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语境下的山水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析

2023-12-18

新楚文化 2023年25期
关键词:山水诗许渊冲归化

查文娟  蒋丽萍

【摘要】文化负载词中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特征,而中国山水诗中的文化负载词极富美学和文化价值。在翻译时,除了翻译语言文字,美学和文化信息也是翻译中需要重点考量的对象,因此,辩证地使用归化和异化方法,兼顾译文的接受度和文化保留度,是译者翻译时需要做到的。本文拟从美丽中国的语境下探讨中国山水诗歌里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与传播,意在促进中国山水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字】山水诗;文化负载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5-006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美丽中国语境下山水诗外译与生态文化国际传播——以庐山题诗为考察中心”(项目编号:YG2022130)成果之一。

一、引言

“美丽中国”这一理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疆域辽阔,自然而然诞生了很多好山好水的地方,因此中国人自古就乐山好水、有山水情怀,而中国的山水诗更是将这种情怀演绎到极致。东晋的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的新篇章,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山水诗中,使中国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创作对象。优秀的山水诗人们往往喜欢将目光投向山川、湖泊和旷野,以此借景抒情、畅谈理想、感悟人生。古往今来,山水承载着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愫。中国的山水诗不仅极富美学价值,又深含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命脉。所以,翻译中国山水诗也成了各路翻译大家的课题,这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当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之下,中国山水诗的翻译实践水平仍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山水诗的文学审美和文化思想价值得以广泛传播。基于此,本文拟从美丽中国的语境下探讨中国山水诗歌里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与传播,意在促进中国山水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二、山水诗中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用特定的短语、词语和习语等表达独特的事物,通常只在一种文化中出现,其他文化中则没有,属于文化不可译的范畴。因此文化负载词深深地烙上了某个文化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是表达一定文化特有事物和观念的词语。而中国山水诗中富含文化负载词,要翻译好这些文化负载词需要下一定工夫,同时这也是中国山水诗向海外传播的主要障碍,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攻克的难题。在对外译介过程中,应妥善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方面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要翻译出词语的潜在意义,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充分理解山水诗的语言含义及文化内涵,努力将中国山水诗的精髓准确地传播到国外,从而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于1945年在WORD杂志发刊号上登载的一篇题为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的文章中提到,文化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因此本文参照奈达对于文化的分类,结合中国山水诗中用词的特点,将其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以及物质文化负载词三大类。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是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的领域,包括地理、气候、植物、动物等,这些因素使得文化呈现出地域性,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时应采取的适当行为和价值观。当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时,通过对自身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赋予了生态一定的文化意义。在中国山水诗中,生态文化负载词主要包括植物名称、地名以及自然气候。例如,王维《杂诗》的最后两句:“来日依窗前,寒梅著花未?”其中,对寒梅一词的翻译,维特·宾纳(Witter Bynner)、许渊冲、曾培慈均给出了不同的翻译,维特·宾纳译为“cold blossom”,而许渊冲译为“mume blossoms”,曾培慈则将寒梅译为“plum blossom”。又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中松被译为“green pine”,清泉被譯为“clear spring”。再如,杜甫的《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许渊冲先生将这句诗翻译成“Shorn by sharp frost with crystal blade, maple leaves die, Both Witch Cliffs and Witch Gorge stand somber and aghast”,其中的“巫山巫峡”指现在重庆市奉节县一代的山和峡谷,该地名没有特殊含义,因此许渊冲先生将之进行了意译,并进行了批注,写明是这一带山和峡谷的统称。

(二)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文化内涵丰富,每种语言的文化侧重点不同,因此容易造成源语受众非常熟悉的信息为目的语受众所不了解。具体来说,语言文化负载词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比如方言、习语、俗语等。所以,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这四类文化负载词中显得更为棘手。例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其中“禄”字始见于战国金文,本义是指福,在诗中引申为官吏的俸给、给予俸给之义,还引申为食物、赏赐物等,傅乐山(J D Frodsham)和戴维·亨顿(David Hinton)均译为“salary”。还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其中对“阳”和“阴”的翻译则不同,傅乐山译为“The new light is altering the old shadow”,戴维亨顿则译为“new yang swelling,transforming old yin”。

(三)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是研究物质文化产品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的领域。物质文化负载词涉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各种艺术品、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物质文化遗产及人类对这些物质文化的加工与创造,因此,在对这类物质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需要译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译者需要对源语进行解码,在解码后进行重新编码,如若对这类词汇翻译不当,那么就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和困惑。如《凉州词》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许渊冲先生将葡萄美酒译为“wine of grapes”。又如在《赠孟浩然》一诗中:“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其中“中圣”一词与酒有关,一般暗指隐士饮酒,这与“事君”形成呼应,间接赞美了孟浩然不追求名利、与世无争,许渊冲先生就将此译为“Youd better be frequently drunk with the moon, More than serving the power you love the bloom”。“中圣”是酒醉的隐语,古人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但在英语中却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译者根据全诗的意境,将该词暗含的意义“酒”翻译了出来。

三、山水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虽然文化负载词具有文化不可译性的特征,但这绝不是说无法翻译这些负载词,不存在绝对的不可译性,译者可以通过多种翻译策略来降低这种不可译性,比如采用归化法、异化法或者归化与异化结合法等。翻译中国山水诗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需要将山水诗的意境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如何将其负载的中国文化信息成功地传递出去,是翻译山水诗的一大挑战。这就需要译者从文化视角或者文学翻译的角度,采用更加宏观的翻译策略将山水诗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出来。而就翻译的文化层面上来说,归化和异化正是比较有效的翻译方法。

(一)归化法

著名的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归化(domestication)是将源语本土化,它的译文对象是目标语读者,译者要站在目标语读者的立场上,重点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说话和思维方式,用他们所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源语言。译者想要拉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译文就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所以,采用归化翻译法能有效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最大化地减轻译文中的异国腔调,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一种舒畅的阅读体验。韦努蒂认为,归化翻译法就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就李白的《蜀道难》为例,该诗借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感情,散发出诗人的浪漫气质。诗中有了许多地名文化负载词,如标题的“蜀道”二字,在全诗中共出现四次,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来表达该词的意思,在标题处和诗中最后一句出现的“蜀道”,许渊冲先生将之译为“the Way to Shu”,而在诗中另外两处出现“蜀道”的地方,则将之翻译为“the westward way”。可见,“the westward way”采用的是归化翻译法,许渊冲先生想通过这种翻译法让目标语读者知道“蜀”的意思是向西。还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许渊冲先生同样采用了归化翻译法,用“border”一词将“秦塞”的意思翻译出来,简单明了,让读者知道那其实只是个边界而已。“扪参历井仰励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意思指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参、井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因此,许渊冲先生将之翻译为“Looking up breathless.I could touch the stars nearby ; Beating my breast.I sink on the ground with a sigh”,在这里许渊冲先生采用了归化法,将两个星宿的名称简单的译为“stars”,这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它们就是两个星宿,让译文通俗易懂。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中“就菊花”暗指重阳节与友人相聚饮酒赏菊之意时,维特·宾纳采用的是归化法,将“就菊花”翻译为“in chrysanthemum time”,将重阳节翻译成“the Mountain Holiday”,这种翻译方法虽然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但是却不能让他们将菊花与重阳节联系起来,不易于他们理解菊花在中国的特殊文化内涵。

(二)异化法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尽量保留源语言文化的语言特点,同时融入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译者在不破坏源语言作者的表达方式的情况下,将原文内容翻译出来,也就是要以源语文化为出发点。在为读者呈现出地道十足的异国腔调的同时,还可以保留文化的差异性,体现了源语言的语言风格和民族特征。简单来说,异化法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在翻译《蜀道难》中,许渊冲先生除了将“蜀道”翻译为“the westward way”外,还采用了异化翻译法,将文中两处“蜀道”译成“the Way to Shu”,这样翻译可以让读者知道“蜀”其实是个地方,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征。在另一句“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中,出现了两座山的名字,一座是“太白”即太白山,位于秦嶺山脉,另一座“峨眉”即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许渊冲先生将两座名山分别异化为“White Mountains”和“Mount Brows”,这有利于目标语读者了解中国这两座名山的文化内涵。在“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句中,“锦城”是四川成都的别称,他将之译为“the City of Brocade”,也是采用了异化译法。同样,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许渊冲先生将“就菊花”译为“for chrysanthemums”,唐一鹤将之翻译为“see his chrysanthemums”,均采用的是异化法,表达诗人盼望重阳节再度与友人重聚饮酒赏菊的愿望。

在翻译中国山水诗时,不仅要译出文化负载词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这实属不易。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原文进行了恰当地改写,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得到了有效的传播。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人们存在着不同的审美价值观,这种差异对山水诗的译文可接受性产生了影响。所以,作为文化传播者,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秉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态度,在翻译中国山水诗中文化负载词时巧妙地运用好归化与异化,当采用异化法进行翻译时,要充分保留源语言文化的异域风情,同时又要使译文浅显易懂;采用归化法翻译时,则需要在不改变原作风格的情况下,保证传统文化得到准确有效地传播。

四、结语

文化负载词中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特征。翻译中国山水诗最大的难点就是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不仅需要忠实地传播本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而且还要准确、恰当地知晓他国的习俗和审美价值,从而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真正交流。因此,在翻译中国山水诗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要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方法,兼顾文化保留度和译文接受度,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模式。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举足轻重,影响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仅是翻译语言文字,更多的是文化上的互动和交流。因此,译者必须不断研究总结经验,理清文化负载词的内涵特征,综合分析文化負载词中的潜在信息,加强归化和异化的科学合理应用,提升翻译水平,积极推进中国山水诗在海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方俊,高洁.操纵理论视角下唐诗《蜀道难》地名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个案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6).

[2]谭占海,田兴斌.唐诗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以“x花”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04).

[3]刘静玲.古诗中地名英译的方法分析——以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7).

[4]黄璐.社会翻译学视域下谢灵运诗歌英译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7).

[5]陈琳.欣顿与山水诗的生态话语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6]张翼飞.归化和异化多维选择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1(14).

作者简介:

查文娟(1988.9-),女,豫章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

蒋丽萍(1988.10-),女,江西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数字传媒。

猜你喜欢

山水诗许渊冲归化
元 日
小议山水诗写法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折桂令·客窗清明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