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探索

2023-12-18余佳洁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校

余佳洁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与依据,并提出完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策略,即使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适应、推进资助精准化、完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 发展型资助育人 资助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7-008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资助工作需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推行发展型资助。把“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这既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精神指引,也是强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向指导(朱喜坤,2012)。

一、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比例失衡

《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工作水平持续提升、资助育人全面加强,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大学生心理教育疏导上、大学生就业技能培养和指导上尽可能给受助大学生科学、全面的帮助,但是在发展型资助方面仍有需要完善的部分。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分为“资助”和“育人”两个部分,在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新时代要有新的要求和标准。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资助和育人重心不均衡、忽略育人功能的现象。一方面,高校资助任务繁重,资助队伍人员不足,难以同时有效开展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另一方面,资助工作队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存在高校资助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它既需要高校加强资助队伍建设、构建成熟的资助育人平台,也需要建立多部门、全方位的协同联动机制。

2.资助精准化程度不高

精准资助,就是建立起精准资助体系,在资助对象上要精准筛选,在资助标准上要科学可持续,在资金发放上要做到精准可追踪。当前,高校在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发放等方面尚未充分实现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部分高校未能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建立资助体系以落实精准资助的要求。高校的生源构成复杂、学生数量多,部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排查不够深入,离资助对象精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化平台运用不够广泛,难以确保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与家庭情况相适应的资助。

(二)学生层面

1.受助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与诚信教育是重要的内容。当前,部分资助对象有感恩意识薄弱和不诚信的表现。比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谎报自身情况,在取得助学金、補助后进行无节制的消费,在申请助学贷款后进行恶意拖欠。从受助学生的实际行动上看,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受到国家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宋丹,2021)。究其原因,这些情况是由于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不足所造成的,高校在开展资助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思想教育。高校资助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资助工作新路径,使学生资助实现从扶贫向扶志的转变,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

2.受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高校资助育人属于民生工程,其目的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其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该工程是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筛选出资助对象,尽力确保其得到资助。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国家的资助。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得到资助,容易对获得资助的同学产生嫉妒等心理;部分学生获得了资助,但所获得的资助未达到自身预期,容易产生消极的心态。此类学生心理问题会影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一些高校由于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致使其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不够理想。为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与依据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

高校发展型资助是未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方向。在理解发展型资助的内涵方面,当前学者大多从其现实意义出发,重点分析和解决当前资助育人工作的难点。学者王中对(2014)指出,在研究资助育人新方向上,从鼓励受助学生视角来看,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工作重点在于辅助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发挥学生的特长,由学校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学者季枫(2013)认为,发展型资助模式应当始终以经济困难学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扶助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引导。

在梳理相关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相较于保障性资助,发展型资助应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型资助具有以下功能。第一,思想导向功能。思想引导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功能,这是由资助对象所决定的。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二,品德塑造功能。在申请资助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秉持诚信,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学生用劳动去创造价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第三,情感激励功能。资助政策能够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服务于社会。第四,心理疏导功能。家庭经济困难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形成自卑心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能缓解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减小学生的心理压力。

总而言之,发展型资助在兼顾经济、效率的基础上更注重资助对象的发展,通过资助精准化等方式对传统资助模式进行优化,既能保证当前资助体系的良性运作又能更好地培养资助对象,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依据

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目的是以“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解决资助对象的发展问题,建立一种具有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经济帮扶以及思想道德引导激发资助对象的积极性、促进资助对象的全面发展。发展型资助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保障,资助的金额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个人发展状况相匹配,以减少学生的经济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发展型资助工作有利于促进资助精准化、保障教育公平。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和系统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民生水平的重要体现(张骞文,201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发展型资助模式需要继续完善。第一,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和我国德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当前,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地完善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创新资助育人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融入高校资助工作当中。高校应将传统的资助模式转变为励志型、情怀型、德行型、担当型的资助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要贯彻“精准扶贫”的理念,需要做到精准扶助、扶志、扶智。高校各部门需要齐心协力、紧密合作,以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第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教育的公平,使高校学生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而这关键在于高校资助工作过程的公平。近年来,我国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稳步推进,学生资助体系、制度和机制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只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资助育人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完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策略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已经由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高校要牢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资助工作,坚持“扶志立志”的资助理念。高校开展资助工作首先要明确是“输血”重要还是“造血”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军,不能缺乏“造血”能力。高校应该统筹安排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

(一)使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适应

第一,将经济帮扶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高校开展资助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帮扶上,而应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全方位落实“感恩、励志、诚信、责任感”主题教育。高校可以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促使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受助学生养成知感恩、敢奉献、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可以引导受助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其责任感,弘扬新时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此外,高校应加强资助育人队伍建設,开展有关资助育人的专项培训,以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者的育人水平。

第二,建立高校资助育人协同联动机制,促进校内各部门形成育人合力。高校要加强校内各部门联动,整合学校宣传部(处)、学生会、校团委等多部门的力量,齐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级领导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引领者,教师、辅导员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力量,各年级干部、班级干部在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起重要的辅助与衔接作用。高校应促进相关人员增强育人责任意识,要求相关人员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认真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用实际行动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激发资助工作队伍开展资助育人的积极性,高校可举办与资助育人相关的评优评先活动,给予在资助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一定的奖励。

第三,重视受助学生的能力培养,探索和创新资助方式。高校应该关注受助学生的能力培养,使资助工作兼顾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受助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其未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高校资助工作更多地偏向无偿资助,忽略了有偿资助。笔者认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必然走向是逐步实现由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的转变。广大高校资助工作者应转变资助理念,将育人理念融入资助过程中,在资助工作中将关注重心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由“无偿”向“有偿”转变,促进受助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二)推进资助精准化

第一,健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机制。要实现资助精准化,需要形成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机制的层级化,从“班级—学院—资助管理中心—校长”四个层级形成认定体系。在班级内,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学院成立院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负责监督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学校成立校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审核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追踪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奖励情况;学校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生资助工作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第二,常态化、动态化开展学生资助工作。高校应常态化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动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每学年都应进行一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审查,并根据出现的变化对资助工作进行调整。高校应当建立“学生申请—身份核验—班级评议—学院认定与公示—学校资助小组审核公示—建立动态档案”的资助程序,以更好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第三,制订合理的认定标准,科学配置资助资源。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标准可以考虑家庭收入状况、特殊群体以及能够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合理因素,在认定过程中,除了学生的申请材料,还应当通过访问其同学、舍友等渠道,了解申请人的相关具体情况,以防止因虚假申请导致不必要的资金浪费。精准资助还要求科学分配资助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家庭、个人综合情况进行资源分配,使相对有限的资源能够在受助学生身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完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

高校应建立健全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通过对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的评价、学生的反馈等检验资助工作的实施效果。

首先,要在评价中明确科学性原则,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果的评估要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将资助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参与主体都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要兼顧评价标准的可行性,评价标准应当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不能“一刀切”,否则会导致评价工作过于繁重,增加工作负担。其次,应当对评估标准进行多元化设置,确定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始终以资助育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然后根据不同学院的差异情况对评估标准进行调整。最后,对评估过程,要设置监督程序。评价反馈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调整优化的重要一环,而评估结果是否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会影响资助育人工作的后续开展,评价环节能够提高资助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因此,高校应对评价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应当高度重视评价结果,从而更好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应转变资助育人工作理念,解决当前存在的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比例失衡、资助精准化不足、思想道德引导不强等问题。高校应当从优化工作机制、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引导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保证教育公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喜坤.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法宝[J].北京教育(德育),2012(11).

[2]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13).

[3]宋丹.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4]黄建烽,陈竹林.基于教育认同理论的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6(8).

[5]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

[6]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

[7]张骞文.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理论诠释、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8]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5).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