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产学研创全链条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23-12-18闫明杰副教授博士罗曼

商业会计 2023年21期
关键词:产学研会计人员协同

闫明杰(副教授/博士) 罗曼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一、引言

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运行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数字经济作为当下新经济特征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展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所趋,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变革了生产方式、重塑了市场模式,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这些均对就业质量、就业规模以及就业要求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创新融合后,一方面催生了大量技术要求更高的新型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市场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远大于高校对市场的供给。具体到会计职业而言,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对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数字经济驱动着会计的转型,同时会计也在凭借其信息价值和管理权力赋能数字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数字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结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却严重滞后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计人才供需错配情况严重。产学研创全链条协同融合作为聚焦市场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机制,其可以有效保证会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促进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能够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明晰数字经济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构建产学研创全链条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助力契合数字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市场需求变化缺乏同步性。目前,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关联性,但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方面缺乏同步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高校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注重业务处理技能,这些虽然不能充分满足数字经济时代要求,但也是当前会计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其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匹配性,这使得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便未及时变革,则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其二,数字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数字经济背景下衍生的各种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各项会计信息需求等,也是一个动态演化和发展的过程。而会计人才培养具有阶段性,学生在接受高等会计教育的阶段内,若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未能按照学生毕业时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前瞻性的变革,则会使得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事实上,由于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普遍缺乏前瞻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普遍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

(二)会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融合缺乏全面性。目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其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其内部管理模式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企业组织结构逐渐趋于网络化、扁平化,生产模式趋于模块化、柔性化,业财融合成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态势,且高校所供给的会计人才的就业能力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符。目前,部分高校和企业仍对产学研创全链条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对产学研创全链条融合模式认知不到位情况,导致目前产学研创覆盖范围较小或者是发展过于片面化。此外,由于产学研创各方在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存在差异,使得各方在责任承担和利益分配方面存在分歧,影响了各项资源要素的融合联动。

综上分析,数字经济重塑了会计工作场景,推动了会计人员转型,需要高校能够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能够前瞻性地进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成效则需要以产学研创全链条协同融合为保障。

三、数字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进一步增加知识储备、掌握数字技能、强化职业能力。

(一)增加知识储备以促进角色定位转型。在数字经济催化下,会计人员将由核算反映型为主向管理决策型为主转化。会计人员不再拘泥于传统核算与监督,而是正在借助各项信息技术向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等领域延伸。在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工作技术手段更加丰富,会计数据使用效率更加高效,会计信息的获取、呈现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非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权重逐步提升,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增加知识储备,具备强调技术性的数据分析专长、强调专业性的职业判断专长等,为会计人员从数据生产者向数据营销者、数据使用者的角色转变提供知识支撑。

(二)掌握数字技能以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数据资产具有价值创造属性,如何利用数据资产进行价值创造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会计实务应用中普及度的逐渐提高,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利用数据资产进行价值创造等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也逐渐向数据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创造等方面偏移。在此情境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数字经济思维、掌握数字技能,将数字化技术贯穿使用在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明晰数据资产在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路径,达到充分运用数据资产进行创造价值的目的。

(三)强化职业能力以赋能企业预测决策。企业数字化转型需以其自身业财融合实现、价值链管理创新等为基础。在业财融合状态下,“数据孤岛”被打破,会计部门需与业务部门融合,并将数据预测结果、分析结果等反馈至业务部门和管理层,以增强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价值链管理创新状态下,会计人员需明晰增值活动、明确价值创造路径、进行增值服务优化决策等。这要求会计人员需注重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强化对核心价值链的管理等,而这些要求的满足需以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能力为支撑,意味着会计人员需具备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分析预测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等。在数字经济时代,更需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以更好地赋能企业预测决策。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产学研创全链条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框架

数字经济背景下,产学研创全链条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框架可分为基础层和具体层两个层级,基础层是创新产学研全链条协同融合模式,解决该链条协同融合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五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将“产学研创全链条融合”模式具体践行至会计人才培养中。

(一)基础层:创新产学研创全链条协同融合模式。

1.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以构筑协同融合模式。数字经济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应是面向行业需求、基于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深刻践行协同育人理念。虽然产学研创各主体之间存在供需关系、协作关系和价值连接等,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是产学研创各主体的共同内在要求和利益诉求,需要各参与主体以利益共同体的认知来协同育人,在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从资源配置、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等方面共同构筑协同融合模式。鉴于此,应打通各资源要素在产学研创各主体之间的流动渠道,各主体根据自身的角色地位,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企业能力等为各主体参与协同育人提供动力,并保证各主体的后续合作得以持续。此外,由于产学研创各主体同时兼具市场属性,各主体之间存在博弈冲突和利益协调问题,因此,各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教育目标,也需要兼顾考虑和保证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协同融合,以保证协同育人行动的有效践行。

2.强化资源要素联动以共构协同融合机制。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源要素整合效率大大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创过程中各环节资源要素协同效应的发挥。但为了促进使产学研创全链条协同融合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对相应机制进行优化,强化资源要素联动以共构协同融合机制。首先,搭建产学研创协同融合的保障机制。由于产学研创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在博弈过程中存在的“囚徒困境”问题,需要通过正式契约对各主体之间的行为或利益进行约束与协调,通过界定各主体的权责与义务,寻求合作解,确保各参与主体协同共进,真正成为目标指向、资源配置以及利益诉求交互融合的发展共同体。其次,构建产学研创协同融合的动力机制。产学研创各主体之间由于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方协同创新缺乏动力,活力不足。为健全动力机制,对内应该实行内部激励、进一步深化信息共享、促进资源互补,对外则进行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以及寻求政府支持等,进而通过效益实现和收益共享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在各主体合作期间应保持谨慎,应实时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最后,激发各项运行机制之间的协同效应。产学研创各主体协同育人的效果需以各运行机制协同为基础,通过各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要素联动,产生协同发展的正向效应,形成“好”的路径依赖。此外,需同时密切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动态监督机制对各运行机制进行优化调整,保证其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

(二)具体层:构建“五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立足时代要求重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数字经济背景下,财务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实现产学研创全链条融合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的基本前提。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供给方,其人才培养是围绕自身所设定的培养目标进行的,而且由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长期性,高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具有前瞻性,这样方可保证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同步性。鉴于此,高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需在基于当前现实需求与未来预测需求的双重基础上进行确定。在数字经济时代,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应以数商培养为核心,加大对学生专业能力、商业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的培养力度。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受数字技术、新商业模式影响,新出现了体现数字经济时代特征和特定要求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高校在重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将这些新出现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涵盖至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素养目标层面。

2.引入数字技术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畅通产学研创各主体的协同路径、打破协同障碍、提升协同效率、激发协同效应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专业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奠定了基础,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会计专业问题提供了可能,为企业智能化决策给予了保障。在挖掘数据资产、利用数据资产创造价值成为会计人员工作侧重点的情况下,高校将传统会计课程中融入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满足会计人才需求侧要求,进而为各主体参与协同育人提供动力。按照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适当增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学习,将深度挖掘分析数据、财务共享、云计算以及信息安全管理融入专业课程,实施多方位培养方案,能够满足培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会计人才的需求。

3.掌握数智知识加强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践行的重要参与者,其不仅需要能够把握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又需要能够将制定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予以落地,这样才能为后续产学研创各主体的方案制定、决策执行、利益分配等方面提供保证,为产学研全链条融合、各主体创协同育人奠定基础。因此,面对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高校应围绕创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会计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师资培训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柔性引进校外专家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应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主动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在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交互发展中,提升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能够担负起开设体现会计学科前沿理论和最新会计实践课程的责任。

4.优化校企融合模式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融合是产学研创全链条融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明晰校企双方利益结合点、保证校企各方利益平衡的前提下,企业和高校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融合关系。企业作为市场需求信息的直接接触者,可以将这些信息在第一时间共享给高校,而高校可以及时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模式等,并可以让学生通过会计实践直接感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促进学生积累会计实践经验、增强会计职业能力。因此,高校和企业双方应秉持协同育人理念,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培养高质量会计人才。当前,各大高校均已逐渐完善了传统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平台,数字经济背景下,应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传统实践体系,构建出跨学科多元化的新实践平台。通过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市场对数字能力的需求,加强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

5.依托产教融合模式保障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是需求侧将对会计人才要求传递给供给侧的有效方式,是将需求侧结构要素整合联动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会计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要求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在依托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把握校企协同育人内涵,构建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新格局。在新形势下,立足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数字意识和数字技能,通过校企联动,打造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平台,实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所需会计人才的无缝衔接。通过搭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对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常态化,还需要对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动态监控与评价,并根据监控与评价结果,对产学研创全链条进行优化整合。

猜你喜欢

产学研会计人员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