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皖西红歌看大别山精神内涵

2023-12-18王凤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革命斗争皖西红歌

王凤霞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安徽 六安 237321)

大别山精神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大别山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淬炼出的“坚定信念、军民同心、永跟党走”的革命精神。皖西地区作为大别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一精神的形成给予了有力助推。皖西地区红色文化底蕴丰厚,能阐释大别山精神内涵的物质承载是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单是从丰富多彩的皖西红歌就能有所洞见。

一、坚定信念是大别山革命斗争坚持不懈的精神源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皖西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为困苦。[1]长期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皖西地区早期的红歌便多以穷人的悲苦生活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让广大人民群众把这种苦不堪言的生活与地主阶级的生活进行鲜明对比,为革命活动的暴发打好思想基础。

六安籍少将徐光友就曾有过一篇回忆文章名为《革命歌曲威力大》,八岁就当放牛娃的他在红军的宣传下学会了《放牛歌》,晚年他还用当地的《小放牛》曲调唱道:“穷人孩儿不自由,八岁帮人家放老牛,父母们昼夜焦愁……放牛听见东家叫,浑身吓得抖也是跳,穿衣裳颠颠倒倒。骑着老牛找好草,找不到好草放不饱,回家中呀怎么得了?”[2]这类的歌曲非常之多,有《穷人歌》《致白军士兵歌》《分粮歌》等,内容涉及到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农民们能听得懂的语言讲他们自己的事情,再配以编演的剧目,达到了极好的思想启迪作用。

这类红歌最显著的特征是不单纯地停留在诉苦的层面,而是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真实经历,结合革命斗争形势,再通过广泛的传唱扩大革命宣传,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坚定革命必胜的信仰信念。如《十二月叹农民歌》从正月写到腊月,前八个月揭露贫苦农民的生活现实与地主阶级的享乐人生,如:“正月里叹农民呀,一言难尽。提起了农民苦,天地寒心。九九天光着脚把田来整,怕的是整迟了牛忙不赢。只冻得我农民遍身打禁,只冻得我农民两脚抽筋。那富人在家中福享过分,穿皮袄,穿棉鞋,外加火盆……”[2]但从九月开始便以递进的方式叙述在认清悲惨现状之后,广大农民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奋起革命而最终获得幸福的过程。如:“九月里呀叹农民,心中慷慨,可恨的土劣们欺压穷人。那晓得共产党二次革命,打土劣恶霸穷人翻身……周维炯是领队人”。[2]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皖西红色歌曲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如《农民歌》的最后两句:“可怜农友要想出头,除非是革命!”[2]《穷人调》:“穷人也是人,世道不公平。要想活命去革命,赶快投红军。”[2]《穷人自叹》:“分土地农民打破穷命运,无富贵无贫贱人人平等。”[2]《旧社会的苦》:“腊月里来一年终,穷人巴望成了功,共产党领导闹革命,泥腿子如今抖威风。”[2]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真理用最平实的方式告诉广大无产阶级:“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3]皖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满腔热情讴歌革命,胸怀坚定的信仰信念坚持不懈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

二、军民同心是大别山革命斗争激流勇进的有力支撑

马克思的经典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残酷的现实中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5],要想真正带领广大穷人翻身做主人,“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舍命支持。

在皖西红歌《先苦后甜三字经》中,这样唱道:“军与民,互相亲。工和农,齐参军。杀土匪,保穷人。反动派,齐肃清。民作主,党关心。……权到手,把田分。当了家,有田兴。女人织,男人耕。衣服足,粮食丰。民安乐,国太平。”[2]这首歌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阐释了军就是民,民就是军,军民鱼水情谊深的感人场景,中国共产党就来自于人民群众之中,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这个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这种强大的精神指引下,皖西地区的人民与军队一条心,掀起了拥军、参军的热潮。在《参加红军歌》中:“中国革命须完成,工人和农人,大家来革命。分田地打豪绅,齐把政权争……青年同志要觉醒,自己来革命,参加我红军……我们工农兵,大家一条心,打倒一切新旧军阀们。”[2]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陈列的红军公田碑也是皖西人民拥军爱民的有力见证。1931 年苏区推行《土地法令》,规定红军、游击队员、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应分得沃田,其家属无力耕种时,苏维埃发动群众代耕。在《送军歌》中就有:“同志去参军,我们来代耕,后方工作我们干,你们请放心……军民心连心,情谊深又深,一心跟着共产党,永远干革命。”

革命活动就如同大别山的映山红漫山遍野热烈奔放,革命的成果惠及每一个普通人,妇女同志在这一进程中也逐渐成长起来。《妇女恨歌》中含泪痛诉了妇女在旧社会里遭受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当妇女同志逐渐得到解放之后,皖西地区形式多样的情歌也纷纷被改编为脍炙人口的红歌。比较经典的如《送哥当红军》:“送哥当红军哎,送哥当红军,哥当红军为的是穷人哎,一心跟着共产党,彻底消灭民团军,奋勇向前进……艰苦奋斗为革命,勇猛杀敌为人民,军民心连心。”[2]从歌词中不难看出当时父母送子女参军,女子送情郎参军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彻底改变了皖西地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偏见习俗。在《做双新鞋送情郎》中:“一根线,一根针,千针万线表心肠,情哥去把红军当,低下头来细思量。不告爹,不告娘,做双新鞋送情郎,情郎穿上这双鞋,好打反动的武装,等到胜利回家转,妹妹迎哥三道岗。”[2]大别山的革命斗争历经艰难曲折,付出巨大牺牲,仅皖西地区就有30 余万人献出生命,但依然坚持了28 年红旗不倒的传奇,正是源于这种军民同心、众志成城的有力支撑。

三、永跟党走是大别山革命斗争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一部大别山革命斗争史,就是大别山人民永跟党走的奋斗史。大别山人民坚定相信只要跟着共产党,就能实现歌里所唱的美好景象:“大呀大别山呀,满山开茶花,青山绿水风光好,遍地好庄稼。自从来了共产党,劳动人民当了家,太阳上了山呀!满山开红花,人民当了家,幸福的生活来到了人民的家”[2],这是身处革命浪潮中的大别山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的追求,他们共同的心声都写在了这首《大别山之歌》里。“大别山,大别山,森林密,山头高。南有长江流,北有江河靠,西有平汉路,东有津浦道。纵横千余里,特产真富饶。”[2]历经战火洗礼的皖西人民,把大山儿女对这片土地的深情都融入了皖西红歌《大别山》。大别山丰富的特产资源成了当年支撑红军的重要保障,连绵起伏的山峰成了红军战士的天然屏障。在白色恐怖笼罩的革命岁月,坚守鄂豫皖的胡继成将军回忆:“在最艰苦的时候,全军连野菜都吃不上,只得啃树皮、挖葛藤吃,部队仍在战斗。饥饿、疾病、战斗减员,全军经受着严酷的考验。”[6]在这种境况下当时的红25 军军长(后为政委)吴焕先编写山歌:“深山密林是我家,野菜山果是我粮,不怕艰难和困苦,坚决奋斗不投降”,广大的红军指战员与善良纯朴的大别山人民怀着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永跟党走不动摇的坚强决心,战胜了一个个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最终走向了胜利的明天。

在皖西籍的革命将领、老红军撰写的回忆录或者留下的口述历史中,不少人都提到那些对自己影响深远的皖西红歌,成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引领,是自己信仰信念最初的来源,也成为毕生的追求。在皖西地区家喻户晓的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这样一首红色经典,它不仅仅见证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开创的辉煌,见证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队伍的辉煌,也成了许多老红军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革命记忆,成了大别山军民永跟党走的命运交响曲。胡继成将军的回忆录《吹角连营》,第一章的第五小节标题就是:当兵去,开篇就是这首红歌,老将军回忆这首歌“苏维埃成立大会上唱出来后,就迅速唱响了整个鄂豫皖苏区,且越传越远,越唱红军越多,越唱鄂豫皖根据地越大。”[6]少将方子翼生前留下采访视频,回忆自己当年打着花棍唱这首歌的情景。老将军弥留之际,听到家乡的来访者俯在他耳畔说起这首歌时,将军迷蒙的双眼瞬间有了神采,眼泪顺着眼角流下,他唱着这首歌参加了革命,到了生命的最后依然不忘。皖西籍老红军蒋本兴、胡正先,四川籍老红军牟炳贞生前留下了珍贵的采访视频,画面中百岁高龄、满头银发的老人们依然高唱: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树呀树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哈,光辉灿烂新呀新世界。“跟着共产党打出新世界”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植根于广大人民以及红军战士的心中,成为激起他们永跟党走的强大动力,也是大别山革命斗争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革命精神的培养和弘扬,这是一个显著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别山精神同其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一样,都是历经革命岁月的洗礼与升华,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用皖西红歌的视角去解读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把皖西红歌作为重构大别山革命历史的一种重要资源,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理论结合实际,充分运用理论武装这一有利的战斗武器坚守精神阵地,这对今天我们深刻理解学习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实践意义。以“坚定信念、军民同心、永跟党走”为核心内涵的大别山精神也必将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永放光芒。

猜你喜欢

革命斗争皖西红歌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串串烧
苏区红歌串烧
回马枪
回马枪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人民教育家柳湜研究
鄂豫陕镇安苏区的革命斗争
回马枪
MARCHING TO A RED DRUM BEAT 听红歌,说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