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过程立体化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2023-12-18孙利娟赵杰峰
孙利娟 赵杰峰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本文首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针对全过程、立体化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阐述。针对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整个过程进行了探讨,对于立体化课程思政建设,从分析学情、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锻炼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全过程;立体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与实践(2021SJGLX879);河南省职业院校省级名师培养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技术过硬、技能精湛,是对高职培养人才的要求,总体上说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德技并修,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至关重要。
我们现在讨论课程思政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怎样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其实,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因此,课程思政应该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设计、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等各个环节,不应该仅仅限于与某一些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上,应该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锻炼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去强调狭义的课程思政,因为我们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可以有多种手段、多种设计、多个环节互相配合、共同发力达到这个目的。因此,要想达到更好的课程思政效果,建议开展全过程、立体化的课程思政。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令人担忧
现在的高职学生,受社会上各方面的影响,思想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思想状况令人担忧,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在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完全没有规划和目标,没有清醒的认识,过一天算一天,没有生活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少学生存在混毕业证的心理。
(二)缺少信仰和信念。很多学生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一无所知,从小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历练,不了解我们国家是从怎样的苦难走到今天的辉煌,对于自己未来应该承担的责任茫然不知,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担不得责,缺少应有的信仰和信念。
(三)缺乏自觉自律,学习做事不能长期坚持。很多高职学生自觉自律性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受到打击就不振,总想着让老师手把手督促指导,自己没有自制力,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信任危机令人担忧,教育的效力在下降。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缺乏必要的信任,对学校的管理要求和老师的劝诫引导持否定态度和怀疑态度,听不进心里去,落实不到行动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基于学生以上的实际思想状态,我们必须有具体的针对性措施,要延伸课程思政的范围,加大课程思政的力度,开展全过程、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
(一)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概述
先来谈谈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指出,要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除了课程思政内容以外,还要考虑教学方式的思政建设。在思政内容方面,除了与课程知识、技能相关的以外,还可以围绕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从课前、课堂到课后。在教学形式方面,针对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程思政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教学环节,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和问题都应该在课程思政设计的范围内进行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二)课前思政教学设计
在课前,围绕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课程思政素材,可以是音视频、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以讲解、朗诵、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在线上线下课堂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中去,由单向传输变成双方的相向而行,由教师的独角戏变成同频共振的大合唱。另一方面,从学生搜集整理展现出来的内容,从他们的认识、交流、理解和表达方面,还可以发现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和问题,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第三,多种形式的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站位。
在上课之初,可以让学生就准备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展示和交流,因为时间有限,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各个小组的展示交流内容可以先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上,如学习通等平台,老师和小组长要进行内容正确性方面的把关审核,各个小组对作品进行评比,在课堂上展示线上评选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可以作为老师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的资料。通过这种课前的设计,一是可以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把课程思政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三是把课程思政变成了师生共建的课程思政。
(三)课堂教学思政设计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情了解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有目的教育引导,可以就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延伸拓展,把思政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每一分钟。我们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它不是单单存在于某个知识技能点上,也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几十分钟之内,只要有机会,只要创造机会,都可以开展課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较高境界应该是思政教育内容和课堂教学的高度融合、浑然一体,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同频共振、心灵相通。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才能赋予课程思政新的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思政可以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隐性的、显性的,与课程知识技能素养结合的,也可以蕴含在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老师的以身示范和一言一行中,最主要的是可以通过讲解、问答、讨论、演讲、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整个过程中,与老师产生同频共振的共鸣,日复一日,以量变促质变,才能真正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的导向,始终引导整个课堂教学和课程思政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对学情有一个充分的调查了解,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对课堂上的各种情况有一个预案,对突发情况能及时判断,果断处理。要做好这些,第一,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只有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才能做到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又以身示范作为老师的负责和担当。第二,其次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老师不仅仅要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站稳脚跟,还要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比方说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体育和艺术方面的锻炼和增强、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是搞好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三,老师要不断增强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2],这里边包括尽可能多地了解占有课程思政资源的能力,对开展课程思政的系列教育,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一定要多去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在课程知识技能点上去挖掘尽可能多的思政资源,才能在整体课程思政开展上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另外,除了要具有广博的课程思政资源知识以外,还要锻炼增强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思政融入能力、资料整合和提炼能力等,这样课程思政教育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才能鲜活生动,进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教育引导学生,因此,学生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的,包括前面讲的分析学情,是为课程思政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就要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进行。在课前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在课堂上,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之下,要让学生变成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和受益者,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相应转变,只有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才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课后思政教学设计
在课后这个教育教学环节,要注意让课程思政延伸拓展,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消化、吸收和强化,就像知识技能需要反复学习训练一样。在作业布置、实验实训练习和总结、复习和预习等多个环节都要把课程思政的元素考虑进去。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培养一些学生骨干,比如说班干部和小组长,发挥他们的带动、督促和示范作用,成为老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得力助手。另外,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技术手段[3],让课程思政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要注重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所有的课程思政一定不能停留在形式和表面,教师要注意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后学生的进步变化来对课程思政进行反思、总结和梳理,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现在这个方面是一个难题,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去评价课程思政的成效,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完善的课题。
三、立体化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概述
要想开展好课程思政教育,还应该从课程思政的立体化建设方面下功夫。所谓的立体化是指课程思政不只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而是要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同时还要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以奠定课程思政开展的坚实基础,再辅之以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让课程思政教育更丰富、更生动、更完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才能使得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和途径
要想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学情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学情分析,课程思政就失去了针对性,因此,在进行整个课程的思政设计前,应该首先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了解每个班的具体学情,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建立起和学生沟通的基础,也建立起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信任老师,喜欢老师,甚至崇拜老师,才能让学生愿意听老师的课,愿意跟老师说心里话,这样才有了良好的课程思政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再好的课程思政知识也起不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因为学生只会当耳旁风。没有师生良好的沟通基础,学生听不进心里去,甚至于学生根本没有听,因为他对老师不感兴趣不喜欢,他自然也不会听老师的课、听老师的话。如果那样,开展课程思政就收效甚微。所以一定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喜所好、所忧所愁、所期所盼,要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有了解和信任基础、有针对性地课程思政才是有效的课程思政,能够进入学生思想和头脑的课程思政才是有灵魂的课程思政。作为老师,要尽可能开展多方面的学生活动,不要满足于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要学会在各种活动中开展教学:一来可以通过活动多方位的了解认识学生;二来也是对学生全面的锻炼;三来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情分析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应该贯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在授课前进行学情分析,是为了对课程思政进行整体设计和调整;在授课中间进行学情分析,是为了检验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发现学生中的新问题、新动向,通过这种反馈及时调整课程思政,并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估。开展学情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一对一交流、主題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每个专业形成自己成体系、可操作的学情分析操作指导和规范,各门课程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同时各门课程之间又要形成一个有机的互相配合的整体,让课程思政能形成更强的合力。
(三)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劳动教育
要想搞好课程思政,还应该搞好劳动教育,现在的很多学生被父母宠惯着长大,不顾家庭实际情况,盲目攀比,不理智消费,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严重缺乏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很多人梦想不劳而获、少劳多获,严重依赖父母经济供给,崇拜明星歌星网红,妄想瞬间暴富、一夜成名,对待找工作的态度是既想找工资高又不忙不累的岗位,而不管自己有多高的技能水平,稍微不顺心如意、苦点累点就很可能甩手不干、辞职走人。开展劳动教育是要让学生接受劳动锻炼,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帮助学生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其它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只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劳动的收获、劳动的快乐,才能真正理解课堂教育时很多教育内容的真正涵义,因此劳动教育很重要,不可或缺。否则的话,老师讲的一些内容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深,是无法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
(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社会实践活动
老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现在的很多学生缺乏对国情、世情的了解,缺乏对民族历史的了解,缺乏对社会全面深入的了解,思想缺乏根基,认识与现实脱节,所思所想就像空中楼阁,不切实际,很多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片面理解,被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和言论左右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带来错误的行动,造成不好的影响,让人揪心和痛心。因此,老师应该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锻炼,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更清楚地了解国情,通过实践锻炼才能,提高认识,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增长更多的见识,避免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不致于只能纸上谈兵、空谈误国,学生实践锻炼得越多,了解的实际情况越多,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可能会感悟越深,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否则如果学生没有切身感受,老师的教育有可能会对牛弹琴,白费口舌,因为师生感受和了解有可能不在一个频道上,无法共通和共鸣。我们现在的实习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锻炼。因此,要用好这个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除了实习以外,我们还可以组织研学,到福利院、养老院、农村和山区帮扶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让学生去真正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对人生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对社会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对教师的教育有更多的感悟。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时时是思政、处处是思政、事事是思政,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思政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貫穿在每一位老师的方方面面,甚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思政,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只有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真正的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而是让教育回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质。在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就曾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的是思想道德、处世之道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从古至今,作为老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我们今天的课程思政教育也是要让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才真正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才真正完成了教育的使命任务,才无愧于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而开展全过程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正是我们完成使命任务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这种课程思政,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更高高度,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殷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特色内容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23(12):173-176.
[2]张旋,马烽.基于OBE理念专业层面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12):165-168,172.
[3]闫永芳.高校建设数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80-83.
作者简介:
孙利娟,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改革。
赵杰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