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国际化视域下黑龙江省应用型大学翻译人才的培养
2023-12-18顾红霞
顾红霞,常 虹
(哈尔滨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1 引言
2021-2022年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近年来的顶峰,全国冰雪旅游实现了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为我国冰雪产业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强调要抢抓后冬奥时代战略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做好“冰雪+”文章,立足龙江、服务全国、连通世界,整合冰雪资源、布局冰雪产业、壮大冰雪经济[1]。后冬奥时代,作为冰雪资源大省和冰雪运动竞技强省,黑龙江省正全力构建冰雪文化发展新格局。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指出,支持普通高校根据冰雪产业发展规划,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培养高素质适切性人才,不断改革完善利于冰雪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2]。后冬奥时期,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赛事领域的不断拓展、冰雪文化发展和地区形象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3]。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在发展经济与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精神引擎的功用,地方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重视冰雪文化的育人作用。
黑龙江省应用型高校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发展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应用型人才[4],自觉融入到黑龙江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因此,黑龙江省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精准把握办学定位,凸显地方特色。本研究在对黑龙江省应用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大量调研后发现,后冬奥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国际化翻译人才是目前应用型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冰雪视域提出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以期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文化、冰雪运动、冰雪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 黑龙江省冰雪翻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2.1 培养方案粗略宽泛
教育部审定通过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5]。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针对冰雪视域调研发现,当前黑龙江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与地方冰雪经济发展脱钩、缺乏鲜明地方特色等问题。课程资源与地方冰雪经济发展结合不足,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本土化特色;国际化及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6],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了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建设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尽管一些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满足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需求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2.2 培养模式传统滞后
一是课程设置方面。翻译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能力,忽视实践能力,学术型课程数量占课程体系的比重较大,依旧侧重于传统语言技能的培训,如听说、笔译、写作等,导致学生进入职场后,在校所学翻译理论知识与从事的翻译工作实践缺乏适切性;与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数量不足,如冰雪文化、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学生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技能外,对冰雪行业了解甚少,造成所培养的翻译人才无法相应满足冰雪产业发展需求。二是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互动,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在实践翻译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评价方式方面。目前高校翻译专业的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动态性、综合性及多元性,无法对国际化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各项能力进行全面和有效的动态多元智能评价。
2.3 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近年来,随着冰雪运动热潮的持续升温,冰雪运动走出山海关,“南展西扩东进”成效逐渐显现,形成了东南西北遥相呼应、冬夏两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发展的崭新格局。因此,进入后冬奥时期,在冰雪运动不断攀升的同时,为了实现冰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将冰雪运动标准国际化课程纳入高校翻译专业课程中,研究建立标准化、宽口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十分必要。然而,当前黑龙江省多数高校翻译专业课程仍以外语课程为主,多学科融合性较差,造成现有翻译人才欠缺跨文化能力以及地方文化素养。为此,地方高校应结合区域特色,针对冰雪运动的宣传、运营等领域设置多学科融合课程,力争打造一批掌握冰雪运动国际标准规则、精通冰雪运动专业知识的国际化翻译人才队伍。
2.4 教师缺乏国际化素养
相对于较为系统与成熟的文学翻译、商务翻译和科技翻译,高校翻译教师对于冰雪运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7]。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翻译专业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存在缺乏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学习意识不强、对翻译行业标准了解不充分、教学实践不够深入等问题,不利于后冬奥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部分教师还缺乏地源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也无法满足冰雪产业和国际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新需求。
3 黑龙江省冰雪翻译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3.1 制定适切的培养方案
黑龙江省应用型高校需要结合省域冰雪文化、冰雪运动发展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要注重培养冰雪经济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改革创新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订适应冰雪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后冬奥时期,适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需要有扎实的基础语言知识,灵活掌握翻译技巧并能够使用较高水平的翻译策略,同时需要不断储备冰雪文化和冰雪运动相关知识。此外,随着国际冰雪活动的交流日益频繁紧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还要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通晓国际规则,进而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向世界传递中国冰雪新的理念见解。
3.2 加强培养模式的创新
第一,课程设置与时俱进。高校应结合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进行国际化课程设置。所谓课程国际化,是指将国际和跨文化层面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支持服务之中。这一定义反映了课程的广泛概念,包括学习、教学情境和学生体验的所有方面——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和隐性课程[8]。地方高校需要通过深入拓展学生跨文化知识为主的课程,强化学生对冰雪特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要通过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国际商务交流中讲好黑龙江省的冰雪特色故事,展现自信、热情的民族形象。
第二,教学方法不断迭新。数字化背景下,培养有利于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翻译人才,需要采用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如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拓展知识的启发式教学、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虚拟仿真体验式教学等。高校翻译教师可以采用“5E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翻译教学内容与黑龙江省冰雪资源、冰雪文化有机结合,通过案例专题任务,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5E 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在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冰雪运动国际赛事的音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信息,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9]。以“5E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以依托,在课堂中融入线上学习和课后拓展环节,进行“基于专题探究的进阶式混合教学”的设计思路,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活动,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10]。另外,在翻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翻译实践活动,增强教学模式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语言对象国受众易于听懂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第三,建立动态多元的评价体系。全面践行利用评估信息持续改进学习有效性的原则,遵循全人教育理念,从学习者视角揭示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本质。在新形势下,英语专业过程性评价需要创新评价工具,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纵向评价[11],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评估标准维度中,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需要找到多个评价标准的平衡权重,以便作出准确判断。例如,将我国体育运动纪录片《冰雪道路》[12]的英文片名翻译为Foot print in the Snow,国际化翻译标准要求学生在针对纪录片片名《冰雪道路》的英文翻译上,需要深入冰雪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去体会与领悟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体育精神和内涵,并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Foot prints”,而不是简单地直译为“Ice Road”。如果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能够将纪录片想要表达的我国冰雪运动健儿在实现个人梦想与为国争光的道路上,不惧困难、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训练的过程体现出来,则能在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中获得较高的分数[13]。由此可见,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构建动态多元的评价体系。
3.3 推进多学科课程的跨界融合
在后冬奥国际化冰雪经济示范区的新战略、新构想背景下,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可以提升冰雪产业服务能力。因此,基于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市场需求,国际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遵循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路径。另外,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冰雪文化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冰雪文化热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提高,这便为冰雪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局面[14]。对此,高校的翻译课程需要注重设置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培养翻译人才的跨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有效规避因文化差异引发的交际问题和阻碍。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内容必须能够丰富学生的整体体验,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技能、经验的交流之中。此外,后冬奥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翻译人才要同冰雪体育、传媒等其他领域的建设者共同努力,促进黑龙江省冰雪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课程内容需要结合“全民冬奥”的热潮,合理设置教学主题,做好冰雪文化、冰雪运动的国际化传播。
3.4 提升专业教师的国际化素养
翻译专业教师在高校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因而教师自身的国际化素养提升对于翻译人才质量的优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教师的国际化素养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即国际知识、国际意识和国际技能。一是翻译教师要对跨文化知识保持学习动力,持续更新各国文化方面的动态信息;二是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要有全局视野,逐渐形成国际意识;三是必须能够通过实例和案例研究,在方案中确定并纳入一系列的国际内容和观点,并结合地方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国际冰雪运动标准规则等[15]。另外,还应加强对黑龙江省高校翻译专业教师对“冰雪+”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尤其是黑龙江省最具特色的冰雪产业和冰雪运动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为冰雪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作出中国贡献[16]。此外,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同冰雪产业相关的专业机构合作进行翻译人才的培养,优化高等院校冰雪领域的翻译教学。
4 结束语
后冬奥时代,我国冰雪产业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并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作为全球冰雪产业交流、合作、共赢的主要阵地,随着黑龙江省冰雪市场不断扩大规模,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加速普及,省内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格局也应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冰雪这一载体提高国际化翻译人才的培养规格,强化翻译人才的培养能力,以此促进后冬奥时期黑龙江省冰雪经济的新发展,推动冰雪文化、冰雪运动对外传播,助力黑龙江省冰雪国际化新形象的打造。