)、运动训练等多学科知识。教师应重点学习运动训练基本原理、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组训方法、运动损伤防治等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拓宽教师视野和思路,强化体能教师组训和解决体能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3.3.2 培育多元合作,打造实战化师资队伍 高度重视校局合作、警民融合,实现“教、学、练、战、研”一体化工作格局。一要完善校局双向交流机制。拓宽人才交流渠道,使教师能够通过轮岗锻炼、实地调研、走访调查等形式加强与实战部门的联系,细化轮岗锻炼考核机制,确保教师能够围绕警务实战需求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打造实战化师资队伍。二要加强专业教师与实战单位的科研合作。科研作为一个学科的基础生长点和推动力,能够有效反哺教学过程,可通过校局合作项目激励院校和实战部门的密切合作关系,提升公安院校特警体能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战的双向良性促进。三要积极开展特警体能学术研讨活动。聚焦特警科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动态,强化特种行业体能科研的宏观筹划和顶层设计,加强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交流、转化和应用,探索特警体能训练研究的“警民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吸收国内外体能训练科研前沿成果的孵化机制,深入开展体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科研助推实战化体能训练过程,解决特警体能训练科研和实战各自为战、研用脱节的问题。

4 结语

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在训练体系、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特警体能训练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战化大练兵背景下,要深入发挥科研引领作用,融入先进的训练理念,打造新训练体系;基于实战需求,融合多学科知识重构教学内容,创设实战化学习和训练情境,优化教学策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特警体能训练实战化、科学化。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创新设计,为公安院校特警体能训练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特警公安院校警务
“95后”特警的用情守护
高原特警之歌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联合演习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